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病因病机 ppt课件.ppt
41页薛霁薛霁 第四章第四章 病因病机病因病机目目 录录第一节第一节 病因病因第二节第二节 病机病机教教 学学 目目 标标Ø掌握:六淫的性质与致病特点掌握:六淫的性质与致病特点Ø理解:饮食致病的原因,劳逸致病的原因理解:饮食致病的原因,劳逸致病的原因Ø了解:七情致病特点、痰饮及瘀血致病特点、病机了解:七情致病特点、痰饮及瘀血致病特点、病机第一节第一节 病病 因因病因: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病因: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病因病机: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机制病因病机: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机制一、六一、六 淫淫 (一)六淫的概念和致病特点(一)六淫的概念和致病特点1 1、概念、概念六气:风、寒、暑、湿、燥、火自然界的六种正常气候六气:风、寒、暑、湿、燥、火自然界的六种正常气候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内生五邪:内生五邪: 因脏腑功能失调或气血津液失调所产生的类因脏腑功能失调或气血津液失调所产生的类似于风、寒、燥、湿、火的证候多属内伤所致似于风、寒、燥、湿、火的证候多属内伤所致。
2 2、致病特点、致病特点 (1)(1)外感性:多从肌表口鼻而入外感性:多从肌表口鼻而入2)(2)季节性: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季节性: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3)(3)区域性:与居住和工作环境有关沿海多湿病,西区域性:与居住和工作环境有关沿海多湿病,西北高原多寒病,高温环境工作多燥病和火病北高原多寒病,高温环境工作多燥病和火病4)(4)相兼性:可单独致病,两种以上同时致病如风寒相兼性:可单独致病,两种以上同时致病如风寒袭表、风寒湿痹袭表、风寒湿痹5)(5)转化性转化性 :可相互转化,寒湿化热可相互转化,寒湿化热 (一)六淫的概念和致病特点(一)六淫的概念和致病特点风:是春天的主气风邪是六淫中最常见的致病因素风:是春天的主气风邪是六淫中最常见的致病因素 1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为阳邪:风邪具有轻扬、升散、向上、向外的特性风为阳邪:风邪具有轻扬、升散、向上、向外的特性其性开泄:风邪侵犯人体使毛孔开放其性开泄:风邪侵犯人体使毛孔开放易袭阳位:易侵犯人体头面部和肌表。
外感风寒出现易袭阳位:易侵犯人体头面部和肌表外感风寒出现头痛、鼻塞等表现头痛、鼻塞等表现2 2、、善行、数变善行、数变善行:病位游移、行无定处,如风湿性关节炎痛疼的善行:病位游移、行无定处,如风湿性关节炎痛疼的部位不固定部位不固定 二)、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二)、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数变:发病迅速和病情变化无常,如荨麻症,风团时数变:发病迅速和病情变化无常,如荨麻症,风团时有时无3 3、、风性主动风性主动:所致疾病症状具有动摇不定的特点如:所致疾病症状具有动摇不定的特点如眩晕、抽搐、震颤眩晕、抽搐、震颤4 4、、风为百病之长风为百病之长:风邪侵入肌体的机会最多,其他邪:风邪侵入肌体的机会最多,其他邪气常常依附于风邪引起疾病,如风寒、风热、风湿气常常依附于风邪引起疾病,如风寒、风热、风湿 (二)、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二)、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二)、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二)、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寒:是冬天的主气寒:是冬天的主气1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为阴邪:寒冷的为阴寒为阴邪:寒冷的为阴易伤阳气:寒易伤及人体阳气使证候呈现寒象易伤阳气:寒易伤及人体阳气使证候呈现寒象。
