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阳北陵公园最全导游词.docx
51页沈阳北陵公园最全导游词 沈阳昭陵古老的历史、神奇的皇陵、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成为数以万计的中外游客为之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的阅读胜地,亦成为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国、了解沈阳的窗口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沈阳北陵公园最全导游词,便利大家阅读与鉴赏! 沈阳北陵公园最全导游词1 游客挚友们: 大家好!昭陵,因为位于沈阳市的北郊,所以又称为北陵,是清朝其次代皇帝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挤吉特氏的陵墓,是清朝“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概最雄伟的一座,也是我过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群之一 皇太极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八个儿子,诞生于现在的辽宁省抚顺市新宾县永陵镇他是历史上闻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一生勤于政事,勇于战阵,在位20__年,完成了东北统一大业,建立起关东一统的大清帝国崇德八年,也就是公历1643年的八月初九深夜,在沈阳故宫的清凝宫东屋南炕上“端坐无疾而终”,享年52岁死后的梓棺移至陵寝暂安顺治六年也就的公元1649年四月十七日,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四去,其次年梓棺移至昭陵与皇太极合葬 昭陵建于崇德八年即1643年,竣工于顺治八年即1651年,以后历经多次改建和增修而形成现在的规模。
在建筑风格上,昭陵既吸取了明陵的建筑特长,又具有满意陵寝建筑的特点,是汉满文化交融的典范昭陵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平面布局遵循“前朝后寝”的原则,自南向北由前、中、后三部分组成,其主要建筑都建在一条中轴线上,两侧建筑实行对称形式分布,中轴线的最终面是全部建筑的主体现在我们就根据由南向北的依次进行参观巡游,首先是第一部分 [从下马碑到正红门] 游客挚友们,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下马碑北陵四周有6座这样的下马碑,上面用汉、满、蒙、回、藏五种文字刻着“亲王以下各等官员至此下马”,告戒人们前方是帝王的陵寝,请下马下轿,以示对先皇的悼念和敬重 现在我们走在神桥上这是一座三孔拱形石桥,原为青砖铺面,现在改成了条石,两侧有石雕护栏,栏板和护栏上雕刻天马、花卉、八宝等图案,桥两端有守桥的石狮子,桥下是“玉带河”神桥是清朝帝王陵寝中普遍运用的建筑形式,它既有装饰陵寝的作用,又有好用价值以这个昭陵来说,陵寝地势基本上是前低后高,每到雨季有大量的雨水从后向前泄出,神桥下面的玉带河就成了排水的渠道,起到了爱护陵寝的作用 大家请看,眼前这座巍然屹立的石牌坊,也称为石牌楼它是古代建筑中“门”的一种,但并非仅仅用做大门,还起到装饰陵寝、增加气概的作用,是明清时代特有的装饰性建筑。
