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邛崃异地安置区羌族民众饮食文化变迁研究.docx

15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60611460
  • 上传时间:2022-02-2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03.90KB
  • / 1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邛崃异地安置区羌族民众饮食文化变迁研究                    [摘要]“5. 12”汶川地震后,龙溪乡部分羌族居民因地震中生存空间遭受巨大破坏而搬迁至邛崃市南宝山安置区,面对震前与震后迥异生存空间所引起的居民生活的改变,笔者试图以羌民社会生活中饮食的变化为研究对象来解释饮食文化背后社会互动因子的改变,揭示羌族异地安置区身为“小传统”社会在现代化、工业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作为社会有机体的一部分如何去适应社会改变,同时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民族认同[关键词]羌族;异地安置区;饮食;变迁C912.4 :A :1674 -9391 (2013) 04 -0054 -0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羌族宗教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项目编号:11BZJ030)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周毓华(1966 -),男,陕西乾县人,西藏民族学院民族研究院党委书记、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藏族、羌族历史文化、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田廷广(1987 -),男,黑龙江佳木斯人,西藏民族学院民族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陕西咸阳 712082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R. Red-field)1956年在他出版的《农民社会与文化》一书中基于跨文化比较研究提出了“大传统(The great tradition)”和“小传统(The lit-tle tradition)”的概念。

      指出: “大传统在学校或庙宇中培养起来;小传统体现或保留于按照自己的方式发展的乡村社区生活中”即“大传统”是以城市为中心,由城市知识、政治等精英分子在文化层面上的一种构建小传统”是相对城市而言,土生土长于乡村的民间文化( folk culture)文中笔者在探讨“大传统”与“小传统”社会时,并没有采用雷德菲尔德关于其概念内涵的界定,而只是借用其词汇来说明安置区内饮食文化变迁问题即“大传统”指以汉族为中心的当地社会 “小传统”指异质的安置区汶川地震,无情地吞噬了安置区内羌族居民长久以来世代居住于此的传统生存空间——龙溪乡“老寨”为防止灾难再次发生,在四川省委和省政府的直接关怀和协调下,羌族灾民参与考察下于2009年9月23日正式整体搬迁到邛崃市油榨乡和南宝山乡入住,即现居住于邛崃市安置区内直台村(D区)和木梯村(c区)在与过去相比迥异的生存空间下异地安置区的羌族社会正在现代化、工业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着改变,笔者基于近两年来对安置区羌族社会的追踪调查,试图以羌族社会饮食文化为研究对象,从微观的角度揭示羌族作为“小传统”社会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社会文化变迁一、迥异的生存空间(一)被地震吞噬的老寨直台村因村民居住在直台山上而得名。

      直台山海拔2500米,属于高山羌寨直台村距离龙溪乡18公里,距汶川县31公里2008年前,乡村之间没有公路,车辆无法通行,村民们到汶川县均需先步行到龙溪乡政府驻地,再从乡上搭乘由私人经营的小面包车到县城所需生活用品通常是在县城购置后背回村;需卖的药材或其他物品也只能靠人背肩扛,辗转到县城出售2008年“5. 12”地震前修通一条乡村公路(当地人称其为“机耕道”)通往该村,人们可以坐小型拖拉机或骑摩托车来往于乡、村之间饮水以前主要是到山上背水,2008年“5. 12”地震前将饮用水管通向村寨,实现了饮用水通村垮坡村海拔2100米左右全村下辖2个村民小组(垮坡组和夕格组),其中夕格组(即搬迁至异地安置区内的木梯村c区)居住在夕格山上,海拔2800米,属于高山羌寨夕格距离龙溪乡35公里,距汶川县城48公里由于该组地处高山地区,山高路险,所以乡村间的道路一直没有修建通畅,只有靠山间小道与外界连接村民们所需生活、生产必需品也须人背肩扛饮水主要是到山上背水直台和夕格村寨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养植和挖药,农业生产以种玉米为主,以种植土豆、白菜等蔬菜为辅,均一年一季每家每户均饲养鸡、牛、羊等家畜农闲时,有富余劳动力的家庭,村民进山采药,出售药材成为其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补充。

