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方》教学设计12.doc
4页《前方》教学设计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215400) 唐向林教学目标:1、发掘“家”“前方”的深层内涵,探究其生命意义2、了解人类生存状态的悲剧性,进而明确本文的人文关怀3、以悲天悯人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的生活状态教学重点和难点:1、前方的深层内蕴2、人类对精神家园的思考与探索教学过程:一、导入记得在80年代,有一首歌叫《橄榄树》,是台湾歌唱家齐豫演唱的这首歌曲以其优美的旋律和诗化的意境曾经深深的打动过一代人人类为什么要流浪?人类是否找到了他们梦中的橄榄树?人类梦中的橄榄树又到底是什么?这些问题似乎将永远伴随着人类自身,直至终老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摄影散文——《前方》,作者试图从哲学的高度来诠释人类渴望前方的心理症结,可惜的是他虽然找到了人类的病症,却永远也不可能拿出医治的良药因为,人类的这个病如果彻底的医治好了,那么人类就真正的死了二、关于作者曹文轩, 1954年1月,曹文轩生于江苏盐城农村,并在农村生活了20年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毕业留校任教后来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在是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他的主要作品是:《忧郁的田园》、《暮色笼罩下的祠堂》、《红葫芦》、《蔷薇谷》、《少年》、《埋在雪下的小屋》、《追随永恒》、《三角地》、《山羊不吃天堂草》(长篇小说)、《红瓦》(长篇小说);还有一些学术性的著作,像《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思维论》、《曹文轩儿童文学论文集》等。
曹文轩也许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可惜他留在了大学,做起了教授,搞起了研究不过一个学者和一个作家到底谁更有意义,这恐怕只有曹先生自己去回答了三、本文体裁这篇散文从其文体来讲,应该叫“摄影散文”,这是一种兼有摄影和散文两类功能的新兴文体,值得大家关注它兼具了两种表达手段的审美特点,即摄影的视觉性、对瞬间画面逼真的再现能力和散文运用语言来表达对象时的自由四、本文思路既然是摄影散文,当然要从照片本身出发,大家看看文中哪些内容与照片有关1、8、10、12节撇开8、10两节,我们会发现,文章采用是从照片出发,中间联想到了许多东西,最后又回到照片这一思路那么中间到底联想到了一些什么呢?【提示:请用两个字来概括】家;路“路”在“家”与“前方”之间起了一个什么作用?纽带或者桥梁前方”仅仅是相对于“家”而言的于是我们可以总结一下作者的写作思路:照片家————路————前方照片五.课文研究1、作者关于“家”的思考到哪一节?2——7节2、关于“家” 无家————————————迁徙家 前方 ———————————外面的诱惑 有家 ———————————在家的无奈 ———————————前方的召唤作者从人类祖先的如动物般的迁徙说到人类离家的种种原因,思考不能说不深刻、不周全。
离家,流浪是人的天性,是人的内心的需求古往今来,不知多少人漂泊在异乡的路上最具典型的当数游侠诗人李白他一生都在旅行,努力使自己处于“置身异乡”的体验之中,成了一个永不停步的流浪者还有奇女子三毛,走遍千山万水,一生经历的是一条曲曲折折充满神奇色彩的路而冰心,最早也是作为一个远行者的形象受到人们的关注作家艾芜在不能行走,已接近生命终点时,内心仍在呼喊“妈妈,我还要去远行没有比远行更销魂、很有诱惑的了3、关于“路”这里的“路”指的是什么路?曹文轩不愧为“学者型作家”,喜好哲学,使他对人生有更广泛更深入的思考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坚持或者重视“悲悯情怀”,表现出了他的人文关怀,读起来有了更多的深沉和厚重文中写道“流浪不仅是出于天性,也出于命运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显然,这里的“路”,并非实实在在的路,而是指人生之路人来到世上,是命运所主使的思路:路——人生之路——苦旅(照片、《围城》、丰子恺)4、家园之思的深层内涵接下来,作者从哲学层面来探讨人类精神状态的悲剧性这个“家”是个什么家?显然,这里的家,家园,并不是指“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而是指人精神的归宿,精神的栖身之所它是流浪者的一种沉甸甸的恋旧“回归”情绪。
异乡体验与故乡意识深刻交糅,漂泊欲念与回归意识相辅相成,作为一个永远充满魅力的人生悖论而让人品咂不尽一颗心总是在漂泊与回归间沉浮与徘徊作者总结了人类精神状态的的悲剧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家园之思的人文内涵在作者这里得到了新的发掘:人对家园的眷恋与追寻,实际上是对自身心灵和精神的关照,是对精神家园的追寻,这种追寻犹如对宗教的皈依,圣洁,虔诚,庄重人的精神的回归是漂泊的延续和结果所以,《前方》表面上虽然是在写离家,实质着眼于归家因此,作者才能揭示人类精神状况的这三重悲剧:一、人在“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二、人无法回家;三、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作者在文中举到了崔颢的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我们知道,崔颢的家乡在河南开封,离黄鹤楼不算太远,为何会如此发问?因为“他想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即使回了家,仍旧感到“无家可归”这种体验少年离家的游子最为真切宋之问《渡汉江》中有“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句子离家多年,思乡情切,一旦得归,理应更喜,然而诗人已经意识到,现实中的家恐怕并不是心目中所构建的温馨的理想家园。
作家孙犁曾在散文《老家》中,也有此种情怀的感慨和抒发,他说,自己越来越思念家乡,越来越尊重家乡,然而却不愿再回去了,回家乡去住,是不可能的了一是家园已经没有亲人,二是村中和自己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孙犁对老家的心理是复杂的,矛盾的他已明白的认识到,即使回了家,心灵仍旧在漂泊,没有归属感如今,生活的快节奏和瞬息万变,使人们忙于现实,很少关照内心,精神的活动和追求被忽视,被冷漠,被挤压,被流放……使人们逐渐远离了率真与本真的天性,富足的物质世界并不能弥补精神上的极度孤独和空虚,从而人的一生始终存在着的愿望就是还乡——寻找精神的家园也有许多的文人在虚构着自己内心的家园,如陶渊明的“桃花源”,李乐薇的“空中楼阁”,琦君的“方寸田园”,他们都在找寻一方恬静的家园:适合心灵散步,眼睛旅行,能安放疲惫的心灵六、总结古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宙斯罚他一次次把滚落山下的巨石推上山顶,西西弗斯在这日复一日的悲壮宿命中获得挑战荒谬、战胜庸常的成就感,同样,人在离家,探求的过程中有了精神追求,你的人生就与众不同!所以,作者揭示的悲剧性意义不是悲惨,不是悲壮,而是崇高!附:板书设计:全文思路:照片家————路————前方照片“家”的思考: 无家————————————迁徙家 前方 ———————————外面的诱惑 有家 ———————————在家的无奈 ———————————前方的召唤“路”的思考:路——人生之路——苦旅(照片、《围城》、丰子恺)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