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高等教育活动中的经济人.docx
10页论高等教育活动中的“经济人” 摘要:根据“经济人”理论的观点,由于人们追求利益促进了整个社会的丰裕同样,高等教育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也可以推动高等教育发展本文就是从“经济人”的理论观点出发,提出作为“经济人”身份的高等教育主体:政府、高等学校、学生个人及家庭,在市场规则下参与高等教育活动,其结果促进了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但应该看到,利益驱使下高等教育主体也会滋生市场“寻租”行为,所以在保证高等教育主体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还要对此加以制度性的约束 关键词:经济人;高等教育;主体;利益;制度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高等教育在促进了社会政治经济繁荣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正朝着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迈进高等教育发展既有政府的主导力量,又离不开高等教育的内部驱动应该说,作为高等教育主体的政府、学校、个人始终在高等教育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用“经济人”范式理论的分析更加明确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力是高等教育主体的利益,但“经济人”的利益最大化也会导致机会主义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尊重高等教育中“经济人”的利益,另一方面要用制度约束“经济人”的行为,使高等教育活动既充满活力,又能够有序发展。
一、高等教育活动中“经济人”的表征 “经济人”(Economic Man)的假设不仅是经济学中的一个理论,同时构成了经济活动分析的一种范式而且,广义的“经济人”范式已经扩展到社会各个领域,对高等教育发展的理解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1.“经济人”范式的由来与发展 在经济学中,“经济人”是研究人们经济行为的假设,其假设的核心是指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同时,会提高社会总效率最初,这一概念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Parato)首次提出的,其理论思想是由亚当斯密系统表述的从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直到现代的新制度经济学经济学史表明了“经济人”的思想是经济学的理论基石,何谓“经济人”,“一般认为,经济人假设的主要内容是在利己心(或功利心)驱使下的经济主体会在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中选取一条使自己利益最大化或损失最小的方案来实现自己的目的仔细分析“经济人”的概念.实质上它包括以下三个命题;(1)“经济人”是利己的.即追求自身利益是其行为的根本动机;(2)“经济人”是理性的,他能从外界获得必要的信息,形成对事物的准确判断,并从中选择有利的行为方式;(3)“经济人”在良好的制度约束下其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有利于增进社会利益。
经济人”范式理论的发展主要经历三个历史阶段,分别叫做古典“经济人”、新古典“经济人”、广义“经济人”在这三个发展阶段“经济人”的范式逐渐抽象,使得“经济人”活动的范围从一般的具体生产交换领域发展为社会各个领域,从单纯的经济分析发展到制度的变革 古典“经济人”理论始于亚当斯密其对“经济人”表述的核心命题就是“追求自身利益的个人行为会导致整个社会的丰裕”经济行为人的自利性及理性和最大化是混沌地结合在一起的古典“经济人”具有如下的特点:具有自利性、一定的理性和利益最大化的倾向由于古典“经济人”范式还 是比较粗糙的,所以,新古典“经济人”在原有的理论基础上做了完善对“经济人”的范围做了扩展,从生产者的范围扩展到包括消费者在内的“经济人”把完全竞争的市场扩展到包括平均成本、平均收入与边际成本、边际收入在内的不完全竞争的市场,并且把“无形之手”的运行机制更加具体描绘出来在新古典“经济人”范式下把“经济人”看成是什么样的呢?自利是“经济人”不变的核心特征,这是与古典“经济人”范式相一致的特征新古典“经济人”范式的特征如下:边际的方法引入新古典“经济人”范式之中;证明了“无形之手”调节个人利益促进社会共同利益发展;“经济人”范围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
新古典“经济人”范式与古典“经济人”范式相比,研究的是将具体生产经济活动到抽象化的所有活动,从泛泛的研究到科学的计算而广义“经济人”范式对“经济人”的活动研究则更加抽象,而且赋予更广泛的意义,即从“经济人”的单纯经济活动扩展到社会各个领域我们必须承认广义“经济入”范式使得“经济人”的命题更加完善,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从经济学本身的研究得到了升华,以至于渗透到社会公共活动领域公共选择派的代表人物詹姆斯布坎南把人类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中的行为都纳人了“经济人”这一命题之中他认为:“许多因素使政治制度很像一个普通的市场在那里,人们建立起契约的交换关系,一切活动都以起码的个人成本一收益计算为基础,我们没有理由认为个体公民在选举人秘密写票中的行为与个体消费者在超级市场中的行为有本质的不同正如经济学家所说的广义“经济人”是一个社会人,如果在制度约束下,他在追求自身利益时也不损害他人的利益,就能成为一个道德人 本文的研究是基于广义的“经济人”范式基础上的高等教育活动,将高等教育活动主体建立在“经济人”的理念下做分析,探讨高等教育主体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以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2.作为高等教育主体的“经济人” 由于广义“经济人”范式已经指向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无疑,高等教育活动可以被囊括在“经济人”范式之中。
这也是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活动的一个显著特征尽管教育是政府举办的社会的公共活动,但是由于非义务教育的生产属性,高等教育只能是介于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间的准公共产品,随着高等教育产业化的不断深入,其私人产品属性的一面有所增加,所以,高等教育产品的交易既离不开经济市场,同时,电离不开政治市场由此,政府举办高等教育既有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也有对政治利益的追求因为,高等教育可以促进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增加社会财富,特别是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时代,社会的经济发展离不开知识,也就离不开教育同时,高等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活动,有着向学生灌输国家的大政方针和策略,甚至要培养一些为政治服务的政府官员和公务员的责任因此,对于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制度的安排,既要考虑经济利益,又要考虑政治利益,高等教育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是耦合在一起的,不会有在经济运行之外的政治利益,也不会有政治利益之外的经济利益所以,运用“经济人”范式分析高等教育,可以尽显高等教育活动的张力,能够充分体现高等教育活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运行规律,明晰教育市场中教育经济主体的内驱力,这样有利于教育制度体现出教育经济主体的利益,化解教育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