寒邪伤表则恶寒发热、头身痛疼寒邪伤表则恶寒发热、头身痛疼寒邪伤及脾胃则脘腹冷痛、腹泻寒邪伤及脾胃则脘腹冷痛、腹泻寒邪伤肾则四肢逆冷、畏寒、小寒邪伤肾则四肢逆冷、畏寒、小便清长 (三)、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三)、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2 2、、寒性凝滞寒性凝滞 凝滞:凝结、阻滞不通寒邪使经脉气血凝滞不凝滞:凝结、阻滞不通寒邪使经脉气血凝滞不通,不通则痛,痛疼遇冷加重寒邪阻滞经络则肢体通,不通则痛,痛疼遇冷加重寒邪阻滞经络则肢体关节冷痛如过食生冷出现胃肠痉挛、腹痛的症状关节冷痛如过食生冷出现胃肠痉挛、腹痛的症状3 3、、寒主收引寒主收引 收缩牵引寒邪可使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筋脉收收缩牵引寒邪可使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筋脉收缩挛急如夏天游泳出现抽筋如夏天游泳出现抽筋 风寒感冒出现头痛、风寒感冒出现头痛、恶寒、无汗的症状恶寒、无汗的症状 (三)、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三)、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暑是夏令的主气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暑是夏令的主气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产生于炎热的夏季性,产生于炎热的夏季1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为夏天火热之气所化,其性炎热。
暑邪致暑为夏天火热之气所化,其性炎热暑邪致病出现阳热症状中暑出现高热、烦渴、汗多等病出现阳热症状中暑出现高热、烦渴、汗多等症状 (四)、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四)、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2 2、、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 暑邪易升易散,使毛孔开放而多汗,汗出过多耗暑邪易升易散,使毛孔开放而多汗,汗出过多耗气伤津中暑出现头晕或昏倒、出冷汗,四肢发冷中暑出现头晕或昏倒、出冷汗,四肢发冷3 3、、暑多挟湿暑多挟湿 暑令气候炎热,多雨潮湿,暑邪伤人多兼湿邪暑令气候炎热,多雨潮湿,暑邪伤人多兼湿邪常见头身困重,脘腹胀满常见头身困重,脘腹胀满 (四)、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四)、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四)、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四)、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湿是长夏的主气湿是长夏的主气 夏秋之交是湿气最重的时期夏秋之交是湿气最重的时期1 1、、湿性重浊湿性重浊:重:重——沉重,感受湿邪常见头重如裹,沉重,感受湿邪常见头重如裹,四肢困重;浊:秽浊不清,湿邪所致疾病的的分泌物四肢困重;浊:秽浊不清,湿邪所致疾病的的分泌物和排泄物是秽浊不清的,如小便混浊,白带过多。
和排泄物是秽浊不清的,如小便混浊,白带过多2 2、、湿性黏滞湿性黏滞:湿邪所致疾病病程长、缠绵难愈或反:湿邪所致疾病病程长、缠绵难愈或反复发作,如湿疹复发作,如湿疹 (四)、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四)、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3 3、、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碍气机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碍气机 湿的本质属于水,故为阴邪,损伤阳气,阻遏脾湿的本质属于水,故为阴邪,损伤阳气,阻遏脾阳导致脾失健运湿邪留滞在脏腑经络使气机升降出阳导致脾失健运湿邪留滞在脏腑经络使气机升降出入失常出现脘腹胀满大便不爽入失常出现脘腹胀满大便不爽4 4、湿性趋下、湿性趋下::湿的本质为水,水往低处流,病变、湿的本质为水,水往低处流,病变、部位多在人体下部,如下肢水肿,泄泻、带下等部位多在人体下部,如下肢水肿,泄泻、带下等四)、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四)、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燥是秋天的主气初秋多为温燥,深秋多为凉燥燥是秋天的主气初秋多为温燥,深秋多为凉燥 1 1、、燥易伤津燥易伤津:燥性干涩,损伤津液,引起口咽:燥性干涩,损伤津液,引起口咽干燥、皮肤干燥、口唇干裂等干燥、皮肤干燥、口唇干裂等。
