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历史:第3课《宋明理学》教案.doc
6页第3课 宋明理学考试说明学习要求程朱理学、王阳明的心学1. 掌握理学形成的背景,弄清宋代儒学的发展2、列举程颢、程颐、朱熹、王阳明等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影响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状况3、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宋明理学的精神取向及其现实启迪一、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三教合一二、宋朝的程朱理学1、理学兴起的背景:①北宋时期,儒学家开展复兴儒学,抨击佛道;②魏晋以来三教合一,使儒学更为理性化,思辨化③北宋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统治者要求调整统治思想2、理学特点: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3、代表: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和南宋朱熹4、主要思想:二程朱熹核心思想“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先理后物;理气论,“理”是万物的本原,先理后气;天理和伦理道德的关系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人伦道德就是“天理”;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提出心性论,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认识论格物致知,贯通明理更认为物指天理人伦,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思考: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①“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先理后物;②伦理道德,三纲五常就是天理,表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③存天理,灭人欲④格物致知,贯通明理,从而达到明德之善的目的5、程朱理学的影响:①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②朱熹是宋朝理学集大成者,他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③他的思想还远及日朝以及欧洲在日朝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三、陆王心学1、陆九渊(南宋)思想主张: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理;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真理”,万物都在心中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以得到天理说明:考试说明中并无此内容,此属于新版教材新增内容2、王阳明(明朝,心学的集大成者)(1)思想背景:明朝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王阳明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是人心破坏所致,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2)思想主张:①更多吸收佛教禅宗思想——主张心即理,“心外无物”;②认识论:主张通过“内心反省”,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认为“良知”是人固有的善性,通过“内心反省”,去掉人欲,恢复良知本性认为知行都产生于心,用良知支配。
可见其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学说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资料:“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王阳明(守仁)思考:程朱与陆王思想的异同?同:都是理学的流派,都是儒家思想的发展都是唯心主义,都为维护封建君主统治提供理论支撑理即伦理道德异:宇宙观不同:理学属客观唯心主义,心学主张心即理,是主观唯心主义道德观和认识论:理学主张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格物致知,贯通明理心学主张通过内心自修,自省达到良知为善和知行合一思考:宋明理学,作为一种流传几百年的传统文化,它有什么可取的地方?有哪些内容是不科学和不正确的? (即评价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成为官方正统儒学后,影响了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可取:具有和谐意识,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强化气节、具有忧患意识;强调力行,注重社会责任,体现务实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不科学:但用纲常维系专制,压制自然欲求,产生消极作用,如重男轻女、尊卑等级、因循守旧等观念在唯心理论方面很多不科学的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思考:朱熹和王阳明对“天理”进行了 的阐释,两者相同的本质意图是:C A.否定佛教、道教的教义 B.发扬光大儒学学说 C.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D.激励人们奋发立志怎么才能学好高中历史 学习方法很重要怎么学好高中历史1.读历史教材“读历史教材”需要“读”目录、引言、课文、插图、材料、地图、引文、注释、思考题和大事年表。
第一,在理解章节目录及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明确此章节讲了什么问题,以及围绕此问题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第二,根据教材,分析、归纳每个方面讲了几点,每点都包括哪些基础知识,并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第三,找出书上的核心词、关键语,明确哪些是必须记住的,划出来加强记忆2.上课要专心听下课后多记、多背,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记忆学到某个历史事件时,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个清晰的了解,然后弄清它的意义、作用、影响等,做到理解记忆多阅读一些历史课外书,除了能增长见识外,还帮助你理解历史课文3.“温故知新”和善于思考历史的学习是以记忆为基础的,所以不断地回顾以前所学知识和对新的历史知识进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增强记忆,还能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闲暇之余,突然想到一个历史名词或者某个故事中涉及历史,应该马上回忆教材上的知识,如果有可能的话追本溯源,思考通过其他渠道得到的历史知识和教材所述知识的联系,把知识弄清楚,这样也算是时间的充分利用4.整理、整合历史知识针对历史知识比较琐碎的问题,我们就需要自己动手去整理和整合所学知识,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实根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加以整理,简化成历史线索,以建立主干知识的结构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当然,在整合的时候可以参考一下试题调研,把上面的精彩总结内容摘抄或剪下来,反复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历史事件的要素和阅读及记诵技巧1.时间有先后,你只要把大事年表里的重要事件多看几遍,自然记牢了除了重要事件要确知其发生年分(如维也纳会议是1814-15年,是l911年),其它只须明白其大概年代,或不同事件的先后次序(如维也纳会议先於凡尔赛会议),便可以了2.地点有东西南北,你只须认识各地的大概位置或相对位置便行了最佳的方法是和地理科结合,确认各国今天的政治地图,特别是欧洲和中日的国界.主要城市此外,若干条约规定的领土转变也应紧记3.人物是构成历史事件的主角不过,会考要求并不太高,我们祗要熟记重要的历史人物便可以应付考试了如自强运动的曾、左、李.恭亲王、慈禧太后是必须熟记的,次要的人物如魏源、冯桂芬则略知一二,再其次的,则一律不记不同历史人物的生存时代和事迹也应知其大概,才不会张冠李戴4.事件由时地人三项元素构成明白了上述的时间地点和人物,自能对重要史事了如指掌历史事件的相关年代要清析:先念念课题的次序;次念某课题的重要事情,如1860至1919年中国的大事包括自强运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瓜分运动、戊戌维新、义和团事件.晚清改革、和五四运动;然后记诵某事件的其它重大情节,如自强运动分为三阶段,分为兴中会和同盟会两个时期。
至於枝节琐事,似非会考的重点小编推荐:学好高中历史的方法和建议5.事件的原因和结果可分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其它方面以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为例:政治方面包括中英的政制不同、司法制度的差异;经济层面有工业和农业经济的不同、公行制度.贸易不平衡、鸦片贸易;社会因素如英国工商业家对政府决策的影响;文化方面如中国中心主义与英国自由思想的分歧,个人责任与集体负责制的冲突;特殊事件包括林则徐销鸦片.林维喜事件若能紧记这些重大事情,则对鸦片战争的背景有清析的概念了总之,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其它等五方面的公式套在任何历史事件中,即可事半功倍6.因果关系应建立於史实和逻辑上因先於果,果后於因,两者要合乎情理从这一角度看,不应把历史事件孤立来看,如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导致割让阿尔萨斯、洛林,前者是因,后者是果;但此后法德关系恶化,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则割地是因,而大战是果了 因此,假如能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举一反三,则事件的因果关系了如指掌,而学习亦事半功倍了7. 事件的经过祗须记重大事件,如意大利的统一运动略知1820.1830和1848革命,加富尔的改革和外交,马志尼的思想及加里波的的贡献便可以了。
因近年会考并不强调背诵史实,故你只须知道最重要的史实便行了以上怎么才能学好高中历史全部内容由高三网小编整理的,希望对您有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高三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