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西管理伦理融合的逻辑分析与模型构建.doc
7页中西管理伦理融合的逻辑分析与模型构建 中西管理伦理融合的逻辑分析与模型构建 【作 者】汤正华/韩玉启/吴正刚/顾文涛 【作者简介】汤正华 韩玉启 吴正刚 顾文涛 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4 【摘 要 题】理论探讨上世纪80年代,中西管理伦理思想出现了融合趋势这种融合不仅对整个社会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中西各自的管理思想、管理实践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本文对中西管理伦理各自的本质特征进行了概括,指出中西管理伦理互补性特征是融合的内在逻辑,构建了中西管理伦理融合模型,并提出基于模型的中国企业管理伦理要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方在管理实践中不断吸收中国传统管理伦理的精华,中西管理伦理发生着融合管理伦理是管理过程中各种关系的伦理状态的反映,主要包括管理本质、管理目的、管理价值判断、管理手段、管理创新等要素本文从以上五个维度对中西管理伦理本质特征进行分析,指出二者的互补性特征是融合的内在逻辑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中西管理伦理融合模型,并对现阶段中国企业管理伦理的实践提出了建议 一、中西管理伦理本质特征分析 (一)中西管理伦理本质特征的识别中国主流传统文化主张用综合、辩证的思维去把握事物,用个人直觉和内心感悟去认知事物,它本质上是一种人本主义文化,强调以人为中心,重视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和谐、协调的群体合作精神,提倡个人对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感。
而西方管理伦理主要受西方的唯理论哲学以及新教的个人主义道德的影响[1]唯理论哲学强调实证,通过实证、观察数据来验证假设,发现规律;强调理性,排除对事物认识中的情感因素,强调人的行为的合理性;强调分析,通过分解或对事物构成的细微分析达到对事物的认识;强调形式逻辑,追求建立严密的合理化演绎体系而新教的个人主义道德观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西方个人主义伦理,强调个人的自我利益、强烈的成就欲望和勤奋的工作态度,主张权利与义务清晰的制约关系,提倡竞争和进取精神两种文化特点决定了中西管理伦理不同的特征:1.关于管理伦理的本质中国传统管理伦理的本质是以人为本、以整体为本一切管理都以“修己”为起点,达到“安人”的目的,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强调个人是整体的一部分西方管理伦理的本质是以物为本、以个人为中心西方管理伦理对人的社会性认识不足,管理过程中以物为主受新教的伦理文化影响,西方管理伦理弘扬个人的能力、个人的价值,强调个人是企业的主宰,突出个人在企业管理体系中的作用,但对集体行动、集体精神和集体创造关注不足2.关于管理伦理的目的中国传统管理伦理的目的是追求整体和谐管理是一个追求整体目标的过程,力求达到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管理系统与外部环境、管理组织内各子系统状态的“天人合一”的最佳和谐。
西方管理伦理的目的是追求对设定目标的价值实现西方管理伦理把各种条文、规章制度、程序、标准等一系列规定作为基础,明确组织内每个人的权利、义务关系,为某个价值目标去努力3.关于管理伦理的手段中国传统管理伦理的手段是制度、人情、心治相结合以人的情感来调控人的行为是中国管理的重要特征,认为情感需要的满足、人情的浓郁是组织凝聚力的来源同时,管理者先正己身再正人心,将心治作为一种激励机制达到管理的目标西方管理伦理的手段是理性与法治相结合在管理方法上善于思辩,重视逻辑推理,依靠科学试验,具有经验论的传统,把管理理论建立在感性丰富、知识清晰的基础上在管理过程上不重人情重制度,重物轻人,将人与物视为同样的要素进行配制和使用4.关于管理伦理的价值判断中国传统管理伦理的价值判断是以义取利利是每个人都追求的目标,但获取利的方式多种多样,反对不择手段地追逐财富西方管理伦理的价值判断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管理讲求效率,强调最优的方案,即以最少的时间、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好的质量和最高的利润5.关于管理伦理的变革意识中国传统管理伦理变革意识守旧管理强调继承性和稳定性西方管理伦理变革意识体现出不断的创新的特征西方管理在长期的商品经济环境下,不仅有严密的形式,而且充满创新精神。
