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word论文】也论“回”与“次”【语言文学专业论文】.doc
6页1也论“回”与“次”论文关键词:回; 次; 差异 论文摘要:本文就仝国斌先生关于动量词“回”与“次”的差异问题提出一些异议我们认为:一、早在唐宋时期,动量词“回”与“次”就是一对近义词;二、强调[+过程]是古汉语“回”的功能之一,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某些方言中得以保留了下来;三、现代汉语共同语中“回”与“次”在称量对象方面没有什么差异,二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语用方面 《郑州大学学报》 (哲社版)2007 年第 3 期发表了仝国斌先生《论“回”与“次” 》[1]一文(以下简称“仝文” ) ,仝文谈到现代汉语“回”与“次”的区别时,用语义的重新调整来解释人们运用动量词语时的主观取向,认为“回”与“次”原有的客观意义决定了二者的区别是有[+过程]与[-过程]的对立,对二者的选用主要决定于人们表达动量时的主观取向:如果说话人主观上强调动作过程,则用“回” ;反之则用“次” 笔者读后,获益良多,然又觉此问题尚有值得进一步探讨之处故不揣冒昧,补论于后,以就教于仝先生及诸位学界前辈时贤 一、 关于古汉语中的动量词“回”与“次” (一) 唐宋时期“回”与“次”的语义功能 仝文说“‘回’和‘次’表动量的用法唐宋时开始大量出现,二者的分工是明确的。
‘回’表示折返的回数,折返一次为一回 ” 其实, “表示折返的回数”只是动量词“回”最原始的用法,它早在唐代就能大量用于与“折返”义无关的动词,仅仅表示动作行为重复出现的次数,[2]如: (1) 二月已破三月来,渐老逢春能几回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 (2) 今朝一酌临寒水,此地三回别故人 (白居易·履信池樱桃岛上醉后走笔送别舒员外兼……卿考功崔郎中) (3) 一回落第一宁亲,多是途中过却春 (杜荀鹤·下第东归道中作) “数词+回”在以上用例中皆表示动作发生的次数 唐代之后, “回”一直沿着“表动作发生次数”的方向发展,到宋朝时期,它的主要用法与“次”一样都仅仅起着表示动作发生次数的作用[3] 如: (4) 几回扯了又重按 (柳永·西江月) (5) 几回过月下,先种瑶草 (彭履道·疏影) (6) 临去也,嘱咐了千回万次 (董西厢,8) (7) 但恁么学,如秀才及第一回,从此是官人心 (古尊宿语录,33) 至于动量词“次” ,自它产生一直到现代汉语中,它的主要功能都是表示动作行为的次数[3] 如: (8) 三次论诤退,其志亦刚强 (张籍《祭退之》 ) (9) 师经十七次问,牙祗如此答 (五灯会元,10) 可见,早在唐宋时期,动量词“回” “次”就是一对近义词,当时它们绝大部分的称量对象都是重合的,而并不如仝文所言的“分工明确” 。
(二) 动量词“回”表短时量用法的产生及发展 仝文说“‘回’强调动作过程的完整,映射动作的复杂性,有长时意味,主2观意义中有[+过程]含义;‘次’强调动作的发生,映射动作的有无,有短时意味,主观意义可记为[-过程]由于有[+过程]与[-过程]的对立,用‘回’来计数的动作动词要么是过程动词,要么动词前出现与主观量大相应的修饰语,这时的‘回’不好换成‘次’ ”,之后便列举如下用例来证明“回”的[+过程]性: * 阿 Q 也脱下破夹袄来,翻检了一回,不知道因为新洗呢还是因为粗心,许多功夫,只捉到三四个 (鲁迅·阿 Q 正传) * 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 ,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鲁迅·社戏) * 丁医生将那些点心仔细看了一回,摇着头,一点也不吃 (茅盾·子夜) * 伊于是不由地蹲下身去,……喘息一回之后,叹一口气,两眼就合上了鲁迅·补天) 其实,以上用例正好反映了动量词“回”的另一种用法:表示时间不长,大致相当于表短时量的“会” 据研究,动量词“回”自元代开始就产生了表示短时量的用法,如: (10) 丁宁说了一回,分明听了半日,交付与价钞先伶俐 (高安道:般涉调·哨遍·皮匠说谎) (11) 兀那道旁边一个妇女人,抱着一个小孩儿,将那孩儿放在地上,哭一回去了;他行数十步可又回来,抱起那孩儿来又啼哭。
