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经《国风·召南·采苹》原文译文赏析.docx
4页诗经《国风·召南·采苹》原文译文赏析 《国风·召南·采苹》 先秦:佚名 于以采苹?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锜及釜 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 【译文】 哪儿可以去采苹?就在南面涧水滨哪儿可以去采藻?就在积水那浅沼 什么可把东西放?有那圆筥和方筐什么可把食物煮?三脚锜与无足釜 安置祭品在哪里?祠堂那边窗户底这次谁来做主祭?尊敬虔诚待嫁女 【解释】 于以:犹言“于何”,在何处苹(pín):又称四叶菜、田字草,苹科,为生于浅水之多年生蕨类植物,可食 藻:杉叶藻科,为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可食一说水豆 行(xíng)潦(lǎo):沟中积水行,水沟;潦,路上的流水、积水《毛传》:“行潦,流潦也 筥(jǔ):圆形的筐方称筐,圆称筥 湘:烹煮供祭祀用的牛羊等《毛传》:“亨也 锜(qí):三足锅釜:无足锅。
锜与釜均为炊饭之器 奠:放置 宗室:宗庙、祠堂《毛传》:“大宗之庙也大宗,即大夫之始祖牖(yǒu):窗户 尸:主持古人祭祀用人充当神,称尸《毛传》:“尸,主季,少也 有:语首助词,无义齐(zhāi):美妙而尊敬,“斋”之省借季:少、小 【赏析】 此诗表达的是少女临出嫁前庄重严厉地预备祭品和祭祀的状况,详实地记载了祭品、祭器、祭地、祭人,反映了当时的风气习俗 依据文献可以知道,在古代,贵族之女出嫁前必需到宗庙去祭祀祖先,同时学习婚后的有关礼节这时,奴隶们为其仆人采办祭品、整治祭具、设置祭坛,奔跑终日、劳碌不堪,这首诗就是描写她们劳动过程的全诗三章,每章四句首章两问两答,点出采苹、采藻的地点,次章两问两答,点出盛放、烹煮祭品的器皿,末章两问两答,点出祭地和主祭之人 俗话说:“上供神吃,心到佛知这些普一般通的祭品和繁琐的礼仪,却蕴积着人们的寄予和希冀,因而围绕祭祀的一切活动都无比虔诚、圣洁、庄重,正如《左传·隐公三年》所说:“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苹蘩蕰藻之菜,筐筥锜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因此,诗人不厌其烦,不惜笔墨,层次井然地叙写祭品、祭器、祭地、祭人,将繁重而又枯燥的劳动过程描写得绘声绘色。
这首诗的艺术魅力主要源于问答体的章法,而其主要构成因素就是五个“于以”的运用全诗节奏迅捷奔放,气概宏伟,而五个“于以”的详细含意又不完全雷同,连绵起伏,摇曳多姿,文末“谁其尸之,有齐季女”戛然收束,奇绝卓特,烘云托月般地将季女的美妙形象呈现给读者 扩展阅读:国风艺术特色 《国风》的艺术特色,在于很多诗篇来源于社会现实,直接抒写对生活的真实感受,不加粉饰在表现方法上,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如《豳风·七月》、《郑风·溱洧》、《魏风·硕鼠》、《邶风·新台》、《周南·关雎》、《秦风·蒹葭》等篇,都用赋、比、兴的手法,歌咏景物,抒写情思,托物讽喻诗人们或通过人物内心活动的描绘,或通过景物的衬托,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如《邶风·静女》、《周南·桃夭》、《郑风·女曰鸡鸣》、《卫风·硕人》等篇,都把人物刻画得形象鲜亮,共性突出,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国风》中很多篇章的语汇多出于群众口语,具有精确、生动、鲜亮的特点,富于表现力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国风好色而不*,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即指诗经·国风描写男女感情之事却不过分失当,是对诗经比拟高的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