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知人论世中体会生命的诗意.docx
5页在知人论世中体会生命的诗意 摘要:统编教材必修上第三单元属于 “文学阅读与写作” 任务群,人文主题是“生命的诗意”以时间为序,多篇组合,编排了三课包括曹操《短歌行》、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登高》、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这8篇作品汇集了不同时期、不同体式的古诗词经典,展示诗人不同的人生境遇、情感世界和审美追求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增强对人生的感悟,加深对社会的思考,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文化品位及文化自信阅读本单元作品,逐步掌握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尝试写文学短评 关键词:统编教材, 文学阅读,知人论世一、确定单元学习目标本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在课程标准中有四个维度的论述,分别是“课程目标”、“学习任务群”、“必修学习要求”以及“学业质量水平标准,水平一和水平二”具体而言,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感受形象,体验情感;把握诗歌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多角度欣赏作品,发现诗歌独特的艺术创造;撰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
有欣赏文学作品的兴趣,进而喜欢欣赏文学作品依据2017年版课标编写的教材是落实单元学习目标的载体首先要读通、读懂和读透单元学习任务、单元导语和学习提示,并且明确三者之间的关系首先把握本单元学习任务涉及的内容;其次明确任务的指向;再次掌握落实任务的方法;最后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感悟,通过讨论、朗诵等方法与他人交流在对课标、教材及学习任务深入把握的基础上,根据高一年段学生的知识积累、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等现状,依据“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三方面的语文学习活动,以学生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的形成为指向,确定本单元学习目标1.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与作者生平、创作背景之间的关系,体察诗人对社会的思考、对生命的追求,理解诗人的精神境界2.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结合起来,了解诗人生平及时代,调动自己的积累,通过想象和联想体验作品描绘的人、景、事、物的特点,再现历史现场,聆听诗人的心声、感受到诗人的脉搏,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3.通过与诗人及作品密切相关的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等视角的运用,多维度立体地理解诗人及作品,把握诗人的初衷和作品的原意在阅读鉴赏相关书籍的基础上,积累知识,开阔视野,激活思维,形成自己的鉴赏路径。
4.聚焦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在知人论世的鉴赏阅读中,理解诗人和作品,撰写文学评论通过读和写的结合,认识作品思想的当代价值,发现诗人生命的诗意,提高审美品位,继承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文化自信二、细化单元学习任务体现以“学习任务群”为中心的单元学习,要先明确单元所承担的“任务”是什么,然后以“任务”来带动整个单元的教学单元学习任务是设计单元教学方案的主要依据本单元有三项任务:1.查询、收集、整合与诗人及作品相关的资料,达到知人论世,理解作品;结合自己生活及阅读经验以意逆志,探寻作者经历与作品思想情感的关系,把握诗人的人生感悟和生命情怀2.通过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方法,在想象和联想中穿越时空,再现诗人笔下的生活场景,用设计朗读脚本的形式,呈现诗人及作品的丰富意蕴,在班级组织朗读会,用声音呈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3.比较不同人生经历所呈现的不同作品的艺术匠心,深刻理解诗人及作品的思想意蕴,读出自己的感受和心得,抓住感悟点,运用叙议结合的方法,撰写文学评论关键是要细化学习,如对任务一的分解知人论世要探讨诗人所在历史现场的时间节点的确定;依据的资料是否可靠、是否真实,并对此探究;运用资料理解作品、作出合理判断的路径;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结合在一起,深入体察、理解诗人的精神的世界。
