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刚愎自用形象研究综述.pdf
8页项羽刚愎自用形象研究综述摘要: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传奇式的悲剧英雄,由于他个性的果敢和自信,在推翻秦朝统治的斗争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是他过分的自信以致刚愎自用,缺少谋略,听不进不同意见,从而导致了最后兵败自杀的历史悲剧项羽个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命运本文重点研究项羽的刚愎自用性格,拟总结综述前人和今人的观点,力求将古今学者对项羽刚愎自用形象研究系统化呈现出来,对进一步深化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些依据关键字 :项羽;刚愎自用;自矜功伐不善用人;狐性多疑项羽,这个充满传奇色彩、有着复杂性格的悲剧英雄,在风起云涌的秦末农民大起义中,迅速崛起,所向披靡,推翻暴秦,号令天下,成为莫可与抗的“霸王”但如他的迅速崛起一样,项羽这颗耀眼的星星在楚汉相争的大舞台上很快陨落了,他失败的原因也是多年来史学界探讨的热门话题有人认为是凶残暴掠,有人认为是有勇无谋,有人认为是刚愎自用,也有人认为是妇人之仁⋯⋯本文主要抓住刚愎自用这一点,透过项羽刚愎自用的性格分析其在楚汉争霸中失败的原因经过查询大量典籍和阅读古今学者的论文并联系自己的观点,为了便于论述,现将项羽刚愎自用的性格形象划分为以下3 点: “自矜功伐,自大虚荣;不识才俊,不善用人;狐性多疑,不善纳谏”。
文着重从历代以来学者的研究成果入手,对项羽刚愎自用形象研究进行简要回顾及综述,力求在综述的过程中加深对项羽人物形象的了解,基本把握对人物形象的评价方法,希望为今后深化这方面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和依据一、 自矜功伐,自大虚荣项羽作为一代英雄,勇猛善战,固然令人敬畏然而,却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缺点 : 自矜功伐, 自大虚荣由于秦的主力是被项羽击败的,各路诸侯都听命于他,承认他的“霸主”地位,这使得项羽自矜功伐的骄傲心理更为膨胀其中最典型的要数西汉司马迁在 《史记?项羽本纪》的最后评述:“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至死,项羽都不认为自己有错,竟然将失败归咎于“天” ,还真是“自矜功伐,自大虚荣” 毛泽东在《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首诗中写道:“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1] 项羽在处理和刘邦的关系上犯了沽名钓誉的错误,刚愎自用,过于高看自己由于项羽的刚愎自用,妄自尊大,以至于在鸿门宴上固执己见,几次失掉杀刘邦的机会,放虎归山,让刘邦得以喘息,给自己造成心腹之患,最终招致杀生之祸。
今人宋亚科做了更深入的研究,探讨项羽自矜功伐,妄自尊大,不屑于与人合作在《试论项羽双重型的悲剧性格阳刚之美》中提到:“项羽恃战胜自强,以为单单依靠自己的勇征武战, 就能得到天下, 很少利用其他人,失去了协调配合作战的有利条件 ”[2]徐宪军在《可悲的历史痛苦的回忆楚汉争霸中项羽为何走向灭亡》也提及: “他不但没有识英雄的慧眼,又没有充许别人超越自己的胸襟, 因而挤走了一位又一位济世英才 ”[3]项羽既是一个堂堂正正、潇潇洒洒的军事巨人,却又是一个刚愎自用、软弱无能的政治侏儒 政治斗争, 是人的斗争项羽自恃勇武, 不能听大家的意见毕竟,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只有大家的、集体的力量才是无限的只有善于集中众人的智慧,才能无敌于天下项羽过于相信自己他在战场上一向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别的暂且不说,只那以少胜多的钜鹿之战就令人惊叹不已恐怕正因如此,项羽养成了自矜功伐,自大虚荣的性格无论什么都以己为尊,好像这天下除了他就再也没有别的人可以收拾了独断专行使历史陷入了沉思,过分的自信也就铸下了这千年的遗憾二、 不识才俊,不善用人如果项羽只是单纯地作为一名战将,无疑是当时最杰出的人才,他临危不乱,行事果断,可是他却具有不识才俊,不善用人致命弱点,而又不幸地带着这个致命伤坐上了楚军统率宝座。
