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交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回避行为影响因素探究.docx
20页社交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回避行为影响因素探究 刘咏梅 张帅 谢阳群摘 要:[目的/意义]探究社交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回避行为影响因素,既能为社会深入理解社交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回避行为提供一定理论支持,也能为社交平台优化用户信息回避行为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方法/过程]通过半结构化深度访谈收集30位在校大学生社交网络中信息回避行为的相关数据,借助NVivo11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编码与分析,归纳出影响社交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回避行为的10个基本范畴并聚焦为3个主范畴,在此基础上建构社交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回避行为理论模型[结果/结论]研究发现,认知因素是社交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健康信息回避行为的直接影响因素和内部驱动因素,信息因素与社会因素是间接影响因素和外部情境因素其中,认知因素是社交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回避行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Key:社交网络;信息回避;扎根理论;质性研究Abstract:[Purpose/Significance]Exploring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llege students information avoidance behavior in social networks can not only provide som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society to deeply understand the information avoidance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 in social networks,but als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and reference for social platform to optimize user information avoidance behavior.[Method/Process]Through semi-structured in-depth interviews,the data of 30 college students information avoidance behaviors in social networks were collected.The NVivo 11 software was used to encode and analyze the original data,and the 10 basic categories that affected the information avoidance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 in social networks were summarized and focused on three main categories,it constructed a theoretical model of college students information avoidance behavior in social networks on this base.[Result/Conclusion]The study found that cognitive factors were the direct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internal drivers of college students health information avoidance behavior in social networks.Information factors and social factors were indirect factors and external context factors.Among them,cognitive factors were the most vital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llege students information avoidance behavior in social networks.Key words:social network;information avoidance;grounded theory;qualitative research隨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智能终端的日益普及,社交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传递信息、进行社会交流等的重要渠道[1]。
大学生作为社交网络的主要参与群体[2],面对社交网络中日益增加的海量信息,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信息回避行为[3]《中国青年报》对高校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的调查问卷显示,近六成在校大学生在社交网络中会表现出信息回避行为[4];《人民网》的一项调查发现,78.1%的受访者在社交网络中会使用信息回避相关的功能[5]大学生在社交网络中有选择性地回避某些信息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6-7]那么,大学生在社交网络中为什么会出现信息回避行为?社交网络环境下又是哪些关键因素影响他们做出信息回避行为选择?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借助质性研究技术,对社交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回避行为影响因素进行探究,以期为社会深入理解社交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回避行为提供一定理论支持,而且也能为社交平台优化用户信息回避行为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1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1.1 信息回避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普遍具有信息回避(Information Avoidance)的倾向,人们会有意识地回避让自己感到不适或与本人世界观违背的信息[8-9]本文参考Sweeny K等和Golman R等人的观点,将信息回避行为定义为:用户避免或推迟可以得到却又不想要的信息的各种行为[10-11]。
