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82 节 躯体形式障碍.docx
4页第 82 节 躯体形式障碍躯体形式障碍是指患者以躯体不适为主诉而否认有心理障碍的一组精神疾病躯体形式障碍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很多人认为它是一种心身疾病在躯体形式疾病中, 无论是躯体症状本身,还是其严重程度和病程,都不符合"真正"的躯体疾病躯体形式障碍 包括躯体化障碍、转换性障碍和疑病症对这些诊断分类的价值和可信度,精神科医生有不同的看法然而,诊断分类使临床医 生有可能对不同的躯体形式障碍进行描述并根据这些描述加以区别详细地描述有助于精神 科医生对不同疾病进行分类,也更有利于进行科学研究躯体形式障碍还没有被人们普遍认可的定义被诊断为躯体形式障碍的病人,其临床表 现亦千差万别由于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还不清楚,因而在临床上也没有标准的治疗原则 躯体化障碍躯体化障碍是一种慢性的严重疾病,以各种躯体不适为临床特征,尤其是以伴有各种疼 痛以及胃肠道、生殖系统和神经系统症状为主目前该病病因不清,具有家族聚集性,患者常有人格障碍,如自我中心(自恋人格)和 过分依赖他人(依赖性人格)常在青少年或成年早期发病,一般认为女性发病率较高,女性患者的男性亲属常常有很 高的反抗行为和酒依赖的发生率明肖森综合征:伪装疾病以获得别人注意明肖森综合征也叫诈病,它不是一种躯体形式障碍。
但二者某些特征有些相似,在躯体 症状的背后都存在着心理问题这两种疾病的主要差别是诈病患者常常有意伪装某一种躯体 疾病他们重复某种躯体症状,为了得到治疗,常从一个医院转到另一个医院然而,诈病比单纯的伪装和模仿躯体不适要复杂得多它常常伴有严重的情绪问题诈 病患者一般均是机智而善于应变的,他们不仅能够熟练地装病,而且对各种医疗措施也比较 了解;他们可以巧妙地应付医护人员,以便获得住院和进行各种化验和治疗,甚至是重要的 手术治疗他们的欺骗是有意进行的,但他们装病的动机和获得注意的要求大多数是无意识 的这种综合征的一个奇特变异型叫做替代式明肖森综合征父母常把孩子作为一个替代病 人,给孩子设法伪造病史,用药物使孩子受到损伤,或用血液和细菌污染尿液标本等,目的 是为了伪装疾病这种奇特行为背后的动机可能是病态的,如为了获得别人注意和维持与孩 子的关系 症状患者常常有很多不确定的躯体主诉,可以涉及到身体上任何部位,但常见的是头痛、恶 心、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痛经、疲劳、晕厥、性交痛和性欲缺乏等虽然最开始以躯 体症状为主,但焦虑和抑郁也可出现患者在描述自己的症状时往往表现出戏剧性和情绪化, 如常把症状说成"难以忍受的"、"无法描述的"、"不可想象的"等。
患者可以对别人产生极度的依赖,对获得帮助和情感支持的需要不断增加,一旦需要不 能满足就怒火冲天,常常被认为是好出风头和喜欢显示魅力的人为了达到控制别人的目的, 他们常常威胁或企图自杀因为对治疗不满意,他们往往从这个医生转到另一个医生患者的躯体症状是一种为了获得帮助和得到注意的"借口",症状越严重,持续时间越长, 说明病人希望在生活各方面得到照顾的要求越强症状是为其要求服务,如希望获许不承担 成人须承担的责任这些症状多是令人难受的并影响患者从事消遣性活动同时也提示患者 内心存在着无价值和自罪感,症状不仅妨碍娱乐活动,对患者也是一种惩罚措施 诊断躯体化患者本人并不清楚症状的心理原因,所以他们要求医生给予检查和治疗,医生也 不得不进行各种物理检查和化验,以便确定是否存在出现这些症状的躯体疾病即使病人已 和某个医生建立了理性的满意的关系,但转诊给专科医生进行咨询和治疗还是必要的一旦医生确定病人的疾病是躯体化的心理障碍,那么就可根据其症状丰富多彩和慢性迁 延的特征与其他类似精神疾病进行区别,鉴别诊断要点是躯体化障碍患者主诉具有戏剧性特 征,人格上具有好夸张、依赖以及喜控制他人的特性,有时甚至有自杀行为。