      当地村民的主要食物以小麦、大米、玉米和土豆为主,小麦、大米均到县城购买二)生存的选择——邛崃的新家南宝山位于四川省邛崃市西部地区,距离成都市城区112公里、距离邛崃市城区40公里,幅员91. 23平方公里,海拔700—2025米,为邛崃市海拔最高的地方其地山高坡陡,谷深沟狭,森林覆盖率在95%以上,动植物种类繁多南宝山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最高气温28℃,最低气温零下11℃,年平均气温15℃,年降雨量为1300毫米,无霜期240天左右,日照时间在1200小时左右南宝山乡和油榨乡位于邛崃市西北角,与雅安市宝兴县大川镇接壤,距离邛崃市区48公里,海拔1300米左右,面积约100平方公里,交通方便该地气候湿润,地势平缓,适宜农耕和种植南宝乡是邛崃市的林业大乡,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森林覆盖率达到94%,具有生物多样性等特征;油榨乡自然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森林覆盖面积一万余亩,竹子面积约万亩,茶叶、林果等资源也较为丰富,同时石油与天然气资源储备丰富南宝山安置小区路、水、电、视、讯基础设施完善,绿化、广场、照明、医疗站、商业网点等公共配套设施健全所有迁入的村民均按户为单位,以人均35m2住房标准分得由广东省湛江市援建的住房。

      一般1-3人家庭分得一套三室一厅的住房,3 -6人的家庭可分到一套别墅式的二层住房,7-9人的家庭则可分到两套二层住房所有村民按人均0.5亩菜地、2.1亩茶园的标准分配到户,房产证、房屋土地使用权证、林权证、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一应颁发到户国家规定:三年内,免费为安置民每月发放粮油(每人每月30斤大米和6斤食用油)人住的第一年发放土豆种、茶树苗,并派专门的技术人员指导村民们种植茶树,经营茶园二、饮食文化的变化及地理环境解释饮食文化是关于人类(或一个民族)在什么条件下吃、吃什么、怎么吃、吃了以后怎样等等的学问这样一种表述揭示了饮食文化作为一种习俗所具有的显性因子与其背后的隐性内涵而作为显性因子,特定地域的饮食文化深刻地受到各民族所生活的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从而形成和发展为该民族传统社会中具有符号性和象征意义的物质文化川西北羌族地区,峰峦叠嶂,河川纵横,雨量适度,适宜农作物生长农作物以玉米、小麦、青稞和洋芋为主,还产荞麦及各种豆类和蔬菜,东南部有少量水稻在羌族传统饮食上,最能体现其民族特色的象征性或标志性食物符号乃是蒸蒸饭、洋芋糍粑、猪膘肉、咂酒等玉米是羌族的主食之一,用玉米可以做成多种美味的食品,经常吃的蒸蒸饭,又称为“面蒸蒸”。

      如果用玉米面拌合大米蒸熟,又被誉为“银裹金”或“金裹银”地震前直台村和夕格村村民食用的大米均为购买,现在由国家免费提供,由于安置区的土地不适宜种植玉米,村民的主食逐渐由以前的玉米为主转变为以大米为主另外,在羌族地区洋芋(又称为土豆)既是蔬菜,又是主食之一,洋芋糍粑更是山里人非常喜爱的食品食用的蔬菜主要有萝卜、白菜、豌豆、胡豆、黄豆、辣椒以及当地的各种野菜等,其中, “酸菜是羌族饮食结构中的主要菜类,有燎酸菜和酸菜两种……可以用酸菜汤做酸菜荞面、酸菜搅团和酸菜糍粑等食物,都别有风味肉食品主要有猪、羊、牛、鸡等牲畜家禽,羌民很少吃新鲜的肉食品,以猪[来自wwW.lw5u.Com]肉加工做成的猪膘最具特色如今,安置区内村民也经常做一些酸菜,特别是做洋芋糍粑的时候,更多的是采用酸菜作为辅助食材如今在蔬菜的品种和产量上已经无法和过去老寨相比平日里再也不能像往日一样吃到美味的猪膘肉了,因为安置区内的空气湿度过大、制作的猪膘肉不但失去了原来的味道、还容易变质,不易储存同时,由于开发旅游的需要,当地有关部分禁止在村内饲养牲畜,使得村民在食肉量和种类上大大减少在饮品方面,羌族的《酒歌》中记载着: “万颗明珠一罐收,将相王侯都低头。

