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艰辛跋涉,奋力拓荒——邓拓的史学成就.docx

15页
  • 卖家[上传人]:工****
  • 文档编号:548108172
  • 上传时间:2022-10-0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8.81KB
  • / 1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艰辛跋涉,奋力拓荒——邓拓的史学成就 邓拓(1912-1966),福建福州人幼名子健,笔名邓云特、马南邨、向阳生等我国现代新闻工作者、历史学家、学者高中毕业后,入上海光华大学学习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相继在上海法政学院、河南大学学习抗日战争初,到晋察冀边区,先后担任多项行政工作建国后,历任《人民日报》社长兼总编辑、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共北京市委文教书记、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处候补书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北京大学兼任教授著有《中国救荒史》、《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和《燕山夜话》等,并与吴晗、廖沫沙合写杂文《三家村札记》是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届政协代表   一 邓拓的史学实践,主要集中于四十年代之前抗战期间,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后,由于革命工作的需要,邓拓承担了大量的行政事务,倾注于历史研究的时间较少但是,与同时代的史学大师相比,邓拓的史学成就毫不逊色在邓拓所涉及的史学领域中,尤其是经济史等方面,其贡献卓著,在中国现代史学发展史上占据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纵观邓拓的史学实践,其成就首先表现于对中国救荒史的研究中 1937年6月,邓拓的《中国救荒史》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署名邓云特该书初以文言文写成,约25万字(注:该书由商务印书馆初版时,为文言文,后由作者用语体文改写,于1958年由三联书店再版并增加附录,现二种版本并见这是邓拓在河南大学学习期间,对中国经济史进行了三年的潜心研究后所取得的重大收获在邓拓生活的旧中国,灾荒频仍,民不聊生特别是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废怠民事,以至于经济凋弊,哀鸿遍野目睹国难民怨,邓拓以国计民生为念,怀着满腔热诚,对中国救荒史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写成了《中国救荒史》一书 在中国历史上,由于各种自然及社会因素的作用,时常有灾荒发生历代的统治阶级和学者们往往对灾荒给予一定程度的关注,对灾荒的形成及救荒工作进行了简单的梳理但是,以往的书籍大多简略、偏颇,缺少对灾荒、救荒系统而科学的考察邓拓的《中国救荒史》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独辟蹊径、卓识毕具,通过丰富的史料和透彻的分析,详细论述了中国历史上形成灾荒的自然和社会原因,并且阐明了历代救荒赈灾的措施、效果及存在的弊端,以作为现实社会的借鉴,为中国救荒史的研究作出了开创性的工作,是该领域的"扛鼎"之作。

      通览该书,可以发现其书的显著特点 第一,写作目的、指导思想明确,认识深刻、科学邓拓指出:"所谓'救荒'就是人们为防止或挽救因灾害而招致社会物质生活破坏的一切防护性的活动把历代的人对自然控制的具体关系和防止或挽救因为这种关系被破坏而产生的灾害所采取的一切政策思想记述下来,找出经验教训,这就是救荒史研究的对象和目的它不仅要记述历代灾荒的实况和救济政策,而且要记述和分析历代社会经济结构的形态和性质的演变以及它们和灾荒的关系因此,救荒史不仅应该揭示灾荒这一社会病态和它的病源,而且必须揭发历史上各阶段灾荒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分析它的具体原因,借以探求防治的途径"(注:《中国救荒史·绪言》,见《邓拓文集》第二卷,北京出版社1986年版另参见商务印书馆1937 年版,1993年7月影印本遵从揭示灾荒的社会病态和病源、探求防治途径的宗旨,正文各部分将历代灾荒的史实、救荒思想的发展、救荒政策的实施等内容逐次展开由于对灾荒、救荒的认识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邓拓将救荒史的研究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其中的许多考证、论析,不仅极大地超越了前人,而且启迪来者,成为后学者的典范 如在论及历史上灾荒的成因时,邓拓指出:"所谓'灾荒'乃是由于自然界的破坏力对人类生活的打击超过了人类的抵抗力而引起的损害;而在阶级社会里,灾荒基本上是由于人和人的社会关系的失调而引起人对于自然条件控制的失败所招致的社会物质生活上的损害和破坏。