预后和治疗本病病程趋于慢性,往往有明显波动,时好时坏,常持续终生,很少有完全康复有些 病人起病多年后可以出现明显抑郁,常常提到自杀的人往往预示结局不佳,自杀是十分危险 的死亡因素治疗极为困难,当指出其症状是心理问题时,患者变得恼怒和悲伤因此,医生不能直 接把病人当成有心理问题来处理,即使已认识到其根源之所在药物治疗帮助不大,病人愿 意接受心理咨询时,专门的心理治疗技术亦起不了很大的作用最好的治疗是医生与患者保 持平静、稳定、有支持性的关系,帮助缓解症状,使其避免进行各种昂贵和危险的诊断和治 疗性检查然而,医生必须保持警惕,病人也有可能其正罹患躯体疾病 转换障碍转换障碍指躯体症状是由心理应激和冲突引起,类似于神经系统或其他躯体疾病症状的产生有明确的心理应激和冲突,病人无意识地把心理问题转换成躯体症状本病 倾向于发生在儿童和成年早期,但在其他任何年龄均可首次发病,一般认为女性患病率较高 症状和诊断症状比较局限,类似于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常常有手足瘫痪或身体某一区域感觉缺失 其他症状包括模仿痉挛,以及特殊感觉丧失,如失眠、失听等通常情况下,症状的产生与痛苦的社会和心理应激相关可以是单次发作或是零星地发 作,但这种发作均比较单纯无并发症,如果住进医院,一般在2 周之内可明显改善。
然而, 仍有20%〜25%的病人一年之内出现反复发作在起病之初,诊断比较困难,因为病人坚信自己患有躯体疾病,不愿去精神科就诊医 生给予仔细的检查,便可确定其症状无躯体疾病的基础 治疗良好的医患关系是治疗的基础医生通过检查,排除可能的躯体疾病,使病人确信其症 状不会是严重躯体疾病的表现,病人有可能很快缓解,甚至使症状消失如果症状产生时伴 有明显的心理创伤,那么心理治疗就可能特别奏效有时,转换症状可以反复发作,甚至转为慢性虽然试用了各种治疗措施,但均效果不 佳(部分可能有些帮助)这时可用催眠治疗,病人处于催眠状态时,了解其产生症状的心 理冲突并与其讨论,在病人清醒时仍要协商和解释这些心理问题其他治疗方法包括麻醉精 神分析,与催眠治疗有些类似,要给病人镇静剂,诱导其进入半睡眠状态;行为矫正疗法, 如行为放松训练,对有些病人也有效果疑病症疑病症是一种精神障碍,以躯体症状为主诉,病人反复强调自己躯体不适,认为自己的 症状是由严重疾病所致 症状和诊断病人怀疑患有严重疾病,多半是对正常生理功能误解所致如腹腔内咕噜的声音,以及 偶尔出现的肿胀和不舒适痉挛,都是液体通过肠道的正常反应而病人却把这些反应当成" 症状",认为自己患有严重的疾病。
医生的检查和保证均不能消除怀疑,反而认为医生没有 查出他的病灶当一个健康的人,只有轻微的症状,并反复强调这些症状的意义,不相信检查的阴性结 果和医生的解释时,便要高度怀疑是本病患者如这种情况持续多年,又不能用抑郁症和其 他精神疾病来解释,通常可考虑诊断本病 治疗治疗比较困难,因为病人坚信体内患有某种严重疾病,医生的解释和保证不能消除其怀 疑然而,和一个细心的医生维持信任的关系对病人是非常有益的,尤其是在经常去看医生 并得到医生的保证时如果病人的症状不能有效缓解,把病人转给精神科医生进一步检查和 治疗,比间断地在初级卫生保健机构就诊获得的疗效可能要好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