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刍议面口合谷收.docx

4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283267408
  • 上传时间:2022-04-27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9.08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刍议“面口合谷收”    摘要:本文从祖国医学、现代医学两方面阐述“面口合谷收”的机理,并列举临床案例说明合谷穴对面口部疾病的主治作用祖国医学从经络理论、根结理论等方面阐述了合谷穴与面口部存在着密切联系现代医学认为合谷区与面口部的联系可能是通过脊髓以及脑内的神经纤维投射实现的,这为“面口合谷收”提供了客观依据探讨“面口合谷收”的机理,将更好地指导临床学习和应用关健词:合谷穴;面口部;理论探讨[]R269[]A:“面口合谷收”作为针灸学习及临床运用的重要原则见于《四总穴歌》(始载于明代朱权所著《乾坤生意》),它传达了合谷穴与面口部的特殊联系这一歌赋几千年来流传甚广,且疗效显著,现就二者联系作简要理论探讨,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学习和应用1祖国医学对二者联系的阐述对于“面口合谷收”,祖国医学有其独特的记载①经络循行方面正所谓“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灵枢·经脉》中道:“大肠手阳明之脉……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说明合谷穴与面口部有着经脉联系,故合谷穴作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对于本经循行所过的面颊、口唇部有治疗作用②根结理论方面《灵枢·根结》中提到的六阳经的根、溜、注、入各穴:“手阳明根于商阳,溜于合谷,注于阳溪,入于扶突、偏历也”。

      人体经气在经脉中输注,发于根部,循着“根→溜→注→入”的方向上入于头从而揭示了人体四肢与头面躯干的联系,在临床应用上,四肢部腧穴不仅对其所在局部有治疗作用,又能治疗头面、胸、腹、背部的疾患另一方面,根结理论影射出的“上病下取,下病上取”的理论也充分反映了腧穴的远端取穴原则故合谷穴在根结理论方面也为“面口合谷收”做了有力支撑③众多古代文献记载了合谷穴具有主治头面部疾病的特点比如:《针灸甲乙经》曰:“合谷穴,主治唇吻不收”《玉龙歌》言:“头面纵有诸般证,一针合谷效如神”及《杂病穴法歌》道:“头面耳目口鼻病,曲池合谷为之主”等,通过主治疾病的特点可以揭示合谷穴与面口部存在着必然联系2现代医学对二者联系的探索从现代医学上看,国内研究者已对“面口合谷收”进行了诸多研究①神经解剖学方面十五国家规划教材《经络腧穴学》[1]中合谷穴的解剖为“皮肤→皮下组织→第一骨间背侧肌→拇收肌浅层布有桡神经浅支,深层布有尺神经深支的分支等”尺神经源于臂丛C8~T1,桡神经源于臂丛C5~T1,故合谷穴神经源于臂丛神经朱在波等[2]认为合谷穴与面口部的初级传入纤维可经颈髓到达脑干孤束核和网状结构脊髓上行纤维可投射至网状结构。

      景向红等[3]认为合谷穴区的感觉传入在脊髓背根结、丘脑及大脑皮质三个部位内的投射终止区相邻或重叠,可能发生会聚②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方面胡培东[4]利用MR功能成像(fMR)发现,手部运动的功能活动区在对侧中央沟周围皮层,主要在于对侧主感觉、运动皮层③红外热成像方面张栋等[5]用红外热成像图验证“面口合谷收”的理论,针刺健康者单侧合谷穴,发现面部两侧温度明显升高,以口唇,鼻等部位升温最明显上述研究表明,合谷区与面口部的联系可能是通过脊髓以及脑内的神经纤维投射实现的,因而为“面口合谷收”提供了客观依据3病案举例患者王XX,男,30岁2015年3月2日初诊主诉:左侧面部口眼歪斜2天患者自述无明显诱因于昨日晨起后发现左侧面部发木,口眼闭合不全现症见:左侧口眼歪斜,无头痛、头痒,无口干、口苦纳眠可,二便调查体:左侧额纹消失,左侧眼睑闭合力弱,左鼻唇沟变浅,左口角下垂,鼓腮漏气,示齿较差耳后乳突无疼痛,外耳及听力正常伸舌居中,味觉正常舌尖红,苔薄白,脉弦西医诊断:周围性面瘫(颅外型)中医诊断:面瘫(气血阻滞型)治则:祛风散邪,疏通经络取穴:右侧合谷,患侧阳白、鱼腰、太阳、四白、地仓、翳风、太冲操作方法:局部皮肤常规消毒,采用直径0.30mm、长40mm华佗牌一次性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出品)进行阳白透刺鱼腰,太阳向下沿颧骨弓后缘斜刺30-35mm、翳风直刺20-25mm、合谷直刺15-20mm、太冲直刺15-20mm;采用直径0.30mm、长75mm华佗牌一次性针灸针进行地仓透刺颊车。

      面部穴位及太冲穴以得气为度,合谷穴快速持续捻转1min,角度90-180度,频率约200次/分,患者右手食指出现轻微抽动,自感左侧面部微麻微热留针20min,隔日治疗1次,共治疗10次患者痊愈2个月后随访,未见复发此案例巧妙运用“面口合谷收”理论,强调合谷穴的针刺手法应用,使之产生经络传导,加强面口部气血运行,使面部肌肉得以濡养,从而使面瘫获得康复参考文献:[1]沈雪勇.经络腧穴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55[2]朱在波,刘立安.“面口合谷收”机理浅议[J].山西中医,2010,26(2):61-62.[3]景向红,蔡虹,逮波,等.“面口合谷收”的形态学基础[J].中国针灸,2003,32(2):109-110[4]胡培东.fMR与脑功能成像[J].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2006,29(3):191-193.[5]张栋,高惠合,温宝珠,等.“面口合谷收”的红外热像图验证[J].中国医药学报,1989,4(1):31-34.收稿日期:2015-10-19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