知人论世是中国古典文学批评中的重要观念、重要方法,也是赏析古典诗歌一种非常重要的解读、欣赏方法怎么知人论世呢?联系诗人、联系全篇,建立读解作品的背景系统,然后以此观照、读解作品,从而领悟诗人要表达的原意通过再造想象,穿越时空,体验当时的情境,梳理作品的意象,感受作品的意境,理解作品的节奏韵律及诗歌深刻的意蕴,鉴赏作品独特的艺术匠心学生运用知人论世方法阅读作品时的常常出现的误区因而教学要对症思考,寻找突破的方法具有而言:1.知人论世需要借助前人的评论解读作品,但是不能划等号知人是指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及性格特点,可以借助前人的评价,但前人评价不能代替诗人本身的人生轨迹论世是指作者生活的时代和环境等,把握要准确,要区分自己的主观臆想,抽丝剥茧,接近历史的本来面目2.知人论世不是鉴赏诗歌唯一的方法,不能奉“知人论世”为圭臬,有时把作家和时代用一一对应的僵死而机械的方式解读,这样得出的结论似是而非其实,时代和作家的心灵有时呈现出极为复杂的关系,需要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人生思考来理解诗人及作品3.“以意逆志”就是“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用自己的心灵去追寻诗人的心灵的踪迹,明了诗人之用心所在,而不是一味地拘泥于字面之意义。
以意逆志”法要求于读者,是以追求诗人之志为旨归,因此,读者应平心静气,对作品反复涵咏,仔细体味,用真挚的情感来读诗,以求得诗人之用心所在只有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相结合,才能更好的理解作品4.知人论世不是仅仅凭借诗人的经历、风格、时代、风格等静态的材料,为诗人及作品贴上空洞的标签,甚至是贴歪、贴错标签,而是从诗人具体的人生处境和心理状态中去透视作品,真正了解创作时的特定生活处境和精神状态,具体而微地进入诗人的深心里探索再如任务三的分解在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基础上,对作品的理解、分析和鉴赏,感受生命的不同形态;提高艺术和审美的能力,丰富内行世界,从而形成读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需要表达与交流,一是口头的,二是书面的在文学短评的撰写中,可细化为:1.明确撰写文学短评路径采用圈画、眉批、点评等方法,阅读作品;调动已有的个人的阅读经验;运用已经领悟到的创作和鉴赏的规律以及初步的文学审美能力,写出自己对作品独到的感受2.确定作品独特的艺术手法写文学短评,要把握经典作品被世人称道的独特的艺术手法如曹操《短歌行》运用比兴手法和典故表述心志,陶渊明《归园田居》用白描呈现日常生活画面,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用瑰丽的想象表现梦境等艺术手法,加以评论。
3.理清手法与意蕴之间的关系写文学短评,还必须梳理作品艺术手法与深刻意蕴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的手法才能表达这样的情感,找到手法与情感的内在联系比如情与景是怎样建立联系的,由此评论才能更加深入和全面处理好书面表达的几组关系如“评”和“感”的区别;“点”和“面”的关系;“叙”和“议”的融合写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三、单元学习课例第1-2课时:江水悠悠万古情黄河长江是我们的伟大的母亲河,本单元中的四首诗词都与长江有关长江自西向东,浩浩荡荡,奔流不息她养育了华夏儿女,见证了人民的艰辛奋斗,也见证了历史发展的辉煌从古至今人们感受到的离别忧愁,相逢喜悦,山川壮丽的豪情,生活的苦闷,贬谪的忧伤,家国罹难的哀痛都向长江母亲诉说长江已然成为我们民族的精神力量今天,假如回到古代,与诗人相伴,做一次长江之行!泛扁舟、登夔门、上赤壁、依江楼,与白居易、杜甫、苏轼、辛弃疾这些诗国巨匠,心灵对话,向浩瀚的母亲河做一次心灵的交流本课时预期目标:1.依据诗人的年谱,与他们同行,理解在诗人当时的心境和精神状态,感受时代之风,抒发人生感叹2.分析作品体式与情感表达的关系3.理解长江对炎黄子孙的养育之恩活动一1.《登高》和《琵琶行(并序)》都描写了长江之景,找出具体描写的诗句。
2. 分析写景诗句的特点及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3. 依据诗人年谱,感受诗人的心境,辨别体裁,理解诗人的情感?活动二1.《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怀古之作,都借用发生在长江上的故事,借助诗人的身世处境,辨析两首词用典以及书写的内心情感的异同2.这两首词,都写到了长江之景,写法是否一致?用意是否相同?活动三1.联系苏轼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分析《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诗人在涛涛江水中获得的精神滋养2.辨析《登高》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在体式上的差异,分析与各自表达情感的关系3.面对长江的感慨,长江默默无语东流,也许你能从长江的涛声中听出她的应答,请你替长江母亲,向杜甫、苏轼说说母亲的心里话 参考文献: 【1】赵梦叶. 中学语文新诗教学诗意回归研究[D]. 云南师范大学. 【2】胡丹. “知人论世”的误区与超越[J]. 语文教学通讯.-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