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走班制为什么成为必然-对美国中学教学组织方式的理解.docx

10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313050156
  • 上传时间:2022-06-1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0.06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走班制为什么成为必然对美国中学教学组织方式的理解    美国课堂观察 李海林每当我们要换一个教室听课的时候,校长总是叮嘱我们,快一点走,等会下课了,走廊里会变得很“恐怖”事实也确实如此,好几次我们正在走廊里,正好赶上下课,学生们一下子涌出教室,我们只好侧着身子尽可能站在走廊边上,等学生们走完在美国的学校观摩期间,我们得知在中学里有“恐怖的走廊”这个说法下课了,学生们从各自的教室鱼贯而出,汇集到走廊里,走向各自的下一个教室虽然美国中学的走廊比中国学校的走廊宽得多,但在同一时间,上千名学生一下子涌到走廊里,那情形也着实蔚为壮观每当我们要换一个教室听课的时候,校长总是叮嘱我们,快一点走,等会下课了,走廊里会变得很“恐怖”事实也确实如此,好几次我们正在走廊里,正好赶上下课,学生们一下子涌出教室,我们只好侧着身子尽可能站在走廊边上,等学生们走完我们当然知道,“恐怖的走廊”的成因是因为美国中学实行的是“教师坐班,学生走班”:每一位教师固定在一个教室里,这里是他给学生上课的地方,也是他办公的地方选修了他的课程的学生,来到他的教室上课,“走廊”是学生上完一节课后走向下一节课的通道这与国内的中小学恰好相反一一学生固定坐在一个教室里,教师换班未上课。

      开始的时候,我们并没有往深处想,直到有一次周末沙龙上,一位中国校长提出“是美国的走班制好还是中国的坐班制好”时,我们才发现这是一个颇有意思的问题因为循着这条思路,我们可以追问:美国中学为什么要实行走班制?是什么原因决定了美国中学必须实行“学生走班、教师坐班”的制度呢?实话说,在很长时间内,我不知该从哪里下手来研究这个问题是什么原因决定了美国中学必须实行走班制?肯定不是为了走班而走班吧甚至也不仅仅是因为走班制有一些好处,所以就实行走班制因为坐班制也有坐班制的好处各有各的好处,如果这个好的程度相差不是很大,那就变成“走班制也可,坐班制也可”如果是这样,那对我们中国的教育来说,可借鉴的意义就不大中国的学校用不着为了走班制的好处而放弃坐班制的好处我思考的目的是:找到美国非实行走班制不可的原因,然后看看这个“原因”对我们中国的中小学来说有没有意义,有多大的意义,然后再得出结论:我们的中小学,是否也应该实行走班制总之,是要找到美国中学非要实行走班制不可的原因找到这个“原因”,就等于找到了美国中学整个教学系统的控制器,就能解释美国教学系统的“规则”,也许这才真正对我们有实质性的意义学生课表中的“秘密”从美国州级和郡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中小学课程计划表上看,美国中小学的课程设置与中国学校并没有很大不同,有的可能就只是名称上的差异。

      与中国一样,语言、数学仍然是基础课程,物理、化学、生物在美国统称为科学( Science),社会科学类课程统称为社会研究(Social Studies)除此之外就是艺术、体育、技术教育这一类课程我读过一些比较中美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文章,其很详尽地比较了这些课程的基础、目标、内容、形式的不同,但我一直心存疑虑:课程体系肯定是不同的,但很难脱离具体的历史沿革和现实背景来谈哪个体系更好、更合适这样的研究就是开开眼界,它其实只表达了一个意思:瞧,这个世界上还有与我们不一样的课程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这种研究的意义实在有限但是,这样一种理解被我偶尔关注到的一张课表打破了这是十二年级学生Aiston -周的课表他选修的课程包括高等代数、物理、英语、经济学、心理学,还有AVID (Advancement via individualdetermination,通过个人意志来发展自己)和健康课程这些内容并没有引起我多大的注意,因为这些课程其实我们的高三学生也在学,有的学生更是选修了比这更丰富的课程即使有些什么新鲜的内容也是由一些具体的背景性因素决定的,例如这里的所谓AVID课程,其实就是一门指导学生如何选课的课。

