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学研究-漫说九鼎.docx
6页国学研究-漫说九鼎 九鼎之名,不见于《尚书》、《诗经》,从《左传》开始才有记载《左传》宣公三年楚庄王在王室境内陈兵示威,周定王让王孙满做特别代表去慰问楚王,楚王问九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答复说:“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厎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他指出夏禹道德高尚,远方把各地东西事物画成图献给他,九州的长官都贡上青铜禹把铜熔铸成鼎,把各地所绘画的奇物都印于鼎上百姓看了这鼎,就知道什么是神物,什么是恶物这样他们出入川泽山林,就不会遇到不顺眼的怪物,这样九鼎起到团结上下,受天保佑的作用后来夏桀无道,被商汤所灭,鼎就到了商,过了六百年武王灭商,鼎又迁到周后来成王在郏鄏也就是洛阳定鼎,安顿好九鼎后他向天占卜,得知周朝可传三十代,享国七百年所以他告诫庄王周王德望虽不如前,但天命未改,劝告楚庄王莫要有野心似乎在记载中,铸类似的鼎也并非从夏禹始,《史记封禅书》载汉武在汾阴得鼎,有司仪说“闻昔泰帝兴神鼎一,一者壹统,天地万物所系终也。
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混沌时期的泰帝就造了神鼎,黄帝则造了三个宝鼎,到禹则铸九鼎,当然这更多可能是这些司仪随口说说《墨子》中则把铸九鼎之人归于夏禹的儿子启,《墨子》卷十一《耕柱第四十六》:子墨子曰:“鬼神之明智于圣人,犹聪耳明目之与聋瞽也昔者夏后开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是使翁难雉乙卜于白若之龟,曰:‘鼎成三足而方,不炊而自烹,不举而自臧,不迁而自行以祭于昆吾之虚,上乡!’乙又言兆之由曰:‘飨矣!逢逢白云,一南一北,一西一东,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夏后、殷、周之相受也,数百岁矣这里提到的夏后开就是启,后人避汉景帝刘启之讳改的《墨子》成书也比较早,这个说法很值得重视这里对九鼎的形制也做了说明,它是“三足而方”的一般来说鼎有三足的圆鼎和四足的方鼎,九鼎似乎比较特别在《史记》卷四十《楚世家》:楚欲与齐韩连和伐秦,因欲图周周王赧使武公谓楚相昭子曰:“…….今子将以欲诛残天下共主,居三代之传器, 吞三翮六翼,以高世主,非贪而何?”在“三代之传器”下司马贞《索隐》注“谓九鼎也吞三翮六翼”下《索隐》注“翮,亦作‘婼’,同音历三翮六翼,亦谓九鼎也。
空足曰翮六翼即六耳,翼近耳旁,事具小尔雅这里理解为每个鼎是有三个空心的足和六个附耳而孔颖达则解释为三圆六方九个鼎,可能并不准确而且从古汉语语法来讲,“居三代之传器, 吞三翮六翼”也可以是并列关系,上一句指九鼎,下一句可能指其他器物九鼎在三代相传,成为法统的象征在周室积弱之后引来楚国的贪念 贪图九鼎的也并非楚国一家《战国策》开篇第一条就是“秦兴师临周求九鼎”,这篇里提到“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后来颜率到齐国借兵才解了围,可惜刚去了狼又惹来虎,“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 颜率又到齐国游说,“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少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甀耳,可怀甀挟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
