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精品word论文】重释文学性——论文学性与文学理论的悖谬处境 .doc

11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7408981
  • 上传时间:2017-09-2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17.27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现当代文学论文-重释文学性——论文学性与文学理论的悖谬处境 在中西文论的时间之河里,理论家们为理解文学的基本性质问题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理论思路不同的话语体系对“文学性”进行了不同的理论阐释和界定在对“文学性”的种种领悟和理会中,“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符号性”是其中影响最大的几种直到今天,它们仍然是我们领悟和理会“文学性”最为重要的着眼点 我们重提“文学性”问题,主要目的在于重新审视和考辨这些理论视点和话语方式在现代生活世界背景下的有效性在我们看来,由于现代生活世界的变化及消费社会的来临,传统文学理论对“文学性”的看法业已逐渐丧失其理论有效性文学理论的悖谬性处境既由它们而产生,也将由对它们的克服而得以超越一、形象性所谓“形象性”,是指文学用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基本性质长期以来,形象性从骨子里制约着我国文艺学界对文学基本属性的理解笼罩在形象性视野之下,我国文学理论对后现代文学的惊人变化和处身状况毫无觉察把形象性作为文学的根本属性,这是古往今来从认识论角度看待文学所得的基本结论以认识论观之,文学是人类认识世界、观察世界、摹仿世界的一种方式文学与哲学、科学等文化形态一样,都以认识世界的真理作为自己的最终目的。

      在认识过程中,它们都要经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最终达到对世界本质、规律和真理的认识只不过,文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形式——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比较起来,文学在认识世界、掌握真理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不离开形象在这种视野当中,形象性作为一个精练的术语,准确地表达了认识论文艺学的精神实质毫无疑问,这是典型的“逻各斯中心主义”从理论上讲,它有这样几个要点:第一,本质与现象的二元对立第二,人是理性动物的先验设定第三,语言工具论的逻辑先行这三个要点或明或暗地隐藏在认识论文艺学代表性人物的理论体系之中远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为认识论文艺学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地基一方面,亚里士多德继承了柏拉图和前辈学者艺术摹仿自然的观点,另一方面,亚里士多德也对摹仿说作了重大的调整在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体系里,现实世界与理念世界辩证统一普遍性通过特殊性呈现出来,特殊性内在地包含着普遍性表面看来,柏拉图理念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二元对立被有效克服现实世界不再是对理念世界的摹仿,理念本身就内在地包含在现实世界当中这样,艺术与理念的距离不再“隔着三层”,艺术对自然的摹仿也就具有了反映本质规律的可能亚里士多德由此确立了文学艺术的高度真实性。

      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成为后世文学认识论的渊薮,显然具有逻辑上的必然性但是,亚里士多德对理念世界与现实世界关系的修正并未真正克服“逻各斯中心主义”这是因为,文艺的功能不在于对现象本身的准确摹仿,而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20世纪以来的现象学运动表明,现实世界现象与本质的二元区分是“本质主义”的逻辑前提,就此而言,亚里士多德诗学是文艺学认识论理所当然的最后堡垒黑格尔美学作为辩证法在美学领域中的集大成者仍未脱离“逻各斯中心主义”窠臼本质与现象、一般与特殊的二元对立是黑格尔美学体系底部的坚实基础这突出地表现在黑格尔关于美学的定义当中:“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注: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第142页黑格尔通过理念来推演世界和历史的发展过程,将艺术看作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艺术通过感性的具体形象来把握和表现理念但是,从本质上来看,艺术与哲学虽然表现理念的形式有所不同,但根本倾向仍然是一致的,都是对绝对精神的揭示与把握感性形象能否表现理念,这是判断艺术真伪的关键朱光潜先生曾指出黑格尔美学无法克服的“基本缺点”是理念先行用朱先生的话说,“他的出发点是一般而不是特殊,是抽象的理念而不是具体的现实生活。

      注: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第482页这表明,黑格尔不仅将本质、一般和普遍等抽象概念与现象、个别和特殊二元对立起来,而且仍然将前者当作现实世界的本源艺术作为用形象来认识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文艺观在黑格尔那里达到了一种更为精致的、更为巧妙的境界长期以来,我们美学界高度赞赏以别林斯基和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的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时期的现实主义理论,认为它最大的功绩是把美学移植到唯物主义基础之上,坚持艺术从生活、从现象出发,而不是像黑格尔将理念、一般和绝对精神当作艺术的出发点其实,无论是别林斯基的“形象思维”论,还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命题,都未能从根本上超越主观与客观、理性与感性、再现与表现等的二元对立,仍然从具有“本质主义”色彩和“逻各斯中心主义”性质出发别林斯基受黑格尔“理念显现说”的影响,提出形象思维说车尔尼雪夫斯基沿着别林基思的理论道路,进一步提出“美是生活”的著名命题,加强了对现实生活的重视车尔尼雪夫斯基肯定了现实生活本身的美,认为艺术是现实生活的“代替品”,现实生活永远高于艺术,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话说“美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

