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专用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含解析).doc
8页二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40分钟 60分)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2021启东模拟)王夫之认为商周之变和周秦之变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两次政权更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曾随之发生变化下列最能体现“周秦之变”的是 ( )A.从传位贤能到血缘世袭B.从官僚政治到贵族政治C.从分封诸侯到郡县制度D.从礼乐治国到法律治国【解析】选C结合所学可知,周秦之变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第一次大变革,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故C正确;A,传位贤能为禅让制,从传位贤能到血缘世袭体现了夏朝建立后由“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排除B应为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故排除D,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实质为人治,并非法治,故排除2.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 )A.从“人治”到“法治”B.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C.国家管理渐趋制度化D.为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解析】选CA表述不全面,只阐述了“法律控制手段”,故A错误;B表述不全面,只阐述了“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故B错误;根据题目中“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得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呈现从人治到法治、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制度化的发展,故C正确;结合所学知识,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实质是专制,故D错误。
3.(2021连云港模拟)《剑桥中国史》认为:秦的统治者称自己为“皇帝”,这个称呼仅仅译作“君主”是远远不足的……秦宗教中的四位神被称为“帝”,与四个方位相应,由此它也象征着宇宙上述材料意在说明 ( )A.“皇帝”权力至高无上B.“皇帝”权力大于“君主”C.“皇帝”称呼源于宗教D.“皇帝”称呼具有神化色彩【解析】选D根据材料“秦宗教中的四位神被称为‘帝’”,可知“皇帝”这个称呼具有神化色彩,故选D;A、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秦始皇认为自己功过三皇五帝,称自己为“皇帝”, “皇帝”称呼并非源于宗教,排除C4.(2020盐城模拟)有学者认为,秦始皇分全国为三十六郡,每郡置守,掌民政;置尉,掌兵事;置监御史, 掌监察,“这种制度是仿效中央政府的”据此可知,在秦朝 ( )A.君主专制制度创立B.三省彼此牵制监督C.“三公”分工明确D.地方自主权力过大【解析】选C秦始皇在全国三十六郡的长官设置上,仿效中央政府,用“守”“尉”和“监御史”,分别掌管地方民政、兵事和监察,反映出秦朝时期,中央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等“三公”分工明确,C正确;材料与君主专制制度创立无关,A错误;三省彼此牵制监督是隋唐时期才有的政治特色,B错误;秦朝时期实现了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中央集权大大加强,地方自主权力受到了限制,D错误。
5.《效律》中规定:凡是出现调动或离职的官员,其在任时的钱财物资和账目要进行离任审计,在审计后进行工作交接,实行各负其责的原则这一做法( )A.杜绝了国家权力滥用误用B.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C.有利于监督官员廉洁从政D.增强了民众监督意识【解析】选C据题干可知,对离任官员进行审计,有利于防止官员在任时贪污腐败,有利于监督官员廉洁从政,故选C这一做法可以减少国家权力的滥用误用,但不能杜绝, A错误;这种审计的做法是对离任官员经济方面的审查,与行政效率无关, B错误;这种审计是由政府官员进行的,与民众无关, D错误6.中国古代的“乡里”发端于先秦,秦汉时期乡里体制渐趋成型,举凡地方赋役征派,狱讼治安、婚丧祭祀、选举教化等无不由其承担,被称为“治民之基”,由此可知,秦汉“乡里” ( )A.属于地方自治机关B.职官由中央直接任免C.属于社会经济组织D.履行宗法与行政职能【解析】选D治民之基”体现了管理百姓的作用,不是自治性质,故A错误;“秦汉时期乡里体制”不属于中央官制任免的范围,故B错误;“狱讼治安、婚丧祭祀、选举教化”多数属于政治管理的范畴,故C错误;“地方赋役征派,狱讼治安、婚丧祭祀、选举教化”既包含宗法的职能,也有国家行政管理的职能,故D正确。
7.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 )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解析】选C题干中的现象都是在皇帝没有能力掌握朝政的情况下,选择可以信赖的人来暂时掌管权力或被人所控制,这实际上是君主权力至高无上所导致的后果,故C正确;君主专制被颠覆不符合史实,故A错误;中央集权体制主要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题干现象与中央集权体制无关,故B错误;皇权至高无上,D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8.下表为部分正史文献中,对汉代四个皇帝称谓出现频率统计(单位:次)汉高祖(汉高帝)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晋书》227120《北史》763《隋书》2119317《宋史》16114《金史》751《明史》11618合计8444563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汉高祖对汉朝的历史贡献最大B.汉景帝在汉代诸皇帝中影响力最小C.汉武帝给后世留下的印象深刻D.晋代因崇尚统一而比较欣赏汉武帝【解析】选C历史贡献最大”表述绝对,故A错误;同理,故B错误;根据材料“汉武帝”出现频率合计63次,在汉代四个皇帝出现频率统计中,出现次数较高,影响较大,故C正确;《晋书》由唐代房玄龄等人合著,故D错误。
