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上海市和衷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

29页
  • 卖家[上传人]:zh****71
  • 文档编号:223704296
  • 上传时间:2021-12-1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53.75KB
  • / 2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上海市和衷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冯骥才访谈录高晓春 高晓春:近十年来,您一直投身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作,您也曾在上提出一个方案,不加紧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就是犯罪,这个问题得到了与会委员的积极响应您为什么要把抢救像少数民族文化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到这样一个高度? 冯骥才:2003年,我们就开始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普查工作,这些年里,我奔波于像东北的满族,云南的白族纳西族,贵州的苗族侗族等县镇,发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失比汉族的流失更快得多 因为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的因素,少数民族生活在有特色而迷人的民族文化里,基本上不受外来事物的冲击这些年来,公路修好了,电视信号进去了,再加上年轻人进城打工,过年回家时,带回王菲的唱片、花花绿绿的时尚化妆品,给兄弟姐妹们看,大家很是羡慕对于未来文化,他们充满了渴望比较富裕的地区,人民开始拆掉自己具有民族特色的村落,盖上了小洋楼,甚至有的民族不再说自己的语言,他们的那些长诗或大歌,已不再对下一代唱,而是对游客唱了,他们的民族服装首饰也只是在游客面前穿戴…… 20世纪90年代末,一个法国女子在贵阳生活了六年。

      他花了很多的钱买回一些苗族妇女古老精美的民族服装和灿烂的首饰,运回法国我国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这些东西很容易就被运出去了一个外国学者曾对我说:15年后你们要看中国的少数民族服饰就到我们这儿来看,因为中国已经没有了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儿 高晓春:少数民族文化的流失与汉民族文化的流失,比较起来,有着很大的不同冯骥才:对,一个对文化没有兴趣的普通人,你问他:李白是谁,齐白石是谁,梅兰芳是谁,他都是知道的为什么?就是因为汉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从历史上看,汉民族又无数的精英人物,还有无数经典的积累而很多少数民族,他们甚至连文字都没有,他们只有语言,不论民间故事、传说歌谣,还是手艺绝活,留存下来的大多是靠口口相传,只要中断了,就彻底消失了与我们一样,他们住小洋楼,出门开车,生活是改善了,但他们的民族没了,文化没了比如鄂伦春族,随着最后一个鄂伦春人从狩猎区搬到农业耕作区,富有鄂伦春民族特色的狩猎文化实际上已不存在了 高晓春:的确,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再加上没有清醒自觉的文化意识,在时代转型中,我们没能把包括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的脉络顺理成章地和现代生活融接上冯骥才:我曾写过一本小说叫《感谢生活》,说一个艺术家在落难时,跟民间文化艺术紧紧联在一起﹣﹣他放假时就到穷乡僻壤去,去做剪纸的老太太家学习那些民间的东西,民间是融入了特别炙热、单纯而可爱的情感的,我把她叫做民间的情感。

      民间的文化充沛的生活的元气,充满了原始的人文精神,而且她是那样饱满雄厚、博大单纯,是那样的美,使得在你眼里,好莱坞之类都是俗的,你能说这不是一种中国文化的情结吗?高晓春:不是都这样说吗,有钱容易有文化难,那么,要使一个人有文化情感就更难了 冯骥才: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正处于这么一个历史时期,如果我们不站起来捍卫自己祖国的文化的话,她就会丢失这些年来,国外五彩缤纷的东西涌入国门,使我们产生一种错觉﹣﹣中国文化太陈腐了于是开始了对自己文化的反思,但随之而来的便是中国文化变得越来越粗糙了回过头来看看最近的几百年吧,世界列强打入中国,带来了强大的冲击,我认为受冲击最厉害的就是文化了然而,这个时期的知识分子却很少有人对整个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一次比较精致的梳理尤其是“文革”后期,历史文化几乎成了一个空架子不巧的是,西方的彩电、冰箱、麦当劳进来了,他们是那么新鲜之后是西方的哲学、美学、电影……我们的文化几乎被拆散了更不巧的是,我们的文化市场确要由卖方来挑选卖点,什么好卖就卖什么,关于古代妓女或太监的书好卖,好吧,都拿来卖吧,而是谁有能来整理一下我们民族文化的经典? 高晓春:我们坐飞机,开“奔驰”,进入WTO,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快速融入世界,就像是汽车突然加速…… 冯骥才:车子开得太快了,什么东西能让他平稳呢?那只能是一个由文化凝成的民族的凝聚力。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如果这个文化还处于松散的状态,那么,就很容易在国际化背景下失去自己,就很难形成真正的凝聚力 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呼吁重视文化应该有当年鲁迅呼吁中国教育的那种精神敦煌藏经洞发现100周年的那一年,我写了一本书叫《敦煌痛史》,敦煌莫高窟的门户被盗走了,是那样令人痛心当时中国的一批知识分子,罗振玉、陈寅恪、刘半农等,他们到法国国立图书馆、英国大英博物馆,把那些被盗走了的藏书用毛笔抄下来,他们吃便宜的面包,住便宜的小旅馆,为的是省下一些钱抄录更多的文字运回国内去而在大漠深处的敦煌,张大千去了,常书鸿去了,去拯救中国的古文化中国文化保护的历史便是从那儿开始的如果说境界,这才是最高尚的文化人的境界,因为这不是追求现实功利的人能做到的我们民族的文化太深了,太博大了,走进她,就像走进一望无垠的戈壁滩一样,我愿穷尽一生沿着一条线路走,我渴望走到她的腹地,走入她的中心《有理想就有疼痛:中国当代文化名人访谈录》,有删改)相关链接:冯骥才,浙江宁波人,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和画家,“文革”期间他饱受磨难,是“文革”后崛起的“伤痕文学运动”代表作家,1985年后以“文化反思小说”对文坛产生深远影响。

