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简明中国教育史.doc

13页
  • 卖家[上传人]:新**
  • 文档编号:466742885
  • 上传时间:2022-09-2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94.50K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简要中国教育史1. 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社会性和公共性ƒ教育内容的局限性和发展性④教育方式以口耳相传的模仿为主2. 古代学校的萌芽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社会生产日益发展;社会事物日渐复杂;文字的产生.(1) 五帝时代已有大学,名叫"成均",最初见于<诗书><礼记>二书,董仲舒觉得其是五帝之大学.(2) 虞舜时代的学校,兼做养老,藏米之所,并且已有了大学,小学之分(3) 总之,国内从原始公社制末期到奴隶制社会已经初步形成起专门的教育机构_学校,到了商朝已有比较完备的学校,但学校的教育内容仍与当时的政治.军事.宗教等活动结合在一起,一般文化知识的教育只有初步分化出来的趋势.3. 西周的教育制度(1)教育政策和学制系统:(2)教育制度:官师一体、政教合一学在官府)(3)教育内容——西周“六艺”:礼(类似政治伦理课)、乐(类似综合艺术课)、射(射箭)、御(驾车)、书(书写文字)、数(计算、算法)其中,诗书礼乐称为“大艺”(4) 注重家庭教育,但重男轻女的思想十分严重5) 学校管理制度:嫡子13岁入小学,20岁入大学;余子15岁小学,18岁大学小学应为7年,大学为9年。

      每年入学,隔年考察养老与视学结合4. 稷下学宫它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出名学府,是战国时东方的文化教育中心,也是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场合特点:学术自由;教师待遇优厚;学无常师;制定了历史上第一种学生守则《弟子职》影响:促成了诸子百家的发展、融合和分化;显示了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发明了一种杰出的教育典范5. 私学产生的意义冲破了“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的旧老式,使学校从王宫官府中解放出来;扩大了教育对象;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得到了新的发展;在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方面有光辉成就,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奉献,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6. 孔子“有教无类”主张春秋末期,面对官学衰落和私学的兴起,“学在官府”变为“学在四夷”的社会现实,从“性相近习相远”的理论前提出发,鼓励主张扩大教育的对象,明确提出其主张P267. 孔子的教学思想:因材施教(统一规定和个别差别的矛盾)、启发诱导(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矛盾)、学思并重(学习与思考,或掌握知识与发展思维的矛盾)、由博返约(教学的广度与深度的矛盾)8.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立志乐道、自省自克(克己内省)、身体力行(言行一致)、改正迁善(既往不咎)9. 孔子的教师观教师的修养:(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2)热爱学生,对学生无私无隐;(3)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4)温故而知新10. 简述孟子的“性善论”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

      同步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以上理论的出发点就是——性善论它是孟子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一种重要构成部分,是论述教育问题的重要理论基本她觉得人性本来就是善的,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君子和庶人的区别是保存还是丧失了这种“善性”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11. 简述荀子的“性恶论”觉得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性恶论以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向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两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12. 孟子道德教育的措施持志养气;反求诸己(自我修养);改正迁善;刻苦锻炼13. 教学的原则和措施自求自得;用心有恒;启发诱导;循序渐进14. 荀子有关教育的作用——化性起伪任何人的道德观念,皆非本性固有,而是“积伪”的成果,即由“性”向“伪”的转化成果;把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加以区别:一方面承认环境对人的成长有重要影响(这种环境的影响称为“渐”或“注错”);另一方面看到人不是被动的受环境影响,强调人的主观努力,经长期教育和经久学习,可以变化人的本性(这种个人努力学习称为“积”、“积靡”)15. 墨子有关教育作用的结识墨子但愿用“上说下教”的措施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其中心教育思想是兼爱非攻;觉得普天之下强凌弱,暴欺寡,富虐贫,贵傲贱,因此要“知义”“为正”;强调大力发展生产力的需要;反对命定论……16. 墨子有关教育教学的重要原则志功合一原则;积极性原则;实践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发明性原则17. “行不言之教”的教育原则(道家)是老子哲学理论里,重要主张之一,觉得人应当向自然学习,以万物为师。

      行不言之教”是遵循这些不言的自然法则,所显示的客观规律,作为行事的准则18. 法家的教育思想、教育目的、主张主张:以法治国,反对儒家的“仁义道德”和墨家的“兼爱”等说教,也反对道家的“恬淡之学”,致力于“耕战”教育思想:培养“能法”“耕战”之士;觉得人性是自私的,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人性利己说”),强调法制对改造人的自私品质的作用,主张严格规定;“以法为教”和“以吏为师”教育目的:培养“能法”“耕战”之士19. 《礼记》的“三纲八条”三大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修身、治国、平天下20. 《中庸》的教育基本问题的论述及体现(1) 有关教育的本质与作用:“天命之谓性,率性(教育的目的)之谓道,修道之谓教”(2) 有关教育教学的过程和环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3) 有关教育途径:“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4) 注重主观努力的作用:《中庸》觉得,虽然人的智力和能力,存在差别,但通过个人努力,可以达到相似的成果21. 论述《学记》的重要性体现《学记》总结了一套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措施,这是《学记》的精髓所在。

