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再说“开合等呼”.ppt

84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3998310
  • 上传时间:2017-08-05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204KB
  • / 8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再说“开合等呼”,张 振 兴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zhenxingzh@,李荣先生在《语文论衡》里有一篇很重要的文章,题目是《关于方言研究的几点意见》,其中第壹小节是讨论“等、呼、介音”的,其实也说到“开合”的问题那篇文章主要讲方言研究,开宗明义先讲音韵,先讲等韵,有两点意思: 一是说明方言音韵关系密切; 二是很多人还是不太明白方言音韵到底是 什么关系本文顺着李荣先生题目的意旨,进一步讨论开合等呼的问题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了,为什么还要讨论老问题?这是因为这个问题对方言学,对音韵学都很重要可是,1988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等韵”条下说这个问题,内容不错,概念却是不对的,没见人出来纠正也经常看到一些音韵、方言论著少不了涉及这个问题,错的也很多这个错误是由于把音韵学和方言学混淆起来造成的所以这个题目还是可以说一说先说“开合”开合”说全了是“开口、合口” 后来的等韵学家研究《切韵》,把《切韵》音系的十六摄分为开口和合口两类有的摄具有开合口,有的摄只有开口,有的摄只有合口例如:,开合口都有:果、假、蟹、止、咸、山、臻、宕、曾、梗,共10摄;只有开口: 效、流、深、江,共4摄只有合口: 遇、通,只有2摄。

      可见,十六摄开合口的分布是不平衡的其实,开合口都有的10个摄里,开口与合口的分配也是不平衡的例如咸摄开口见于一二三四等,合口只见于三等由于等的搭配关系,讨论方言古今对比的时候,往往可以把一些摄合并起来例如果摄主要见于开合口一等,开合口三等的常用字只有“茄,瘸、靴”几个字,而假摄开合口恰好分配在二三等,可以把果假两摄合并为一二三等宕摄是开合口一三等,江摄只有开口二等,也可以把宕江摄合并为一二三等如果只是讨论音韵,最好不要这么合并人们很自然会问:开口和合口是什么?旧时的音韵家说得很朦胧,例如明代的吕维祺说:“张口呼之则为开,合口呼之则为合清代江永提出“吻聚和不聚”的说法,“吻聚”就是合口,“不聚”就是开口到底怎么读还是不清楚因为音韵学只讲音的分类,不讲音的音值,就是不讲音的具体读法不过,我们从《韵镜》等韵图的分布上,比照今天多数方言的读法,大致可以说出所谓“开口”是韵母没有  类介音,“合口”是有  类介音但是,开合口跟声母是有关系的,碰到《切韵》系统的唇音字,有时候就说不清楚到底是否有  类介音北京话“波、坡、摸、佛”从拼写上说,[、、、]和[、、、]都是可以的。

      《四声等子》把止摄重唇归开口,轻唇归合口,但重唇在合口中又重出 《切韵指掌图》把全部重唇轻唇都归合口李荣先生的《切韵音系》主张唇音字无所谓开合口《方言调查字表》重唇开合口两见,轻唇只有合口,只见于三等字,是另一种处理办法这种处理办法比较接近现代汉语方言的实际情况次说“等”《切韵》系统有一二三四等讨论现代汉语方言演变的时候,也常常使用一二三四等的概念等”是什么?等韵学家的回答是模糊的 有人说一二等声粗而洪,三四等声细而敛;还有人说上二等开发相近,下二等收闭相近 这些见解是把四等分为两类,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最有名的是清代学者江永在《音学辨微·八辨等列》里说的一段话: “音韵有四等: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而四尤细很多研究音韵学的学者就据此讨论一二三四等的拟音,通常认为一二等的主要元音低而后,一等更低更后,三四等的主要元音高而前,四等更高更前我们不能说这些意见都不对,但不一定全对因为江永的这段话是根据一定范围的方言的语音实际情况来讨论“等”的,要看看另外的很多方言就对不上了李荣根据北京音的实际,有另外的解释李先生说:在北京音里头,古代一等字一般不读细音,所以叫“一等洪大”;所谓“二等次大”,就是二等字多数读洪音,少数读细音(例如很多古见系字);三四等都有很多字读细音,所以叫“三四皆细”,但三等字还有很多字读洪音(如非组字、知细字),而四等字读洪音的就很少了,所以说“而四尤细”。

