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Q正传和堂吉诃德的分析比较.docx
7页《阿Q正传》和《堂吉诃德》的分析比较 《阿Q 正传》与《堂吉诃德》这两部文学作品是属于不同步代,但人物形象极为相似的悲喜剧两部作品的主人公阿Q和堂吉诃德都具有质朴、直率的性格特点, 都但愿成为生活的强者, 但事实上都是被欺凌的弱者, 却又以“精神胜利法”来看待自己的失败可以说阿Q 和堂吉诃德是悲剧性的喜剧性格与喜剧性的悲剧性格的和谐统一, 她们都具有合法合理的思想内核和“可笑可怜”的性格特性鲁迅和塞万提斯采用诙谐、夸张的艺术手法使作品的喜剧效果体现得淋漓尽致, 同步作品中所包涵的喜剧精神却能引起人们对整个民族、整个时代的深思一、文化背景的比较《阿Q正传》植根于中国几千年的老式封建文化,是鲁迅先生用于展示中国农民畸形性格的典型鲁迅笔下的悲剧人物几乎都是小人物, 鲁迅爱用悲喜剧结合的方式来体现她们, 传达她对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精神的绝望感这也是那个社会状态和时代背景所赋予的思想内涵人类从整体而言, 心灵是非常脆弱的, 而处在中国翻天覆地变革历史潮流中的阿Q夹缝中挣扎的人生恰恰是麻木的悲剧的中国人的代表与阿Q的普遍文化意义不同,堂吉诃德是西方文化中异端的代表,“堂吉诃德式”行为方式在社会掀起风潮。
而堂吉诃德是专凭抱负而勇往直前去做事, 她是个为了维护正义, 拯救世人, 甘愿牺牲性命的无畏勇士她痛恨专制残暴,同情被压迫的劳苦大众, 锄强扶弱, 把清除人世间的不平作为自己的人生抱负她尊敬妇女, 主张个性解放、男女平等、恋爱自由等塞万提斯事实上把自己的爱憎与但愿寄托在这个人物身上堂吉诃德的悲剧就在于此, 她的主观思想违背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而鲁迅却是为人生而改造人生, 是唤起阿Q式的国民精神,给世人以警示启发塞万提斯当时的思想矛盾复杂, 她不满于现实的黑暗, 却又找不到对的的出路一方面讥笑骑士制度, 一方面又寄但愿于抱负化的古代骑士精神, 因此她在塑造堂吉诃德时让其出尽洋相, 但同步又体现了人物身上许多善良的崇高的东西, 也将自己的思想感情投入作品中,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其深层因素也就是文化背景的影响就关联性来讲,两部作品人物的性格与人物的命运所反映出的社会现象又有着关联堂吉诃德与阿Q特有的性格特性——精神胜利法,既是她们最突出的共性,也是她们最致命的弱点所谓“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物质关系’上处在被支配地位的人们,在精神上克敌制胜的自欺欺人的思想与措施”,是人的“对抗精神与现实环境的沉重压迫的产物”。
在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狐狸和葡萄》中,那个吃不到葡萄反嫌葡萄酸的狐狸就是最早体现出“精神胜利法”的文学形象而堂吉诃德和阿Q则是体现精神胜利法这一心理现象的“集大成者”可以说,精神胜利法不同限度而又广泛存在于每一种时代、每一种国家、每一种社会,甚至每个人的思想,它在人们的潜意识中时隐时现,起起落落精神胜利法”使堂吉诃德和阿Q的命运布满悲剧色彩,也使她们成为世界文学长廊里两个令人瞩目的典型两者的“精神胜利法”各有特点:阿Q的精神胜利法体现是多方面的她既自负自尊,又自轻自;她对于所受的侮辱和损害善于忘却,而又以侮辱弱者为自己报仇泄恨的“勋业”;当她与别人口角时,她瞪着眼说道:“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她挨了打,过后就说:“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目前的世界真不象样后来人们懂得她这一着,就在打她之前,要她自己说,这是人打畜牲,不是儿子打老子阿Q就自动承认自己是“虫豸”,比“畜牲”还低贱!阿Q在挨打被辱后,本该感到羞愧和悲哀,可她竟又觉得胜利了由于她觉得自己是世界上第一种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余下的就是“第一种”,“状元不也是‘第一种’么”?总之,不管生活多么艰难、凄苦,受到多少挫折、失败、打击,阿Q永远都能转悲为喜、转败为胜。