2 2、、燥易伤肺燥易伤肺: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燥: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燥邪多由口鼻而入,肺脏喜润恶燥,极易伤肺,出现鼻邪多由口鼻而入,肺脏喜润恶燥,极易伤肺,出现鼻咽干燥,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症状咽干燥,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症状 (五)、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五)、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火为阳盛之气,包含温、热之邪温、热、火性火为阳盛之气,包含温、热之邪温、热、火性质相同,程度不同,温为热之渐,火为热之极质相同,程度不同,温为热之渐,火为热之极1 1、、火性炎上火性炎上 火的性质具有升腾上炎的特点,火邪致病出现高火的性质具有升腾上炎的特点,火邪致病出现高热,面红目赤的症状,火热上炎扰动神明出现神昏谵热,面红目赤的症状,火热上炎扰动神明出现神昏谵语、狂妄躁动语、狂妄躁动2 2、、火易消灼津液火易消灼津液 火为热极,迫津外泄,消灼津液出现烦渴多饮,火为热极,迫津外泄,消灼津液出现烦渴多饮,口干咽燥,小便短赤,大便干结口干咽燥,小便短赤,大便干结 (六)、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六)、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3 3、、火易生风动血火易生风动血 火热之邪灼伤肝经导致肝风内动,热及生风,火热之邪灼伤肝经导致肝风内动,热及生风,出现高热、神昏谵语、四肢抽搐、颈项强直。
出现高热、神昏谵语、四肢抽搐、颈项强直 火邪灼伤经脉迫血妄行,出现各种出血,如吐血、火邪灼伤经脉迫血妄行,出现各种出血,如吐血、尿血、便血等尿血、便血等 (六)、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六)、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六)、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六)、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六淫六淫性质和致病特点性质和致病特点风风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善行、数变;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善行、数变;风性主动;风为百病之长风性主动;风为百病之长寒寒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主收引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主收引暑暑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暑多挟湿暑多挟湿湿湿湿性重浊;湿性黏滞;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湿性重浊;湿性黏滞;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碍气机;湿性趋下碍气机;湿性趋下燥燥燥易伤津;燥易伤肺燥易伤津;燥易伤肺火火火性炎上;消灼津液;生风动血火性炎上;消灼津液;生风动血二、二、 疠疠 气气 1 1、概念、概念 疠气是一类传染性很强的致病因素,又称为疫气、时疠气是一类传染性很强的致病因素,又称为疫气、时气、疫毒等。
如气、疫毒等如SARSSARS、禽流感2 2、致病特点、致病特点((1 1)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2 2)发病急骤,病情危重,如霍乱发病急骤,病情危重,如霍乱3 3)疫气不同,发病各异)疫气不同,发病各异((4 4)传染方式各异传染方式各异5 5)有一定的发生与流行条件,与气候、环境卫生条件)有一定的发生与流行条件,与气候、环境卫生条件有关三、七三、七 情情1.1.概念:概念:七情七情————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种情志变化2.2.七情致病的特点七情致病的特点⑴⑴伤及五脏伤及五脏 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心主神志,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肝主疏泄,伤肾心主神志,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肝主疏泄,七情致病以心、肝、脾功能失调多见七情致病以心、肝、脾功能失调多见⑵⑵影响气机影响气机喜则气缓:缓解精神紧张,过度使心气涣散、精神不喜则气缓:缓解精神紧张,过度使心气涣散、精神不集中甚至精神狂乱集中甚至精神狂乱怒则气上:使肝气上逆,出现面红目赤、昏厥的症状怒则气上:使肝气上逆,出现面红目赤、昏厥的症状。
