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淮方言保护与传承研究.docx
11页江淮方言保护与传承研究 高雨欣 何梓萌 王桃 杨宇婷 坝思艳Summary:方言是人们之间的情感纽带,是一个地域的社交工具,是地方特色文化的有效载体如今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普通话的普及与推广,在一定程度上对方言的传承和保护造成了阻碍我们通过线上问卷和采访的调查形式,发现大众对方言流失的关注度不够高江淮方言因地理位置兼具南北两大方言区的语言特色,应采取切实措施保护和传承,以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弘扬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在当地传承方言的基础上,加大宣传力度,使方言和普通话并重,扶植地方文学艺术作品,彰显方言的文化魅力Key:江淮方言;现状;保护;传承1.江淮方言的形成,种类及文化特征1.1江淮方言的形成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随着人们交流增多,地域文化的影响,经济政治的发展,全国各地随着时间的推进,各地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语言文明—方言,根据民族的分类,方言分为汉族方言和少数民族方言从历史社会发展来看,汉族社会是在经历了战争的分裂和分裂之后的统一战争而逐渐稳定下来的,其社会的动荡性使社会有时会产生分裂,地区封闭,所以这一特性促进了地区方言的产生当然促使方言形成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涉及多个方面,主要包括历史,地理两个方面,人类文明就是历史文明的发展与延续,所以方言的产生自然离不开历史原因,就比如上文提到的历史割据与战争分裂等历史原因。
地理方面主要是指地理位置,自然力的因素还有人类迁徙等如果说一个地方因为地理山川的阻隔而与世隔绝那么他们的方言定会与外界产生大的差异,具有十分明显的地域特色除此之外,方言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所以必定也是包含了它自身的因素,例如语言自身发展的不平衡也会导致方言的发展不同,语言是多个内容的复杂体,而这些内容与社会的发展联系是不一致的,这也是说明了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也会促使方言的发展从地理环境来看,我国自古地分南北,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北方,江淮居其中,江淮之间,气候物产、语言风土,其特点也都居南北之中,所以可以说江淮兼具南北特色[1]扬雄在《方言》中提到,在汉代的时候,江淮就已经有南北两个方言区,省内的偏西地区受到南北方的影响也形成了一个方言区,这个中部方言区就慢慢的演变成为江淮方言江淮方言在在语音等方面兼具其他两大方言的影响的同时,也具有自身发展的特点1.2江淮方言的分布地区和特点江淮方言主要分布地区包括省内长江以北地区,安徽合肥,部分蕪湖地区,滁州等江西九江市等,湖北孝感市和黄冈市等根据数据显示,这些地区使用江淮方言的人数也是达到好几千万所以江淮方言分布的范围相当广泛,使用人数和地区都是达到了一定规模。
相比于其他方言,江淮官话在儿化音与前后鼻音,还有声母数量上是极具特色的,并且江淮方言是官话方言中唯一有入声的方言[2]2.江淮方言的现状与意义2.1江淮方言现状2.1.1发展空间急剧缩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方言的使用场所极为广泛,但是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及普及,很多年轻人养成了说普通话的习惯,他们给自己的孩子也是教普通话,所以孩子对方言了解甚少,目前这种情况的比例持续增长所以在当前大背景下江淮方言发展空间很小2.1.2中国社会老龄化严重,坚持说方言的绝大部分是老年人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在公共场合,说方言的大多都是老年人,而说方言的年轻人却很少老一辈人说了一辈子的方言,对方言有难以割舍的情感,方言是他们当地人的文化象征而年轻人则更倾向于说普通话,所以在方言的传承链上面出现了裂痕这也值得我们深思,若干年以后没有了这些传承的老年人,那方言的使用人数会大大减少,方言又该何去何从?2.2江淮方言现状存在原因2.2.1大环境影响——普通话的普及随着国家的发展,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普通话在人们的现代生活中具有越来越强的存在感如果不会说普通话,在离开家乡外出求学或务工时都将寸步难行,陷入无法有效与他人沟通的困境。
