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论苏轼作品的宇宙人生意识-3.docx

13页
  • 卖家[上传人]:re****.1
  • 文档编号:424306874
  • 上传时间:2023-03-09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4.78K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论苏轼作品的宇宙人生意识□新化县科头乡中心学校罗筱冰【摘 要】 苏轼是我国北宋以来杰出的文学家他一生坎坷,乃保持豪迈旷达的心态; 宦海沉浮,仍对社会怀抱一腔热情是矛盾的人生和对儒释道思想的融通以及对审美人生境 界的不懈追求,形成了他充盈着淡泊、通达、恒永的宇宙、人生观意识,并成就了他遗世独 立的人格力量和作品关键词】 苏轼 文学作品 宇宙人生意识 形成 融通 彰显笔者与苏轼生活的年代相隔九百年左右,但少年时代起就拜读这位古代文学 巨匠的诗词散文书法解读他超脱人生忧患的物我浑然;欣赏他在苦难中体验生 命价值的深沉;甚至效颦他那凡人难以步趋的潇洒和从容;服膺他由高贵品性和 苦难人生历程锻炼出的宁静和澄明;更钦敬他饱经忧患仍对人生与社会保持热情 的豪迈与旷达读这位才情卓绝、心境高明的文学巨匠的作品,笔者感受得最多 的是,作品中那一个或显或隐、贯穿始终的基调一-持续不断的对宇宙、人生的思 考一、充满矛盾的人生形成苏轼的宇宙、人生意识(一)、入世与出世的矛盾苏轼早在26岁时即踏上仕途,长时间在宦海浮沉,反复地面临着人生抉择, 尤其是在感到失落以及在政治上受挫,遭致贬窜之时儒家入世思想本是他的“主 心骨”早年“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豪言壮语,最能代表他对事功的向往和 追求。

      然而日久而事功无多,便渐渐倾向恬退:“搔首赋归欤,自觉功名懒更疏” (《南乡子•自述》)“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 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新且陶陶,乐尽天 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行香子•清夜无尘》) 在经历了宦海浮沉之后,词人更体悟到仕途的曲折与险恶:“三十三年,飘流江海,万里烟浪云帆其退隐的内在要求自然格外强烈而一旦被朝廷“放归” 却又想到功业未建不由慷慨悲歌起来:“老去君恩未报”、“空回首,弹铗悲歌 可见词人仍在出入之间徘徊在词人看来,解决这一矛盾最好的办法是功成身退:“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二)、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苏轼是一个富于浪漫气质和自由个性的人物一方面,他作为士大夫集团的 成员,抱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地参预国家的政治活动与文化建设,另一方面, 他比当代任何人都更敏感更深刻地体会到强大的社会政治组织与统治思想对个人 的压抑,而走向对一切既定价值准则的怀疑、厌倦与舍弃(但不是冲突与反抗), 努力从精神上寻找一条彻底解脱出世的途径他的文学创作中所表现出的洒脱无 羁与无可奈何,随缘自适与失意彷徨,深刻地反映了知识分子在封建专制愈益强 化时代的内心苦闷。

      ①苏轼尽管怀抱着“致君尧舜”的理想,但现实却难尽如人意:烦冗的宦务与 频繁的调动使他身不由己:“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人生底事,往 来如梭”他的飘泊感、沦落感、厌倦感也油然而生:“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 鸿踏雪泥”(《七律•和子由渑池怀旧》)“生人到处萍飘泊”;“天涯同是伤沦落” 乌台诗案,黄州及岭海两度流贬,都曾使词人的理想破碎,“宦游处,青山白浪, 万重千迭”词句饱含曲折和难言的苦衷!他忽而迷惘:“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 梦魂无觅处”;忽而自嘲:“三入承明,四至九卿,问书生、何辱何荣”;忽而负 屈:“问公何事,不语书空”;忽而沉痛:“珠泪溅,丹衷碎”;这些都是由仕途的 升沉不定所引发的苏轼从现实出发,走向理想的步履为什么那样艰难? 一是朝 廷党争的存在,各派彼此掣肘,互相攻讦,争斗不休,使他难以大展经纶二是 北宋王朝国力的贫弱,再加上国策的保守,决定了统治者不可能有大的作为'人 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儿孙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苏轼之忧 愤因之而发可知;“道大难容,才高见嫉”(薛瑞生语)的苏轼的命运不问可知那么,如何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种种矛盾?苏轼的做法大致是:淡化功名意识;守着“用舍由时,行藏在我”的随机应变的人生哲学;抱定“乐天知命”的处世 态度和“物我皆恒”的宇宙观。