一方面在制度、契约下进行统一管理,另一方面,组织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要打破原有的规范,使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革新和创造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二)中西管理伦理本质特征的比较通过上述识别,中西管理伦理本质特征比较可概括如表1 表1 中西管理伦理本质特征比较 比较内容 中国 西方管理伦理本质 以整体为中心 以人为本 以个人为中心 以物为本管理伦理目的 整体和谐为目标 价值实现为目标管理伦理手段 制度、人情、心治结合 制度、契约管理伦理判断 以义取利 利润最大化管理伦理创新 稳定性、继承性 创新性 中西管理伦理思想植根于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结构以及思维方式,并具有各自的特点经济全球化带来了两种管理伦理的冲突与碰撞,出现了管理伦理融合的趋势,而这种融合的内在逻辑是双方具有互补性的本质特征 二、中西管理伦理融合的内在逻辑分析中西管理伦理的融合在于各自管理伦理的互补性特点,而这种互补性来自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中西方各自管理伦理的优势和不足更加明显,融合双方的优势、弥补各自的不足成为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日、韩及东南亚国家或地区经济腾飞,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高速发展,更为突出地表现了这种融合的内在必然性[2]。
(一)西方管理伦理思想优势及其局限性从西方管理伦理的发展历程来看,无论是在亚当·斯密的资本主义管理理论的萌芽阶段,还是到现代管理理论的新丛林,都充分发挥了人的工具理性的作用,形成了一整套使理性控制人性以获得利益的管理机制管理理论成为经过普遍经验检验并得到证明的原则、标准、方法、程序的一个体系[3],并表现出不断变革的创新精神,这种管理伦理优势是中国传统管理伦理所缺乏的但西方管理伦理存在着其自身不可弥补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源于西方伦理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即强调人格、人权、独立和自由,依靠制度和契约来维持人际关系这种“契约社会”的管理伦理局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对人性的科学认识长期以来,西方企业存在着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两个对立的阵营管理者把被管理者作为管理客体、工具看待,人在生产中处于被动地位管理的核心问题是研究如何控制人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是建立在“经济人”人性假设之上,是“以完成任务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认为人只有在完成任务时才具有意义和价值人的社会属性被贬斥为“修养”,人们以自己的经济行为去追求物的目的,而不是去追求自己成为社会敬仰的人,实现自我完善理性主义的那套方法把本应是生动活泼形式中的活生生的成分给抽象掉了”[4]。
作为开始考察人的社会属性的行为科学则将工人设想为“社会人”,认为效率的决定性因素不是“逻辑的力量”,而是“情感的力量”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从以物为中心走向了以人为中心,突破了科学管理思想在伦理观念上的局限,但它却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缺少一种我们经济制度的大结构框架的观点,而正是在这种框架之中,这些关系才得以产生并具有意义”[5]伴随着“理性主义复活”的管理丛林时代,把组织看成由经济、技术、人等系统构成的大系统,强调理性因素,把人看作是系统中的一个要素,忽视了人的价值观和信念 2.没有找到理性控制与非理性控制的结合点西方管理强调方法意识,古典管理理论首先表现为方法意识上的突破,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学派便是从寻求方法开始的,科学管理方法成为规范化、定量化、最优化的方法,这种操作化准则和方法意识在行为科学时期并未偏离而丛林时期的管理理论,仅仅是管理方法的多元化,实质仍然是管理科学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数量化严格意义上说,西方管理理论自身一直没有自觉地研究过如何通过文化、伦理的暗示、集体主义精神的感受对职工起约束作用的管理伦理问题所以,西方管理思想在物质层面上是成功的,但在人文精神方面并不成功,主导西方管理的主要因素是专业知识和技术、组织和推销能力以及功利性的企业目标。