堂吉诃德的“精神胜利法”也很特别第一次出游中,她遇到了一群商人,可是她却“竭力模仿着书上的情节”,将商人们当作了游侠骑士,自不量力用长矛积极攻打商人,成果被商队其中的一种骡夫打得遍体鳞伤,动弹不得在经历这样的劫难后,她不仅没有反思悔过,反而暗自解嘲,觉得:“这是游侠骑士必遭的祸,并且全是马的错”,甚至以自己“回忆故事(骑士故事)中某一情节”的老措施来聊以自慰可是,在第二次出游中,当她的坐骑努驿难得不合时宣的想和杨瓜斯人的母马合欢而遭到痛打时,堂吉诃德和桑乔不顾一切的持剑向这些杨瓜斯人冲去为她的爱马报仇.只可惜没两下,两人便被围在中间痛打了一顿浑身是伤的堂吉诃德面对失败,又一次寻找到一种可以让自己和桑乔都能接受的理由,“这都怨我,我不应当举剑向那些人攻打她们同我不同样,不是受封骑士我违背了骑士规则我觉得是战神让杨瓜斯人惩罚我堂吉诃德觉得遭受磨难是一种真正的游侠骑士所必须经历的,“游侠骑士的生活就是与成千的危险和不幸联系在一起的”,她为桑乔列举了高卢的英勇骑士阿马迪斯的例子来证明自己观点的对的,进而把自己也列入“此类优秀人物”,觉得“她们遭受的磨难比我们目前遭受的要大得多”这似乎与阿Q特有的“儿子打老子”的心理平衡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艺术手法和体现方式《阿Q 正传》与《堂吉诃德》都以喜剧形式烘托悲剧意识, 即所描写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是与社会问题的深思紧密相连喜剧是人类对自己生存状态的一种对抗形式, 是人类对生存的不满催发的以挖苦和批判来体现作品的喜剧形式特性是较为深含的意义和颇显哲理的主题这种喜剧作品由于对政治历史的深刻思考, 沉重的内核常常压过了喜剧的外形这两部作品都属于悲喜剧, 既有对世俗的挖苦, 又有对无可奈何的生活现实的辛辣嘲弄所谓挖苦是以真实而夸张或真实而巧妙之类的手段, 极其简洁地把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引起人们从中得到否认和贬斥丑的精神和情感愉悦阿Q 和堂吉诃德都是挖苦作品中的主人公, 这种单纯讥笑人的外部形体动作已经上升到对人的精神世界的丑恶,对某种社会秩序、社会制度的丑的讥笑同样是悲喜剧结合的挖苦夸张的艺术手法,但两部作品体现的方式却不同鲁迅的《阿Q正传》则更接近现实, 更深刻、真实地反映主题她笔下的阿Q这个不朽的艺术典型就是通过极平常的平常生活故事塑造出来的鲁迅用精彩的风趣的笔法, 略加点染, 把她集中突出地写出来她所写的事情是自然的, 也是常用的, 平时是谁都不觉得奇的, 并且自然是谁都毫不注意的。
古今中外, 许多人身上均有阿Q精神, 但是察觉其丑害的人却很少鲁迅把阿Q克服怨敌的等等妙法一种接一种地描写出来, 并且一回比一回严重, 直到临死, 阿Q还想“孙子才画的很圆”,这已经是精神胜利法的极致, 也是阿Q悲剧的顶点了通过这样夸张的体现, 这种精神的所有荒唐和可耻就清晰地展示出来了但是, 鲁迅在这里非常注意不使其失真,《阿Q正传》往往把夸张和含蓄结合在一起,反映本质的真实, 使挖苦力量发挥得更强烈譬如作品中赵秀才与假洋鬼子到修庵“革命”的一段描述, 但是二百字, 含义却十分深刻, 把人物丑恶卑劣的灵魂揭发得淋漓尽致这两个反动人物的“革命”行动是这样荒诞不经, 但又完全符合她们的身份、处境和思想及性格的逻辑发展, 令人可信, 既是夸张的, 又是真实的,高度典型化的相比而言,《堂吉诃德》同样注重生活细节的真实描写,但有点区别的是塞万提斯在描写现实生活的同步又渗进了幻想的成分即塞万提斯的创作原则是“描写的时候摹仿真实, 摹仿的越亲切, 作品就越好;凭空捏造越逼真越好, 越有或然性和也许性,就越有趣味《堂吉诃德》在环境描写方面与旧骑士故事的装饰性的风景描写截然不同作者以史诗般的宏伟规模, 以农村为重要舞台, 出场人物以平民为主。
人数近700人之多在这广阔的社会背景上, 绘出一幅幅各具特色又互相联系的社会画面塞万提斯塑造人物的措施也是虚实结合的,否认中有歌颂, 荒诞中有寓意参照文献:书山一叶. 含笑的悲剧[ N]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出版社, 1994 年版周宁. 幻想中的英雄—— 论堂吉诃德的多重意义[ J ] . 厦门大学报. 青岛大学文学院09级汉语言4班 杨珊珊40100205、王慧40100199吴英珍40100202、薛淼401002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