按河南大学王立群先生的话讲“项羽是一个非常可用之人, 却坐在了用人之人的位置上 ”[4]这就是项羽的悲哀关于项羽的用人策略,《史记》就有了一系列的记载司马迁在《史记?陈丞相世家》中,就借陈平之口指出:“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在《史记 ?淮阴侯列传》中借韩信之口: “臣事项王, 官不过郎中, 位不过执戟, 言不听,画不用 ”在《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借郦食其之口: “项王有倍约之名,杀义帝之负;於人之功无所记,於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项氏莫得用事;为人刻印,刓而不能授;攻城得赂,积而不能赏:天下畔之,贤才怨之,而莫为之用故天下之士归於汉王,可坐而策也无论是陈平,韩信还是郦食其,都在陈述一个事实,项羽不识才俊,不善用人犯了人主不善用人之大忌,没有凝聚力,形不成核心项羽之输,就输在不善待人才上他缺乏象刘邦一样驾驭人才的技巧,只能拒人于千里之外,自断臂膀正像龚鹏九认为: “项羽不识才俊失去了用贤的机会 ”[5]至于刘胜项败的原因, 刘邦本人在做了皇帝之后有一番很为得意的“经验总结”司马迁在《史记 ?汉高祖本纪》中提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魏,不绝粮道,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认为,项羽之所以失败,很大程度上是没有做到知人善用这一点却恰好让刘邦得了益处,若非项羽的不善用人,刘邦何以用韩信得天下?陈平所出的反间计又何以施行?刘邦何以屡次从项羽手中逃脱?今人张明在《浅谈项羽的悲剧性格及其表现的〈史记〉的悲剧精神》中提到: “项羽这个人爱逞强,爱搞个人英雄主义,这一弱点导致了他在用人政策上的一系列失误,最终成为孤家寡人,陷于末路[6]晋文,韩丽红在《从性格弱点看项羽失败的原因》中也提及到:“由于用人唯亲和生性多疑,项羽往往不能知人善任,也不辩忠奸,不善纳谏,导致许多人才都背楚归汉[7] 陈平、黥布,原来都是项羽的部下,但由于始终得不到重用,一个个离开他而投奔了刘邦,成了刘邦手下有名的谋臣大将尤其是旷世奇才韩信,起初追随项梁就不被赏识,后又追随项羽,依然被置之不理,而正是这个不被项羽放在眼里的韩信,成了他致命的克星,在五年之后率领汉军围剿他于垓下,逼得他自刎乌江而谋略过人,始终忠于他的谋士范增最后也被他赶走刘邦与项羽相比,才能相差甚远,但他却善于笼络人才,而刚愎自用,忠言逆耳的项羽最终被刘邦倾天下之力打败,不是自然而然的结果吗 ? 观中梅将项羽和刘邦的用人之道加以比较,在《试论〈鸿门宴〉中刘邦和项羽的不同性情》 中提到: “在鸿门宴中,项羽原占优势, 但恃勇而骄,刚愎自用,他的团队一盘散沙,缺乏沟通;刘邦本为劣势,可是刘邦知人善任,善听谋士之计,与下属配合默契!项羽任人惟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刘邦则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临危受命!最终刘邦胜利逃生,项羽未完成刺杀计划,两人关于任人的不同性情成为团队成败的关键因素。
”[8]张桂英在《太史公笔下的项羽》中也有提及“项羽英勇善战, 他个人在战场上的确是一个英雄,但是他却刚恒自用,不善任用手下的贤人,所以韩信说他只有“匹夫之勇”他手下出色的谋臣武将不乏其人,可就是得不到重用后来成为刘邦定天下的重要人物的陈平、韩信起初都是项羽手下的人 ”[9]以上学者都阐述了一个共同点:项羽不识才俊,不善用人,甚至为刘邦做嫁衣得人才者得天下!得人才者成大业!这是颠簸不破的真理无论什么时候一个人要成就一番功业,靠自己的才智是远远不够的收天下英才为己所用,集思广益,才可能战胜强大的对手,取得最后的胜利!正如贺小飞在《项羽政治悲剧原因探源》中说到:“项羽用人态度上的刚愎自用和用人原则上的苛礼唯亲以及用人政策上的多疑忌才都是导致项羽失败的主要原因[10]三、 狐性多疑,不善纳谏大凡刚愎自用者,往往多疑[11]汉军四面楚歌,项羽则疑汉军已尽有楚地;陈平略施反间计,项羽则深疑范增而不用;章邯降,项羽则疑其卒哗变,乃坑之黄晓芳在《浅析项羽复杂矛盾的多重性格特征》中就明显论述了项羽“多疑”的性格特点 “项羽偏偏对人有一种先天的“狐疑”表现在用人上,他压制贤能将才,对有才能而又有利于自己的人,项羽总是多疑好忌,不愿重用。
