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浅析诗中的意象——兼谈刘长卿与王维“禅理(趣)”诗歌意象的不同.doc

11页
  • 卖家[上传人]:公****
  • 文档编号:536103871
  • 上传时间:2023-05-1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4.50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浅析诗中的意象——兼谈刘长卿与王维“禅理(趣)”诗歌意象的不同【摘要】作为大历诗坛的名家,刘长卿一生坎坷颠簸的经历促使他的心灵向着佛家静地靠拢,也促使他创作了数量颇丰的“禅理(趣)”诗歌在这些诗歌里,刘长卿将自己的情愫都诉之于意象的运用上,通过意象对诗境的渲染,发出了对人生遭际的无奈与哀叹具体化、静态化、程式化的意象承载着他的感情,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历时期整体的艺术特征而盛唐诗人王维也作有数量众多的“禅理(趣)”诗歌,他与刘长卿在意象运用上的不同,间接反映了“安史之乱”对大历诗人创作心理的影响关键词】刘长卿;“禅理(趣)”诗歌;意象;具体化;静态化;程式化;王维安史之乱发生后,唐朝国力衰退,中原地区惨遭蹂躏,地方纷争,城乡皆废,战乱给社会和个人都带来了巨大的阴影,当时的文坛更是一片沉寂相比盛唐诗,大历诗歌不复昨日气象,创作陷入了低谷时期,毫无生气然而,作为大历名家,刘长卿留下了506首诗歌作品〔1〕,成为大历诗坛一颗璀璨的明星,其艺术成就及其诗史意义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艺术创作独具特色的他,在盛唐诗向大历诗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刘长卿(718?——790?),“字文房,行八,祖籍宣城(今安徽宣城),家居洛阳”〔2〕,早年久滞试场,中年得任长洲尉,却两遭迁谪,后官至随州刺史,因梁崇义、李希烈等人谋反而弃城,复职无望之际,终老江南。

      坎坷的人生促使刘长卿寻求精神寄托,因此盛行于唐代的佛教自然成为他的首选经粗略统计,在刘长卿的诗歌作品中,仅题目与禅、寺院及僧人相关的就达五十首以上;记载其曾到过的佛家寺庙达25处〔3〕,曾与交游的僧人达21人〔4〕,可见他与佛教联系之密切刘长卿倾心于佛教,使得“禅理(趣)”诗歌成为体现这种精神追求的主要艺术形式这些诗歌颇具诗史研究价值:从内涵义理而言,它们主要反映了禅宗与天台宗的教义这两家宗派在大历时代发展到全盛时期,影响最为广泛,“义理相近,僧人关系密切”〔5〕,在唯心主义基础上都以“心性”问题作为共同的中坚思想,皆主张“括万法于一心”,即“心”是万物最根本的实体从认识论角度而言,刘长卿“禅理(趣)”诗歌体现了两家宗派“观心”的心物思维模式,即“天台宗:于境观心——反观心源——心造万物;禅 宗:于色见心——明心见性——因色观心”〔6〕这两种对应的思维模式使得诗人在“空”观、“静”观的过程中,得到“物我同一”的内心感受,在诗中即体现为情景交融以上分析内容可在刘长卿“来去云无意,东西水自流”(《送勤照和尚往睢阳赴太守请》)、“因逐溪水还,观心两无碍”(《陪元侍御游支硎山寺》)等诗句中考证。

      了解了刘长卿“禅理(趣)”诗歌的概貌后,我们将开始对其意象进行深入探讨一、刘长卿诗中的意象类别(黑体,三号,加粗)在把握刘长卿与佛教联系以及“禅理(趣)”诗歌的基础上,我们顺着思路往下探讨意象的内涵意象,是诗歌的基本要素,是反映诗歌内涵的基本单位,往往带有主观化、情绪化色彩诗人的创作心态以及生活的喜怒哀乐,都可以通过揣摩意象去了解探讨意象之前,我们得了解意象的类别根据表意功用的不同,陈植锷先生在《唐诗和意象》一文中将意象分为三类:描述性意象、象征性意象和比喻性意象〔7〕我个人觉得这个分类的标准非常合理,且利于对刘长卿“禅理(趣)”诗的分析,所以不妨采用前辈的成果用于此文的意象分类一)描述性意象(黑体,小三号,加粗)所谓描述性意象,简而言之就是采用客观白描手法,使之表意单纯的意象该类意象在刘长卿的“禅理(趣)”诗歌中频繁出现,试看以下两首诗歌:《寻盛禅师兰若》秋草黄花覆古阡,隔林何处起人烟山僧独在山中老,唯有寒松见少年《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表达禅趣之余,这两首诗歌都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譬如《寻盛禅师兰若》中“秋草”、“黄花”、“古阡”、“树林”、“人烟”等意象,都是描述性的意象。