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秦策一》“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条,张仪说“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史记周本纪》赧王四十二年,“秦破华阳约马犯谓周君曰:‘请令梁城周’乃谓梁王曰:‘周王病若死,则犯必死矣犯请以九鼎自入於王,王受九鼎而图犯’梁王曰:‘善’遂与之卒,言戍周从几则材料中可以看出秦、齐、魏都贪图九鼎,秦齐属强国,魏国这样的小国也有着非分之想《战国策》“秦兴师临周求九鼎”这段里边最值得注意的还有一句,就是“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九万人诚然夸张,但从九九八十一也可以看出九鼎应当是九个,毕竟颜率是周王的代表,想必是比较了解九鼎形制的顺便说一句,颜率的这个游说言论似乎还是比较傻,未必是史实洪迈《容斋随笔》卷九“颜率儿童之见”就说“《战国策》首载此事,盖以为奇谋予谓此特儿童之见尔!争战虽急,要当有信。
今一绐齐可也,独不计后日诸侯来伐,谁复肯救我乎?疑必无是事,好事者饰之尔故《史记》、《通鉴》皆不取 但文献中最早提到九鼎,则是在桓公二年,这比上面提到的宣公三年早百年多一点,经曰“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纳于大庙郜鼎的来历,还得从桓公元年说起,元年冬,“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宋国宋戴公的孙子华父督在路上遇见宋国大司马孔嘉的老婆,按照原文,应当是该女子从对面走来,华父督以目光迎之,该女子走过之后,华父督又以目光送之,想来目光中还是有几分热切果然不久他就开始了行动,“二年春,王正月戊申,宋督弑其君与夷及其大夫孔父这个过程是华父督先杀了大司马孔嘉,娶了他的“美而艳”的老婆国君宋殇公得知消息大怒,华父督怕国君有所行动,索性先下手为强,把宋殇公给做了这个“弑”字自然体现了传说中的春秋笔法他发动了政变后,立了公子冯为君,就是后来的宋庄公为了争取国际支持,他给各国领导人送了不少礼物,给鲁桓公送的就是这个郜鼎各国收了贿赂,自然有所表示,所以华父督名正言顺的成了宋国的宰相因为郜鼎是受贿所得,置于鲁国太庙,当然不合礼法,所以鲁大夫臧哀伯开始进谏,他的长篇大论中有一句提到“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这句话便是关于九鼎的最早记载。
但是明显臧哀伯就是随口说说,因为武王十一年与商纣战于牧野,灭了商,纣王自焚而死直到成王七年,才开始营建雒邑,就是现在的河南洛阳雒和洛其实是一个字所以如果有“迁九鼎于雒邑”的事情,也应该是周成王之后,而非武王克周之时 《史记》在《周本纪》中提到武王“命南宫括、史佚展九鼎保玉之后又提到“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前边的一段记载,文字很类似于《逸周书》,或许是司马迁所据司马原文“武王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已而命召公释箕子之囚命毕公释百姓之囚,表商容之闾命南宫括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以振贫弱萌隶命南宫括、史佚展九鼎保玉命闳夭封比干之墓命宗祝享祠于军乃罢兵西归行狩,记政事,作武成封诸侯,班赐宗彝,作分殷之器物《逸周书》卷四《克殷解第三十六》则是“武王再拜稽首乃出立王子武庚,命管叔相乃命召公释箕子之囚,命毕公、卫叔出百姓之囚乃命南宫忽振鹿台之财、巨桥之粟;乃命南宫百达、史佚迁九鼎三巫;乃命闳夭封比干之基;乃命祖祝崇宾飨,祷之于军后面一段则隐约是根据《尚书》的《召诰》和《洛诰》而成《尚书》中《周书》召诰第十四“成王在丰,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作《召诰》。