      这个解释把江永的话限制在北京这一类官话方言的范围里,同时把“等”跟古音声类联系起来,不拘泥于具体的拟音,对于理解音韵学的“类别”差异是恰到好处的把“等”跟古声类联系起来,也符合江永的本意江永在说了四等分别之后,又说“辩等之法,须於字母辩之陈澧《切韵考·外篇》说:“等之云者,当主乎韵,不当主乎声陈澧的意思是主要从韵母来看等,实际上跟江永的主张并不冲突下面进一步说说“等”跟古声类的关系可以整理出如下等位图(据李荣1985):一等 见溪●疑 端透定泥 帮滂並明 精清从心● 晓匣影● 来●二等 见溪●疑 知徹澄嬢 帮滂並明 照穿床审● 晓匣影● 来●二等正齿 照穿床审●,三等 见溪群疑 知徹澄嬢 帮滂並明 非敷奉微 照穿床审禅 晓●影喻 来日四等 见溪群疑 端透定泥 帮滂並明 精清从心邪 晓匣影喻 来●,《方言调查字表》的古音系统跟这个等位图略有差别泥嬢合并见于一二三四等;三等云母,四等以母,把喻母分为两类;四等没有群母;三等也有精组这是从“等”的角度看声类,可以说一等有什么什么声母,二等有什么什么声母……研究方言的人往往也从声类的角度看“等”,可以说非组、日母、群母只见于三等,端组见于一四等,知组见于二三等。

      这种称呼实质上没有差别,只是研究角度不同而已,有的是习惯再说“呼”音韵学上其实是很晚了才有“呼”的说法上文所引明代吕维祺“张口呼之则为开,合口呼之则为合”的“呼”是动词,是“呼之则为开”,“呼之则为合”有的论著说后代音韵学者把开口合口总称为“呼”,从古至今学者只认开、合两呼,这些说法其实是误解了,以今之说法套到音韵学的开合口上去了呼”是近现代汉语语音学上的名称,即开口呼、合口呼、齐齿呼、撮口呼在这之前叫开、齐、合、撮,或叫开口、齐齿、合口、撮口,可以通称叫“四呼”,但并不分别加“呼”据考证,这个叫名所得之确切年代不可考,但一般认为至少是明初以后的事情 赵蘟棠《等韵源流》说:“确切给呼类起名称的,依现在所得见的材料,则当一此《直图》为始这是韵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因为旧等韵的四等说的骸骨,到此时才完全埋葬;新等韵的四呼的生命,自此时才算开始《直图》就是《韵法直图》,作者及年代不详,大概是明后期的作品唐作藩《中原音韵新论》说:“[]音的产生才标志四呼的形成十五世纪的《韵略易通》将《中原音韵》的鱼模部析为居鱼与呼模二部,表明居鱼的韵母已不是《中原音韵》那样读 ,而已演变为  了……《等韵图经》虽只分开口篇与合口篇,实际上已有四呼……”。

      宁忌浮《洪武正韵研究》说:“前辈把[]韵母产生时间定在16世纪,例证有《字母切韵要法》《西儒耳目资》《类音》今依《正韵》可将[]韵母出现的时间提前至14世纪”,并认为“其中,鱼模分韵,是《正韵》对语音史的一个重要贡献胡安顺《音韵学通论》进一步说:“关于四呼形成的时间,大体可以确定在明代初年明初兰茂《韵略易通》(1442)将《中原音韵》的‘鱼模’部分为‘居鱼’与‘呼模’两部,可见其时[]韵母和[]介音已经出现[]韵母和[]介音的出现,意味着开齐合撮四呼已经形成胡安顺先生又说,正式给“开齐合撮”定名,最早见于清代学者潘耒的《类音》这个说法似乎可信《类音》成书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共八卷其中卷二有“四呼图说”潘耒说:“凡音皆自内而外,初出于喉,平舌舒唇,谓之开口;举舌对齿,声在舌颚之间,谓之齐齿;敛唇而蓄之,声满颐辅之间,谓之合口;蹙唇而成声,谓之撮口汉语语言学“四呼”说正式形成了,跟现代语音学或音系学理论比较起来,潘耒的这个解释言简意赅,深入浅出,一点儿都不差!,我们要知道,“四呼”说是建立在官话一类方言撮口韵出现的语言事实基础之上的四呼”出现以后,音韵学上“开合口”、“等”的概念开始弱化,最后让位于现代汉语语音学的“呼”。

