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但愿人长久》教案设计.doc
6页2 但愿人长久教案设计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多读书、少做题因此,坚持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对阅读材料进行适度的探究、想象、感悟,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一种好办法本课主要写了北宋大文豪苏轼创作《水调歌头》的经过,属于“文包诗”类文章课文用词丰富传神,意境深远而富有美感,字里行间流露出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反映了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积极人生态度和广阔胸襟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为此,教师应运用自主探究与朗读感悟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采用联系写作背景理解重点句段,引导学生转换角色,想苏轼所想,悟苏轼之情,并辅之以有感情地朗读,可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1)查找有关对亲人思念之情的诗句2)制作多媒体课件2.学生准备:(1)自学生字词2)搜集关于对亲人思念之情的诗句3)熟读课文,找出体现苏轼思念之情的语句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1.导入:在《但愿人长久》的背景音乐中讲嫦娥奔月的故事,引出中秋节的由来中秋节即月圆人团圆,因此古代的文人骚客都喜欢用月亮来寄托对亲人、故乡的思念,例如《静月思》(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诗人苏轼在中秋月圆之夜思念弟弟而写下的一首词出示课件)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3.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出示课件)设计意图:让学生们简单了解苏轼创作这首诗歌的背景为理解课文内容打下情感基础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1)标注自然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2)找出表现作者心理变化的词语,并找出原因2.检查:(1)生字读音组词;(2)教师正音领读;(3)生字描红,指导书写;(4)分组朗读课文;(5)回答问题:(出示课件)a.心绪不宁——思念弟弟b.埋怨——月圆人不圆c.宽慰——此事古难全3.抄写诗词:《水调歌头》(出示课件)水调歌头 苏 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兴趣,扫清字词障碍,在教师的检查和指导中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在把课文读通读顺的基础上,理清课文思路,利于学生对课文形成整体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听写生字词2.播放音乐《水调歌头》勾起回忆设计意图:巩固和积累生字词,使本课的学习与上节课很好地衔接起来二、部分理解,感悟文本1.师引读第1段:古时候……派往密州去做官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些什么呢?(时间、地点、人物、身份)第1段告诉了我们这些信息,有时间、地点、人物,那发生了什么事呢?(他在中秋月圆之夜思念弟弟,并写下一首千古流传的诗歌)上节课读了全文,我们找出了他的心情发生的三次变化,分别是怎样的呢?(板书)导致他心情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课件)这节课我们就按照这条心理变化线去细细探究一下2.读课文第2自然段到最后,找出表示苏轼情感变化的有关词语,结合课文中的语句及自己的体会谈一谈苏轼的情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学生填写活动卡设计)汇报:开始时苏轼的心情是怎样的?(1)理解“心绪不宁”2)为什么会心绪不宁?指名读第2自然段,结合语境理解苏轼中秋更加思念弟弟3.中秋佳节,苏轼因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可见他与弟弟的感情怎么样?从哪儿可以证明呢?(让学生独自完成)(1)自读第3自然段,画出表现苏轼与弟弟感情深厚的句子2)理解词语“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并造句。
3)小时候如此亲密,长大后……,分析“各奔东西”“屈指”“七个年头”4.感情如此深厚的兄弟分开了七年,当然思念了,更何况到了一个团聚的佳节——中秋节别人都在全家团聚欢欢喜喜的过节,吃瓜赏月,在此情景的衬托下,作者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因思念“心绪不宁”作者“心绪不宁”当然就睡不着了,他眼睁睁地望着——“导读第4自然段”,分析:(1)望着皎洁的圆月,理解苏轼的心理变化2)理解“埋怨”3)他埋怨什么?(4)“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①“无情的月亮”,月亮有感情吗?为什么这样说?(学生回答)②反问句→陈述句③抓住段后“省略号”想象一下作者还埋怨了些什么?5.埋怨有什么用呢?作者的满腔思念还是得不到抒发,他是不是就这样陷入长恨之中呢?从哪看出来的?自由读第5自然段并思考1)指名学生说2)分析:①“转念”是什么意思?(转变想法,换个角度和方式思考问题)②“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出示课件)找出四组反义词理解十全十美3)他转变角度想问题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引读最后一句“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提问: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可以看出苏轼是个什么样的人?6.苏轼的确不是凡人,他懂得转换角度看问题,从怅恨中解脱出来,张扬出一种豁达大度、热爱人生的积极向上的情怀,想到这里,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将对弟弟的思念化作一首词,吟诵起来。
齐读《水调歌头》(出示课件)……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通过这首词来宣泄对弟弟的满腔思念,那同学们思考一下这最后几句诗是什么意思?能不能在课文中找出句子来解释它?7.配乐朗读设计意图:语文是感性的存在,是生命的舒张开课,教师播放音乐,把学生的视觉引向遥远的古代,既是语言的积累,也是意象的升华,更为学习课文创设情境疑是知之始,教师让学生初读课文,质疑问难,特别强调“发现”,意在启发学生读书鼓励学生的多元理解,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信,并在尊重的基础上,顺学而导,给予点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渐次展开,导读至此,从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整个阅读,已经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着陆”了人的情感是复杂的,也是多元的让学生们用自己的心思去“丈量”读出了多种味道,读出了多种情势这样学生们真正走进了文本世界,真正了解了苏轼的情感变化过程,学生们的心灵世界也会更加丰富,更加充盈,更加舒展,更加美好!三、课堂总结,布置作业1.学完了全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出示课件)(苏轼和他的弟弟感情真的很深/苏轼真是一个胸襟宽广的人)2.诗人满怀愁绪写下的这首词中,有两句被后人千古传诵,并表达了美好的祝愿,你们知道是哪两句吗?能不能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它的意思?(课后习题4)3.背诵课文第4~6自然段。
设计意图: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升对诗人的写作风格及情感的深入理解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但愿人长久》这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1.抓点悟情文章以苏轼的情感变化“思念——埋怨——宽慰”为点贯穿文章始终在教学时,围绕这三处情感点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学生读完第2自然段很快就感受到他内心思念亲人的情感,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表达情感的词句;第4自然段教学时,苏轼的情感由思念变为埋怨,教学时主要抓住了文中的反问句;最后两段,主要引导学生体会苏轼宽慰的内心体验通过反复朗读,学生感受到了他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2.牵线品读古往今来,很多文学家、诗人喜欢借月亮抒发内心的情感,所以在教学时,应以月亮为线索,引导品读感悟教学开始以中秋节导入,说到中秋节,班上多数学生并不清楚,很多学生将中秋节与重阳节混淆,教师向学生介绍了一下中秋节,重点突出了它是合家团圆的象征,每逢中秋,人们常常望月思乡,怀念亲人,盼望亲人团聚3.合作探究在本课教学中结合需要教师多次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主要是共享学习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