      这些意象的含义很单纯,是对景物客观的描绘,极少或没有引申义在《送灵澈上人》一诗中,“竹林”、“(苍苍)古寺”〔8〕、“杳杳钟声”、“荷笠”、“夕阳”等均为描述性意象,表意单一,它们都原汁原味地出现在诗歌中仔细统计,《寻盛禅师兰若》中总共有八个意象,而其中五个是描述性意象,所占比例超过一半;《送灵澈上人》中六个意象里有五个是描述性意象,可见刘长卿在创作“禅理(趣)”诗歌的时候侧重使用描述性意象其实,不仅以上两首诗歌存在这样的情况,而且在同类诗歌中也出现如此落笔的痕迹,譬如长卿所作的《夜宴洛阳程九主簿宅送杨三山人往天台寻智者禅师隐居》、《陪元侍御游支硎山寺》等“禅理(趣)”诗歌描述性意象被重用,说明刘长卿在观察客观事物时十分细腻,善于描摹,工于刻划但是,对诗歌而言,这种意象的使用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有利于读者对诗歌的理解,使诗歌变得流畅清晰,也会使内中意境变窄,流露的韵意有限刘长卿的“禅理(趣)”诗歌也就体现了这点:禅趣易于领悟,而禅境有限二)象征性意象(黑体,小三号,加粗)所谓象征性意象,是指以客观事物的身份出现在意境当中,其形神能通过触动感觉器官而引起一定情愫的意象该类意象是复合意象,其主要功能是通过“象”来表“意”,而“象”往往是一些客观物象,具有写实的性质。

      诗人对其使用并非为了写实,而是为了表现“象”所承载的“意”,简而言之就是“托物言志”象征性意象是否被使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本身的“象征义”是否与诗人主观情感吻合因此主观化、情绪化是象征性意象的基本特征我们可以试着从刘长卿以下的一首“禅理(趣)”诗去体会这种意象的特点:《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这是一首深得禅趣的诗歌,“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一句已将禅悦流露无遗在这首禅趣诗中,出现不少描述性意象,譬如“莓苔”、“履痕”、“静渚”、“春草”、“闲门”等等,但“白云”很明显是不在其列的白云依静渚”——白云怎么会偎倚着水中的沙洲呢?显然是不可能的由此推断,“白云”是作者有意识地放置在诗歌当中的,承载着作者的某些情感,即诗人在诗中借该意象进行索物言志古人常有“归卧白云”的祈求,“白云”一直以来给人纤尘不染、高洁缥缈的感觉长卿在诗中用“白云”这一意象,是为了表达向往隐逸的思想感情前文已述,长卿仕途颠簸,生活曲折,厌倦现实社会的繁琐与喧嚣,对隐逸充满了期望,这正好说明了这一点由例子分析可见,表“意”是象征性意象的首要任务。

      白云”在刘长卿的“禅理(趣)”诗中出现的频率相当高,譬如在“唯将旧瓶钵,却寄白云中《送灵澈上人归嵩阳兰若》)、“白云留不住,渌水去无心《送道标上人归南岳》)、“白云幽卧处,不向世人传《寄普门上人》)等诗句中都出现了这个意象其实,在长卿的“禅理(趣)”诗歌当中,象征性意象非常多,“青山”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可以看看以下的一首诗歌:《酬李员外从崔录事载华宿三河戍先见寄》寒江鸣石濑,归客夜初分人语空山答,猿声独戍闻迟来朝及暮,愁去水连云岁晚心谁在,青山见此君佛义中一条重要的理论就是万物乃心之源,“于色见心”,消除了心物之间的界限,表现在艺术创作上就是情景交融这首诗歌中“人语空山答,猿声独戍闻迟来朝及暮,愁去水连云四句已将“物我同一”的禅趣表现得淋漓尽致,“人语空山答”一句写得尤其绝妙人与山拥有共同的话语权,二者已融为一体整首诗中,出现了两个“山”,一是“空山”,一是“青山”,前者是描述性意象,后者是象征性意象通读全篇,诗歌前四句都是在渲染一种空明的氛围:“人语”与“空山”相对,突出寂静空明;猿声独闻也是突出“静”空山”在诗中表意单纯,没有过多的引申义,所以它是描述性意象而“青山”一意象则不同,它的意义在于承担着诗人的情感表达,因为尾联中“岁晚心谁在”一句已向我们作了暗示。