      1) 教学相长:深刻揭示了教育学的辩证关系——两者互相依存,互相增进,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2) 尊师重道:强调尊师、严师,并不否认学生积极性和积极性,觉得学习好坏与善学不善学关系很大3) 藏息相辅(劳逸结合):觉得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互相补充,互相增进4) 豫、时、孙、摩:避免、及时、顺序、互相观摩——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指出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5) 启发诱导:核心是充足发挥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6) 长善救失:善于克服自己的缺陷,学习她人的长处7) 教学措施:问答、解说、联系、类比它们布满着辩证法的因素,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22. “书同文”、“行同论”书同文:写书信或文章时用相似的文字——为消除战国时期“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现象行同伦:以法为教,并在各地设立专掌狡猾的乡官, 名曰“三老” 统一人们的文化心理——是为了消除割据势力,从思想上规范人民,特别是在原六国旧地实行教化23. 焚书禁学、以法为教以法为教:以法代教人们学习知识的内容只限于朝廷的法令,即秦律焚书禁学:焚书坑儒24. 吏师制度的定义:以政府管理承当教师职责,以国家法令为中心教学内容的基本教育形式。

      25. 太学的教学特点(1)太学的教育目的是喂国家培养“经明行修”的管官吏2)有御定统一的教材3)博士传经必须遵守“师法”“家法”4)建立了定期的考试制度26. 太学的浮现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汉代始设于京师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27. 鸿都门学的历史地位和性质性质:它是中国最早的专科大学,并且也是世界上创立最早的文艺专科大学从它建立的通过来看,这是一所专门从事辞赋、尺牍、书法、绘画创作及教学的专门机构地位:它是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堪称世界之最,它突破了“独尊儒术”政策的藩篱,开辟了世界教育史上官办专科学校的新纪元,为艺术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奉献,不仅丰富了当时学校的教学内容,也成为隋唐书学、文学和宋代画学的嚆矢,体现了注重人之才华的倾向28. 文翁兴学的含义西汉景帝此前,四川没有官办学校汉景帝末,任文翁为蜀郡守文翁在成都设立学官,创立官学,以石头修筑校舍,称为“石室”,又称“玉堂 ”经文翁倡导,四川学风大兴,渐与齐鲁之学齐名而文翁兴学,又开创了西汉一代的官学制度29. 察举制选拔人才的优劣优:体现了局限菜的总之,为血型又称的仕人提供了入仕为官的前程,改善了国家权力分派的机制,有助于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体制的巩固和发展。

      劣:选拔校准和方式上尚不完善,特别是主管官员的荐举为核心环节,导致了主观随意性强,难以保障公平性有:(1)贵戚高官横加干扰取士;(2)贿选成风,东汉后期更甚;(3)主管官员察举不力;(4)沽名钓誉成风30. 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1) 兴设学校“养士”,改革选士制度(2) 兴教化,正万民(3) “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以统治思想31. 董仲舒的“性三品”说人性分为三品: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圣人之性是上品,是天生的“过善”之性,是其她人先天不也许,后天不可及的;斗筲之性为下品,无善质,近于禽兽,教化是无用的,只能采用刑法对付她们;中民之性代表万民之性,有善质而未能善,待渐于教训后能为善32. 王充觉得人才培养的层次第一为“儒生”,不仅有局部知识,只比俗人稍微高明一点,既没有“尽才”,又不能“成德”;第二是“通人”,能博览古今,融会贯穿;第三是“文人”,能掌握多种丰富的知识,并从事政治工作;第四是“鸿儒”,不仅遍读群书,并且“精思着文”,“兴论立说”,具有发明性的理论思维能力,在系统掌握现存知识的基本上,不受前人思想的束缚,能提出新的理论和学说,创新知识33. 魏晋南北朝太学教育制度的改善一方面完善了太学的考试制度。

      刘劭设计了一套“五经课试法”另一方面是加强学生管理:(1)从纯洁太学生成分入手,让二千石以上子弟,年满15岁皆入太学2)加强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34. 国子学的浮现晋武帝咸宁二年,在太学之外另设国子学四年,设立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惠帝元康元年,明确规定五品官以上的子弟入学,而太学则成为六品如下的子弟求学之多,这是国内古代在太学之外专为士族子弟另设国子学之始,也是门阀士族享有多种特权在教育制度上的反映35. 南朝的专科学校发展特点(1) 所有专科教育机构都存在的不长期,并没有形成一套较为固定的体制导致教育发展仓促而上,随意而下2) 其专科教育大多是由朝廷职能部门主办,其施教对象重要以在职官吏为多3) 其专科教育的机构集研究和教学为一体4) 其地位远远低于儒学教育导致发展缓慢36. 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37. “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是就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而言,作为社会的一员,一种人在社会中应当“越名教而任自然”这就是说一种人应当顺着她的自然本性生活下去,不管社会上的清规戒律、条条框框把世俗观念放在心上,就能顺应本性,超脱自然38. 《颜氏家训》主张:(1) 家教奠基,父母有责(2) 教儿婴孩,勿失良机(3) 偏宠有害,严教是爱(4) 注意环境的影响(5) 注重家庭言语教育(6) 注重小朋友心理观测39. 《五经正义》的意义其撰定与颁布标志着儒家典型的统一,儒家思想又局正统地位,同步对教育和选士也有重大的影响,自此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又趋于统一,科举选士以儒经为准。

      40. 隋代学校教育制度的某些改善隋文帝倡导学校教育,从中央到地方广泛建立了学校,好找人们学经习礼为加强对教育事业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