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环境监测机构资质审查.docx
9页四川省环境监测机构资质审查 四川省环境监测机构资质审查评审技术要求 1.引言1.1为加强环境监测机构的管理,确保环境监测质量,依据《四川省环境监测资质管理方法》的规定制定本技术要求1.2本要求供四川省环境爱护局对环境监测机构〔以下简称“监测站”〕进展资质审查考核时运用1.3本要求是四川省境内从事环境监测工作的机构应遵守的根本要求2.根本要求2.1评审内容包括环境监测人员上岗考核、人员素养、试验条件、质量管理、管理水平和业务实力5个方面,共34项详细要求2.2初次审查和五年复查换证时,每个监测站均应参与2.1 内容的考核2.3通过2.1所述五个方面评审的监测站方可获得《四川省环境监测资质合格证书》2.4评审采纳理论考试、现场考察、现场考核、查阅资料、座谈询问等方式2.5非环保系统的行业环境监测站和企业环境监测站分别按环保系统的市〔州〕级和县级环境监测站要求评审3.监测人员上岗考核 1 3.1监测人员上岗考核按《四川省环境监测人员上岗考核技术要求》执行3.2监测站人员上岗考核成果以全站参考人员成果的平均值计 4.人员素养 4.1人员构造a.大专以上学历者占在岗职工总数的比例:省、市〔州〕级监测站≥75%,县级站≥70%;b.从事环境监测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占在岗职工总数的比例:省、市〔州〕级站≥75%,县级站≥70%。
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占在岗职工总数的比例:省、市〔州〕级站≥50%,县级站≥40%c.持监测人员上岗合格证人数:省、市〔州〕级站不少于在岗职工总数的80%,县级站不少于在岗职工总数的75%,且持上岗合格证人数不少于5人;e.新增人员素养好、专业对口、学历水平与工作岗位相适应 4.2人员素养a.监测站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应熟识环境监测专业业务,具有5年以上环境监测专业工作经历,并具有工程师以上职称; b.监测人员均应受过相关专业的技术培训,并具有相关工作实力,能胜任本职工作; c.全部从事监测工作的技术人员,每人具备担当3个以上监测工程的实力; d.监测人员所持上岗合格证工程必需覆盖本机构监测业务范围, 2 申请取证的每个工程持合格证人数不少于2人4.3学术水平a.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或学术会议上沟通人员:省级站≥20%,市〔州〕级站≥10%;b.在市〔州〕级以上刊物发表或学术会议上沟通人员:省级站≥20%,市〔州〕级站≥20%;c.论文在刊物上发表及站内技术沟通人员:省级站≥40%,市〔州〕级站≥30%,县级站≥30%〔注:技术报告被行政管理部门采纳的,视为在同级刊物上发表论文〕4.4 科研水平a.获省级以上科技奖工程数:省级站1-3个,市〔州〕级站1-2个;b.获市〔州〕、县级以上科技奖工程数:省级站2-5个,市〔州〕级站1-4个。
4.5承受考核和指导培训a.承受上级站组织的考核且成果合格; b.有适应工作须要的业务培训打算; c.能按打算实施业务培训并有培训记录; d.培训效果好 5.试验条件5.1制定有满意环境监测工作须要的管理制度和程序,并能在实际工作中贯彻执行5.2试验室要求 3 a.业务用房面积:省、市〔州〕级站≥30m2/人,县级站≥25m2/人;b.试验室清洁、整齐,采光、通风、湿度、温度、防振等条件能满意测试要求,试验室内无与检测无关的物品;c.试验室分布、支配合理,同一试验室内各监测工程间不产生干扰;d.试验室内上、下水管道及电、气线路的布置整齐合理、平安牢靠,能满意测试工作须要;e.要求高的试验室有环境条件的限制措施和记录; f.消防平安设施齐备、有效5.3仪器设备配置能同时满意以下要求:a.有完成日常监测工作所需的根本仪器设备,有完成上级管理部门下达任务所需监测仪器设备,有完成同级管理部门下达任务所需监测仪器设备,有申报监测工程所需监测仪器设备〔参见附件二《四川省环境监测机构主要仪器设备配置参考书目》〕;b.仪器设备能按分析方法和监测技术要求不断更新 5.4有完整的仪器设备档案 内容包括: a.仪器设备名称、型号、序号、制造商名称或其他唯一性标识; b.接收日期、运用日期; c.目前放置地点、保管人; d.接收状态及验收记录; 4 e.仪器设备运用说明书; f.检定周期、最近一次检定或校准日期和结果; g.维护打算,维护、修理和运用记录。