      "(注:《中国救荒史·绪言》, 见《邓拓文集》第二卷, 北京出版社1986年版另参见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1993年7月影印本 )他认为,灾荒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条件即"居于人类生活主体之外,并给与人类生活以某种程度的阻碍或便利的各种固有的地形、地质、温度、雨量等自然力"(注:《中国救荒史》第一编第二章《灾荒的成因》的作用,又有社会因素的影响,其中,社会因素是首要的和根本的原因他认为,以往的"学者对于自然条件的影响力,往往作过高的估计",是很不妥当的因为自然环境属于外部条件,它以"人类社会本身所具有的内在条件为依据",即只有"通过社会的内在条件,才能对社会发生影响",所以,纯粹拿自然条件来解释灾荒发生的原因,是肤浅之举,将难以看到历史的真实情形,"灾荒形成的最后原因,或促发严重灾荒的基本因素",是"最根本的人为的社会条件"注:《中国救荒史》第一编第二章《灾荒的成因》总言之,"从来灾荒的发生,带根本性的原因无不在于统治阶级的剥削苛政"注:《中国救荒史》第一编第二章《灾荒的成因》在具体研究过程中,邓拓将各种社会因素综合考察、深入分析,这样,邓拓对灾荒史的研究就建立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因而也就全面而深刻地把握了历史问题中带有实质性的内容。

      第二,史料丰富,论述全面,分析深刻,体系完备在写作《中国救荒史》之前,邓拓广泛阅读了各种史料,摘抄了大量的资料卡片,仔细地理解、斟酌,于零碎的历史记载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在《中国救荒史》里,邓拓使用了所能见到的各类史料,经史子集无不包容其中如第一编第三章《灾荒的实际影响》在述及由于灾荒所造成的人口流移和死亡时,就引用了《汉书》、《后汉书》、《晋书》、《魏书》、《周书》、《隋书》、《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宋史》、《元史》、《明史》、《明史纪事本末》、《文献通考》、《通鉴纲目》、《宋稗类抄》、《石林避暑录》、《康济录》、《昭代典则》、《名山藏》、《东华续录》等多种史料,以及近人的数种报刊因此,该书资料翔实,视野极为广阔,为考析的全面展开和结论的最终获得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救荒史》中,既有科学的理论前提作为统领,又有扎实的史料功底和全面的条分缕析;既阐明了灾荒和救荒的涵义、论述了历代灾荒的实际情形,又探究了救荒思想的发展和救荒政策的实施;既关注灾荒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辛酸,又揭示了灾荒产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特别是对于造成灾荒的根本原因--社会条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既肯定了历代统治者积极救荒的成效,又揭露了阶级社会中由于政治腐败而致的消极救荒和救荒成效的有限,处处展示了邓拓历史学家的卓越史识。

      第三,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现实,立场鲜明本世纪30年代,由于国民党政府的腐败,社会凋敝,民不聊生面对社会的灾难和人民的痛苦,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不会无动于衷身为热血青年的邓拓,不愿坐视国家的沉沦,大声疾呼,为祖国的崛起而呐喊他说:"目前困难当头,我们应该做一件扛鼎的工作,鄙视在战场上和敌人进行生死搏斗,就应该在学术上有所贡献,写一、二部大部头的学术著作,发扬祖国的文化"(注:傅家麟:《青年时代的邓拓》,见《忆邓拓》,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转引自王必胜《邓拓评传》,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写作《中国救荒史》,正是基于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现实的出发点确如邓拓在该书《绪言》中所说,救荒史的研究,不仅要记述历代灾荒的实况和救济政策、揭示灾荒之社会病态及其病源,还要分析历代社会经济结构的形态和性质的演变以及它们和灾荒的关系,揭发历史上各阶段灾荒的一般性和特殊性,而这一切的最终目的则是找出历史经验教训,"借以探求防治的途径"史为明鉴,学术研究贴近社会现实,为社会现实服务,使得邓拓的史学实践充满了时代感、责任感在《中国救荒史》里,邓拓坚持真理、坚持学术良知,不畏权贵、不避时政,对国民党政府的腐朽统治进行了大胆的揭露和猛烈的抨击。