它来源于华表柱连成的大门,后来演化成为对某些人的战功政绩或封建伦理道德进行旌表的纪念建筑物,经常被立于陵墓、庙宇、祠堂、道路和园林之间,除了表彰公德的纪念意义之外,还有陪衬景物,引导人们进行膜拜帝王境界的作用这些石牌坊是在嘉庆六年即1820__年增建的,用辽宁出产的青石雕凿而成,高约15米,长约14米,4柱3楼,单檐歇山式楼顶,仿木斗拱,透雕栏板刻有八宝花卉、行龙等文饰柱脚下有坐狮4对,獬豸1对,形象生动整个石坊雕琢京戏,刀法粗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堪称一件石雕艺术精品下面我们将走进中红门参观其次部分 [从正红门到方城] 穿过石牌坊,我们就来到了正红门在正红门前的东西两侧各有一组院落东侧的叫更衣亭,是皇帝谒陵时进祭时更衣、洗漱的地方根据清代惯例,皇帝谒陵时,第一天行“展谒礼”,要穿素服,其次天行“大飨礼”,要穿朝服衣服不能在来前就换好,须要在正红门前的更衣亭内更换后面的小亭为净亭,是皇帝的御用厕所西侧的叫宰生亭,又称省牲亭,是祭祀时宰杀猪、牛、羊的地方院内北侧的房间是安置锅灶的,用来整理上祭用的猪、牛、羊等 请大家随我上台阶,这就是正红门正红门也叫山门,是陵寝的总门户。
它是一座单檐歇山式三洞拱门建筑,楼顶铺满黄色琉璃瓦,中门脊上刻有“宝瓶”一个,取“爱护陵寝平安”之意请看门的东西两侧墙壁,叫做“袖壁”,外呈海棠形袖壁上镶嵌着五彩琉璃行龙,所以“袖壁”又叫做“龙壁”龙壁长8.5米,高5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龙是君王的象征,君王自称是龙的化身正红门有3个券门,它的运用有着严格的规定正中的一道叫做“神门”,是供清太宗和孝端文皇后“神灵”出入的门户,此门平常不开,只有在大祭时开启,只许抬祭品的官兵从今门进陵;东侧的一道叫“君门”是皇帝前来祭陵时走的门,西边的一道叫“臣门”,是祭祀大臣走的门因为“神门”只是在大祭时开启,是“神灵”出入的门户,所以当时人们对此门很是忌讳 现在,大家请随我共同走入这个“神门”吧!眼前这条笔直的道路就是“神道”,它是清太宗和孝端文皇后“神灵”出入陵墓的道路,与“神门”一样,除了抬祭祀品的官员可以行走外,其他任何人肯定禁止乱行清代时据说有“横走罚、竖走杀、马过砍蹄”的规定神道由长条石板铺成,始终通向陵寝后部,是整个陵寝的中轴线陵寝的主要建筑全部建在这条中轴线上,其它负数建筑则均衡地建在它的两侧,这样的陵寝设计体现了居中为尊、至尊无上的思想,同时也达到了使整个建筑群稳重、平衡及统一的美学效应。
我们在可以看到神道的两侧依次是华表1对,石兽6对华表的历史久远,其来历说法不一其中一种说法是它从古代的“诽谤木”演化而来,是供人们传递看法或冤状的工具;还有一种说法是它来源于立在交通要道上的“路标”后来用石材制造,因此也叫石柱或“表柱”在华表柱的顶部端坐一个石兽,似犬非犬,批鳞挂甲,这个动物叫做“?”因为它生性喜爱了望,所以也叫“望天?”相传这种怪手骨瘦嶙峋,但是特别猛烈,所以把它放在华表顶上,让它来守陵 暝谥ド献姆较虿煌械拿娉希械拿娉薄>菟担娉系慕小巴觥保馑际翘嵝焉碓诒本┑幕实鄄灰亲嫦鹊墓拢袄醇漓耄幻娉钡慕小巴椤保馑际侨拔坷凑饫锛漓胂缺驳幕实鄄灰な奔涑龄嫌诎酥校辣辖诎Ф觥 看过华表之后,大家顺着神道往两侧看,共有6对石兽,它们依次是坐狮、坐獬豸、坐麒麟、立马、卧骆驼、立象这些石兽虔诚地守护陵寝,被清康熙年间道士苗俊稷在《秋日望昭陵》诗中描述为“十二御林”下面大家请看,第一对是石狮子狮子是百兽之王,所以把狮子放在首位,作为威振八方、惟我独尊的王权化身,也是守护陵寝的“御林军”中的排头卫士,更是威历、尊贵、崇高的象征其次对是头上长着独角的怪兽,叫獬豸据说,它是东北特产的动物,能辨别是非善恶曲直,见有人相斗,便用头上的独角去顶撞坏人。
在我国古代,执法官头上的帽子就叫獬豸冠,表示他能象獬豸一样执法严明在陵寝中放置獬豸象征着帝王死后也能明断是非,公正严明,事实上是在美化统治阶级第三对就是麒麟,它是一种祥瑞之兽形象很特殊,头象龙的头,犄角象鹿的角,全身都是鳞甲,尾巴象牛的尾巴,脚象马的脚在师像生里出现麒麟,是表示帝王的仁义至圣,世事迹象太平,王业兴盛发达第四对是立马,这一对石雕最能引人注目它用汉白玉雕刻而成,全身雪白,腿短,体壮,具有蒙古马的特点,大小和真马一样,昂首伫立,英姿勃勃,威猛雄壮满族是一个有着骑射传统的民族,皇太极被称为“立刻皇帝”,他的战功都是马背上取得的,他有两匹心爱的坐骑,一胖一瘦,胖的叫“大白”,瘦的叫“小白”小白”行军赶路可日行千里,“大白”可日行五百里大白”长于驰骋疆场攻破敌阵,“小白”擅长行军赶路大白”、“小白”曾多次立功,也曾爱护过主子的性命,因此皇太极对它们也倍加珍爱皇太极死后,他的子孙们就令工匠根据它们的样子雕成两匹石马,放在墓前,恒久陪伴它们的主子第五对是石骆驼,这是用黑色石料雕造成的相传此骆驼在皇太极生前的征战中立下大功,所以后来建陵时,把它列在陵寝,表示它的功绩与主子同在最终一对是立象,以白色石料雕成。
