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外线和复方利多卡因联合用于会阴侧切术后拆线镇痛疗效观察临床医学论文.doc
2页红外线和复方利多卡因联合用于会阴侧切术后拆线镇痛疗效观察_临床医学论文 【摘要】目的应用红外线照射联合复方利多卡因湿敷预处理会阴侧切手术切口,观察其对拆线时的镇痛疗效方法选取经阴道分娩行会阴侧切术初产妇100例,分为红外线联合复方利多卡因组(实验组)和生理盐水组(对照组),每组50例实验组拆线前用红外线照射加复方利多卡因湿敷,对照组拆线前用生理盐水预处理通过mgill疼痛评分法评估镇痛效果结果实验组镇痛显效44例,对照组镇痛显效7例结论红外线照射联合复方利多卡因湿敷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生理盐水预处理 【关键词】利多卡因红外线会阴侧切 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反应,人体表现为焦虑、紧张,情绪烦躁激动大多数产妇经历了分娩时的疼痛,对会阴侧切术后拆线时疼痛预期表现为恐惧的强烈反应如何有效减轻产妇会阴侧切术后拆线切口的疼痛和提高切口愈合质量,已成为妇产科长期以来的探索方向为了有效减轻拆线时切口疼时给产妇带来的痛苦,我们在拆线前对手术切口进行了红外线照射联合复方利多卡因湿敷预处理,拆线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镇痛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2010年6月~2011年6月在盐城市妇幼保健院住院、经阴道分娩并行会阴侧切术的初产妇100例,年龄范围在25~30岁。
身体状况良好,产后无并发症,无精神异常,无利多卡因过敏史随机分为红外线联合复方利多卡因组(实验组)和生理盐水组(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在年龄、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生理盐水组,产妇在拆线前先用5%碘伏棉球将切口从内向外消毒2次,然后给予生理盐水纱布湿敷15分钟后给产妇拆线,拆线完毕后再用碘伏棉球消毒切口随机分为红外线联合复方利多卡因组,常规消毒后,用2%复方利多卡因纱布湿敷联合红外线照射(距离为25-30cm)切口15分钟后给患者拆线,拆线完毕后再用碘伏棉球消毒切口 1.3疗效标准 通过mgill疼痛评分法评估镇痛效果将疼痛分为五级,即0级无痛;1级有疼痛感,但不剧烈;2=轻微疼痛,产妇不舒适;3级疼痛,产妇痛苦;4级疼痛较剧,有恐惧感;5级剧痛,产妇拒绝拆线拆线处理前给产妇一份疼痛的自我评估量表,拆线后让患者根据疼痛程度做出评分,除此之外还应注意产妇的表情,如产妇面色苍白,表情痛苦,发出呻吟或呼喊,并出现肢体僵直、拒绝拆线等,归入相应等级规定:0~1级镇痛效果为显效;2~3级镇痛效果为一般;4~5级镇痛效果为无效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2结果 实验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25.83,p<0.01),见表1 表1.治疗组与对照组镇痛效果比较 组别n显效一般无效 观察组504460 对照组507430 3讨论 红外线是一种不可见光线,现代物理学称之为热线红外线治疗作用的基础是温热效应波长为5~10µm的红外线能穿透4~9㎝深度的组织[1],在红外线照射下组织温度升高,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快,物质代谢增强红外线还可以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镇痛及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血液循环,增加细胞的吞噬功能,消除肿胀,促进炎症消散,从而减少产妇的不适,在临床上已得到普遍使用[2]复方利多卡因为酰胺类局部麻醉药,它具有穿透性强、弥散广、作用快和维持时间长的特点,黏膜吸收速度几乎与静脉相似[3],局部湿敷后可通过皮肤渗透到皮内及皮下组织的神经细胞膜内,引起细胞膜体积增大,流动性增加,导致Na+通道的蛋白质发生某些可逆性的构象变化,当神经冲动到达时,Na+通道不能开放,从而阻断了神经冲动的传导,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4]; 我们提倡人性化护理由于产妇经过了分娩过程,对疼痛、医用器材以及其产生的声音都比较恐惧另外由于会阴部皮肤的真皮层含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外缝拆线时由于牵拉,组织摩擦等会使患者局部产生剧烈的疼痛而导致恐惧甚至拒绝拆线。
减轻患者躯体的疼痛,把患者的疼痛恐惧心理降低到最低程度,促进患者舒适,以人为本,是我们医护人员应尽的责任本文结果表明利多卡因湿敷联合红外线照射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利多卡因局部湿敷加红外线照射减轻拆线引起的疼痛,操作简单,价格低廉,效果显著,无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DaileyME,LindasyS,SkalenR.RelationofthethyroidneoplasmtoHashinotosdieaseofthethyroidgland[J].ArchSurg,1995,70(8):291. [2]应莉.红外线理疗在会阴切口中的应用[J].杭州科技,2001,4:29. [3]胡秀红,胡秀凤.利多卡因湿敷减轻拆线引起疼痛的临床实验[J].齐鲁护理杂志,2001,7(7):542. [4]张运,张力.药理学[M].2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5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