信息回避”与常见的“信息过滤”的涵义相比,既有共同之处也有差别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是用户进行信息筛选的策略,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获取用户所需信息同时避免信息过载现象出现;区别在于两点:1)主动性不同信息回避是用户对可自由获取的信息主动选择的行为,信息过滤则是借助计算机辅助系统和技术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标准屏蔽相关信息,牵涉到网络内容分级及URL、文本内容等过滤技术[12],属于被动的用户信息选择行为2)信息类型不同信息回避的信息类型是可利用但不需要或不感兴趣的信息,而信息过滤则是消除违法的、有害的信息信息回避是在信息过滤之后用户采取的信息筛选行为社交网络下大学生信息回避行为指的是大学生避免或推迟接收社交网络上可获取却又因各种原因不想要的信息的行为,具体包括屏蔽群消息、故意忽略某条信息、设置信息访问权限等1.2 社交网络环境下信息回避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学者们针对社交网络环境下用户信息回避行为影响因素展开了相关研究其中,广告信息回避的研究一直都是焦点,用户对广告信息的不信任以及广告信息的杂乱是用户回避广告信息的重要影响因素[13-14]而对广告信息的消极体验是用户产生信息回避的主导性因素[15]如,点击广告信息会中断或者分散用户的注意力,他们可能会因此对广告产生负面的情绪,从而导致用户信息回避行为[16]。
实证研究进一步表明,在“熟人”社交网络环境下,避免不良情绪是用户信息屏蔽意向的主要决定因素[17],而信息过载易于加剧用户不良情绪的产生,导致用户产生信息回避行为,减少甚至放弃使用社交网络[18-19]预期信息产生不利影响和隐私担忧亦是用户选择回避信息的关键因素之一[20]基于以往的研究发现,尽管围绕社交网络环境下用户信息回避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理论成果,但是还没有出现针对大学生用户的研究,这些理论成果是否同样适用于新形势下社交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群体的信息回避行为还有待进一步验证2 研究设计2.1 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质性研究方法是研究者在自然情境下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度探究和诠释的过程,通过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进行归纳并构建出实质理论的一种活动[21]NVivo 11是一款优秀的定性数据管理软件,它支持音频、视频、照片、Word、PDF等多种数据格式,与质性研究特别契合此外,已有研究表明,使用NVivo进行数据管理和分析,将有助于提高研究结论的可靠性[22]因此,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借助NVivo 11分析软件,归纳出大学生在社交网络环境下信息回避行为的影响因素并建构社交网路中大学生信息回避行为影响因素模型。
2.2 数据收集2.2.1 确定访谈对象质性研究的目的是就某一研究问题进行深入、全面的探讨,不看重样本的数量,而是比较注重所选取样本的质量[23]因此,本文采用非随机抽样中的目的性抽样,选取在社交网络中具有丰富的信息回避经验的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在校大学生作为访谈对象,为研究问题提供最大的信息量本次研究共选取30名年龄段在18~23岁的在校大学生,分别来自安徽、江苏、浙江、广东、陕西、辽宁、云南、山西等地区;男、女比例分布均衡;大一7名,大二9名,大三9名,大四5名,各年级的访谈对象分布基本均衡;包括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12名、管理科学6名、图书馆学专业5名、新闻学专业3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名、经济学专业2名,如表1所示本次访谈对象的数量达到了对特定主题进行质性研究的充分样本的要求,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可信性[24]2.2.2 设计访谈提纲本文结合相关文献设计了一份半结构化访谈提纲,在正式访谈之前对初拟的提纲进行了预测试,根据访谈结果和访谈反馈对访谈提纲进行了适当的修改,使其能较好的反映受访者的真实情况,确保半结构化访谈提纲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本研究正式访谈提纲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概念界定和受访者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为社交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回避行为的相关经历及影响因素等问题,具体见表2。
2.2.3 访谈过程对30名在校大学生的访谈由两名研究者共同完成,以确保访谈过程的严谨性和访谈提问的一致性在开始访谈之前,研究者与受访者签订访谈知情同意书或双方达成口头协议,以消除受访者对个人隐私及信息安全担忧在征得受访者同意的情况下,研究者对整个访谈过程进行录音每次访谈时间持续20~60分钟不等,所有音频时长累计约962分钟访谈结束后,同样由这两名研究者对录音与访谈笔记进行转录和整理,形成Word访谈文本按照受访者的要求,对其姓名进行匿名处理,用英文字母S(Sample)加上阿拉伯数字01~30的顺序唯一标识受访者(如S01代表第一位受访者)并作为访谈文本的文件名3 研究过程与数据分析3.1 资料编码将经过规范化处理的Word访谈文本导入NVivo 11质性分析软件,遵循扎根理论研究的程序和方法[25],即通过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以及选择式编码对数据进行分析开放式编码阶段,研究者通過逐行阅读访谈文本,将原始资料中的语句进行概念化和范畴化处理,经过反复提炼和归纳,初步形成10个基本范畴,分别为厌烦情绪、时间与精力、信息过载、信息质量、感知价值、社交关系、社会资源、信息损失、信息疲劳以及信息隐私。
主轴编码阶段,研究者分别以每个基本范畴作为轴心来找寻各范畴之间的关联,最终形成3个主范畴,即认知因素、信息因素和社会因素选择式编码阶段,研究者找到一个能够最大限度的囊括所有主范畴的核心范畴,定义为“社交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回避行为”具体的资料编码汇总见表3在研究者不断浸入资料、进行理论性思考的基础上,核心范畴与主范畴之间的关系结构也基本浮现出来其中认知因素为内部驱动因素,直接影响社交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回避行为;信息因素与社会因素是外部情境因素,间接驱动社交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回避行为核心范畴与主范畴之间关系结构见表43.2 理论饱和度检验整个编码过程由两名编码员同时进行,对存在争议的编码组织小组讨论,以减少编码员的主观意见对编码结果的影响,提高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