这三个因素尽管促进了西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限制了更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尤其是人、组织、社会的协调发展,使管理失去了终极意义所以,“局限于‘合理性的狭隘形式’,数理的、理性的研究方法统治着管理理论,这种错误把人们对管理问题的研究深深地引入了歧途”[6] (二)中国传统管理伦理不足与现代价值较之西方,由于管理伦理产生的时代、人文、思维、社会结构等不同,中国管理伦理对象侧重于国家管理和行政管理,而非组织管理,其不足集中体现在刚性不足而柔性有余,过分强调和谐而不讲求效率,过分强调弹性而制度不足,讲求“中庸”忽视科学与精确但中国管理伦理思想博大精深,许多传统管理伦理思想具有现代价值1.“以人为本”的管理目的观中国传统管理伦理思想中的人既不是经济人也不是社会人,而是伦理人伦理成为厘定和改造人性的基本法则,使得管理具有德性主义特征孔子说:“仁者爱人孟子说:“民为贵古代先哲们提出的人本思想虽然从统治阶级立场上来探讨人本问题,具有为国忧民的色彩,但在观念层面上与知识经济时代倡导的“以人为本”本质上是相近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目的不仅在于它能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为企业、社会创造最大价值,而且在于管理终极意义的实现,在于人性的关怀和社会文明的进步。
2.“天人合一”与“和为贵”的管理和谐观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万物与我同类,物我一体这不但是一种自然观,更是一种生态伦理观,反映在管理过程中即为管理伦理观,“天人合一”的管理伦理观与现代所倡导的人与自然的友善和谐本质是一致的而中国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及“和为贵”,虽然缺乏精确性,但用来解决管理过程中人与人之间、不同组织之间的矛盾倒是最佳方法在不同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中庸之道”与“和为贵”是解决分歧和争端的最佳思维方式中”是持中、不偏不倚,“和”是和解、和谐而“中”与“和”不是无原则的,是“和而不同”,即在不影响整体目标的前提下允许多元文化的存在,它可以带来管理的多样性3.“正人正己”的管理行为观中国管理伦理重视人的道德和行为的可塑性,认为一个人的成长是一个“正己”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获得人们认同的过程正人正己”作为中国管理伦理的本质特征之一,揭示了现代管理主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正人正己”可以说是管理行为的高度概括,是激励积极行为的综合体现,强调人自身行为的激励与修养[7]正人必先正己”就是要求每一个管理者首先注意自身的行为修养,然后从“正人”出发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与激励机制,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能够持久地在一种良好的工作状态下工作,使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这种管理行为观可以促进现代管理中人的积极性的发挥4.“义利统一”的管理利益观中国管理伦理思想强调“以义制利”、“义利统一”思想,并以此作为调整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义利关系的价值准则在现代经济管理中,义和利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一方面利是产生义的物质基础,一切利的取得又离不开义,管理中要获得更多的利就必须遵循一定的义,组织的维系也离不开义的支持作用;另一方面义与利相互制约,义的作用发挥得好利才能得以实现,组织从正义的活动中获得利,义才能得以自觉贯彻中国传统管理伦理的义利观促使现代管理利益观既重视利,又重视义,以义促利,以利促义 三、中西管理伦理融合的模型构造根据上述分析,中西管理伦理明显呈现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各有侧重的特点,中国传统管理伦理思想比较侧重人文精神而忽视科学精神,西方管理伦理比较侧重科学精神而忽视人文精神融合中西各自优势的管理伦理模型将既有强的科学精神又有强的人文精神 (一)管理伦理本质: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上世纪80年代后,西方后现代管理思潮促进了人本管理的发展在实践中重个体,弘扬个人能力,强调独立人格,形成了企业家阶层的人格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