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欣赏》课程教学大纲.doc
12页《艺术欣赏》课程教学大纲 艺术欣赏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起点本科教育的限选课程,也是专科阶段的选修课本大纲可以供本科和专科类学生共同使用,正文中划“*”符号部分是对本科类学生学习所做出的特殊要求,专科类学生只作一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通过艺术知识的传授,特别是通过作品的赏析,培养学生艺术欣赏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及学生的审美素质 与本课程相关的专科类课程有文学概论、美学原理及部分文学类课程前者为学习本课提供了分析艺术现象的观点与方法,后者又提供了与多种艺术门类比较的对象,这为我们学习艺术欣赏课程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储备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十三章,包括艺术欣赏引论、建筑艺术欣赏、绘画艺术欣赏、雕塑艺术欣赏、工艺美术欣赏、书法艺术欣赏、音乐艺术欣赏、舞蹈艺术欣赏、戏剧艺术欣赏、戏曲艺术欣赏、摄影艺术欣赏、电影艺术欣赏、电视艺术欣赏等除引论外,各部分艺术欣赏的基础知识与具体作品赏析的比例约为1:1一个学期内授完,3.5学分,共63学时 本课程的文字教材为《艺术赏析概要》,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
配合文字教材有39节录像课,并拟压制成39张VCD光盘为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录像教材内容将陆续整理编制成IP课件,增补并修改一些内容,供学生在网上阅览 一、文字教材 《艺术赏析概要》各部分(除引论)的正文占五分之四的篇幅,包括艺术特征、具体作品赏析和欣赏方法总述等内容其中作品赏析约占一半,艺术特征与欣赏方法总述约占四分之一另外五分之一的篇幅用于自学指导(内容提示、插图、自测题等) 二、录像教材 总计39学时,主要是讲授重点、难点、思路和方法其中形象化教学约占五分之四学时,包括展示艺术家像、艺术的表现手段、艺术作品的实物、背景材料、讲述图表,以及有关的影视资料等音像教材各部分授课时数的分配为:艺术欣赏引论2学时;建筑艺术欣赏3学时;绘画艺术欣赏3学时;雕塑艺术欣赏3学时;工艺美术欣赏2学时;书法艺术欣赏3学时;音乐艺术欣赏4学时;舞蹈艺术欣赏3学时;戏剧艺术欣赏3学时;戏曲艺术欣赏3学时;摄影艺术欣赏3学时;电影艺术欣赏4学时,电视艺术欣赏3学时 【使用本大纲的几点说明】 一、有关各部分的教学内容,本大纲规定得比较概括,以便给主讲教师以一定的灵活性主讲教师在讲授时,须注意协调各部分之间的某些交叉内容,避免遗漏或重复,同时注意知识的前后照应和连贯,使全课程观点统一,结构严密。
二、各部分内容中画线者为教学重点所列重点学习作品目录,画#号者为重点讲授的作品,其余要求学生自学和体会教师也可以从中选择难度较大者作补充讲授学生要善于运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地赏析其他艺术作品 三、《艺术欣赏概要》每章后面列有自测题,要求学生认真思考,作出解答还可以组织学习小组,共同讨论,相互启发,彼此交流教师亦可以从中选择一些题目作重点 第一章 艺术欣赏引论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使同学了解艺术欣赏的性质、特点和作用,艺术作品的审美构成,及提高艺术欣赏能力的途径与方法,从而对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及指导思想有一个概括的认识 (一)艺术欣赏的性质、特点和作用 艺术欣赏是审美活动的主要形态之一,也是实现艺术的美育社会功能的重要环节 艺术欣赏的特点: 1.感觉与认识,感情与理解的统一,潜移默化过程 2.教育性与娱乐性的统一,寓教于乐 3.体现美感中反映与再创造的统一 (二)艺术作品的审美构成 艺术美作为美的高级形态来源于客观现实,但不等于现实它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是艺术家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一种形式 艺术美的构成包括三个方面:(1)艺术形象对现象的再现;(2)艺术家对现实的感受、情感、评价和理想的表现;(3)艺术家的精湛技巧使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得到完美的结合。
艺术美是客观与主观、再现与表现、个性与社会性、传统与创新的有机统一,但在不同艺术门类中,再现与表现有不同的特点 *1.艺术语言 艺术语言是指艺术作品的表现手段和物质媒介(色彩、线条、形体、音响、人体动作等) 艺术语言的要求:(1)准确地体现本门类艺术的特点;(2)表现艺术家的独特个性和创造精神 *2.艺术形象 艺术以形象性为其基本特征艺术语言是为构成一定的艺术形象服务的 艺术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艺术形象的一般构成规律:典型与意境 *3.艺术意蕴 艺术意蕴即*典型与*意境的审美内涵 艺术意蕴深藏于艺术形象之中,需要欣赏者去感受、体验和领悟对艺术意蕴的把握是一个领悟的过程 4.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即优秀艺术作品中所体现的艺术家独特、鲜明的个性特征艺术风格包括艺术语言的运用、艺术形象、意蕴的形成等方面 艺术风格体现艺术家的审美理想、艺术追求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发现,是艺术家创作达到成熟的重要标志 我们提倡艺术风格能够体现优秀的民族传统、民族精神及时代特色。
