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成峰-文献综述供参考.doc
6页附表一) 闽南师范大学毕业论文(设计)文 献 综 述题 目: 从太平天国的避讳 看其当权者身上的封建文化 姓 名: 杨成峰 学 号: 100105152 系 别: 文学院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年 级: 10级 指导教师: 杨继光 2013年10月30日文献综述一、前言: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从太平天国里的避讳探究其当权者身上的封建文化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封建文化对太平天国当权者根深蒂固的影响本文主要是从名讳、敬讳、恶讳三部分来解读太平天国的避讳,从而探究影响其当权者思想的封建文化时代背景:咸丰元年(1851年)太平军成功入主永安州城,建立了太平天国,到1864年南京失陷,洪秀全自杀,天平天国共存活了十四年太平天国形成了一个非常特别的团体这个团体不同于帮会,也不同于一般的文化团体,但它有着一样的文化特征,语言上形成了具有自己特点的词汇,表现在丰富的避讳文化上,从避讳中我们可以探究到太平天国的一些封建文化。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以后,洪秀全、杨秀清等渐渐走上了神坛,制定了森严的等级制度,避讳成为辅助政治统治的一种手段1856年的天京事变使得人心惶惶,洪秀全为了稳固人心,巩固自己的神权和皇权,强调了避讳的使用1862年颁布了《钦定敬讳字样》,作为太平天国遵行的法规《钦定敬讳字样》,是一本描绘避讳的书二、主体: 我们可以将前人研究太平天国的避讳分成三类:敬讳、忌讳和恶讳敬讳是指那些会对尊长做出的伤害,所以要避讳;而忌讳与恶讳是:对于所避讳的人和物心怀畏惧和厌恶,直接叫出名字会引起说话人内心的不快,而不想称呼其名所以,敬讳更多来自被避讳的人,而忌讳和恶讳则大部分来源于避讳的人一)敬讳(1)名讳 忌爷火华名讳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教,尊爷火华(即耶和华)为天父,所以要忌他的名讳忌火,《钦定敬避字样》:“火,凡用以烧、伙、炎等字代生火为堆煷,发火为冲煷(特指惹洪秀全发火),“金木水火土”改称“金木水炎土”或者用荣代火字忌华,改华作花,华人作花人为了避爷火华的名讳,在華字中加一横或者用譁代华的字 用营代營,也是为了避爷火华的火而改的例如营长(卒长)、营规、营枪等词,开启了现代简化字的先河。
忌洪秀全、杨秀清、冯云山等人名讳太平天国里,以洪秀全、杨秀清、肖朝贵、冯云山等人地位最高肖朝贵死得早,所以避讳较少,忌其余三人名讳比较多忌秀,改为禾乃、禾乃师、禾王等禾王是洪秀全,禾乃、禾乃师说的是杨秀清《钦定前遗诏圣书批解》:“朕是禾王,东王禾乃《太平救世歌》:“禾乃师为天父定或者改秀为绣、莠张尔嘉《难中记》:“呼秀才曰莠士,以秀字须避伪讳也忌清这个字,把清改为菁忌云字,把云改为芸《钦定敬避字样》:“云,凡用以芸字代忌山字,把山改为珊2)忌君、王等字 洪秀全自称天王,在他之下有东王杨秀清,西王肖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所以禁止别人用王字,佚名《避难忌略》:“贼中禁用王字,凡姓王者,概令添写水旁,写汪字 太平天国避讳“王”字,除了洪秀全等人称王形成敬讳外,对传统文化中或者清朝及前代的王都是以藐视的态度而形成恶讳,例如称东海龙王为东海龙妖 避君,用钧字代替 避圣,用胜字代替 避国,用郭字代替3)与宗教有关的避讳 因为太平天国信奉耶稣,所以形成了一些与耶稣教有关的避讳,这种避讳中包含敬的成分 天王的女儿不称公主,称为宫城女 避上帝的名讳,皇帝称侯,王称相。
忌称“子”,因为只有上帝才能称呼“人子”,所以忌讳 总结:太平天国对上帝、君王和宗教的避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在精神上的空虚、懦弱,当权者企图通过对上帝、君王、宗教的避讳来填满空无的内心在思想上表现在深受封建文化毒瘤的迫害洪秀全拜上帝、自称耶和华之子,是受到古代封建文化里统治者大部分都有不同于常人的出身背景的影响改名讳,避君王,讳宗教,则是封建统治者标榜王权、皇权的一种政治、文化手段其根本原因是封建文化对人思想的腐蚀,妄图以避讳来顺理成章地禁锢民众思想二)忌讳(1)忌不吉利的语言 太平天国从1851年建国,到1864年南京失陷,历时十四年,这期间有几次改变纪年干支的事件1851年,是辛亥年,太平天国初立,认为亥害同音不吉利,就将辛亥改为辛开1855年,乙卯年,粤语卯与冇同音,认为不吉利,就将乙卯改为乙荣改纪年干支这种做法很明显表现了他们想通过改干支字来形成吉祥话,避凶趋吉,以作为夺取天下的预兆 忌死,改为分手《钦定军次实录》:“则分手时天堂易尚(上) 天平天国忌讳“败”改为胜,有“胜兵”、“胜守”、“胜扎”、“胜出”等实例 太平天国避讳“伤”字,太平天国的伤员叫“能人”(《行军总要》),伤兵叫“荣军”。