      二、儒释道思想融入苏轼的宇宙、人生意识苏轼生活在北宋时期,在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中如鱼得水这种以儒 学体系为根本而浸染释道的思想是苏轼人生哲学的基础,在多次被贬为地方官时, 常出入于寺院交往于高僧,因受释、道思想的影响,他不只一次浩叹“人生如梦” (《念奴娇・赤壁怀古》)“笑劳生一梦”(《醉蓬莱》)、“万事到头都是梦”(《南 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但他并不遁入空门归隐林泉,而是在忧患来袭 时,以佛、道思想来消解自己的痛苦,以超然的忧患思想积极投入到现实生活中 去苏轼散文《前赤壁赋》,写怨客吹箫吊古,以“江月”为一连串怀古情结为 发端;由稀星明月引出孟德其人,由滔滔江水怀想千里舳胪……然岁月流转,世 易时移,江月犹在,山川易主,这一切,令兴衰之叹、伤怀之感愈加耐人寻思 在这无穷之江水,消长之月光面前,转瞬即逝的何止是人的生命?对于怨客,江之无穷,月之如故引出了须臾人生的感叹;对于苏轼,水之不 复,月之盈虚却启示了变与不变的哲理一一物我皆恒,何羡长江!明月山间意不 尽,清风江上韵无穷!何不共适造物之藏?何不“领取而今现在”?想他苏轼尘世一生,经历了百态人情,之所以异于屈原之郁愤难遣,应是得 益于他对自然与人生的哲人似的思考。

      而这种思考又使他的文章诗词闪现出一种 非凡的人生哲理光彩读罢《离骚》,我们可以看到屈子香兰芳桂的高洁品行,想见国君亲佞远贤的 昏庸,而苏轼文章则展示了一种跳出苦闷走入旷达的超脱从慨叹“哀吾生之须 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观到看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物与我皆无尽也” 的达观并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了一种达观的诠释:“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 皆无尽也”不难看出,苏轼在赤壁赋中表现出的宇宙、人生意识深受庄子思想的影响 他年少时读《庄子》,就曾说过:“吾昔有见于中,口为能言,今见《庄子》,得 吾心矣他觉得《庄子》所讲的道理,是自己心中一向所想的:“人生一世,如 屈伸肘何者为贫?何者为富?何者为美?何者为陋?”、“我生百事也常随缘” 所以,当客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知不可乎 骤得”而生悲时,苏轼却以一种超然乐观、旷达洒脱的胸怀和气度,在难以忍受 的苦难环境中自得其乐:“自其不变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在这里,苏轼沿袭了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不绝对化的看问题,而是注意到了事 物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取消了事物间的差别和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模糊了事 物质与量的实际界限,改变了事物的参照系,把自然万物和历史、人生放到一个 更大的参照系当中去考察,随着参照系的无限扩大,具体事物的价值和意义就无 限缩小,以至可以忽略不计,于是万事万物就平等了,就没有区别了,而悲剧意 识的根源就在于人们认为事物是有差别的。

      因此,在苏轼那里,悲剧意识就得到 了有效的化解,于“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当中享受“造物者之无尽藏 也”从“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还可看出天人合一思想对苏轼 的影响从不变的角度看,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合一,都会无穷无尽因为, 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暂的,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 人原本又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生死与昼夜的变化是自然的规律,生是人存在的 一种形式,死是人存在的另一种形式,“物与我皆无尽也”这种物我一致、天人 合一的观点,说明了苏轼对生命的肯定、对生活的热爱大自然是个无穷的宝藏, 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不必因 “吾生之须臾”而羡慕大自然之无穷,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 从中得到乐趣苏轼拿起了从《庄子》中获得的思想武器捍卫自己的心灵,保持 乐观的情绪,应对人生的坎坷,是道家思想使他在人生的疾风暴雨面前自我调适, 超然旷达而不封闭、自虐,怨天尤人《赤壁赋》中主人对客人的劝慰正是苏轼 用老庄思想与厄运抗争的表现必须看到的是,这不是消极地化解,不是逃避现实的聪明的借口,更不是精 神胜利法,而是以诗情为哲理,实现对人生的审美超越。

