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史达祖诗词赏析教案.doc

3页
  • 卖家[上传人]:大米
  • 文档编号:533392023
  • 上传时间:2023-05-1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8.50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史达祖 《满江红·九月二十一日出京怀古》赏析笔记 黄娟勤写于1205 年,词牌·《满江红》:双调,属换头曲,全词93字前片八句、47字、四仄韵;后片十句、46字、五仄韵前片五六句,后片七八句要对仗后片三字四字也用对仗,此调用入声韵脚居多格调沉郁激昂,宜抒悲壮情怀,佳作颇多 缓辔西风,叹三宿、迟迟行客桑梓外,锄耰渐入,柳坊花陌  双阙远腾龙凤影,九门空锁鸳鸾翼更无人、擫笛傍宫墙,苔花碧  天相汉,民怀国天厌虏,臣离德趁建瓴一举,并收鳌极 老子岂无经世术,诗人不预平戎策办一襟、风月看升平,吟春色关于史达祖使金途中所写诗词的背景: 史达祖,汴京人一生未中第,早年任过幕僚韩侂胄当国时,他是最亲信的堂吏,负责撰拟文书嘉泰四年(1204),韩侂胄欲谋伐金,先遣张嗣古为贺金主生辰正使,入金观察虚实,返报不得要领,次年(开禧元年)再遣李壁,并命史达祖陪同前往“觇金国虚实”金章宗完颜璟生辰在九月一日,南宋于六月遣使,七月启行,曾于中秋住歇真定(现正定县)驿,闰八月抵金中都(今北京)。

      事毕返程中于九月中经过汴京汴京是北宋故都,又是史达祖的故乡住宿三日,九月二十一日离汴南还临安觇,chān,看,偷偷地察看,如觇望在此次北行使金途中写作了多首诗词作为一个南宋官吏前往曾是北宋疆土的敌国祝寿,更因身负为开禧北伐窥探敌情这样神圣的任务,这样的背景注定了这一部分的北行词,充满了沉痛的家国之感,带有十分悲壮的风格北伐败,韩遭刺杀,史受黥刑流放,死于贫困中赏析】 作者使金事毕返程中于九月中经过汴京汴京是宋故都,又是作者的故乡其它使者在此只逗留一宿,即匆匆赶路,而作者一行却住宿三日,九月二十一日才离汴南回出城后,作者回望故都,回望故乡,感慨无限,借“怀古”之名,以“伤今”,词中充满了《黍离》、《麦秀》之感,沉挚、悲凉上片记叙出京时所见凄清之景,抒发黍离之悲的感慨 秋天本就是一个易于使人伤感的季节,况当时已是西风吹宫寒、长空无雁、荒野凝霜的深秋时候,更因这是作者惜别古都家园的时刻,心中充满了沉痛和悲凉:“缓辔西风,叹三宿、迟迟行客桑梓外,锄耰渐入,柳坊花陌在凄冷的秋风中骑马缓缓而行,本想多停留几日,无奈只短短地住了三宿眼前见的,到处呈现一片荒凉,昔日花柳交映的街道,更有那皇家的园林,如今却种上了庄稼。

      感慨之情,已含景中这里写的与作者的另一篇《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中的“风鹊残枝,露蛩荒井”意象相同;与姜夔扬州慢中的“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的立意也是一样的,都是写的一片萧条荒废景象《东京梦华录·卷六》曾这样记载昔日古都城外的繁华景象:“都城左近,皆是园圃……次第春容满野,暖律暄晴,万花争出粉墙,细柳斜笼绮陌香轮暖辗,芳草如茵;骏骑骄嘶,杏花如绣缓辔”、“迟迟”写出了依依不舍的感情西风”透出了悲凉气氛一个“叹”字意味深长,是全词的“词眼”它抒发了家国之恨,抒发了黍离之悲三宿”,典出《孟子·公孙丑下》:说孟子离开齐国,在齐国都城临淄西南的昼县留宿了三晚才离去,“三宿而后出昼”;“迟迟” 典出《孟子·万章下》:“孔子……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两个典故都是表达了作者留恋旧京、故乡,至此不得不去而又不忍离去的心情桑梓”sāngzǐ本指在家屋旁栽种桑树和梓树又说是父母种的,要对它表示敬意后人用“桑梓”比喻故乡如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诗·小雅·小弁》);桑梓之地,父母之邦;造福桑梓锄耰”chú yōu,泛指农具宋·王安石《独卧》诗之一:“谁有耡耰不自操,可怜园地满蓬蒿”;也犹耕种,唐·韩愈《赴江陵途中寄三学士》诗:“果然又覊縶,不得归耡耰。