      引起我注意的是这些课程后面的那些“标记”例如高等代数和AVID后面标有“HON”,物理后面标有“GT”,英语后面标有“AP/GT”,而经济学和心理学则标有“AP”所谓“HON”即“Honor”的缩写,即荣誉课程,课程内容不是特别“高级”所谓“GT”即“Gifted Talented”的缩写,即资优生课程,课程内容要丰富一些所谓“AP”即“Advanced Placement”的缩写,即大学预修课程,这些课程,一些大学是承认学分的如果这张课表还不能十分清楚地说明问题的话,那么当我看到巴尔的摩县有关部门制定的《选课指南》(COURSE REGISTRATION GUIDE)的时候,我就有点震惊了以九年级为例,数学这一门课,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五种选择:几何9 (GT),几何(HON),代数2 (HON),代数l,代数(数据分析)从《选课指南》中也可以看出,直到十二年级(相当于高三),有学生数学科一直在学代数,也有学生则已经在学微积分(AP)或统计学(AP)了越是高年级的学生,可选择的内容越多可供十一、十二年级的学生选择的数学课程竟然达到了7种当然,你选择什么样的课程来学,也是有条件的表中也做了说明。

      这两张表说明了,同一年级的学生,在同一门课上,实际上在学习不同的东西有意思的是,这里所谓的“不同的东西”,不是指不同的学科(例如在中国,进入高二、高三以后,有的学生选择物理作为高考学科,所以他就只选物理),而是指同一学科内的不同板块(例如在数学学科,选择代数还是几何),或同一板块的不同难度(例如同是代数,又分为“HON”和“GT”;同是几何,也分为“HON”和“GT”)在霍华德县有关部门编制的《高中课程标准编目》(CATALOG OF APPROVED HIGH SCHOOL COURSES)英语学科下,从九年级到十二年级,为学生提供了总共26个选择,如右表所示每个年级的学生,只需要选学其一,获得1个学分,四年共获得4个学分即可毕业同样,学生选学什么,也是有一定条件的只有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才有资格选修比较高级的科目根据学生需求制定的课程体系看着这几份课程表,我却一时无法清晰地理出头绪这显然与中国的中学课程体系不一样先说课程分类问题刚开始的时候,我试图用我们惯用的课程分类来分:必修课程一选修课程?学科课程一活动课程?基础型课程一拓展型课程一研究型课程?结果无法分辨以十年级为例,有8个板块可供学生选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似乎是选修课程。

      但你不管选哪一板块,必须至少要选其一,不能不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似乎又不能说就是选修课程,连“指定选修课”都不是,它就是必修课程,是英语课,必修的是学科课程还是活动课程?根本就没有办法这样分这些课程的内容根本就不是按照学科课程一活动课程的模式来设计的仔细研究以后,我只能靠自己杜撰的一个词来为这些课程(或者叫做课程模块)分类:学生需求分类美国中小学的课程分类,实际上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的分类以十二年级学生Aiston的课表为例来说,从课程性质来看,他所修的这些课程都是必修的课程代数是数学中的一个模块,物理是科学课程中的一个模块,心理学和经济学是社会研究课程中的两个模块,这都是必修课但是,从具体内容来看,数学他选的是“HON”课程,英语、物理、经济学、心理学他选的是“GT”或“AP”课程,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又可以说是选修课显然,美国中小学是不分必修、选修的学生可选的是自己的发展需求,自己有什么样的发展需求,就选什么样的课程实际上,美国中小学已经构建了一个基于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我称之为“需求课程分类”:这是一张举例性质的表格,是概而言之的,还有许多更具体的针对学生需求的分类,似乎不能穷尽。

