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最新word论文】试论陆九渊之推赏黄庭坚【文化研究专业论文】.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8077964
  • 上传时间:2017-09-2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7.50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试论陆九渊之推赏黄庭坚【内容提要】本文从黄庭坚养心寡过、注重根本的思想及对诗歌抒情尺度的把握,集前人之长、又自成一家的写作风格三个方面入手,探讨了心学家陆九渊推赏黄庭坚的缘由笔者认为,对陆九渊和黄庭坚的研究不应当仅仅局限于哲学或文学的领域,陆黄二人思想观点的交合恰恰体现出大师们的文化多面性 长期以来,以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是各类诗歌评论的重要话题,人们已从文学的角度介入,对它进行了多个侧面的研究不过,我们还发现,黄庭坚及其江西诗派不仅仅受到诗人们的关注,而且还受到南宋心学大家陆九渊的高度评价,在《与程帅》中,陆九渊明确地说:“豫章而益大肆其力包含欲无外,搜抉欲无秘,体制通古今,思致极幽眇,贯穿驰骋,工力精到一时如陈徐韩吕三洪二谢之流,翕然宗之由是江西遂以诗社名天下,虽未极古之源委,而其植立不凡,斯亦宇宙之奇诡也 ”众所周知,江西派诗人的为人、作诗各有优劣,实难一概而论,但陆九渊既然以黄庭坚为领袖,把其他人作为羽翼,则其判断的总体依据就是以黄庭坚为基准的陆九渊的评论是从心学家的角度介入的,其立论的着眼点当然不同于一般文论家那么,陆九渊推赏黄庭坚的原因何在呢?通过对陆九渊与黄庭坚有关论点的审视,笔者认为大致可归为以下三点。

      一 黄庭坚养心寡过、注重根本的思想符合陆九渊仁人君子的标准注重本心、发明本心、涵养本心是陆九渊为学的基本观点和要求,他指出“古人教人,不过存心、养心、求放心” ① 对于本心的来源与内涵,陆氏则直承孟子之学,认为本心乃天之所与, “非由外铄我也” ② 人先天所具有的仁、义、礼、智四端“即此心也;天之所以与我者,即此心也” ③ 但是,人虽具有先天的善性,现实中却有声色富贵的诱惑,一旦陷溺其中,良心善性就将受到伤损蒙蔽 “有所蒙蔽,有所移夺,有所陷溺,则此心为之不灵,此理为之不明,是谓不得其正,其见乃邪见,其说乃邪说 ” ④ 正因为人心有陷溺蒙蔽的危险,所以人们必须时时省察己心,剥落物欲、利欲,保养得此心常明,方能称得上君子反之,自任己私,致力于外索,皆不得为学之源所以陆九渊反复强调:“此心苟存,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也;处贫贱、富贵、死生、祸福亦一也故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 ⑤保养本心并付诸于践履,是陆九渊对做人作文的基本要求,对于诗歌作者来说,就应当“一意于道” ⑥ ,将义理融化到自身的行为中去,使忠君爱国成为作者立身行事和诗歌创作的基本准则对于义理与践履分裂,徒然“借义理以自胜” ⑦ ,仅仅把义理作为一种装饰品来炫耀自身的做法,陆九渊是坚决反对的。

      义理必须实实在在地化为作者的品德,才具有意义和价值,正是由此出发,他提出了“有德者必有言,诚有其实,必有其文实者、本也;文者、末也” ⑧ 的观点本与末、德与文的主次先后既定,作者自当把修德求源摆在首要的位置上与之相反的舍本逐末终将本末俱丧:“今人之习,所重在末,岂惟丧本,终将并2其末而失之矣 ” ⑨ 与陆九渊一样,黄庭坚也主张作者必先存心修德, “方其学于师也,不敢听以耳而听之以心于其反诸身也,不敢求诸外而求之内” ⑩ 作者写作文章不应当单单为文而作,所谓“非为文章可传后世,辩论可屈众人而发也” 11 就黄庭坚本人来看,也是“乐与诸君讲学以求养心寡过之术” 12 , “讲明养心治性之理与诸君共学之,惟勉思古人所以任己者” 13 毫无疑问,通过养心寡过的工夫,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是道德的自我完善,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应当自觉地不断排除世俗的杂念与狭隘的思想情感,培养起高尚的人格精神和坚定的志向,这便是陆九渊所说的“剥落”工夫:“人心有病,须是剥落剥落得一番,即一番清明,后随起来,又剥落,又清明,须是剥落得净尽方是 ” 14 当人们的思想精神升华到高尚的境界时,他的一切言行都将不自觉地与圣人之道相合。