《天兄圣旨》:“秀全,尔在杨堂、萧堂避吉,宽心避吉”是“避凶”的意思避称“凶”字,也是粤方言区的一个普遍的避讳2)忌不雅、不洁物 忌大便、小便,把大便改为运化、润化,把小便改为润泉张德坚《贼情讳纂》卷八:“贼称如厕为运化赵烈文《落花春雨巢日记》卷三:“改小便曰润泉,大便曰润化3)忌淫秽的词语改奸淫为打水泡顾深《虎穴生还记》:“打水泡者,犹言奸淫也将鸡奸称为打铜鼓马寿龄《金陵城外新乐府》注:“鸡奸谓之打铜鼓,铜鼓,童股也4)忌称兵器兵器为凶器,所以避讳长龙是指抬炮《贼情讳纂》卷五:“抬炮改称长龙又讳龙而称长隆称长矛为苗子,称匕首为顺子,称大炮为阳庄总结:封建文化里强调吉利、富贵、高雅,各方面行为要登大雅之堂将“伤”改为“能人”,将“败”改为“胜”,体现阿Q精神的自我胜利法,而阿Q身上又折射出落后的封建文化的影子越是掩饰,越是能反映出这一方面的愚昧、无知当权者应该以一个全新的观念去引导百姓,而不是一味地避讳治民要像大禹治水一样,疏通河道,而不是像他父亲筑堤坝围堵河流,时间久了,始终会垮的三)恶讳(1)忌鬼、神、王、皇帝、龙等这些词语 忌鬼,所以只要带鬼旁的汉字,都改为人旁张德坚《贼情讳纂》卷八:“惟鬼宿改魁宿,他处不改。
忌神字张汝南《金陵省难纪略》:“神子避作申 忌龙字将黑龙江称为乌隆江,将东海龙王称为东海龙妖2)忌“后、臣”等这些词语 《钦定敬避字样》:“臣,天父、天兄、天王、幼主方是臣,前代列侯属下之人不得称臣,概以下字称之太平天国文献中有很多例子君臣”就改为“上下”,或者叫“长下”,“王臣”改为“侯卑”、“侯属”从《钦定敬避字样》的论述可以看出,这儿的忌称“臣”等,既出于对天父等“统下之人”的敬讳,又涉及到“前代列侯属下之人”,还有恶讳的因素,表现了对传统的等级制度的不满3)忌清政府和其官员士兵将清朝大官称为大妖头《贼情汇纂》卷六:“呼我显官为大妖头将清政府称为阎罗妖《原道觉世训》:“东海龙妖即是阎罗妖变身将清军营称为妖穴,将清军猖狂称为发妖风曹大观《寇汀纪略》:“贼败走者谓我军战胜为发妖风将清朝官员使用的器物称为妖器潘钟瑞《苏台麋鹿记》:“贼以官位妖,见朝衣、朝冠、补褂、翎顶之类,以为妖器将官员称为妖头,佚名《金陵纪事》:“贼以官为妖头总结:从太平天国忌神、王、龙等词语上,可以看出当权者深受封建文化里愚昧无知的影响从忌“后、臣”等词语方面看,可以得知当权者受到封建文化森严的等级制度的影响。
从对清政府和其官员士兵的态度上,我们可以知道当权者以我为尊、以敌为卑的观念,暗合了封建文化的尊卑制度三、总结太平天国的避讳可以分为名讳、忌讳和恶讳三种,内容丰富,其中以恶讳居多从三种忌讳都可以得出一个内在联系,那就是太平天国的当权者深受封建文化的影响他们忌上帝,避神鬼,讳不雅,究其根本都是内在思想作祟他们妄图通过避讳来禁锢统治区里人们的思想,实则是作茧自缚,其实他们才被禁锢思想了,是被封建文化给禁锢思想了才避讳的内容不难看出,凡是对自己不利的就丑化,对自己有利的就敬畏,例如称清政府为阎罗妖,尊爷火华(即耶和华)为天父,是封建文化反映在当权者身上的狭隘心理除此之外,我觉得还可以研究太平天国的避讳制度,太平天国的避讳文化以及太平天国的避讳对清政府甚至对世界的影响,这将会是我论文的主要研究方向四、文献综述 期刊:[1] 吴良祚.太平天国避讳字说[]].浙江学刊,1987,(5):120-125.[2] 吴良祚.太平天国避讳方法探略[J].浙江学刊,1988,(2):106-113.[3] 罗尔纲.《太平天国词语与避讳研究》序[J].浙江学刊,1992,(5):122.[4] 吴良祚.太平天国避讳制度述论[J].浙江学刊,1993,(4):101-107.[5] 陈培荣.太平天国的讳制和武后制字[J].图书馆学研究,1994,(1):89-90.[6] 徐吉军.评《太平天国避讳研究》[J].浙江学刊,1995,(2):121.[7] 华强.十年寒暑磨一剑——评《评太平天国避讳研究》[J].安徽史学,1995,(2):47.著作:[1] 史式.太平天国词语汇释[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247-251.[2] 王庆成.太平天国的历史和思想[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230-234.[3] 王文儒.太平天国野史[M].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3:331-337.[4] 张铁宝、袁蓉、毛晓玲.太平天国文化[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5:144.[5] 王新华.《避讳研究》[M].山东:齐鲁书社,2007:318-330.学位论文:[1] 董婷婷.《太平天国宗教避讳词语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8-16.(篇幅不足可另加附页)[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