悲忧则气消:使肺气消耗,意志消沉,常见萎靡不振悲忧则气消:使肺气消耗,意志消沉,常见萎靡不振恐则气下恐则气下: :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常见二便失禁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常见二便失禁惊则气乱:心气紊乱,惊慌失措,常见心悸惊则气乱:心气紊乱,惊慌失措,常见心悸思则气结:伤脾导致气机郁结,脾胃的运化失常,常思则气结:伤脾导致气机郁结,脾胃的运化失常,常见脘腹胀满、纳呆见脘腹胀满、纳呆三、七三、七 情情 四、饮四、饮 食食 劳劳 逸逸(一)、饮食(一)、饮食1.1.饮食不节饮食不节:饮食无一定规律饮食无一定规律⑴⑴过饥过饱过饥过饱: :营养不良或损伤脾胃营养不良或损伤脾胃⑵⑵过食肥甘厚腻:化生内热引起肿痈疮毒过食肥甘厚腻:化生内热引起肿痈疮毒2.2.饮食不洁饮食不洁:因食用了不清洁、不卫生、或陈腐变质:因食用了不清洁、不卫生、或陈腐变质有毒、或被污染的食物食物中毒或寄生虫病有毒、或被污染的食物食物中毒或寄生虫病3.3.饮食偏嗜饮食偏嗜::⑴⑴寒热偏嗜:过食生冷损伤脾胃寒热偏嗜:过食生冷损伤脾胃⑵⑵五味偏嗜:偏嗜辛辣,胃肠积热五味偏嗜:偏嗜辛辣,胃肠积热⑶⑶偏嗜饮酒、肥甘厚味:易致脾困纳呆。
偏嗜饮酒、肥甘厚味:易致脾困纳呆(二)、劳(二)、劳 逸逸1.1.过劳过劳 ⑴⑴劳力过度:损伤正气劳力过度:损伤正气⑵⑵劳神过度:损伤脾气,耗伤心血劳神过度:损伤脾气,耗伤心血⑶⑶房劳过度:耗伤肾精房劳过度:耗伤肾精2.2.过逸过逸 久卧伤气久卧伤气四、饮四、饮 食食 劳劳 逸逸(一)痰饮(一)痰饮 1.1.含义含义 痰饮痰饮————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清稀者称饮,稠浊者称痰津停为湿,湿聚为水,水物,清稀者称饮,稠浊者称痰津停为湿,湿聚为水,水积成饮,饮凝成痰积成饮,饮凝成痰2.2.形成形成 脾运化津液,肺通调水道,宣发津液,肾气化水液脾运化津液,肺通调水道,宣发津液,肾气化水液三焦是气和水的运行通道,痰饮的形成与肺脾肾三焦的功三焦是气和水的运行通道,痰饮的形成与肺脾肾三焦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能失调密切相关脾为生痰之源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肺为贮痰之器器””,,““肾虚水泛为痰肾虚水泛为痰””五、痰饮、瘀血五、痰饮、瘀血3.3.致病特点致病特点 ⑴⑴阻滞气机阻滞气机 痰饮停肺则咳嗽、喘促,流注经络则肢体痰饮停肺则咳嗽、喘促,流注经络则肢体麻木,痰迷心窍则昏迷、痴呆。
麻木,痰迷心窍则昏迷、痴呆⑵⑵致病广泛多端致病广泛多端 痰饮随气而行,无所不至痰在胃则痰饮随气而行,无所不至痰在胃则脘腹胀满,痰在肌肤则水肿,痰在胸胁则胸胁胀痛脘腹胀满,痰在肌肤则水肿,痰在胸胁则胸胁胀痛五、痰饮、瘀血五、痰饮、瘀血(一)痰饮(一)痰饮 (二)瘀血(二)瘀血 1.1.含义含义瘀血: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离经之瘀血: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离经之血积存体内血积存体内2.2.形成形成 ((1 1)气虚)气虚 运血无力和摄血无力形成瘀血运血无力和摄血无力形成瘀血((2 2)气滞)气滞 气滞血瘀气滞血瘀((3 3)寒热)寒热 寒则血凝,热则血涸寒则血凝,热则血涸((4 4)跌仆损伤)跌仆损伤 导致离经之血留于体内不能消散导致离经之血留于体内不能消散五、痰饮、瘀血五、痰饮、瘀血(二)瘀血(二)瘀血 3.3.致病特点致病特点((1 1)疼痛)疼痛 痛如针刺、拒按、痛处不固定、得温则减、痛如针刺、拒按、痛处不固定、得温则减、遇寒加剧、昼轻夜重遇寒加剧、昼轻夜重2 2)肿块)肿块 刺痛或绞痛、位置固定、拒按、按揉不消散。
刺痛或绞痛、位置固定、拒按、按揉不消散3 3)紫绀)紫绀 局部青紫或唇色青紫局部青紫或唇色青紫((4 4)出血)出血 经久不止、血色紫暗或有血块经久不止、血色紫暗或有血块5 5)舌质紫暗)舌质紫暗 ((6 6)脉涩或结代)脉涩或结代 五、痰饮、瘀血五、痰饮、瘀血病机: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病机: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病机包括:正邪相争、阴阳失调、升降失常病机包括:正邪相争、阴阳失调、升降失常 第二节第二节 病病 机机一、正邪相争一、正邪相争概念概念正:人体的机能活动;抗病、康复能力正:人体的机能活动;抗病、康复能力邪:泛指各种致病因素邪:泛指各种致病因素正邪相争正邪相争: :致病因素侵入人体后,人体的抗病能致病因素侵入人体后,人体的抗病能力与之斗争发生的病理变化力与之斗争发生的病理变化一)正邪相争与发病(一)正邪相争与发病1 1.正气不足.正气不足 正气是发病的内在根据正气旺盛,气血正气是发病的内在根据正气旺盛,气血充盈,卫外固密,病邪难于侵入正气虚弱,病邪乘虚充盈,卫外固密,病邪难于侵入正气虚弱,病邪乘虚而入发病而入发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一、正邪相争一、正邪相争2 2.邪气侵袭.邪气侵袭 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在一定情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在一定情况下起着主导作用毒蛇咬伤、饮食中毒、瘟疫流况下起着主导作用毒蛇咬伤、饮食中毒、瘟疫流行的时候行的时候3 3.正邪相争.正邪相争正邪相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