5.5仪器设备放置合理,便于操作,有必要的防尘措施,配套设施完善5.6仪器的检定符合要求 a.强检仪器依法送检; b.自检、自校的仪器设备有相应规程和记录,并能溯源到国家计量基准或有能证明其相关性的满足证据 5.7每一台仪器设备都有明显的标识说明其状态,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和运用记录清晰明确、完整、齐全,易于运用5.8仪器设备完好率到达101%,、在用率到达90%以上 5.9各种玻璃器皿清洁、无玷污、放置合理,有适当的防尘、防污措施,按规定保管、运用;玻璃量器按规定依法送检或自校,并有相应记录5.10试剂的管理和运用a.按规定分类放置和储存,库房有良好的通风、避光条件,有完善的消防、平安措施;b.有严格的保管和领用制度,台帐清晰,记录精确; c.试验室内试剂的配制储存平安、合理、符合标准要求,试剂瓶标签书写标准、完整、清楚5.11平安措施 5 a.剧毒试剂的管理和运用严格执行有关程序,专账管理、双人双锁、领用手续完善齐备;b.易燃、易爆物品由专人、专账管理,领用手续完善齐备; c.有毒、有害废液、废气均经过处理达标排放;d.易燃、易爆、易腐蚀、剧毒物品等,应按有关规定进展收集、处理和处置。
6.质量管理6.1监测站有质量负责人,有必要的质量工作人员和试验条件,以保证质量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6.2质量文件a.建有能满意环境监测工作须要的质量体系并形成文件; b.环境监测工作严格按质量体系要求运行; c.有切实可行的质量限制技术方案;d.有切实可行的年度质量保证工作打算,并报上级技术部门备案;e.有能证明质量保证工作按打算进展的记录〔包括对原始记录和报告的质量审查处理看法、整改记录等〕;f.有年度质量保证工作总结,并报上级技术部门备案 6.3 有参与试验室间比对和实力验证合格的记录 6.4采纳的监测分析方法、评价标准应现行有效6.5试验室内按规定采纳质控措施,空白和检测限的测定、校准曲线、精细度和精确度的限制等均符合质量限制技术方案,并有相 6 关记录6.6原始记录运用统一表格,真实可信,填写标准,修改符合规定,妥当保管6.7监测报告运用统一格式,信息量全,内容正确,经三级审核后按规定报出6.8质量负责人每年不少于1次对站内质量工作进展自查,并有自查报告7.管理水平和业务实力 7.1管理水平a.有精干高效,满意工作须要的组织机构; b.有保证正常监测工作开展的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 c.监测实力建立成效显著;d.监测点位经过优化并得到上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认可; e.行政和技术有管理制度和程序、实施有效;f.技术档案:有部门、人员管理,有关法律法规、标准、技术标准、文件、资料收集齐全、管理完善,资料归档刚好、完整,分类管理、便于查找,有完善的档案管理和借阅程序;g.每年由站长主持对全站监测工作完成状况和工作质量等进展自查并有自查报告。
7.2指令性任务完成状况按上级和同级环境爱护主管部门的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a.环境质量监测:完成下达任务,工程满意须要,数据量、数 7 据质量〔含有无投诉〕到达要求;b.污染源监视性监测:完成下达任务,工程满意须要,数据量、数据质量〔含有无投诉〕到达要求;c.具有对环境监测数据、环境统计信息进展标准收集、科学处理、平安储存和刚好传输的实力,到达环境管理工作的有关要求;d.有对本区域环境质量、污染源状况和改变趋势进展分析的实力,在表征技术和评价方法上能运用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简明、便利的评价方法;e.环境监测报告制度有效执行:环境质量公告、内部通报、报告书、监测报告、专题报告等按要求编制,质量和数量满意要求,数据综合利用充分、有效〔环境管理、公众效劳〕f.对下级监测站进展的业务指导和人员培训有打算、记录,培训效果好〔对县级站不作要求〕7.3其它监测工作开展状况a.有开展和参与省、市〔州〕级科研监测工作的成果或记录; b.完成效劳性监测〔污染源常规性监测、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污染纠纷仲裁、企业污染限期治理达标验收、建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建立工程竣工环境爱护验收等〕效果好注:1、行业站、企业站依据职责范围、工作任务和工作特点考核;2、以上评审内容均应有完整的执行状况文件和文字记录资料。
8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9页 共9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