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保经办机构工作人员绩效管理之我见.docx
2页障部颁发了 《关于开展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工作人员业务素质考核工作的通知》;2011 年,福建省社保局出台 了《社保经办管理绩效考核标准》 以上文件的实施,对 于指导经办机构抓好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质量 提升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同时也为深化人事制度改 革奠定了基础 但是,在实践当中还是有些美中不足, 因为“业务素质考核”属职业准入考试范围,“社保经办 管理绩效考核标准”考核对象重点只是经办机构,而如 何来对工作人员进行具体的绩效考核, 激发工作人员 的潜能和活力,却缺乏具体的操作性强的考核细则,这 是当前社保事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人力资源管理新课 题 因此,本文拟就加强经办机构工作人员绩效管理, 在社保机构内部建立起以岗位职责为核心的工作人员 绩效考核机制 , 解决好优劣不分 、 奖罚不明的弊端,提 出粗浅看法二、建议与对策(一)考核机制应制度化 绩效管理就是行为过程和结果的结合,即“干没 干?干了些什么?”、“干得怎样?达到了什么程度?” 通过对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要进一步激发工作人员 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强化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忧患 意识和竞争意识; 打破“事业单位铁饭碗, 干好干差一 个样”的旧观念, 树立“今天工作不努力, 明天努力找工 作”的危机感, 改变“上游要流汗, 下游太难看, 中游保 险慢慢干”的懒散现象, 促进工作人员向“一专多能, 一 岗多职”的复合型人才方向转变, 逐步建立起收入与工 作效能、履行职责、优质服务紧密挂钩的分配机制, 推 动经办机构人员向学习型、服务型、技能型转变, 为试 行精细化管理、实行聘任制进行探索, 推动社会保险事 业可持续发展。
二)考核指标应具体化 指标体系要以定量为主, 定性为辅以人事部门考 核规定的“德”、“能”、“勤”、“纪”、“廉”的五项标准为一 级考核指标,再根据工作岗位设置二级、三级考核指 标; 为每个岗位制定相应的绩效评估标准表, 并对不同 层次工作人员有所侧重地制定评估指标如: 对经办机 构负责人要注重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对科室负责 人重点是业务拓展、内部管理, 对窗口人员则侧重工作 质量、效率和服务水平考核指标应该简单明了, 所要 求的绩效分析数据和定性分析资料能够及时、完整、准 确地取得, 综合评价上要简便易行, 以科学的数字为依 据, 少用或不用定性指标, 在科学分析和定量计算的基 础上, 最终形成对工作人员绩效的直观结论 例如, 二级考核指标应体现: 1.工作业绩指标: 包括工作数量、质量和工作时效 2.工作能力指标: 包括岗位技能“AB 岗”的能力 3.工作态度指标: 包括工作纪律、服务态度、服从领 导安排 4.社会评价指标: 包括参保对象有效投诉、反馈意 见评价、明查暗访结果 5.加分指标: 包括突出贡献、稿件采用等 三级考核指标应体现: 1. 工作任务完成率:(= 考核期实际完成数 / 任务 数×100%)。
该指标主要考核对各险种下达工作任务 完成情况 2. 稽核率:(= 考核期下达稽核任务数 / 实际完成 数额×100%)该指标主要考核稽核率和纠错率 3. 差错控制率:(= 考核期差错笔数 / 抽查笔数× 100%)该指标主要考核对各险种数据输入、认定表、 办理银行票据和各种业务的差错率社 保 经 办 机 构 工 作 人 员 绩 效 管 理 之 我 见一、问题(一)考核机制不健全 目前福建全省尚未统一经办机构工作人员岗位绩 效考核标准及细则, 个别经办机构存在为考核而考核, 为应付上级检查而考核等“走过场, 图形式”的现象, 敷 衍了事甚至将人事部门一年一度的“年终考评”置换 成“绩效考核”, 犹如“新瓶装旧酒”, 已失去了绩效考核 的目的二)考核标准较笼统 目前各经办机构基本还是以人事部门设定的 “德”、“能”、“勤”、“绩”、“廉”五项标准对工作人员进行 绩效考核, 缺少必要的二级或三级指标, 工作人员量化 考核的指标设定缺乏针对性,对所有人员采用完全一 样的标准进行考核, 忽视了岗位、职务的差别三)考核方法较单一 考核主体上一般应包括上级、同级和服务对象, 而 实际考核主体即只是传统意义上的上级对下级考核及 同级互评, 缺少全面多角度的考核。