《周书》洛诰第十五则云“召公既相宅,周公往营成周,使来告卜,作《洛诰》但是《尚书》中全然没有提到九鼎,关于九鼎的那句,也可能是司马迁根据《左传》加进去的 九鼎之后的去向,《史记周本纪》提到周赧王五十九年,“周君、王赧卒,周民遂东亡秦取九鼎宝器,而迁西周公於惮狐后七岁,秦庄襄王灭东周东西周皆入于秦,周既不祀在《秦本纪》中也有类似记载,昭王五十二年,“周民东亡,其器九鼎入秦但《史记》里又提到另一种说法,在《封禅书》中提到“其后百二十岁而秦灭周,周之九鼎入于秦或曰宋太丘社亡,而鼎没于泗水彭城下 宋太丘社亡是很早的事情,按照《六国年表》,应该在周显王三十三年,如果这一年九鼎就已经沉于泗水的话,那秦就根本没有得到过九鼎,而且之前提到的《战国策》、《史记》中张仪、颜率等人的言辞也就变成了无的放矢而且比较疑惑的是宋社和九鼎本就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宋在周之东,隔着千里之遥,宋社亡了九鼎为何就无人牵挽自沉泗水了呢《史记》不止在《封禅书》中这样说,《秦始皇本纪》始皇二十八年“始皇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按照这个描述,始皇从没有见到九鼎,也在泗水找而在后来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中,则加以圆融,“器谓宝器。
禹贡金九牧,铸鼎於荆山下,各象九州之物,故言九鼎历殷至周赧王十九年,秦昭王取九鼎,其一飞入泗水,馀八入於秦中这样就两边都说的通,但是张守节是唐人,不知道他的依据是什么而且赧王十九年这个时间也很奇怪,这个比之前提到的宋社亡迟四十年又比周亡早三十九年,不知其所据《水经注》卷二十五《泗水注》对此有稍微详细的说明,“周显王四十二年,九鼎沦没泗渊秦始皇时而鼎见于斯水始皇自以德合三代,大喜,使数千人没水求之,不得,所谓鼎伏也这个时间和刚才有点不同,按《史记》是在显王三十三年,这里则迟了九年,变成显王四十二年,可能是他根据的是《汉书》班固的说法在《战国策赵策》中张仪游说赵王时提到“今秦以大王之力,西举巴蜀,并汉中,东收两周而西迁九鼎,守白马之津则又似乎迁鼎是秦惠文王时之事,说客之辞,难免不能尽信,聊备一说沈钦韩在其《汉书疏证》里提出“周鼎至重,何得轻蘻往宋,从河南府却至徐州千二百里乎!愚谓九鼎之亡,虞大国之数甘心也,为宗社之殃,又当困乏时,销毁为货,谬云鼎亡云”,是说他觉得是当时经济困难,就把九鼎化成铜给用了,毕竟在当时也是贵重金属然后骗大家说九鼎不见了王先谦在《汉书补注》中则云“当时列国纷争,记载互异。
秦之灭周取鼎,自由时人揣度之辞,而鼎实未入秦沦没泗水,则系秦人传闻如此,故始皇有祷祠出鼎之事”这两位清代学者明显对传闻持怀疑的态度后来疑古的代表顾颉刚则提出九其实是虚数,九鼎按照青铜的铸造水平,可能也是商代的东西武王克商,从商那边得到很多重器,成王迁洛,自然也挑了很多搬去九者表示多而已后人根据禹分九州的说法,正好一州一鼎,两个便合成一个顾先生这个提法也可以自圆其说,相对比较科学 汉武帝得鼎,根据《封禅书》,汉文帝年间“平言曰:‘周鼎亡在泗水中,今河溢通泗,臣望东北汾阴直有金宝气,意周鼎其出乎?兆见不迎则不至’於是上使使治庙汾阴南,临河,欲祠出周鼎平指的是赵人新垣平他提出很神奇的观点,九鼎通过水道到了汾河到了汉武帝时汾河果然出了鼎,“其夏六月中,汾阴巫锦为民祠魏脽后土营旁,见地如钩状,掊视得鼎但悲剧的是这个鼎长的着实不像传说中的九鼎,它“大异於众鼎,文镂无款识”,而九鼎则是各种花纹的所以汉庭也没有宣称自己得了九鼎,只是“藏於帝廷,以合明应” 在汉代之后,原来的九鼎就没有什么消息了后代也曾仿造过几次《旧唐书》卷六《武则天本纪》中提到“夏四月,铸九鼎成,置于明堂之庭”,《新唐书》卷四《则天本纪》“四月戊辰,置九鼎于通天宫。
可知公元697年武则天曾仿制九鼎铸鼎的详细过程在《旧唐书》卷二十二《礼仪志二》中有记载:“天册万岁二年三月,重造明堂成,号为通天宫四月朔日,又行亲享之礼,大赦,改元为万岁通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