      《中国救荒史》是邓拓的第一部著作,也是我国研究救荒史的第一部专著虽然邓拓当时只是一名年仅25岁的青年学生,但是由于他解决了中国历史研究中的重大课题,因此,商务印书馆在刊印《中国救荒史》时,已经将它列为中国历史研究的名著,纳入"中国文化史丛书"加以推出可以认为,《中国救荒史》是邓拓史学成就的典型体现,奠定了其历史学家的坚实地位   二 邓拓的史学成就还集中体现于其《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一书中该书由8篇论文结集而成, "前头六篇是抗日战争以前在《新世纪》、《时代论坛》、《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上发表过的;只有后头两篇是全国解放以后在《人民日报》和《历史研究》上发表过的在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年月里,没有时间研究历史,不可能写历史论文全国解放以后,重新接触到历史问题,才又写了两篇"(注:《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卷前小语》,三联书店1959年初版,1979年再版后收入《邓拓文集》第二卷1959年,邓拓将发表于1935-1936年的6篇论文略加整理,或补充材料,或修订观点,有些还改动了文章标题,连同发表于1955-1956年的2篇论文一起,以《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为名由三联书店出版。

      《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集结的文章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所论涉及中国历史分期、封建社会长期停滞及古代经济史的多个方面从收入该书的8篇论文来看,不仅在发表的当时独树一帜,引起较大反响, 在中国现代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今天仍然富有启迪意义 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在国民党统治区内进行了一场关于中国革命性质和中国社会史问题的大论战,这实际上就是革命与反革命势力在文化领域的较量表现在史学界,则是围绕着中国社会史展开的激烈论战邓拓就是在这场论战中成长起来的1935-1936年,就读于河南大学的邓拓以"邓云特"的笔名陆续发表了7 篇历史论文:《中国社会经济长期停滞的考察》(《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1935年第2卷第4期)、《中国历史上手工业发展的特质》(同前,1936年第3卷第2期)、《再论中国封建制的"停滞问题"》(《时代论坛》1936年第1卷第2期)、《论中国社会经济史中的奴隶制度问题》(《新世纪》1936年第1卷第3期)、《中国封建制停滞的历史根源》(《时代论坛》1936年第1卷第11号)、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及其特征》(《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1935年第4卷第1号)、《中国长期封建社会农业生产关系的变化》(同前,1936年第4卷第3期),"对于中国历史的几个重要问题,从古代奴隶制度的问题一直到近代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的问题"(注:《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卷前小语》,三联书店1959年初版,1979年再版。

      后收入《邓拓文集》第二卷集中地进行探讨,积极投入到中国社会史的论战中 邓拓指出,发生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史论战,"实际上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在当时的思想战线和政治战线上的激烈斗争的一个组成部分"(注:《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卷前小语》,三联书店1959年初版,1979年再版后收入《邓拓文集》第二卷因为"从陶希圣到胡秋原、任曙以至于王宜昌等人,对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作了使人头昏的一系列颠倒是非的歪曲他们虽然各执一说,没有统一的主张,然而在阉割历史这一点上,他们的作用却是相同的"(注:《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的问题》为了回击反动文人们对中国历史的歪曲和阉割,邓拓依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深刻分析了中国历史上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对中国经济史进行了悉心的探讨,从经济史研究的角度对中国社会史诸问题作出了明确的回答他认为,中国历史有着自己特殊的发展规律,同时又与世界上的其他民族一样,沿着人类社会经济生活发展的共同道路前进中国的历史,"从西周。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