(关汉卿:刘夫人庆赏五侯宴,2) (12) 先打着文状元,踌躇一回,把鞭梢挡住绣球;第二打着武状元,接了丝鞭,成其佳配 (李唐宾:李云英风送梧桐叶,4) 例(10)先是“丁宁说了一回” ,后面接着说“分明听了半日” ,显然,其中“一回”与“半日”一样都表示时间段根据上下文,例(11)(12)中的“一回”皆表示相应动作持续的时间不是很长 动量词“回”之所以在元代发展出表示短时量的用法,一方面与它自身的发展有关,另一方面当与它的近义词“会”类同引申发展的规律有关[4] 这样,自元代始,动量词“回”在表示动作次数的同时,它还能大量表示动作行为持续的时间不长,也就是仝文所说的“强调动作过程的完整” “主观意义中有[+过程]含义” 动量词“回”的这一用法在元明清时期发展颇为迅速,曾经一度超过了专表短时量的“会” ;直到 1949 年前后,它的这种用法才渐渐隐退至吴方言等一些方言区域(金桂桃 2007) ,于是其主要用法又退回至“表示动作行为重复的次数” 仝文所列举的用例,其作者(鲁迅和茅盾)正属吴方言区从仝先生所列举的用例及其论证、结合动量词“回”的历时发展看来,仝文是在分析现代汉语“回”某些方言用法的基础上,总结出“回”与“次”的区别,而不是就“回”的普遍用法而言的。
二、 现代汉语“回”与“次”在称量对象等方面没有差异 (一) 从仝文的论证来看 仝文将“回”与“次”的差异概括为以下几点(下面各种差异皆为仝文所持,带“●”号的全是仝文相应的例据) ,可是根据我们所搜集到的语料及语感,仝文所列举的每一种差异都不存在为了便于比较,下面先引述仝文所归纳的差异及主要例证,然后再列举我们的用例或理据 1. “用‘回’来计数的动作动词要么是过程动词,要么动词前出现与主观量大相应的修饰语,这时的‘回’不好换成‘次’ ”(用例是前文带“●”号的几3个例句) 上文已说过,动量词“回”的这种用法实际上是表示短时量,出现在鲁迅作品中是动量词“回”表短时量用法在现代吴方言区内得以保留的表现 2. “强调动作的发生,不隐显动作过程始终,即使是过程动词,也用‘次’不用‘回’ ”: * 那年夏天,义父嘉和带着他游历了一次浙江 (王旭烽·筑草为城) “游历”是过程动词,仝文认为上例用“次”不用“回”的原因是因为上例只“强调动作的发生,不隐显动作过程始终” 其实动量词“回”也有此用法,如: (13) 他忽然有了一个愿望,那就是营造一个这样的世界,亲自游历一回驴性不改·那个超人就是我) (14) 三日前,她已在死亡边缘游历了一回,她几乎要死了。
(博客文章·望春风) 例(13) (14)皆只强调动作发生的次数,不隐显动作过程始终,但是都用“回”却不用“次” 可见仝文所说的“回” “次”的这条差异不存在 3. “这种情形同样可以含有与主观量大相应的修饰语”: * 王主任就把树五斤叫到屋子里,心平气和地与他长聊了一次 (衣向东·老营盘) 根据上下文,这里的“这种情形”应该是指上文说的“强调动作的发生,不隐显动作过程始终” ,完整表达应该是“强调动作的发生,不隐显动作过程始终,即使是含有主观量大相应的修饰语,也用‘次’不用‘回’ ”可是我们发现“回”同样可以用于这种情形,如: (15) 今天下午,父亲突然打过来记得是前两天才长聊过一回,算来联系得比较的紧密了,所以我就问他,老爸,有什么事啊?(博客文章·背后是花园) (16) 我和“憨大”阿哥陪在外婆身边,等外婆睡着以后,他跟我难得地长聊了一回也就是那一回,让我对“憨大”阿哥改变了看法 (秋叶《憨大阿哥》 ) 根据语境,例(15) (16)中的“回”皆只强调动作的发生,不隐现动作过程始终其中例(15)是说“前两天才长聊过一回” ,今天又打来, “算是联系得比较的紧密了” ,可见“一回”指的是打的次数;例(16)先说“长聊了一回” ,后用“那一回”复指,显然“回”在这里也是表示动作发生的次数。