      桑梓”三句除抒发了黍离之悲,更重要的是为下面的回头望“双阙”作了必要的过渡 回头再看古都:“双阙远腾龙凤影,九门空锁鸳鸾翼只见远处的楼关还能见出昔日龙飞凤舞的影子,使人睹此旧物,尚能联想起汴京昔日的繁华景况;但是可以想象得到,现在皇宫内的鸳鸾殿等诸多殿宇,早已积尘落锁空置着双阙”, 代指大内皇宫九门”古制,天子所居有九门,此处泛指皇宫鸳鸾”本为西汉后宫诸殿之一,这里特拈出“鸳鸾”一处以概其余,则为了与上句的“龙凤”构成对偶由“鸳鸾”又生出一“翼”字,与上句的“影”字为对此言后宫“空锁”,语极沉痛,其中包含着汴京被金攻破后“六宫有位号者皆北迁”这一段痛史然而它们“远”也远”字意味深沉它既是据实描写出了作者已走出城外很远,仍依依不舍地回头遥望渐离渐远的旧都城的心境,又体现出作者心理上的空间和时间距离——这里早已失落于金国近八十余年了……一个“远”字,一个“空”字,都属炼字,蕴有“往者不可追”的叹息,和“今非昔比”的哀伤,都深含着故国沦亡,心情无法平静无限的感慨在上述情绪下,词情又紧逼一句:“更无人、擫笛傍宫墙,苔花碧宋亡多年,徽钦二帝早已作为金人的俘虏而丧身异域,破败的宫廷早已不闻丝管声,现在更不会再有人躲在宫墙下擫笛偷学新曲了,那些地方早已生满了绿色的藓苔。

      擫,yè按压的意思这里用了元稹《连昌宫词》中“李漠擫笛傍宫墙,偷得新翻数般曲”的典故,此词反用其事,以“无人擫笛”映照宫苑空虚、繁华消歇景况;苔花自碧,亦写荒凉更无人”三字,包含了作者无限感伤的情绪,必将激起作者的报国雪耻的决心于是,下篇就转入议论时事,抒发自己的报国热情 下片议论时事,图谋克敌恢复中原的急切心事,抒发自己的报国热情首先据自己窥探所知,分析敌我国情,大声疾呼应趁机北伐,收复失地:“天相汉,民怀国天厌虏,臣离德趁建瓴一举,并收鳌极现在的形势是沦陷区人民不忘故国,起义反金之事风起云涌;金人也因兵连祸结,府藏空匮,朝中矛盾重重,君臣离心离德,这正是天意弃厌金虏而欲助扶宋国的大好时机,我们要趁机举行北伐,以高屋建瓴之势,一举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再创盛世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作者深得其中三味天相汉”谓之天意助汉,“汉”代指宋天相”语出于《左传·昭公四年》“晋、楚唯天所相”据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四》载,就在李壁等出使的这一年春,邓友龙充贺金正旦使归告韩侂胄,谓在金时“有赂驿吏夜半求见者,具言虏为鞑(蒙古)之所困,饥馑连年,民不聊生,王师若来,势如拉朽”,侂胄“北伐之议遂决”民怀国”谓之民(特别是沦陷区的人民)心向宋背金也。

      上面的“潜告者”是一证,《通鉴续编》中所谓的“群盗蜂起”,即是说的金境内的农民起义军,也是“民怀国(宋)”的又一证天厌虏”谓之天意厌弃虏也,“虏”代指金天厌”语出《左传·隐公十一年》“天而既厌周德矣”,“厌”谓厌弃据陈桱《通鉴续编》载:“金主自即位,即为北鄙阻等部所扰,无岁不兴师讨伐,兵连祸结,士卒涂炭,府藏空匮,国势日弱,群盗蜂起,赋敛日繁,民不堪命……韩侂胄遂有北伐之谋臣离德”谓之金朝君臣离心里的也据《大金国志》载:1200年金大通节度使爱玉完颜大辩据五国城叛变;1201年金群牧使耶律德寿又聚兵数万叛变鳌极”,本指神话传说中女娲断鰲足所立的四极天柱又神话传说:“鰲,海中大龟也,力负蓬、瀛、壶三山”,中国九州均于鳌的脊背上此处喻指天下,特别指沦陷区的失地《列子·汤问》:“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嶠,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方壶即方丈 当想到自己怀才不遇,未能考取进士以正途入仕,只屈身作吏,便觉英雄气短,自己空有政治抱负,于是流露出了些许不被重用的愤懑:“老子岂无经世术,诗人不预平戎策办一襟、风月看升平,吟春色是时朝中由韩侂胄主政,主战派已占主导地位,史达祖受到了韩的信赖;但毕竟他仅是一吏,自信自己有经世之术,却不能参与制定平戎之策,怎不令人懊丧……。

      也只好安心自理,准备好用自己的诗词来歌颂祖国即将到来的山河统一,心怀一襟风月,喜看国家的升平气象,吟唱大自然的美景吧!一个“看”字,它透露出了作者既因自己无位无权而“不预”的无奈,又望“收鳌极”其成的热切期望,“看”字,充含着自嘲之意,耐人寻味,“升平”、“春色”就是作者想象通过“建瓴一举,并收鳌极”的理想结果吟”字上应“诗人”风月满襟,畅谈春色,把政治上的理想写得诗意十足,也补救了下片纯乎议论的偏向,以此结束,情韵十足通过本词使我们看到了作者的赤子之心的精神和其高度的爱国热情,这在爱国呼声渐趋沉寂的南宋中后期的词坛上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这首词与辛弃疾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写于1205年,具有同样的爱国热情老子岂无经世术,诗人不预平戎策与辛弃疾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首词既沉郁顿挫,又激昂慷慨,把离黍之悲、家国之恨抒发得淋漓酣畅这是时代的烙印也是史达祖受同时代辛、姜、杨等人豪放词影响的结果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