5.艺术流派、艺术思潮(西方现代主义思潮) (三)提高艺术欣赏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1.在艺术欣赏的实现中提高欣赏能力,“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2.艺术理论和艺术知识的学习,包括艺术的一般规律,部门艺术的特征、形式法则等 3.提高文化全面素养,丰富生活阅历,是提高艺术欣赏能力的前提条件 第二章 建筑艺术欣赏 【教学要求】通过建筑的面、体形、体量、空间、群体、环境等,了解其艺术的基本特点,并结合建筑作品的赏析,加深对建筑和建筑艺术的具体特征的理解,学会初步运用欣赏建筑艺术的一般方法去欣赏建筑艺术的具体作品 (一)建筑艺术的语言 1. 建筑和建筑艺术的具体特征:(1)建筑的双重性;(2)建筑精神属性的层级性;(3)建筑艺术的表现性;(4)建筑艺术的群体性(社会性) 2. 建筑艺术的语言:(1)面;(2)体形;(3)体量;(4)空间;(5)群体;(6)环境在建筑艺术语言中对形式美法则的综合运用 *3.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一建筑艺术特殊的文化价值 *4. 欧洲、阿拉伯、中国三大园林艺术的语言特征。
*5. 中国园林艺术的文化内涵 (二)建筑艺术作品欣赏 1.《雅典帕提侬神庙》单纯、明朗和愉快的风格 2.《巴黎圣母院》所体现的哥特式建筑特点及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精神 3.《罗马圣彼得教堂》的集中式平面和穹窿屋顶单纯、简明的造型逻辑和昂扬、健康、饱满的气质文艺复兴兴盛期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4.印度《泰姬陵》所体现的伊斯兰建筑的特点 5.法国《朗香教堂》的浪漫情调和隐喻手法现代建筑的主要倾向 6.《北京城和北京宫殿》的群体组合严整规则的构图和皇权至上的主导思想 7.《北京天坛》所体现的中国礼制建筑的特点、结合和造型的象征手法及对尊“天”主题的显示 8.《中国园林》所体现的尊重自然、与自然相亲相近的观念自然式建筑特点与“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9.《巴黎凡尔赛宫庭园林》与中国园林的对比 10.《中国古塔》,印度建筑与中国重楼的结合楼阁式与密檐式 11.《布达拉官》的非对称自由聚合布局建筑的整体统一感及与环境的谐调对建筑高度的夸大与神秘、攫人的艺术感染力 12.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现代的自由组合。
13.法国《蓬皮杜中心》的现代派特征(风格) (三)建筑艺术的欣赏方法 1.对形式美法则的了解与掌握多样统一的美的规律在造型艺术上的具体体现多观察与分析,主动与对象对话对其他艺术门类欣赏体会的借鉴 2.要具备一些建筑学的知识艺术美与生活美(技术美、环境美)的统一建筑的善和真 3.体会情绪意境通过对形式美的欣赏,积极进行物我双方的交流和再创造,达到与建筑艺术作品整体形象的共鸣 *4.发掘作品的文化内涵联系作品所处的时代的、民族的、地域的广阔文化环境去认识作品 【重点学习作品目录】 #1.《雅典帕提侬神庙》(希腊) 2.《五台山佛光寺大殿》 #3.《巴黎圣母院》(法国) #4、《罗马彼得教堂》(意大利) #5.《泰姬陵》(印度) #6.《朗香教堂》(法国) #7.《北京城和北京宫殿》 #8.《北京天坛》 9.《北京四合院》 #10.《网师园》 #11.《颐和园》 12.《登州法王寺塔》 13.《应县释迎塔》 14.《上海龙华塔》 #15.《西藏布达拉宫》 #16.《悉尼歌剧院》(澳大利亚) 17.《蓬皮杜中心》(法国) 18.《罗马万神殿斗兽场》 #19.《巴黎凡尔赛宫廷园林》 20.《纽约帝国大厦》 21.《香港银行》 第三章 绘画艺术欣赏 【教学要求】通过绘画的线条、形体、色彩、明暗、笔触等,了解其艺术语言的特点;并结合油画与国画作品的赏析,提高对作为视觉空间艺术的绘画本质特征的理解,特别是加深对国画优秀传统的认识;学会初步运用欣赏绘画艺术的一般方法,欣赏具体的绘画作品。
(一)绘画艺术的语言 1.绘画艺术在二度平面上创造物象与空间,展示现实生活与想象世界的多样景观,传达人的思想感情视觉空间的艺术” 2.绘画艺术语言:(1)线条;(2)形体;(3)色彩;(4)色调;(5)明暗;(6)笔墨(笔触);(7)结构 3,绘画的分类方式及各类绘画的主要特点,侧重介绍油画与国画 (二)绘画艺术作品欣赏 【油画】 1.具有纯洁神圣之美的《春》(波提切利) 2.田园牧歌式的《岩间圣母》(达·芬奇) 3.象诗一般和谐、自然的《睡着的的维纳斯女神》(乔尔乔涅) 4.充盈着生命活力、造型雄健、色彩华丽的《抢劫留基伯的女儿们》(鲁本斯) 5.着重刻画人物内心世界、强调光与影变化的《犹太老人》(伦勃朗) 6.造型严谨、理性,将油画描绘现实的特长推向极致的《拿破仑加冕式》(达维特) 7.重视光线与色彩变化、捕捉瞬间色彩的《日出·印象》(莫奈) 8.色彩强烈、旋律紧张的《星夜》(凡·高) 9.从多角度观察物象,将人物塑造各种几何体综合状态的《弹曼陀铃的女孩》(毕加索)。
10.超越现实、展示立体主义与梦境的《内战的预兆》(达利) 11.意境清新、风格工丽细致、富有写生感的《游春图》(隋·展子虔) 12.以笔墨的松、湿、淡表现山水形象之平、秀、虚的《潇湘图》(南唐·董源) 13.用最佳角度截取景色的《踏歌图》(南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