9.(2021徐州模拟)《汉书》云:“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这表明在西汉 ( )A.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B.宗法制度趋于瓦解C.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D.官僚制度未能建立【解析】选C战国后期分封制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与材料时间不符,A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趋于瓦解,与材料时间不符,B错误;据材料可知郡县制使得“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可得出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C正确;秦朝确立三公九卿制,官僚制度已经建立,D错误10.刺史是汉武帝时设置的监察地方的官员,西汉后半期其权能有所扩大,到东汉后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说明 ( )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B.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C.监察官位卑权重的特征得以改变D.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世所沿用【解析】选A解答抓住“刺史是汉武帝时设置的监察地方的官员”来分析,刺史制度的建立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从“其权能有所扩大”到“后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监察区变为行政区,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强化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故选A拓展延伸】先秦、秦汉政治的发展演变时期中央集权地方体制选官制度西周家国一体,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宗法分封制,地方有较强的独立性世卿世禄制,中央官员职责分工不明确秦朝三公九卿制,皇帝集权于一身郡县制推行,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按军功授爵西汉中外朝制,分割相权郡国并行、推恩令、刺史制察举制11.(2021徐州模拟)汉武帝“令诸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辄别属汉郡”;又令仕于诸王者地位低于中央所任官吏,并不得进入中央任职;禁止士人和诸侯王交游。
汉武帝此举旨在 ( )A.强化地方行政监察B.多管齐下维护统一C.不拘一格笼络人才D.大力限制诸侯权力【解析】选B根据材料“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又令仕于诸王者地位低于中央所任官吏,并不得进入中央任职;禁止士人和诸侯王交游”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的防范;通过多种措施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故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地方监察,故A排除汉武帝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但不是不拘一格笼络人才,而且C与材料无关,故C排除D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故D排除12.(2020扬州模拟)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国的国家结构体系具备了逐渐脱离“三代”时期多元化的联邦治理模式而向单一制中央集权模式转型的客观条件这里的“客观条件”最主要是指 ( )A.分封制的瓦解,郡县制的形成B.宗法制的瓦解,皇帝制度确立C.分封制的瓦解,实施郡国并行D.秦灭六国后,实行三公九卿制【解析】选A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秦统一六国以后统治区域空前扩大,为巩固统治,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实行郡县制,确立单一制的中央集权模式故答案为A宗法制的瓦解与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无关,排除B;秦朝统一后并非实行郡国并行制,排除C;三公九卿制对巩固君主专制有利,与中央集权制没有决定性关系,排除D。
二、非选择题(共24分)13.(2021年江苏适应性测试)[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分)材料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在北方修建了“直道”这一古代军事“高速公路”直道起于首都咸阳附近的云阳,直达长城最北端的九原郡,全长1 800秦里秦王朝的骑兵从云阳出发,在直道上急行三天三夜,即可驰骋在阴山脚下,北击匈奴近年来,有学者对直道进行了调查他们认为,《史记》“堑山堙谷”的记载实际是“将山体斜面的土石削平,填入低洼的山谷”直道平均宽30米,最宽处可达50米修建者为了避免道路沿着黄土高原特有的纵横交错的侵蚀沟谷迂回,选择了在笔直延伸的山脊上修建,极大地缩短了修建时间对秦始皇来说,直道是他实现中华帝国梦的重大工程——摘编自[日]鹤间和幸《始皇帝:秦始皇和他生活的时代》(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直道得以成功修建的原因5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始皇修建直道的影响7分)【解析】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国统一六国为修筑直道提供了便利;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能够调动人力物力财力进行修建;根据材料“将山体斜面的土石削平,填入低洼的山谷”“修建者为了避免道路沿着黄土高原特有的纵横交错的侵蚀沟谷迂回,选择了在笔直延伸的山脊上修建,极大地缩短了修建时间”可知,修建者选择了便于施工的地点地势。
第(2)题根据材料“直道起于首都咸阳附近的云阳,直达长城最北端的九原郡,全长1 800秦里秦王朝的骑兵从云阳出发,在直道上急行三天三夜,即可驰骋在阴山脚下,北击匈奴”可知,直道的修建加强了对北边的管理,有助于军事调动,打击匈奴;直道是古代的“高速公路”,能够促进政令传达,提高了行政效率;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直道的修建便利了中央和北边的联系,促进华夏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答案:(1)原因:秦国统一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修建者选择了便于施工的地点地势5分)(2)影响:加强了对北边的管理;有助于军事调动,打击匈奴;提高了行政效率;促进华夏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7分)14.(2020淮安模拟)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政策, 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 后来人们每当议及盐铁官营的时候,总是把它与对匈奴的战争联系在一起真正有说服力的解释应该是中国古代社会源远流长的“工商食官”传统和君主专制政体强烈的掌控经济资源的欲望汉初,随着天下承平日久,政治权力与经济之间的纽结也日益紧密盐铁官营所以发生在汉武帝时代,也不过是这时候各种条件都已具备罢了人们大都认为这些政策起到了富国强兵的作用,但也产生了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