      总之,根据学生需求,美国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无比的课程类别_就是一门英语,竟然生发出26个模块供学生选择,令人惊叹再说课程结构这些课程是怎么组合起来提供给学生的呢?研究下来,似乎存在两条线,一条线是根据内容的不同分为不同的“内容板块”例如数学,分成了“代数”“几何”“解析几何”“数据分析”等,英语分成了“语言”“文学”“创作”“人文学科”等另一条线,是对内容难度的分类例如数学分为“HON”“AP”“GT”、基础、预备等,英语课里的复习、研讨以及大学预备等,都是根据学习内容的难度来分类的一方面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来分类,另一方面根据学习内容的难度来分类,两条线共同组织成这样一个能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求的课程体系与课程体系匹配的教学组织方式我在这里所指的“教学组织方式”是指:谁、在什么时候、满足什么条件、学习什么课程具体到一个学生,你选择哪一门课程学习,与你上一年级选择了什么课程有关,但又不是绝对的,例如七年级选择了“代数思维1”的学生到了八年级,既可以选择“代数1也可以选择“代数思维2”,而八年级选择了“代数2”(GT8)的学生,到了九年级,既可以选择“几何”(GT9),也可以选择“几何”(HON)。

      到了十年级,可选择的范围更大在实际教学中,这样的自由选择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在河山高中(River Hill H.S) -个数学课教室里,我看见了一张成绩单,共20个学生,标明为九年级的学生有4位,标明为十年级的学生有4位,标明为十一年级的学生有7位,标明十二年级的学生有5位换一句话说: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学同样的内容一方面,同年级的学生在学不同的课程,或者学同样课程的不同内容另一方面,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学同样的课程,在学同样课程中的同样内容行文至此,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在美国中小学,走班制成为必然,成为不二的选择!我试着来正式地回答这个问题:学生是各不相同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需要;不同的发展需求决定了他选学不同的课程,选学课程里的不同内容;于是课程可以根据内容的不同来分类,也可以根据不同难度来分类;不同内容、不同难度的课程如何才能组织起来教学呢?唯一的选择是:“自由选择”;自由选择的教学组织形式只能是:走班制这才是美国中小学走班制的精髓和实质学美国中小学的走班制,如果没有学到这个精髓,没有把握住这个实质,只能算是学到了皮毛学分制真的是必不可少的吗?走班制给美国的中学带来两个结果一个结果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美国学校的建筑。

      美国中小学的建筑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矮,普遍是一两层,最高不过三层;另一个是学校所有的建筑都连成一体这两个特点,都是为了适应走班的需要另一个结果是学分制成为必然的选择学分制是一种评价制度与学分制相应的是计分制这是两种不同的评价制度计分制是评价学生学习结果的,即学得怎么样学得好,分数就高;学得不好,分数就低这种评价制度是鼓励学生学得好,其社会功能是选拔优秀学生学分制是评价学生学习经历的,它记录你在一定的时间段学了什么类型的课程前面我们曾提到,美国中小学课程实际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来分的,例如代数、几何,语言、文学等;一种是根据课程难度来分的,例如“Standard”“HON”“GT”等学分作为一种“分数”,它对于这两类课程的评价功能是不一样的对于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分出来的课,例如几何、代数、语言、文学,它是一种正向的评价,即你选得越多,你得到的分可能越多其功能是鼓励你选更多的内容对于根据课程难度的不同分出来的课,例如“Standard”“HON”“GT”等课程,它却没有这样一种正向功能不同难度的课,其学分值是一样的如果说计分制是一种“彰显”,即把优秀学生选拔出来,标志出来,那么,学分制其实是有一定的“遮掩”作用的,即学得不那么好的学生,被安全地保护在“学分制”下。

      以前面十一年级的英语为例,你不管选修了普通的“英语11”“HON”课程,还是选修了“GT”“AP”层次的“语言与创作”“高等写作”,或者“非洲裔美国人文学”,你获得的学分都是1这个“1”记录。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