大象是绿洲之王,它高大威历,性情温柔,是天下太平祥和的象征在石像中运用它,寓意广有顺民,江山稳固在古代,只有帝陵神道才可以列置石象,而臣下的坟墓是不允许摆放的 现在大家随我一起来参观碑楼这个碑楼也叫神功圣德碑亭,九脊重檐歇山式建筑,顶上铺满黄琉璃瓦,飞檐斗拱,枋、柱、檩、椽施以彩绘,四面为红墙,每面各有一个拱门亭子正中有石碑一座,即“大清昭陵神功圣德碑”,为康熙二十七年即1688年所立碑通高6.67米,碑身宽1.76米,厚0.71米碑文为清圣祖康熙亲撰,共计20__余字,是对清太宗皇太极一生文德武功的高度概括和颂扬石碑是用北京房山县产的石材雕刻而成,重10余万斤,驮碑的名字叫“??”,相传为龙生九子之一,它长的是龙头、龟身、鹰爪、蛇尾,因为它喜好诗文,又擅长负重,所以老龙王派它驮碑 在碑楼北面的东西两侧,各有两座三间青砖瓦房,都是当年的祭祀用房东侧南边的叫仪仗房,是皇帝谒陵时存放旗、伞等祭祀所用物品的库房;北边的叫奶茶房,是上祭时烹茶煮奶和上茶官员休息的地方;西侧南边的叫膳房,是上祭时造饭和上膳官员休息的地方;北边的叫果房,是上祭时打算土杂果品鲜货及上果官员休息的地方 [方城、宝城、宝顶] 走过碑楼,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北陵的主体建筑——方城。
方城高7.8米,周长263米,青砖铺砌,东、西、南三面有雉堞和女墙,北面砌成宇墙城四角有角楼,角楼是2层的建筑,黄琉璃瓦顶,大脊正中有宝葫芦,四拱角下各悬有风铃方城上有马道,宽5.4米,青砖铺成,路面由外向里倾斜,目的是为了防止雨水冲垮方城外围墙基 这是隆恩门,是方城的正门门楣正中有石刻门额,上面用满、汉、蒙三种文字竖刻着“隆恩门”三个字隆恩门的顶部是门楼,俗称“五凤楼”,楼高3层,歇山式建筑,大脊正中原有一只琉璃烧制的宝葫芦,并用四条金链加固,金链俗称“江山万代”五凤楼是昭陵的最高建筑,从前登楼向南远眺,沈城全貌可尽收眼底接下来请大家随我进入方城 方城的主体建筑是隆恩殿,两侧辅以东西配殿东配殿的用途主要有两个:一是存放祝板,每年祭礼之前,盛京礼部要将祝板、制帛在大祭前一天送到这里存放;二是代替隆恩殿存放神牌,每当龙恩殿大修时,龙恩殿内的神牌、宝座、五供等移到这里供奉西配殿是实行“忌辰”行大祭礼时供喇嘛诵经作法的场所清朝崇信喇嘛教,因此西配殿只用于做佛事用西配殿前的小型建筑叫“焚帛亭”,祭祀时,先将祭词写在帛上,在三拜九扣,读祭文,哀毕,变将祭帛放入焚帛亭内烧掉 现在呈现大家面前的这座大殿就是隆恩殿,它是陵寝的正殿,又称“享殿”,是供奉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神牌的地方,也是实行祭祀大典的场所。
始建于崇德八年即1643年,顺治七年,即1650年定名为“隆恩殿”,同时悬挂匾额,康熙三十年(1691年)改建隆恩殿坐落在须弥座台基上,台基高2米,平地起台是满族的一种风俗台基正面有3路塔跺,中路为丹陛御路,俗称“龙道”,是由一块长5.5米、宽近2米的巨石铺成,上面雕有“寿山福海”及双龙图案,当时是任何人都不准在上面行走台基四周环以雕刻精致的汉白玉栏杆,其雕刻技法采纳透空雕和突起浮雕的形式,这在关内明清诸陵中是不多见的,具有浓重的地方色调在台基边上还设有石雕龙头作为排水口,它也是龙生九子之一,名叫“八虾”,因为喜好媳水,因此将它放在桥上或排水口处,每逢暴雨,雨水便会从其口中喷涌而出,甚为壮丽,成为昭陵一景 龙恩殿是一座单檐歇山式建筑,殿顶覆以黄琉璃瓦,正中镶有3颗琉璃宝珠,殿檐上有蓝地金字的“隆恩殿”题匾一块,从做至右以汉、满、蒙三种文字书写殿以“隆恩”命名是表示感恩爱福之意隆恩殿面阔3间,四门八窗,窗棂剔透,殿内无天花,梁架袒露,上面施以彩绘殿内候补备有大暖阁一座,内设宝床、帷幔、衾枕等卧具,阁上方用黄云龙缎罩顶,名为“毗庐帽”大暖阁内还有小暖阁一座,内供帝后神牌大暖阁前有帝后的龙凤宝座,宝座前设有供桌,为摆放祭品之用。
隆恩殿四周所铺的地砖都是金矿石制成,这就是赫赫出名的“金砖铺地”,因为它喊有黄金沙的成分,所以在阳光的照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