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晋南北朝重点难点整理.docx
3页秦暴政而亡,汉初统治者为什么还要米用秦制?一, 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符合社会发展潮流和统治者的需要,有利于保护小农经济,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二, 经过秦的暴政和秦末战争的双重破坏,西汉初年经济萧条,秦制符合需要三, 汉初“布衣将相”文化水平不高,建立新制度难度较大西汉初年布衣将相局面的出现,其根源是 春秋战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刘彻为什么要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早在汉初,儒家统治思想就已经很受重视二,前期推行“清静无为”的思想,诸子学派众多,不适合大一统的帝制三,汉武帝时期提倡儒学的人比较 多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二(见教材)补充 三,形成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共同心理,有利于教化民众,提高吏治水平,创建大一统帝国和礼仪之邦 四,形成“经世致用”、读书做官的社会风气,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忽视自然科学的地位,带来严 重负面影响汉武帝的主要过错? 改变了文景的恭俭,对民力爱惜不够 “光武中兴”怎样理解?―,光复了汉政权二,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三,天下出现了盛世现象“光武中兴”是怎样形成的?客观原因:西汉后期土地兼并现象出现缓解,人民需要休养生息。
主观原因:刘秀知晓民心,以“柔道”治理天下 隐患:没有根本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并且豪强地主享有特权,日趋膨胀,危及中央集权光武中兴”的种种措施和西汉初年实行的“休养生息”有何异同?同:背景相同,经济萧条,统治者参加过农民起义,知晓民心,吸取前王朝教训目的相同,缓和社会矛盾, 实现统治的需要,恢复经济措施相同 结果相同:社会经济复苏 +豪强势力膨胀 异:政策特点不同:西汉初年政策的特点是“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不积极作为,而光武帝采取作为的态度 解决棘手问题 政策影响不同:西汉“休养生息”的政策带来的成果为汉武帝的“作为”和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而东汉的“柔道”带来了分裂割据的应还,只维持了两代就进入了衰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对东汉有何影响?―,豪强地主势力膨胀,皇权日趋衰弱,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二,豪强势力与外戚宦官、士大夫联合,造成政局更加混乱(形成一套扩充实力的办法)四, 豪强地主趁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之际, 纷纷扩充实力,形成军阀大混战局面, 东汉王朝名存实亡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 —灵也孔明只看到东汉灭亡的一个原因,即外戚、宦官、士大夫等政治力量弄权,造成中央政权衰微混乱。
另 外一个原因:豪强势力发展、土地兼并问题愈演愈烈,社会矛盾尖锐―,孔明采用七擒孟获,是西南少数民族心悦诚服二,教导汉族,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开发南中八郡,促进西南经济发展,租金了民族融合,推动了区域性经济发展曹操、刘备、孙权为什么异军突起,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 —共同点:一,三人都有雄心大志,其政治目标都是一个人为中心,建立大一统的新王朝二,三人都非常重视 人才、重用人才不同点:曹操:政治上,“狭天子以令诸侯”,号令豪强,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经济上,推行屯田,在政 府的保护下,恢复农业生产,奠定了经济实力军事上,以“官渡之战” ,奠定统一北方的基础人才上,招纳人才,并且听从人才建议 刘备、孙权以“赤壁之战"大大削弱曹操实力,形成天下三分局面秦汉以前的中国经济中心为什么一直在北方?黄河流域是中国最早的经济重心一,自然条件的优势二,生产技术的优势三,劳动资 源的优势,北方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 而南方山川湖泊众多,人口稀少,生产水平低整个南方属于尚未开发或尚未全面开发,具有经济发展前途 繁荣的地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其原因是什么?第一阶段从东汉末年开始结果南方经济逐步赶上北方,南北经济齐头并进,趋向平衡。
第二阶段是唐朝后 期至南宋结果南方经济超过北方,南方是全国的农业中心,手工业中心原因:从东汉末年开始,北方经 历了长期的战乱动荡时期, 虽然有众多的农业技术发明和经验总结,但是发展速度开始减缓南方获得了良好的发展要素:一,战乱少,社会相对安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二,从汉末开始,北方 人口持续南迁,向南方输入大量劳动力、先进得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三,南方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存在 巨大的发展潜能 四,统治者为了增强实力,鼓励发展经济文化五,南方山区一些少数民族与汉族共同农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发展呈现出怎样的特点?政治上:一,北方连年战乱,南方较为安定,原因主要是:五胡内迁和民族冲突( “五胡乱华”),少数民族政权频繁建立和更替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同居共耕 二,朝代更替频繁,是朝中大将兵变夺权的结果三,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经济上:南方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转移:北方经济有一定恢复和发展:南北经济差异缩 小,经济上出现了统一的因素文化上:南北都宣扬儒学,儒佛道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各民族交流频繁,在文化上差异缩小,形成了统一的 文化因素民族关系:出现了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时期东汉末年至南北朝时期我国人口大迁移的原因? 原因:一,自然上,气候变化,促使人口大流动。
南方得到开发,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优越,吸引了北方 汉族持续不断地大批南迁 二,长期战乱,社会动荡等社会环境变化, 促使人口大流动 三,政治中心的转移等政治行为,促使人口的大流动 四,自然灾害、饥饿、疾病、战乱时常发生,导致人口分布发生变化为什么魏晋南北朝时期会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时期?(第一次为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我国历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人□迁移的高潮 二,各民族之间混杂共处,相互学习交流,杂居通婚,加速了民族大融合的步伐三,先进的汉族经济文 化,吸进了胡族君主采取汉化政策,推动了民族大融合民族大融合是如何实现的?一,自上而下以政治手段推行融合的方式,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 二,自下而上因经济文化交流实现融合的方式到了东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基本赶上北方的经济水平统一的帝国体制中也存在一些分裂因素:—是小农经济具有独立性和分散性的特点 二,地方豪强势力的存在,尤其东汉时期不断膨胀 三,多民族的分散性,没有形成民族的共同文化和心理,导致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 了政权更替频 繁,战乱不已的局面分裂中也孕育着统一的趋势:―,政治的趋同性二,南北经济差异缩小,经济上出现了统一的因素 三,各民族在文化上差异缩小,逐步形成了统—的文化元素。
五, 民族融合推动了统—的趋势秦汉时期民族融合方式表现为战争形式和政府移民方式, 西汉采取“和亲”的方式缓和民族冲突,促进民族交流,但这些都是局部的,各民族的相互影响程度非常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