      双手握住朝天柱,吸得黄河水倒流描写的正是羌族特色民族饮品——“咂酒”因饮咂酒时要用竹竿吮吸,又称“竿竿酒”李东印在其著作中也写道,“羌族男女老幼喜欢咂酒,主要原料是青稞、玉米、大麦等,多用青稞酿成,咂酒度数不高,味清醇,甘甜,但喝多了也醉人,饮食开坛,注入开水,用细竹管吸取,轮流咂吸,至酒已淡为止,故称咂酒据了解地震前羌族在平时、节日祭祖、结婚、祝寿、婴儿满月等民俗活动中都要饮用咂酒但现在要想喝咂酒只能去汶川老家那里购买或预订,因为咂酒的制作需要青稞、玉米等农作物作为基本原料,这些对于如今的村民来说,似乎有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感此外,2010年笔者对直台村庆羌年当天的坝坝宴(也称为流水席)进行调查发现,“在饮食方面,平时羌民几乎和汉族的饮食习惯没有什么区别,其中主食主要是米饭,副食主要有鸡、鱼、肉和蔬菜等,饮品主要是白酒和果汁二次进寨的时候,同样发现除释比在相关仪式中使用咂酒外,平日里村民们几乎没有“条件”饮用咂酒,就连喝上青稞酒都很难地理环境是人类生活的地理空间和赖以生存的自然基础,也是其从事生产活动以及获取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源泉对于长久以来世代居住于“老寨”的羌族居民来说,在特定地域的生存环境下创造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饮食文化,但随着生存空间的“交换”,一些在原有地理环境下形成的民族饮食文化如今已经随着生存空间的改变而改变。

      苑利等在其著作中写道:“环境遭到破坏,不但生产这些美味佳肴的原料荡然无存,赖此维生的美味佳肴也会因制作原料的消失而彻底消亡虽然笔者所选择安置区过渡时期作为自己研究对象在时间上的一个横向跨度,无法推论出苑利等学者所给出的结论,但侧面却反映了不同地理环境对于饮食文化改变的深远影响,这一点是我们研究安置区羌族社会饮食文化变迁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三、地缘与业缘互动空间延展下的饮食文化地震前,因自然地理环境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在某种程度上,作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一个互动因子显示出来更多的是封闭性、缓慢性与稳定性村民在生产方面,过多地依赖于以自家田地的出产满足日常生活所需,较为浓厚地带有自给自足的经济生产成份,只有少量的蔬菜、禽肉、油盐、调料、烟酒或一些现代化、工业化产品等要向市场购买羌寨中村民进行市场交换的频率、商业化水平相对于村落与周边民族来说较低,生产信息与贸易流通、人员往来较为稳定,甚至在地震前一些村民尤其是部分老年人几乎就没有走出过羌寨,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更多的是一种“森林—土地—村落—家庭”四点一线的生存空间但搬迁到邛崃后,面对生存环境的改变,土地、人口生存的矛盾正在日益显露如何在新的生存空间内寻找到本民族的立足之地,解决生存、发展问题,如何在融人当地社会网络中的同时保证村落的传统、种族的延续,成为重中之重。

      随着交通等条件的大幅度改善,扩大了羌寨与外界的交流范围,密切了羌族与“他族”的联系,在地缘上相比过去幅度更是得到了横向延展同时,为了开发旅游项目,当地有关部门开始利用固有的川西旅游线路打造羌族特色民族村寨旅游,无形之中更增加了羌寨居民在地缘上与外界的联系所以,安置区内的一些劳动力开始“走出去”,到附近或更远的地方务工,部分村民则在村中经营家庭宾馆、打零工、刺绣等随着村内的人“走出去”、外界的人“走进来”,无形中也对安置区羌民的饮食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2011年10月,笔者在进入邛崃羌民安置区前,在油榨乡一家超市购买“礼物”的时候与当地汉族人闲谈了一会,他们说, “他们(指羌民)很好的,我还认识不少上边(指安置区)的人呢”我问老板“今天还有没有上羌寨的车呀?”他马上指着外面的男子说:“你们跟他走吧,他就是羌寨的人,今天来(油榨乡当地较为集中的农贸市场)卖洋芋糍粑的(进一步了解得知,他最近总会将自家多余的洋芋做成洋芋糍粑拿到集市中出售)我一看原来是我认识的一个羌寨老乡xx,他又购买了一些挂面、面粉等商品之后,我们坐着他的三轮车冒着大雨来到了羌寨。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