      那么“开合口”、“四等”跟“四呼”是什么关系呢?很简单:开合口分别有一二三四等;一二三四等跟开齐合撮四呼是不对称的;从方言看开合等呼,有对应也有不对应最后说说现代汉语方言与“开合等呼”开合等呼”事实上是非常复杂的,光是历史上各种韵书、韵图所反映出来的“开合等呼”的演变与差异,就足以让人眼花缭乱上文的解释是望最简单的意思来说的不过,我们从这里已经可以看出“开合等呼”的基本关系王力先生(1985)说:“照传统的说法,开口一二等是开口呼,开口三四等是齐齿呼,合口一二等是合口呼,合口三四等是撮口呼 反过来说,就是今开口呼和齐齿呼主要是从古开口来的,今合口呼和撮口呼主要是从古合口来的有意思的是,这个话说明了我们平常说“开齐合撮”不能说成“开合齐撮”,一说“开合齐撮”就看不出“开合口”跟“四呼”的关系了这个传统的说法大致符合北京一类官话方言语音演变的情况,但是还是有很多例外下面是北京话与开合等呼之间关系的最主要条例:,1,开口一二等北京话主要还读开口呼但有读为合口呼的,如果开一“多托驮,挪罗锣,搓左佐”等字,江开口二“撞窗双,桌卓戳浊”等字都读合口呼二等很多见系字读为齐齿呼,如效开二“交教巧”、江开二“江讲腔”等字。

      江开二见系的入声字“觉确岳学”等字还读为撮口呼一等个别字也有读为齐齿呼的,如蟹开一的“瀣”2,开口三四等北京话主要读齐齿呼但很多也读为开口呼一部分读为合口呼少数字读为撮口呼,如止开三 的“履”,宕开三的入声的“略爵雀却虐”等字3,合口一二等北京话主要还读合口呼但合口一等有读为开口呼的,如蟹合一“杯配枚妹”等字,臻合一的“本奔门闷”等字,山合一的“般潘盘满”等字都读开口呼4,合口三四等北京话主要读撮口呼合口三等很多也读为合口呼合口三等部分字读为开口呼,如止合三的“非费肥”等字,山合三的“藩反饭发”等字个别字有读为齐齿呼的,如山合三的“恋”,山合四的“县”等字其他方言开合等呼的情况比北京话复杂得多很多方言今读就没有撮口呼,古开合等的读法也呈现多样化这里举一些例子说说江淮官话一些方言,多数开合等呼的情况跟切韵系统比较相近或一致但也有古今开合等呼不一致的地方例如蟹摄合口一等字今读开口齐齿呼 :,堆合一端 雷合一来 腿合一透 罪合一从桐城       枞阳       ,安徽南部很多方言,古流摄一等字今多数读作齐齿呼。

      例如歙县方言:头 44 | 豆33 | 楼 44 | 沟 31 | 狗 35 | 猴 44 | 后 33这是古一等字读如三等字而江西婺源古流摄一等字今多数也读作齐齿呼,三等字很多却读作开口呼:流 11 | 愁 11 | 手 2 | [丢]44这是古三等字读如一等字很多方言古三四等字今读如一二等的开口呼湘、粤、桂交界一带的土话、平话这种现象尤其多见 广东韶关土话很多地点,古四等齐韵字今读开口呼(41-42页),例如:,米 体 梯 弟 济大村 44 24 13 4 44向阳 33 24 12 22 44周田 53 214 33 12 53,许多方言都部分保留着古一二等的区别例如陈晖(2006)非常详细地讨论过一二等字在湘语方言里的分混情况谢留文(2003)指出客家话古蟹摄普遍能分别一二等,很多地方也能区分效摄一二等。

      这两种著作,研究音韵和方言的人值得一读。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