虽然早在1958年,周恩来总理就在《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中说过“我们推广普通话,是为的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而不是禁止和消灭方言但是普通话的普及仍不可避免地对方言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当今社会普通话与生活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相应的出现了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对于需要进行专业语言沟通的领域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必不可少,由此可见普通话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中,与此同时方言的存在感就渐弱,甚至更多的人认为方言并非必要存在,这不仅导致了江淮方言的现状,更甚至会导致不久的未来方言的彻底灭亡2.2.2地域经济的影响国家的发展的大环境是一个地区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富起来,这就导致了地域经济的不平衡在随机访谈中,有人提到,对淮安方言不自信一部分原因是淮安经济较其他苏南城市而言相对落后,因此在公众场合也会偏向于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其实这种心理是正常的,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那么在不同地域生活的人对该地域的认同感也会不一样,生活在地域经济较差的人,更加向往去地域经济水平更好的地方生活,这是人们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的必然选择,所以出生于地域经济差的地方的人对该地域的认同感在一定程度上会下降,这样一来,地域经济相对差一些的地方的方言就有可能呈现出消亡的趋势。
2.2.3周边环境的影响事实上,一个人在国外呆久了可能出现不会说母语的情况方言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人在外地常住,那么方言有可能失去用武之地,渐渐的他对方言的掌握程度也会越来越差,等他再想将方言捡起来时,就会发现自己的方言水平已经很差,甚至不会讲方言了反之,如果我们一直生活在家乡,那我们的方言水平势必不会下降,这便是环境对语言的影响力2.2.4长辈认知差异的影响人们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的教育上父母起的作用至关重要,在父母不愿意教孩子方言,甚至认为方言的学习会对普通话的学习产生负面的影响的情况下,孩子的方言学习便不能从父母身上获得任何帮助,即使有环境的影响,对于方言的掌握程度必然不如有父母教导方言的孩子有被访谈者说到:要以普通话为第一语言,方言为第二语言,在学好普通话的基础上可以适当的学习方言确实存在一部分家长有这样的想法,有的家长认为方言学习十分必要,也有的认为学方言或者不学方言都是无所谓的,这些家长认知的差异势必会导致孩子对方言掌握程度的不同2.2.5个人认知差异的影响长辈对孩子的影响是一方面,但个人对掌握方言的需求又不一样,有的人对方言就是没有认同感,甚至主动抛弃方言;有的人对方言很感兴趣,从而主动去学习方言。
2.3江淮方言存在的意义与价值2.3.1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凝聚着地方特色,是地域文明的象征方言是历史文化认同的直接载体,一个地区最突出、最直接的历史文化载体就是语言语言是一个人从属于某个社会群体的重要标志,是表现民族感情、体现民族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基本手段,是一个民族或群体的历史记忆工具,也是区分文化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之一[3]江淮对方言的有效传承与保护可以更好的记录下江淮地区城市社会演变、民众聚集迁徙、民俗民间文化[4]2.3.2方言可以代表一个地域人们的总体性格特征当一个人的乡音是轻声慢语的时,我们可以初步推测出他的性格是温柔耐心的;当一个人的乡音是粗犷豪迈的,我们也可以推测出他的性格是大大咧咧的这样一来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便可以快速判断出交往之道2.3.3方言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俗话说的好,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方言的重要性,在他乡遇故知给人带来的感动是独一无二的,或许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拉近就在一句话之间3.