社保经办机构主要 是为参保对象服务的, 因此, 考核主体至少应有参保对 象的参与 考核等次通常只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三项甚 至有些经办机构除了 10%~15%的优秀名额“轮流坐 庄”外, 基本上都定为合格, 碍于情面一般都不涉及不 合格, 使“多栽花, 少栽刺 , 你好, 我好, 笑哈哈 ”不良考 评风盛行四)考核结果被忽略 目前绩效考核基本状况是“开场轰轰烈烈, 过程冷 冷清清, 结果无人过问”, 考核结果往往仅限于年终评 优, 或多或少与绩效工资挂点钩事实上, 绩效考核的 出发点和落脚点应当是绩效改进,即通过考核和考核文/ 吴 开 勋29Tantao Yu Shijian 探讨与实践尤溪县被征地养老保障制度问题若干 思考文 / 黄德武随着经济的发展 , 农村集体耕地被征用问题突显 , 如何 建 立被征地养老保障问题显得十分急迫 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 厅关于做好被征地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的指导 意见 》 及《 福建省 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 的补充通知》文件精神,尤溪县于 2011 年 8 月 29 日出台《 尤溪 县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实施意见的通知》、《关于印发尤溪县被征 地农民养老保障对象审核办法的通知 》 文件, 建立被征地养老保 障制度。
收被征地社会保障资金 5165.68 万元,涉及被征地对象 13540 人, 其中 16~59 周岁被征地养老保障对象 5714 人, 60 周岁及以 上被征地养老保障对象 2206 人从 2011 年 7 月 1 日起, 为年满 60 周岁及以上被征地对象, 每人每月发放 90 元, 发放被征地养 老保障金 327.73 万元 尤溪县由于被征地时间跨度长,被征地对象的类型情况复 杂尤溪县征地先后有柳塘水库、拥口电站、水口电站、水东电站、 街面电站、向莆铁路、银福高速、水东新区安置、西城物流园、城南 工业园等用地; 征地补偿资金分配方式上存在征地资金全村进行 平分、耕地进行了零星调整及部分以户为单位发放被征地资金、 耕地不作调整等; 被征地移民安置去向方面存在县内就地安置与 县外安置两种县委、县政府在出台被征地实施意见前, 针对尤溪 县被征地情况复杂、矛盾突出, 要求相关部门充分调查研究, 既要 做到被征地对象利益不受损, 又要符合县财政承受力, 最终确定 “不论征地时间, 只要依法征用耕地, 户人均耕地低于 0.336 亩, 都被纳入被征地养老保障制度范围”的被征地实施意见。
对 16~ 59 周岁被征地对象, 重点鼓励动员其参加新农保, 且没有另外的 缴费补贴; 年满 60 周岁及以上给予每人每月发放 90 元的被征地一、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 尤溪县 2007 年耕地面积 400915.8 亩,农业人口 356729 人, 全县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 1.12 亩, 经政府依法征收农村集 体耕地后,被征地农户人均剩余耕地面积低于尤溪县 2007 年农 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的 30%, 且在征地时享有农村集体耕地面积 承包权的在册农业人口,可以纳入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范 围从 2008 年 2 月 28 日起, 尤溪县按照“谁受益谁承担责任”的 原则, 在办理征地报批手续时, 做到先保后征、应保尽保, 把每亩 耕地征收 3 万元被征地社会保障资金列入征地成本, 全县累计征4. 待遇支付审核准确率:(= 考核期差错金额 / 抽查笔数× 100%)该指标主要考核对各险种待遇给付的审核质量情况 5.档案资料管理规范率:(= 考核期不规范册数 / 抽查册数× 100%)该指标主要考核对各险种收集管理纸质材料规范性、健 全性进行考核 6.报表准确率:(= 考核期差错笔数 / 抽查张数×100%)。
该 指标主要考核对各类报表按时报送和准确率进行考核三)考核主体应多元化 在做好自评和互评的基础上,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 主动引入上级部门、社会人士、参保企业和参保人员参与绩效评 估, 吸纳社会各方面对经办机构工作人员办事作风和办事效率等 方面的意见, 实现评估主体的多元化四)考核管理应科技化 工作人员绩效考评系统运行中数据资料的产生与采集、归类 与分析、汇总与评估都离不开科技支持目前在现有核查软件的 基础上, 一是开发和应用工作人员绩效考评指标有关数据的生成 系统; 二是开发和应用工作人员绩效考评指标的数据处理和计分 程序, 提高工作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的科技支持五)考核结果应规范化 首先建立考核反馈机制绩效考核并不是“打个分数评个优” 就了事, 还需要与被考核对象进行面对面的交谈, 要采取会议点 评、个别面谈等形式来告诉工作人员: 单位对你的评价及要求、你 的差距在哪里、你应该怎样努力, 使他们了解自己的绩效、有待改 进的方面以及上级对自己的期望;通过绩效结果与改进工作、培 训与再教育等相结合, 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绩效同时, 公布 考核结果, 使个人可以查询其绩效情况和自己的绩效排名。
其次考核结果与奖惩挂钩实现考核结果与工作人员切身利 益相关联对经考核认定为“优”等级的个人给予奖励, 表现突出 的个人将作为推荐上级表彰、外出学习考察、职称评聘、提拔任用 的优先重点考虑对象, 做好经办机构优秀人才的选拔储备同时, 对认定为“差”等级的, 则予以诫免、扣发绩效工资、取消评先授 奖、评聘职称资格、调岗、辞退等处理 总之, 制度化是搞好绩效考核的基础, 科学设计是搞好绩效 考核的前提, 严格考核是搞好绩效考核的关键, 重视考核结果利 用是搞好绩效考核的保证作者单位:上杭县社会劳动保险管理中心)30就业与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