      这一观点在黄庭坚的《与徐师川书》中表述得十分清晰:“甥人物之英也,然须治经,自探其本,行止语默,一一规摹古人至于口无择言,身无择行,乃可师心自行耳君子之言行,不但为贤于流俗而已,比其大成,使古之特立独行者皆立于下风也 ”治经是为了探其本,规摹古人是为了师心自行当然,道德修养并不是一句空泛的话,它在现实生活中一定要有其立足点,这就是守正不移的操守和志向黄庭坚曾作《跋砥柱铭后》形容这种人格精神曰:“砥柱之屹中流,阅颓波之东注,有似乎君子士大夫立于世道之风波,可以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不以千乘之利夺其大节,则可以不为此石羞矣 ”君子仁人自当以操守为上,那么诗人作者呢?他们能否逾越对君子仁人的要求,仅仅作一个善于表现愁怀的人呢?山谷对此作出了否定性的回答据《潜溪诗眼》载:“山谷常言:‘少时曾诵薛能诗云: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孙莘老问云:此何人诗对曰:老杜莘老云:杜诗不如此'后山谷语传师云:‘庭坚因莘老之言,遂晓老杜诗高雅大体'传师云:‘若薛能诗,正俗所谓欺世耳'” 15 薛能的诗句不可谓不工,情感亦不可谓不真,但黄庭坚何以不许之为高雅?孙莘老又何以味其非老杜诗呢?传师因何指其为欺世?究其实质,无非是因 为薛能的诗句仅仅表现个人的老大悲叹,沉溺于世俗情感之中,品格境界不高而已。

      那么老杜诗的高雅又体现在何处呢?《潘子真诗话》中有这样的记载:“山谷尝谓余言:老杜虽在流落颠沛,未尝一日不在本朝,故善陈时事,句律精深,超古作者,忠义之气,感发而然 ” 16 流落颠沛而不忘本朝,这样的忠义之气与一般徒伤卑老的作品相比,其高下境界岂止霄壤!从作者的人格精神决定作品境界的高下这一认识出发,黄庭坚特别强调养心行道,这便是所谓深其根而固其蒂:文章虽末学,要须茂其根本,深其渊源,以身为度,以声为律,不加开凿之功而自闳深矣 17 但须勤读书,令精博,极养心,使纯净根本若深,不患枝叶不茂也 18学问文章,如甥才器笔力,当求配于古人,勿以贤于流俗遂自足也然孝友忠信是此物之根本,极当加意,养以敦厚醇粹,使根深蒂固,然后枝叶茂尔 19黄庭坚认为,作者内在的修养是为人为文的根本所在,其内核便是孝友忠信当然,这种品德的获得决非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作者永无懈怠, “勤读书,令3精博,极养心,使纯净” ,并将圣人的教诲最终化为自己的行动,所谓“强学力行,而考合先王之言,彼如符玺之又可印也” 20 真正达到了这样的精神境界,则成为君子之人,他能正视穷通变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从而超越世俗的囿于个人的狭隘情感;他心有所主,持守坚定,故能进退自如,从容淡泊,而不流为激苦愤恨之声。

      这就叫做“以圣学则莫学而非道,以俗学则莫学而非物” 21 就黄庭坚本人来看,他便是诗有所本的典型代表他虽遭遇坎坷,却始终持守坚定, “于治心养气,能为人所不为,故用于读书、为文字,致思高远,亦似其为人” 22 黄庭坚以其内在的修养成就了坚毅的人格,以此处世,则宠辱不惊其心,富贵不动其志;以此作诗,则与世俗异趣,其诗不为个人的穷愁潦倒所左右,而是自自然然地体现出风人之遗教与和平婉厚之气这种本末主次的关系不正与陆九渊“有德者必有言,诚有其实,必有其文”的思想相吻合吗?由此,我们可以理解陆九渊推赏黄庭坚的第一个原因二 黄庭坚对诗歌抒情尺度的要求与陆九渊一致《与程帅》和《与沈宰》是陆九渊专论诗歌的文章,仔细分析其意,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陆九渊决不排斥诗人的抒情当然,如前所述,抒情必须有所本,“苟志于道,便当与俗趣燕越矣” 23 只有归向于礼义的情感才有可能达到“镇浮靡” 、 “植立不凡” 24 的效果那么,就诗人的具体创作来看,怎样才能把握好抒情的尺度呢?在《与沈宰》中,陆九渊为诗人们树立了这样的榜样:“《国风》 、 《雅》 、 《颂》固已本于道风之变也,亦皆发乎情,止乎礼义 ”即诗人在情感的抒发上必须以道为根本,以礼义为准绳,而不宜采取淋漓尽致、任情尽性的形式。