      我觉得,“青山”在此诗中象征着李员外优秀的人格品质诗人借“青山”来表达对李员外的钦佩敬仰,而不是把它当作单纯刻划的景物在刘长卿“禅理(趣)”诗中,“青山”作象征性意象的用法比比皆是,例如“悠悠白云里,独住青山客《寄龙山道士许法棱》)、“青山春满目,白日夜随舟《送勤照和尚往睢阳赴太守请》)、“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饯别王十一南游》)等诗句而且有时候“青山”的象征义不尽相同,譬如“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中的“青山”实代指故乡以上内容对刘长卿“禅理(趣)”诗歌中较为常用的象征性意象作了举例分析在该类诗歌中,他还常用以下的一些象征性意象,如“夕阳”、“芳草”、“孤舟”、“寒山”等等,篇幅有限,在此就不再一一举例分析相对于倾重写实的描述性意象,象征性意象更能拓宽“禅理(趣)”诗歌的意境,给读者带来更广阔的联想空间但它们也是一把双刃剑,会使诗歌落于俗套,因为其象征义往往是前人流传下来,而被后辈沿袭使用的,因而具有死板、老化的缺点,导致诗歌缺乏创造性与新鲜感,禅理(趣)意韵也随之降低本人在欣赏刘长卿“禅理(趣)”诗歌的时候就会产生上述感觉,一看到“芳草”等诸如此类的意象,就已明白诗人的表达意图了三)比喻性意象(黑体,小三号,加粗)要理解比喻性意象,我们先要理解什么叫做比喻。

      所谓比喻,是指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这就是比喻的涵义在刘长卿“禅理(趣)”诗歌中,比喻性意象的出现是很少的,但也不是说它们没有出现过让我们看看以下的一首禅理诗:《狱中见壁画佛》不谓衔冤处,而能窥大悲独栖丛棘下,还见雨花时地狭青莲小,城高白日迟幸亲方便力,犹畏毒龙欺这首诗的比喻性意象有“大悲”、“青莲”、“丛棘”、“毒龙”,它们比喻的内容如下:“大悲”、“青莲”都被比作为佛像;“丛棘”比喻为囚室,牢狱;“毒龙”比喻为妄心,欲念其中,“大悲”为佛家语,佛欲使众生皆得解脱,悲心广大,故称“大悲”《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提到“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诗人在这里借佛语来喻指狱中所见到的佛像;“青莲”在佛教中多喻指眼目,这里也被比作为尺寸小的佛像;“丛棘”指所处的地方荆棘丛生,比喻为囚禁的地方;毒龙在《涅槃经》中被提到过:“但我住处有一毒龙,其性暴急,恐相危害”〔9〕,被喻指为私心杂念以上是出现在刘长卿禅理诗中的比喻性意象,但是他很少创作此类带有佛家语的诗歌,该类意象也就极为罕见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刘长卿的诗歌中,而且在大历文坛也成为一种风气。

      蒋寅先生在《大历诗风》中提到“大历诗人天分高的很少,比喻用得出色的也很少,它们不太用比喻,从客观上说倒是避短藏拙”〔10〕另外,我个人觉得,刘长卿经历坎坷,投身于佛家静地,对“禅”自然会有一种渴求,主观情绪化也就随之增强相对运用描述性意象和象征性意象的得心应手,运用比喻性意象会稍微困难,对他表达悟禅的乐趣造成一定的障碍,所以他选择少用该类意象以达到他的抒情目的以上是对刘长卿“禅理(趣)”诗中的意象进行分类并加以分析总而言之,刘长卿对描述性意象的运用较为频密,象征性意象次之,比喻性意象最少各类意象的使用,直接影响作者的创作风格但如果想深入理解意象的内涵,我们得结合意象的特点进行更详细的探讨二、刘长卿诗意象的特点剖析意象的特点,比分析意象的类别更为困难,但它是不可或缺的一步,因为特点更为直接地反映作者的创作意图它们是诗歌中的一面镜子,可以让我们直视诗人的内心世界以下内容,我们将从具体化、静态化、程式化三个方面对刘长卿“禅理(趣)”诗歌的意象特点进行剖析说明一)意象具体化“描述性意象居多”——这是上文分析所得出。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