      这种超越把人从现实局 促的功利之心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不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成败,而是有更开 阔的胸怀和更深邃的眼光这样一来,人就会变得既努力做好现实中的每一件事, 又不局限于这件事的具体意义,而是对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件事进行审美体验,这 就是执著而又超越现实、现实而又审美的人格苏轼在文艺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生活、对人生的热爱就与这种执著而又超越 现实、现实而又审美的人格相表里笔者以为,苏轼作品中最值得关注的,还是那些富有积极思想意义的部分表现为对现实人生的热爱这在前期的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表现 得十分充分即使苏轼身处逆境,我们仍能看到他积极进取的态度和乐观向上的 精神:“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白发一如青丝, 时光匆匆不减英雄本色,一扫李白那“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愁绪,而这 正是他“物我皆无尽”的人生至味和宇宙观苏轼还有更多的作品写对自然和人生的品味,尤其是像“忽然浪起,掀舞一 叶白头翁”的潇洒;“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鹧鸪天•殷勤昨夜》) 的欣慰,在逆境中仍能品出生活的甘美一-“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 (《浣溪沙•麻叶层层》)等等,同样显示了他对现实生活的热爱。

      元丰五年(1082)的一个秋夜,被贬于黄州的苏轼与几位客人泛舟长江,对 月痛饮,归而作《临江仙•夜归临皋》:“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 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 风静毂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诗人由长江的浩浩荡荡而无穷,不由 联想到人生的匆匆忙忙而有尽长江无拘无碍,奔流万里,人生多灾多难,举步 维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临江仙•一别都门…》)佛家有言:万念皆从心起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是苏轼从 仕途风波和眼前大江得到的人生感悟奔波竞逐在纷纷扰扰的名利场是非地中的 众生,要获得这种哲理体悟已非易事,要真正做到更是谈何容易!其实,宇宙与人生,这是一个沉重的带有根本性的课题阆苑先生须自责, 蟠桃动是千秋不知人世苦厌求东皇不拘束,肯为使君留”(《临江仙•风水 洞作》)苏轼在带有神话色彩的奇想中触及了宇宙无穷与人生短暂的深刻矛盾 有见于此,他对于日居月诸、时不我待异常敏感:“又得浮生一日凉”、“自我来 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黄州寒食诗》)、“人事凄凉, 回首便他年”、“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这种对于人生短促的慨叹, 与其惜花伤春之词同样表现出对生命本体的忧思。

      但苏轼并非一味浩叹,达则兼 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儒家的这一立身处世的原则毕竟是苏轼的人生信念,何 况他本是一位怀有拯世济民抱负的磊落志士,苦难和贬逐并没有冷却他心头的热 血,他所向往的毕竟是积极有为的人生元丰五年三月,他在贬居黄州期间游薪水清泉寺时,见寺前兰溪西流,坎坷困顿的他胸中豪情陡生,闪过灵感与哲思的电光石火为那电光石火立此存照的, 就是《浣溪纱•游薪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 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 黄鸡 人生有限,宇宙无穷;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自然的铁面无情的 法则不可抗拒,所以诗歌史上多的是叹老嗟卑感时伤逝之曲,即以写水的词而言, 晏殊《清平乐》说“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张抡《阮郎归》说“寒来暑往几时休?光阴逐水流浮云 身世两悠悠,何劳身外求”人生的悲剧意识本无可厚非,但诸如此类大同小异的 音调,已经疲劳了人们的耳朵,因而,苏轼人生咏叹,不能不使“今之视昔”、“后 之视今”者耳目为之一新三、人生实践彰显苏轼的宇宙、人生意识。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