[12]刘金泉在《论项羽悲剧之所在》中也有提及:“项羽对其他谋士和将领则实施猜测,疑心重重项羽对部下的猜忌和疑虑,导致他一意孤行、刚愎自用 ”[13]项羽麾下本来人才济济,可项羽多疑好忌的结果是,他的重要部将如韩信、陈平、黥布等都因得不到他重用和赏赐而先后背楚归汉 , 有人才而不能用,用之而又不能信任,结果范增“疽发背而死”,可悲可叹项羽冲动轻信而又多疑好忌,未战而胜负已定关于纳谏,李灵蕴在《项羽性格对鸿门宴事件的影响》中也有提及: “项羽贵族武将的出身,使他不听劝谏,自恃不败,而抱着复辟贵族式诸侯统治的理想,导致错失良机,放走了刘邦[14]王萱在《项羽败因之我见》中也提及:“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项羽刚愎自用,听不进别人的劝谏最终使他众叛亲离[15 ]由于项羽出身高贵,自小任性,形成了他刚愎自用、惟我独尊的狭隘自私的性格可是项羽刚愎自用,每每在关键时刻不能接受谋臣的计谋,更使他在政治和军事决策中连连失误,贻误了战机,最终被刘邦所灭性格决定命运,项羽复杂矛盾的多重性格特征决定了他的悲剧命运四、 结语综观前人对项羽刚愎自用形象研究及成果,可以看出大都围绕“自矜功伐,自大虚荣;不识才俊,不善用人;狐性多疑,不善纳谏”这三个方面来论述项羽的刚愎自用的性格。
面对同一历史人物,由于每人所处的立场和阶级利益不同,观点就自然不一样同时,经过这次综述,我深深体会到项羽刚愎自用所带来的现代性意义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总是风雨相伴、祸福相随,没有人能随随便便获得成功所以无论是面对坎坷、挫折、失败,还是面对坦途、成功、殊荣,我们都应多一分冷静,少一分冲动不应像项羽那样刚愎自用,而是要善于听取他人意见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遇事要多一点冷静,这样才会让自己尽量少做一些令亲者痛、仇者快,连自己都追悔莫及的事情!参考文献:[1] 毛泽东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主席诗词》 [M],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63 [2] 宋亚科 .《试论项羽双重型的悲剧性格阳刚之美》[J] ,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05 年06月[3] 徐宪军 .《可悲的历史痛苦的回忆楚汉争霸中项羽为何走向灭亡》[J] ,吉林教育 , 2010年 02 月[4] 王立群 . 《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J], 重庆出版社, 2007年 12月[5] 龚鹏九 .《项羽败死乌江的原因剖析》[J] ,《常德师范学院学报》 , 1997年第 4 期[6] 张明.《浅谈项羽的悲剧性格及其表现的〈史记〉的悲剧精神》[J] , 现代语文, 2006年 04 月[7] 晋文 ,韩丽红 .《从性格弱点看项羽失败的原因》[J] ,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年第 4 期[8] 观中梅 .《试论〈鸿门宴〉中刘邦和项羽的不同性情》[J] , 语文建设 , 2012年 09月[9] 张桂英 . 《太史公笔下的项羽》 [J] , 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年 2 月[10] 贺小飞 .《项羽政治悲剧原因探源》[J] ,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 , 2014年 07 月[11] 赵儒迎 .《刘邦项羽新论》 [J] ,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 , 2014 年 02 月[12] 黄晓芳 .《浅析项羽复杂矛盾的多重性格特征》[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7年 9 月[13] 刘金泉 .《论项羽悲剧之所在》 [J] , 科技创新导报, 2013年 09月[14] 李灵蕴 .《项羽性格对鸿门宴事件的影响》[J] , 铜仁学院学报, 2013年 12 月[15] 王萱 .《项羽败因之我见》 [J] , 教育教学论坛, 2012年 10 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