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中医学精品教学(汕头大学)10.辩证、治则、方药.ppt
51页方药总论 一. 中药的性能 1. 四气、五味 四气—指中药的寒、凉、温、热四种药性五味—指中药的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2. 升降浮沉—指药物在治疗疾病时对人体的作用有不同的趋向性3. 归经—指药物对人体脏腑经络某部分的选择 性作用 4. 中药毒性—分大毒、有毒和小毒二 .中药的用法 1.配伍—是根据病情需要和药物性能,选择两种药物以上配合应 用,可归纳为用药“七情” a.单行—用一味药治疗疾病如人参(独参汤)治气虚欲脱证 b.相须—将性能相近的药物合用,以增强疗效如人参、黄芪同 用,可增强补气的功能 c.相使—两种药合用,一药为主,与之相辅的药物可以提高主药 的疗效如黄芪与茯苓相配伍,茯苓能增强黄芪补气利 水的功效 d.相畏—一药的毒性或副作用被另一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 、生南星的毒性可被生姜减弱或消除 e.相杀—一药能减轻或消除另一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f. 相恶—两药合用,一药可使另一药功效降低或丧失如黄芩能 减低或消除生姜的温性 g.相反—两药合用后,可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人参反藜芦,2. 禁忌 ⑴. 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 ⑵. 妊娠禁忌 ⑶. 服药饮食禁忌,三. 方剂的组成原则 君药—是针对主病和主证起主治作用的药物 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 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助药—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 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 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与烈性 反佐药—根据病情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 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引经药—能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药引) 调和药—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原则,臣药,佐药,使药,一.解表药 1. 解表药 (1).定义 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 称之为解表药。
(2). 临床适应证 辛温解表药—适用于风寒表证 部分药物可用于咳喘、水肿、风湿、痹证等 初起而兼有表寒证者 辛凉解表药—适用于风热表证 部分药物可用于麻疹或疮疡初期兼表热证3). 使用注意 a. 使用发汗力强的解表药,要注意不可 使汗出过多,以免耗伤阳气和津液 b. 津血亏耗者虽有表证也要慎用 c. 解表药一般不宜久煎,以免降低药效2. 常用辛温解表药 防 风 兼除湿止痛—用于风 (辛甘 辛温解表 寒湿痹关节疼痛 微温) —用于外 祛风止痉—用于破伤 感风寒表 风、风痰阻络之口眼 证 歪斜证 透疹止痒 兼散瘀止血—用于跌 荆 芥 —用于麻 打损伤荆芥炭止 (辛微 疹、风疹 血多用于衄血、便血 温) 等证)麻 黄 发汗之力最强,尤适宜于 (辛微 外感风寒无汗之表实证 苦温) 兼宣肺平喘—用于风寒犯 辛温解表 肺,肺气失宣的寒喘证 —用于外 利水消肿—用于水肿兼有 感风寒表 表证者。
证(恶寒 发汗之力不及麻黄,外感 发热、头 风寒不论有汗无汗均可应 身疼痛、 用 苔薄白脉 善温经通脉—用于寒凝经 浮紧等) 脉所致的胸痹、痛经、关 桂 枝 节痹痛者 (辛甘 助阳化气—用于脾肾阳虚 温) 所致的水湿内停证3.常用辛凉解表药 薄 荷 疏散风热—用于外 善于清利头目—用于风热 感风热表证 上攻所致头痛目赤等证 透发麻疹 —用于麻 疹初期疹发不畅 清利咽喉 —用于咽 兼解毒消肿—用于热毒疮 牛蒡子 喉肿痛 肿、痄腮等证葛根 疏散风热 透发麻疹 —用于麻疹初期 —用于外 疹发不畅 感风热表 兼生津止渴—用于热病口 证 渴或消渴证 升举阳气 —用于脾 善于疏肝解郁—用于肝气 虚泄泻或 郁结证 中气下陷 兼和解表里—用于邪入少 柴胡 证 阳之寒热往来桑叶 疏散风热 疏散之力较下者强 —用于外 又可润肺止咳—用于燥 感风热表 热伤肺,咳嗽痰稠、鼻 证。