      诗人首先应当修养其德,俯仰浩然 “惟其君子,终古不磨,不见知于庸人,而见知于识者;不见容于群小,而无愧于古人俯仰浩然,进退有裕,在己之贵,润身之富,辉光日新,有无穷之闻” 25 君子心有所守,故能“俯仰浩然,进退有裕” ,这样的精神品质自然会引向从容淡泊的诗境,所谓“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又何必大声色也” 26 现在,让我们来检讨一下黄庭坚有关诗歌抒情尺度的观点黄庭坚有一篇文章叫做《胡宗元诗集序》 ,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士有抱青云之器而陆沉林皋之下,与麋鹿同群,与草木共尽,独托于无用之空言,以为千岁不朽之计谓其怨邪?则其言仁义之泽也;谓其不怨邪?则又伤已不见其人然则其言不怨之怨也……不得其平则声若雷霆,涧水是也寂寞无声,以宫商考之则动而中律,金石丝竹是也,维金石丝竹之声,国风雅颂之言似之;涧水之声,楚人之言似之据黄庭坚《胡宗元墓志铭》记载,胡氏“自刻苦,治经术,厉操行” ,终日与其徒相处则“辩析义理” 他虽然也“伤已不见其人” ,但却并不因此而肆意泄愤,或自暴自弃;他虽有青云之志而不得其用,发而为文章却依然是“其言仁义之泽也” 可以说,他的为人为文都达到了“发乎情,止乎礼 义”的要求,所以黄庭坚称之为“忠信之士” 。

      4由对胡氏诗歌的评论,黄庭坚进一步引发出对诗人抒发悲怨愤懑之情的看法毫无疑问,以仁义忠信为内质的诗歌最应摆在首位,这类诗在表情上取“不怨之怨”的一路, “发乎情,止乎礼义” ,是黄庭坚特别推重的一类,著名的《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便鲜明地体现了这一态度:诗者,人之情性也,非强谏争于庭,怨忿诟于道,怒邻骂坐之为也其人忠信笃敬,抱道而居,与时乖逢,遇物悲喜,同床而不察,并世而不闻,情之所不能堪,因发于呻吟调笑之声,胸次释然,而闻者亦有所劝勉,比律吕而可歌,列干羽而可舞,是诗之美也其发为讪谤侵陵,引颈以承戈,披襟而受矢,以快一朝之忿者,人皆以为诗之祸,是失诗之旨,非诗之过也黄庭坚认为“忠信笃敬”是诗人应当具备的基本的道德修养诗人须“抱道而居” ,以求仁为己任,才能够明白不怨的道理,所谓“天难于生才,而才者须学问琢磨以就晚成之器,其不能者则不得归怨于天也世实须才而才者未必用,君子未尝以世不用而废学问其自废惰欤,则不得归怨于世也” 27 具备了这样的思想意识,才能够不为挫折坎坷所左右这时,诗人虽也有“伤已不见其人”的悲怀,却能够“发乎情,止乎礼义”;他虽也抒悲情,却不会发为对社会对他人的怨忿之言,他不会“怒邻骂坐” , “以快一朝之忿”;他也不会尽情任性地宣泄自己的不幸,使并世皆闻,人人尽知,而只是在情有所不能堪时,方才发为诗歌以抒胸臆。

      对于这样的作品,读者也不会因之而产生悲恨愤怒之情,却能从中得到劝勉这种无怒张之态、却给人以劝勉的诗歌,表面上虽只是一片宁静安详,有似“寂寞无声” ,但其境界是何等崇高,其和谐的韵律“比律吕而可歌,列干羽而可舞,是诗之美也” 这样的诗歌是黄庭坚最为推重的,在他看来,无论是就其内在的思想感情的抒发,还是从其外在的表现形态来看,它们都是“动而中律,金石丝竹是也” 与“不怨之怨”的抒情形式相对的是不平则鸣,发愤抒情,所谓“不得其平则声若雷霆,涧水是也” 这类诗歌的代表是以屈原《离骚》为首的楚辞:“涧水之声,楚人之言似之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明确指出《离骚》乃宣泄怨情之作,且将屈原的怨情比之为“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地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怨而至于“呼天地” 、 “呼父母” ,则其悲痛之刻骨铭心可想,其泄愤之凶猛澎湃可知,这种抒情方式当然不合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标准陆九渊曾这样说:法语正如雷阳,巽语正如风阴人能于法语有省时好,于巽语有省,未得其正,须思绎 《诗》 《雅》 、正变《风》 ,便是巽意, 《离骚》又其次也变风无《骚》意,此又是屈原立此,出于有所碍,不得已后世作《诗》 《雅》 ,不得只学《骚》 。

      28《论语·子罕第九》载:“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朱熹注云:“法语者,正言之也巽言者,婉而导之也。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