江淮方言的保护与传承3.1淮安人民对淮安方言的态度此次调查采用线上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结合的形式,共收集有效问卷223份,参与随机访谈人数共13人,男女比例约为1:1。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机构对年龄段的划分,我们将18岁以下定为少年,18至44岁为青年,45岁至59岁为中年人,60岁及以上为老年人其中接受访谈的少年人1名,青年人7名,中年人2名,老年人3名下面将以此为分类标准,基于网络问卷结果分析和随机人选的访谈记录分析,阐述不同年龄段人对淮安方言的态度3.1.1少年人对淮安方言的态度因受到父母的影响较深,少年人对方言的认同感较高,遇到不会用方言表述的情况也有意愿去学习如何表述但随着教育的转变,很多年幼的孩子對于方言的掌握越来越少,常常用普通话来代替方言,此外,他们可能由于年龄的限制,所以感受不到方言在全国大力推行普通话之后的变迁,因此对方言流失感受不深3.1.2青年人对淮安方言的态度除了自小生活在外地的青年人,大部分青年人方言基础较好虽然生活环境在不同的阶段发生了改变,但方言已经作为生命的一部分被融进了血液里,不会忘却在出现听不懂长辈方言的情况时,所有青年人都表示会主动学习受访青年均表示在家乡公共场合说方言不会感到别扭,只是在外地公开场合说方言时会有一点,并且别扭的原因不是出于文化不自信,而是怕身边的人听不懂有少部分年轻人对淮剧有一定了解,并将淮剧作为一种兴趣爱好来培养。
几乎所有被采访的青年人都认为方言有一定流失并且保护和传承方言是有必要的,只有少部分青年持有反对看法,他们认为普通话更稳定长久,和外地人交流也方便3.1.3中年人对淮安方言的态度数据表明,几乎所有中年人对自己的方言水平都很满意,并且表示基本上不会遇到听不懂方言的情况同时这也能够和新一代青年形成鲜明对比,中年人就是青年人到老年人的过渡,也是方言受众减少的过渡人群所有中年人都谈到在外地的公共场合,当别人都说普通话时,自己说方言会感到别扭,有些尴尬有一小部分人表示这可能有经济差异的原因——“苏南苏北”之间的发展差异,因为淮安属于苏北城市,和苏南经济相比还是落后,很多苏北人会到苏南去谋生,所以如果因为口音在和人打交道时提到家乡,怕遇到地域歧视,自然就会文化不自信了被采访者在被问到如何保护方言的时候,不约而同的提到了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他们自身从小耳濡目染,所以他们也是十分重视家长以身作则的作用3.1.4老年人对淮安方言的态度通过采访,能够感受到老年人对家乡文化认同感较高,有明显的自豪感他们往往对自己的方言水平感到非常满意,并且表示只要是本地区的方言就都能听得懂而在公共场合讲普通话的原因往往是有外地人在场,使用方言对方可能听不懂,造成交流不便利的情况。
关于小孩是否有学习方言的必要,一部分老人的观点是:要看这种方言在这个区域有没有存在的价值,有没有普遍性大部分老人认为小孩子有学习方言的必要,但第一门语言还是尽量学好普通话,在学好普通话的基础上学习方言他们觉得如果先学方言,再学说普通话会有方言口音小部分老年人没有意识到方言的流失,认为没有刻意去保护方言的必要;但大部分老年人意识到方言正在流失,方言的市场越来越小了,前途堪忧这可能与其职业或家庭环境相关,比如从事教育行业,常常和小孩交流,就能够明显的感受到,方言不仅是使用人数和使用场合的锐减,语音语调以及语法更是受到了普通话普及的冲击有一位从事教育多年的受访者表示:现在很多老人都成为了留守老人,缺少与少年人和青年人的接触,自然就缺少了传承而不从事相关职业或是不常与孙子辈交流的那部分老年人,意识不到方言正在流逝,认为方言不需要主动保护,觉得方言自然而然的就会被传承了综上所述,大部分淮安本地人对方言的认同感是很高的,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受访者的方言掌握水平看,随着年龄的增长,方言的掌握越好;反之,年龄越小,对方言的掌握越差且随着经济发展、教育水平的提高,年轻的父母更倾向于教小孩普通话,赞成在学好普通话的基础上学习方言,把普通话作为第二语言。
受到自身工作、学习环境的影响,青年人及中年人的方言使用方言的机会大大减少,这也是方言流失的一个主要原因3.2现有的方言保护措施由于现在大众对方言流失的关注度不够高 ,虽然一部分人意識到方言在流失,但媒体没有参与进来,政府给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