      注: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8.第198页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别林斯基和车尔尼雪夫斯基具有一个非常大的共同点,即他们都肯定现实生活本身所具有的美,反对文学从理性出发、从抽象的概念出发进行创作从表现上看,二者仿佛并没有从认识论角度考察文艺,其实他们对现实生活的强调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带有鲜明的现实“本质主义”色彩他们的现实主义美学倡导的是“自然派”文学,要求文学为俄国民主主义服务,要求文学揭露农奴制下的腐朽情况,让文学成为现实全部真实性的形象再现从形象视角看待文学本质,将文学性当作对现实生活本质属性的形象性再现,这一文学观念长期制约着我们文学理论界然而,今天的文学创作远远不是这一“形象性”观念所能洞悉和透视的了当代社会是一个“理性霸权”的时代从日常生活来看,现代人生活在理性、秩序、规律之中,信仰法律制度、游戏规则,凡事讲究目的、规划、策略韦伯将现代归结为“去魅”,无疑是精当而准确的有力刻画从文化形态看,理性科学是现代文化的主宰,拥有至高无上的裁定权所有的知识类型,无论是实践的知识、经验的知识还是信仰的知识,它们的价值和地位都由理性和科学来掂量和判断一切自然科学处理着我们与客观世界的相互关系,引导着我们、观察和认识世界。

      一切的社会科学处理着我们与社会、人与人的相互关系,规定着社会制度和行为准则无论是卢梭所谓的“社会契约”还是哈贝马斯所谓的“交往行动原则”,作为一种理性秩序和社会科学体系,它们都以客观、系统、逻辑的“合法性”论证来确立自己的权威和尊严理性霸权的确立,意味着知识等级制的形成一切知识都以此作为衡量其价值的根本尺度离理性越近者,越具有理性及其所确定的亲属性性质者(如逻辑性、客观性、确定性、推理性、非个人性、非经验性等等)就越有价值,越处于知识系统的高级别位置离理性越远者,越具有被理性判定为非其亲属性性质者(如隐喻性、主观性、情感性、想象性、片断性、经验性、非确定性等等)就越无价值,越处于知识系统的边缘地带,甚至被淘汰出局在人类现有的文化形态当中,文学作为别具一格的知识,即所谓经验和感受的知识,自然处于理性知识等级系统的边缘形象性”观念的目的,无非是为诗一辩,从亚里士多德以来,都是在竭力发掘文学艺术中稀薄的理性因素,从而使文学能分享逻辑理性的光辉并进而让文学艺术赢得一席之地在汉语语境中,形象性概念还有远为深层和特殊的内涵用刘小枫的提法,20世纪汉语思想存在着“主义话语”的文化现象主义话语”的进一步发展,就成为获得现实社会法权的“意识形态”(注: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西方文论选(下卷).伍蠡甫主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第409页。

      文学理性中的“形象性”概念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主义话语”潜伏在这一术语底部的其实是这样的逻辑观念:即文学是用“形象”表达的意识形态所谓“表达”其实就是图解,是对先行于创作过程、情感体验的、逻辑状态的意识形态的形象化翻译、转述,其实也就是意识形态的通俗性讲解然而,在当代文学坚定的世俗化进程中,政治意识形态渐呈颓势,日常生活、私人经验和花花绿绿的世俗场景彻底改变了文学性本身各类文学及审美观的变革极大地冲击和动摇了“形象性”文艺学的根基二、情感性如果说“形象性”是认识论文艺学对文学艺术基本性质的概括的话,那么,“情感性”就是表现论文艺学从主观角度对文学艺术基本性质的认识与概括表现论文艺学从主观心理状态出发,将“情感性”等同于“文学性”,认为文学的根本性质是对主体情感的流露与表现从心理学上讲,情感与人的欲望和愿望密切相关,是对客观环境是否满足主体欲望与愿望的反应,不仅包括心理上的愉悦与否的感受,而且还包括人体上的一系列生理变化,如皮下肌肉、呼吸、血压、内分泌等的变化从情感表现性角度看,文学是一种精神产品,是观念形态的东西,具有主观表现性质中国传统文论一直特别强调文学的表现性特征早在先秦时代,就普遍流行着“诗言志”的说法,以后各个时代都有所阐述与发挥,后又产生了“诗缘情”的理论。

      在中国传统诗学,《毛诗序》对“情感表现说”作了非常经典的表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矣注:毛诗序.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郭绍虞主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第63页从此,确立了情感性是诗之本质属性的理论其后,陆机提出著名的“诗缘情而绮靡”的命题(注:陆机.文赋[A].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郭绍虞主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第171页刘勰提出“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注:刘勰.文心雕龙·情采[M],周振甫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8.第286页白居易认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注:白居易.与元九书[A].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二册).郭绍虞主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第96页)严羽说:“诗者,吟咏情性也注:严羽.沧浪诗话·诗辨[A].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二册).郭绍虞主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第424页汤显祖也说过“世总为情,情生诗歌”的话,并将“诗言志”中之“志”直接释之为“志也者,情也。

      注:汤显祖.董解元西厢题词[A].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三册).郭绍虞主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第152页 在西方,情感性文论也非常流行但这种观点在理论的自觉上有一个过程古希腊强调“摹仿”和再现,只有到了十八世纪四十年代以后,欧洲的情感性文论才真正觉醒德国启蒙运动批评家赫尔德提出诗歌的本质与它的“抒情意味”密不可分,“抒情诗是以最高级的语言的谐音来完美地表达或再现情绪注:转引自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1750-1950(第一卷).杨岂深、杨自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第248页接着,英国浪漫诗人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序》中宣称:“诗是强烈的情感的自然流露注: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1800年版序言.西方文论选(下卷).伍蠡甫主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第17页此后,文学的情感本质观蓬勃发展,逐渐占据优势,成为西方文艺思想中的重要理论路线博格森从他的生命哲学出发,把艺术当作是生命力的表现“诗总是表现心灵状态的注:博格森.笑之研究.西方文论选(下卷).伍蠡甫主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第279页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指出“人们用艺术互相传达感情”,“艺术是这样的一项人类的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

      注:托尔斯泰.什么是艺术.西方文论。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