咽干燥之证 清肝明目 —用于肝 经风热或 清肝明目之功较上者优 肝火上炎 且善清热解毒—用于疔 菊花 目赤肿痛 疮肿毒野菊花),,,,二.清热药和清热剂 1.清热药 (1).定义 凡以清泄里热为主要作用,主治热性病证 的药物,称之为清热药 (2).适应证 用于热病高热、热痢、痈肿疮毒及阴虚 内热等里热证候3). 使用注意 a. 应辨清不同热证,选择针对性之清热药 b. 清热药性多寒凉,过用易伤阳气,故要注 意中病即止,避免克伐太过,损伤正气 c. 对脾胃虚弱或阴虚津亏者应慎用,或适当 配伍健胃和养阴药,以祛邪而不忘扶正2.常见清热药 石 膏 生石膏其性大寒善于清肺胃之热 (辛甘 —用于肺热咳喘及胃热之牙龈肿 大寒) 清热泻火 痛等证 —用于温 兼除烦止渴—用于口渴多饮等消 热病之壮 渴证 热、大汗 煅石膏有清热生肌敛疮之效—外 烦渴 、脉 治用于疮疡溃不收口、湿疹、水 洪大者 火烫伤等证 知 母 (温病之 兼滋阴降火—用于骨蒸潮热 (苦甘 气分证) 生津润燥—用于内热伤津及消渴 寒) 证。
寒 ) 及阴虚,,,,黄芩 性味苦寒 作用偏于上焦,善于清泻肺热—主治 清热燥湿 肺热咳嗽清热凉血治血热出血证 泻火解毒 兼凉血安胎—用于血热胎动不安 —用于湿 作用偏于中焦,善清心、胃火热—主 热火毒所 治热病壮热烦躁、神昏谵语及胃肠湿 黄连 致之高热 热之腹泻、痢疾、呕吐等证 烦躁神昏 作用偏于下焦,善清下焦湿热—主治 谵语、下 湿热泻痢、黄疸、带下、足下肿痛、 痢、黄疸 热淋及湿疹等证 疮疡肿毒 兼滋阴降火—用于阴虚发热、骨蒸劳 黄柏 等证 热、盗汗、遗精等证连 翘 善于消痈散结—用于痈 清热解毒 疮肿毒为治疗痈疮肿 —用于热 毒或瘰疬结核之“ 疮家 毒疮疡肿 圣药 ” 连翘心则长于清心泻火 疏散上焦 兼凉血止痢—用于热毒 风热—用 泻痢、下痢脓血之证 于外感风 可单用鲜品浓煎频服或 热表证 配伍黄连、白头翁、马 金银花 苋等蒲公英 常用于乳痈—可单用鲜品 煎汤内服或捣烂外敷 利湿通淋—用于湿热黄疸 清热解毒 、小便淋沥涩痛。
—用于热 毒疮疡肿 痛 凉血止痢—用于热毒泻痢 、下痢脓血之证为治疗 白头翁 痢疾之要药生 地 清热凉血—用 为滋阴凉血之要药 于温热病热入 兼养阴生津—用于 营血证身 热病伤津、舌红口 热烦躁甚至神 干或口渴多饮 昏谵语、斑疹 兼活血散瘀—用于 各种出血舌红 血瘀闭经、痛经、 绛)及阴虚发 或血热瘀滞疮毒肠 热证 痈、跌打损伤瘀血 牡丹皮 作痛等地骨皮 为退虚热之要药 又能清泻肺热—用于肺 清虚热—用于 热咳喘 阴虚发热、骨 专治骨蒸劳热 蒸劳热、盗汗 又善清疳热—用于小儿 等证 食滞或疳积发热 (低热 、腹大、消瘦、口渴等银柴胡 证荷 叶 兼用于脾虚腹泻、饮食 (苦 凉) 停滞等证 清热解暑—用于 暑热外感或中暑 等证。
青 蒿 (苦辛寒) 兼用于阴虚发热、疟疾决 明 子 兼用于热结便秘或肠燥 (甘苦咸) 便秘 清热明目—用于肝 (可单味煎服或研末服) 火上炎或风热所致 的目赤肿痛、羞明 多泪等症 谷 精 草 (辛甘凉) 兼用于外感风热表证补虚药 1. 定义 凡能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不足和增强人体机能活动, 以治疗各种虚证的药物 2. 适应证 ⑴ 用于各种虚证(气、血、阴、阳虚) ⑵ 用于实邪未除,正气已虚病证3. 使用注意 ⑴ 补益药不适用于实证 ⑵ 服用补益药时,当应照顾脾胃,以免影响消 化吸收 ⑶ 补益药切忌滥用,如使用不当,往往有害无 益补气药 人参 1. 野山人参类(山参) 商品:气香浓厚,味甘微苦,以支大,纹细, 芦长,碗密,有圆芦及珍珠点者为佳 特点:补气力大,产量少,价格昂贵 2. 园参类(人工培植者,以身长,支大,芦长为佳) ① 生晒参类 气香、味甘、微苦、性平,适用 ② 糖 参 类 于气阴不足者,下者作用较弱。
3. 红参类 ① 红参(芦粗短、身粗短、腿粗短、分枝3-5条) 芦长、身长、腿长、分枝少—边条红参即边条参 ② 高丽参(产于朝鲜的红参,朝鲜参,别直参) 红参类 味甘微 →适用于气弱阳虚者,下者作用较强 高丽参 苦性温,,,大补元气—用于气虚欲脱之证 人 参 补脾益肺—用于脾肺气亏 甘,微苦温 生津止渴—用于津伤口渴,消渴证 宁神益智—用于气虚血亏引起的心神 不安,失眠多梦,惊悸健 忘等证用于气阴虚而有火之证 西洋参 补气养阴 用于热病气阴两伤,烦倦 苦微甘寒 清火生津 口渴 用于津液不足之口干舌燥 商品:以条匀、质硬、体轻,表面横纹紧密(切 片内层有微细菊花形纹络),气清 香,味 浓为佳野生者为上品,栽培者次之党参 补中益气—用于中气不足和肺气亏虚 甘平 生津养血—用于热病津伤,气短口渴及 血虚萎黄、头晕、心悸等证黄 芪 补气健脾—用于中气下陷 托毒生肌—用于气 甘微温 血不足所致之溃疡 益气固表—用于表虚自汗 久不收口 白 术 安胎—用于脾虚气 苦甘温 利水消肿—用于脾虚水肿 弱之胎动不安。
补气药膳 补气药膳方一:党参、黄芪、淮山、红枣、枸杞 子加配料鸡、猪排骨等,煲汤 功效:补气养血、健脾益肾 补气药膳方二:糯米、红枣、桂圆,新鲜柑皮少 许,白砂糖适量,煮粥 功效:健脾养心生血,,补气药膳方三:莲子、芡实、淮山、鸡蛋, 加适量白砂糖,煮汤 功效:补肾健脾、强身壮体 另外:也可选择单用人参或红参或高丽参 或西洋参炖汤补血药 当归 活血止痛—用于跌打损伤, 瘀 补血调经— 血肿痛 用于血虚证 润肠通便—用于血虚肠燥便秘 及月经不调 (当归为妇科 平肝止痛—用于肝阳上亢之头 调经要药) 晕头痛 白芍 敛阴止汗—用于阴虚盗汗补肝肾,益精血—用于肝肾两虚,精血不足之 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