      作品被译成英、法、德等十余种文字,其中《俗世奇人》《神鞭》《三寸金莲》《珍珠鸟》等均获全国文学奖,《感谢生活》获法国“女巫奖”和“青年读物奖”他还出版过多种大型画集,在中国当代画坛独树一帜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少数民族不再说民族语言,不唱民族长诗或大歌,甚至平时很少穿民族服装首饰,是因为少数民族对外来文化的渴望,这也是冯骥才抢救与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动机之一B.在冯骥才看来,少数民族的流失与汉民族文化的流失相比,不同的是,许多少数民族只有语言甚至没有文字,流传文化大多依靠口口相传,难以形成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C.小说《感谢生活》叙述了以作者为原型的一位艺术家落难时深入民间,学习民间文化艺术的故事,融入了冯骥才对充沛的生活元气、充满原始人文精神的民间文化的深沉热爱D.冯骥才所说的一个有文化情感的人与一个具有最高境界的文化人有着本质区别,冯骥才更为推崇后者,因为他们对待中国文化保护没有功利心,拥有像鲁迅呼吁中国教育的精神E.冯骥才记载罗振玉、陈寅恪等知识分子在国外抄录被盗的经书,张大千、常书鸿前往敦煌这些拯救中国古文化的事迹,表达了他对我们民族文化的热爱与对当今文化现状的忧虑。

      2)促成冯骥才呼吁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3)访谈录是常见的文体,请结合本文,简要谈谈访谈录的特征4)冯骥才认为应当如何保护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参考答案:答案:(1)答B项给3分,答E项给2分.(2)①以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为代表的文化流失比汉民族文化遗产流失更为严重的现状引起冯骥才的忧虑,尤其是作为一个充满爱国爱民族情怀的学者,更有责任与能力去尝试挽救与保护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②外国收藏家或学者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与收藏的现状,让冯骥才感到痛心.③非物质文化尤其是民间文化的本身所蕴含的中国文化与精神之美,深深地令冯骥才热爱与沉迷,从而激发冯骥才对中国古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挽救与保护的呼吁.(每点2分)(3)访谈录的基本特征是针对性、专题性、典型性.针对性:本文访谈主要针对冯骥才主持的挽救和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益活动的相关情况而进行采访,对于中国政府或社会如何继承文化遗产,形成民族文化凝聚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专题性:主要围绕挽救与保护以少数民族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因与目的访谈.典型性:访谈的对象冯骥才具有典型意义,他是文化名人,具有社会影响力,而且正用具体的行动致力于挽救与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谈话中所运用到的人物与事件均具有典型性.记者的询问从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到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民族文化流失的比较,个人文化情感的需要,再联系当前转型期的社会现状,具有典型意义. (4)第一问:①关注少数民族的生存现状,努力引导他们保持本民族的生活环境,保持民族的文化特色.②辩证看待外来文化的冲击,重视外来文化对本民族文化的冲击.③挖掘中国民族文化的精髓,揭示其博大精深与美,提升国民个人的民族文化情感.④号召有志的知识分子当有鲁迅呼吁中国教育的精神,重视民族文化的整理与保护,形成有文化凝成的民族的凝聚力.(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第二问:①赞同,冯骥才这些知识分子率先行动起来,由下而上必将引导无数的有志之士共同行动起来,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再到重视民族文化的凝聚,就有可能改变现状.②不赞同,应国家政府为主,文化建设仅仅凭藉个人或几个人的力量难以改变文化流失的现状;更何况历史发展必然导致一些不适应时代的文化的消亡,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考点】传记阅读.【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2)此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基本能力.(3)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的基本能力.(4)此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基本能力.【解答】(1)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传主精神品质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①解读标题,确定文体,找出传主,联系现实思考传主的人生及经历;②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③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传主精神品质,概括作者观点态度评价;④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总结文章手法技巧;⑥将选项与原文对照,一一排除得出答案.A项以偏概全,原文中是“少数民族中有的民族”的行为,而非所有少数民族.“对未来文化的渴望”只是少数民族文化流失的原因之一,还有自然环境、地理环境的改变等因素.C项,这位艺术家是“以作者为原型文”,文中没有提到这个信息.D项,“一个有文化情感的人”是采访者所说,而非冯骥才所说,而且不是本质区别,只有程度上的区别.故选BE.(2)此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基本能力.本题可从几个角度考虑,从冯骥才本身来看,他有一种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良知,他认为“民间是融入了特别炙热、单纯而可爱的情感的,我把她叫做民间的情感.民间的文化充沛的生活的元气,充满了原始的人文精神,而且她是那样饱满雄厚、博大单纯,是那样的美”,民族文化博大精美,让他沉醉,他觉得“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正处于这么一个历史时期,如果我们不站起来捍卫自己祖国的文化的话,她就会丢失”;从民族文化本身特点来看,很多少数民族,他们甚至连文字都没有,他们只有语言,不论民间故事、传说歌谣,还是手艺绝活,留存下来的大多是靠口口相传,只要中断了,就彻底消失了”,需要有人为保护民族文化努力工作;从民族文化保护的现状来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失比汉族的流失更快得多”“我国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这些东西很容易就被运出去了…中国已经没有了”,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已经迫在眉睫.(3)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的基本能力.本题解答时首先要准确答出访谈录的基本特征,即“针对性、专题性、典型性”,然后以本文为例,阐述这些基本特征即可.所谓“针对性”指的是访谈主题鲜明,访问对象确定,本文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讨论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访问对象是著名学者冯骥才,很好地体现“针对性”的特点.“专题性”指的是访谈紧紧围绕一个主题,本文的主题非常集中,就是挽救与保护以少数民族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