4. “有短时意味的动作,如果说话人主观上不强调动作过程,用‘次’不用‘回’ 这种情形里瞬时动词最为典型”: * 父亲说到这里,琴抬了一次头,很快地望了父亲一眼,又把头低下了石钟山·父亲进城) 其实,如果说话人主观上不强调动作过程,有短时意味的动作也可以用“回”,如: (17) 知道了还回来,你还是爹的儿子爹是属龙的,你让爹又抬了一回头,爹知足了 (胡学文《龙抬头》 ) (18) 他探照灯样地把目光都放到她的身上,对此樊红霞当然是一无所知,从她过桥走到盘龙巷巷口,只抬了一回头 (戴沙牛《广州情歌》 ) 例(17) (18)的说话人主观上皆不强调动作过程,但是却都用了“回” 45. “有得失义的动词大致属于此类”: * 如果说还有什么遗憾,那就是他失去了一次晋爵的机会 (霍达·补天裂)这里的“此类”应该是指“如果说话人主观上不强调动作过程,用‘次’不用‘回’ ”实际上,这种情形也可以用“回” ,如: (19) 我想我要是走得快点,不就会失去了一回和馆长沟通关系的好机会吗,幸亏遇上了 (梦想《另有所图》 ) (20) 马凡:不是我说你,你就不能失去理智一回?(博客文章·阳光总在胡搞后) 例(19) (20)中的“回”皆只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次数。
6. “隐显动作过程但仍有短时意味的动作通常也用‘次’不用‘回’ ”: * 他放下,又重新拨了一次,耐心的等着,那边还是没有反应 (谌容·梦中的河) 实际上这种情形也能用“回” ,如: (21) 半夜,我被一种声响惊醒,有人在外间屋打我听到号码盘一圈圈转动的“哒哒”声,但拔完号又没人说话,稍待片刻,号码盘又重新拨了一回,仍不见人讲话 (若冰毒笑《玩的就是心跳》 ) (22) 他用座机照那个号码拨过去,可对方却成了空号,他正纳闷犹豫间,脑瓜忽然灵光一闪,又照那号只是在前面加了个零又重新拨了一回,一下便拨通了 (淋儿《分手是一种等待》 )综上所述,仝文中对动量词“回”与“次”差异的概括,在事实上并不成立这就是说,不管说话人主观上是否强调动作的过程始终,都既可用“回”也可用“次” 可见现代汉语中“回” “次”并无[±过程]的差异 另外,仝文自己也说“百年可一瞬,瞬间可永恒” “瞬时动词可与‘回’搭配,过程动词也可与‘次’同现” ,这也就是说现代汉语动量词“回”与“次”在称量对象方面没有什么不同 (二) 从对汉语动词的具体检验来看 郭锐指出,动词作为陈述性成分,其所指有一个随时间展开的内部过程。
郭文将起点、终点和续段作为动词内部过程的三个构成要素,根据不同动词这三要素的有无和强弱,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可分为无限结构、前限结构、双限结构、后限结构和点结构 5 大类共 10 个小类[5]据考察,[6]能用动量词“次”计量的动词包括双限结构、后限结构和点结构,如: 爱一次 信任一次坐一次进行一次 设计一次 出现一次改变一次缩小一次解放一次灭亡一次 暴露一次出来一次答应一次满足一次停止一次 以上第一行中的动词属于有起点有终点的双限结构动词,第二行属于有续段和终点,但是没有起点的后限结构动词,第三行属于起点、终点和续段重合的点结构动词根据我们的考察,能用动量词“回”计量的动词也是双限结构、后限结构和点结构,以上用例中的“次”都可以换成“回”且语义基本保持不变 另外,我们根据郭文(1993)所列的所有双限结构、后限结构和点结构动词,分别用动量词“次”和“回”一一进行验证,发现能用“次”计量的动词都能用“回”计量,反之,能用“回”计量的动词也都能用“次”计量这表明二者在称量对象方面确实没有差异下面略举数例: 重视一次/回迁就一次/回昏迷一次/回安排一次/回布置一次/回 5补充一次/回减少一次/回提高一次/回消失一次/回削弱一次/回 爆发一次/回告诉一次/回发现一次/回结婚一次/回屈服一次/回 三、 现代汉语动量词“回”与“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