正胜邪却则不正邪相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正胜邪却则不发病,邪胜正负则发病发病,邪胜正负则发病二)正邪盛衰与病邪出入(二)正邪盛衰与病邪出入 1.1.邪盛正衰则表邪入里邪盛正衰则表邪入里2.2.正盛邪衰则里病出表正盛邪衰则里病出表一、正邪相争一、正邪相争 (三)正邪盛衰与虚实变化(三)正邪盛衰与虚实变化1 1、虚实病机、虚实病机 实证实证————邪气亢盛,正气未衰,表现出亢盛有余的邪气亢盛,正气未衰,表现出亢盛有余的证候见于外感疾病的初期和中期、气滞血瘀、水湿内证候见于外感疾病的初期和中期、气滞血瘀、水湿内停等病证停等病证 虚证虚证————正气不足,难于邪气斗争,表现出虚弱衰正气不足,难于邪气斗争,表现出虚弱衰退、不足的证候多见于疾病后期、慢性病证退、不足的证候多见于疾病后期、慢性病证2 2、虚实变化、虚实变化 ((1 1)虚实错杂)虚实错杂 同时出现正虚和邪实实中夹虚以同时出现正虚和邪实实中夹虚以邪实为主,虚中夹实以正虚为主邪实为主,虚中夹实以正虚为主一、正邪相争一、正邪相争 ((2 2))虚虚实实转转化化 实实证证失失治治或或治治疗疗不不当当或或邪邪气气过过盛盛损损伤伤正正气气转转为为虚虚证证。
脏脏腑腑功功能能衰衰弱弱,,痰痰饮饮、、瘀瘀血血等实邪留于体内,转为实证等实邪留于体内,转为实证3 3))虚虚实实真真假假 疾疾病病的的现现象象和和本本质质不不完完全全一一致致真真虚虚假实,真实假虚假实,真实假虚四)正邪盛衰与疾病转归(四)正邪盛衰与疾病转归1.1.正胜邪退:疾病向好转和痊愈正胜邪退:疾病向好转和痊愈2.2.邪胜正衰:疾病向恶化甚至死亡邪胜正衰:疾病向恶化甚至死亡二、阴阳失调二、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阴阳失调————机体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致机体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导致是阴阳两个方面失去相对的协调与平衡病因素导致是阴阳两个方面失去相对的协调与平衡一)阴阳失调与发病(一)阴阳失调与发病(二)阴阳盛衰与寒热变化(二)阴阳盛衰与寒热变化(三)阴阳盛衰与疾病转归(三)阴阳盛衰与疾病转归 ⑴ ⑴亡阳亡阳 阳气丧失阳气丧失 ⑵ ⑵亡阴亡阴 阴气丧失,见于疾病的终结阴气丧失,见于疾病的终结二、阴阳失调二、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阴阳失调————机体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致机体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导致阴阳两个方面失去相对的协调与平衡。
病因素导致阴阳两个方面失去相对的协调与平衡一)阴阳失调与发病(一)阴阳失调与发病(二)阴阳失调的基本形式(二)阴阳失调的基本形式1 1、阴阳偏盛、阴阳偏盛 2 2、阴阳偏衰、阴阳偏衰3 3、阴阳互损、阴阳互损 一方虚损导致另一方的不足一方虚损导致另一方的不足4 4、阴阳格拒、阴阳格拒 一方极盛将另一方格拒于外阴盛格阳,一方极盛将另一方格拒于外阴盛格阳,真寒假热,阳盛格阴则真热假寒真寒假热,阳盛格阴则真热假寒二、阴阳失调二、阴阳失调 5 5、阴阳亡失、阴阳亡失 ⑴⑴亡阳亡阳 阳气丧失阳气丧失⑵⑵亡阴亡阴 阴气丧失,见于疾病的终结阴气丧失,见于疾病的终结(三)阴阳盛衰与疾病转归(三)阴阳盛衰与疾病转归 1 1、恢复平衡、恢复平衡2 2、阴阳亡失、阴阳亡失三、升降失常三、升降失常 升降失常:气机运行不畅或升降出入失去平衡协调。
升降失常:气机运行不畅或升降出入失去平衡协调 (一一) )气滞气滞 气机郁滞而流通不畅,如肝气郁滞、脾胃气机郁滞而流通不畅,如肝气郁滞、脾胃气滞 (二二) )气逆气逆 气的上升过度,或下降不及,而致脏腑之气的上升过度,或下降不及,而致脏腑之气逆上如肺气上逆出现咳嗽喘息,胃气上逆出现恶心气逆上如肺气上逆出现咳嗽喘息,胃气上逆出现恶心呕吐 (三三) )气陷气陷 在气虚的情况下,以气的上升不及和升举在气虚的情况下,以气的上升不及和升举无力为主要特征的病理状态胃下垂、脱肛无力为主要特征的病理状态胃下垂、脱肛 (四四) )气闭气闭 气的运行阻滞如窒息气的运行阻滞如窒息 (五五) )气脱气脱 虚脱虚脱课堂小结课堂小结 1 1、六淫的性质与致病特点、六淫的性质与致病特点2 2、饮食致病的原因饮食致病的原因3 3、劳逸致病的原因劳逸致病的原因思考题思考题1 1、火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火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2 2、如何理解、如何理解““风为百病之长风为百病之长””??3 3、饮食致病的原因有哪些?、饮食致病的原因有哪些?谢谢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