使得教育制度能够整合教育经济主体——“经济人”的利益 广义“经济人”范式中“经济人”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高等教育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是谁呢?就全世界范围来看,各国的政府都是最大的投资者,从根本上讲都是政府控制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显然,政府是高等教育的生产者,但是,政府不是惟一的生产者,高等学校是受政府的委托经营高等教育的组织,自然也是具体的生产者,那么,学校也按照成本效益的原则,不断追加高等教育投资在实行了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之后,受教育者也成为了高等教育的投资者,也参与到高等教育的生产中来;受教育者不仅是高等教育的生产者,还是高等教育的消费者,受教育者之所以能够接受高等教育是因为他购买了高等教育服务,受教育者具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双重身份当然,作为社会其他生产领域和公共部门也是间接的高等教育的消费者,这是因为,受教育者接受高等教育服务后,进入社会领域施展才华,利用受高等教育时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服务社会,社会成为高等教育的间接消费者 从上述的分析可见,就高等教育的生产和消费来说,高等教育的经济主体主要是政府、高等学校、受教育者,依据广义“经济人”范式的理论,他们就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经济人”对高等教育主体的“经济人”身份的确认,既有利于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进步。
二、高等教育中“经济人”的利益分析 高等教育活动中的“经济人”同样追求利益最大化因为,“经济人”范式的核心就是“经济人”是自利的,并追求利益最大化高等教育中的“经济人”亦如此,因为,任何参与高等教育活动的主体都有保护自身利益并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倾向,高等教育活动中的“经济人”追求各自利益是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力 1.政府的利益追求 政府本应无私地追求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最大化是政府行为的目的但在现实中的政府都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人”,有着可能不同于公共利益的私人利益,即政府行为的目标有追求私人或团体利益的最大化的倾向,作为组织的政府,他的组织利益与社会的公益不尽完全相同,他们也会以组织利益最大化为行为准则这就是所指的政府是有限的政府的原因因此,政府举办高等教育时既有代表公共利益的一面,也有追求其组织利益的一面,而且很难把两个方面的利益区别开来 我们知道政府举办和发展高等教育可以促进社会的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的生产力,改进科学技术水平,乃至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改善国民素质,缓解就业压力,这些就是其追求公共利益的表现这种活动在本国范围内是代表着广大人民的利益,在世界范畴内就是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
当然,“由于政府代表的社会利益的改变,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也逐步改变,大学正从培养政治精英的机构逐步转变为培养政治、经济、科技精英的机构同时,政府作为组织也会追求本部门的利益,教育财政转移支付中,各层级政府都各自降低本级的投资比重这些都是在维护自身利益并降低自身对公共利益所承担的责任,是追求部门利益的表现 2.高等学校的利益追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举办高等教育的高等学校也在利益的轨迹上行驶我国的《教育法》明确了“教育不以营利为目的”,这与高等教育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不在一个轨迹上的,它们具有不同的含义利益是一定的利益主体对于客体的价值肯定,它所反映的是某种客体(物资的以及精神的东西)能够满足主体(个人、集体和社会)的某种需求由此可见,对于主体的生存、发展具有直接的积极肯定意义的,就是这个主体的利益当然,研究利益,其本质上还是以物质利益体现的但是,利益又不仅是物质利益而“营利”是生产者的收入大于成本的经济活动,作为非营利组织的高等教育,当然是不应以营利为目的,但高等教育的适当营利是其能够存在的前提在国外,“从20世纪80年代,公立大学的发展速度趋于下降大学招生人数和机构的增长更趋于缓慢20世纪80年代大学数目增长了4%,招生人数增长了8%。
只有营利性机构增长较快,新增学校中有近一半是营利性机构,其招生人数占到了新增招生人数的10%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营利是促进高等学校发展的前提条件也就是说高等学校合理合法地追求利益,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要条件 高等学校追求的利益首先应该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但是,没有物质保证高等教育也很难发展高等学校在追求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在追求经济效益特别是办学经费以自负盈亏为主的高校要营利,只有营利才能生存下去首利有助于高校的发展性经营和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营利使利润有可能足够到高等教育的投资者能从中获得足够的、高于其他可供选择项目的回报所以,高等学校的经营要考虑成本效率,要考虑自身利益,我国高等学校的经营理念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已经为人们认可目前,高等学校通过合并甚至建立大学城来提高高等教育的生产效率,通过提高生师比例来降低其生产成本都是在追求经济利益高等学校正是如此地追求着自身的利益并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 3.受教育者的利益追求 受高等教育者的利益追求也是毋庸置疑的如果受教育无利可图,那么就没有人愿意受教育,即没有人消费高等教育受教育者对利益的追求表现在许多方面 首先,高等教育作为人力资本的重要内容对个人收入影响颇大。
教育投资不仅具有较高回报率.而且还使收入增长具有长期效用和极强的稳定性受过较多教育的人将来能得到较高的收入,即今天的付出将会在明天得到回报.这正是个人教育投资驱动力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