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德国教育课件.ppt
36页当代德国教育,,授 课 目 录,一、德国风土人情概貌 二、德国教育行政制度 三、德国各级各类教育 四、德国教育特点 五、德国教育问题 六、对策及趋势,一、德国风土人情概貌,国家全称: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文Deutschland, 英文Germany,法文Allemagne 面积:35.7万平方公里,人口八千多万,行政区域划分为联邦、州、地区三级 首都:柏林 官方语言:德语 巴登-巴登市名 冬季无寒冬、夏季无酷暑 饮食文化,一、德国风土人情概貌,德国的经济奇迹 经济实力:2006GDP为28582.34亿美元,排名全世界第三,人均GDP为34679美元科技先进、产品质量优秀二、当代德国的教育行政制度,1949年德国宪法基本法:德国实行以各联邦州为中心的松散的联邦合作性管理体制 中央一级联邦教育、科学、研究、技术部(BMBFT) 州一级三级教育行政机构,即州文化教育部、专区一级、市一级或县一级 职能:文化教育部负责教育立法,代表国家组织、计划、领导与监督学校;专区一级负责完全中学、职业学校教育、领导市(县)教育局;市或县一级通常称为教育局,负责基础学校、特殊学校和主体中学等协调机构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各州文化教育部长常务会议(KMK); 科学审议会,1957,包括科学委员会和管理委员会; 联邦与州教育计划委员会,1970; 德国教育审议会与“2000年教育咨询委员会” 。
二、当代德国的教育行政制度,三、各级各类教育,(一)学前教育 (二)初等教育 (三)中等教育 (四)高等教育 (五)职业教育 (六)师范教育,(一)学前教育,开端:1837年福禄倍尔创办新式幼儿园 招收对象:3-5岁儿童,自愿入园 实施机构:幼儿园普通幼儿园和特殊幼儿园非义务教育阶段 教学特点:大部分建立3-5岁混合班; 不进行读写算知识教学,自由活动为主 大部分幼儿园为半日制(部分为全日制),(二)初等教育,招收对象:年满6岁的儿童体格和心智检查 学制:四年,少数为六年 教学特点:促进智力发展; 教学逐步取代游戏; 重视读写算的学习与练习; 小班化教学; 六级制记分和“正常升级” 定向阶段 主体中学 实科中学 完全中学 综合中学,(三)中等教育,(三)中等教育,定向阶段 学 制:2年,即五年级和六年级 实施形式:隶属于各类中学的定向阶段 择校 独立式的定向阶段 主体中学 学 制:第七至第九年级 考试形式:无毕业考试,平时成绩即为毕业成绩 主体中学毕业生的出路与学校前景(残剩学校)3. 实科中学 学 制:第七至第十学级 任务与目标:文化科学知识训练和多种能力训练,培养工商业、行政管理和社会部门中级管理人员。
课程设置:选修分组教学,必修核心学科(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地理和现代外语等),选修课程组(外语、数学-自然科学、社会常识-经济常识、社会科学-社会教育学和艺术等) 定向性特色教育 毕业生出路,完全中学 学 制:第七至十三年级 教学阶段:必修课阶段,即完全中学初级阶段(7-10) 选修课阶段,即完全中学高级阶段(11-13) 教学特点:强调学术性和外语学习; 重视学生个性与兴趣的培养 开设特色科目,发展学生特长 高年级习明纳教学 毕业生出路较好,综合中学 背景与目的:民主化 类型:一体化综合中学、合作式综合中学 教学形式:分组教学,如跨学科能力分组、 选修分组、学科能力分组、弹性分组等 半日制、全日制、部分时间制 中德教育质量观的异同,(四)高等教育,类型与学制:学术性高等教育、非学术性高等教育 升学制度:无统一国家高考,推荐入学 高考 学习阶段:基础课程阶段与专业课程阶段 毕业考试:高等学校考试(专业文凭考试,适用于自然科学专业和部分社会科学以及人文科学专业)、国家考试(师范专业、医学和法学专业)与神职专业的教会考试 教学形式:讲课、练习、习明纳、实验、调查、实习等。
教学与科研的结合、研究年,(五)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体系:学校职业教育和企业训练 1. 职业学校 职业义务教育的主要场所,双元制模式 2. 职业专科学校 全时制,1-3年,按职业方向分为工业-技术职业专科学校、商业-管理职业专科学校、家政-社会服务职业专科学校、外语职业专科学校、音乐职业专科学校等3. 职业预备学年 招收对象,全日制教育,职业定向课为主 4. 职业提高学校 职业进修和深化教育,多附设于职业学校或职业专科学校 5. 专科高中与职业高中,6. 专科学校 培养技术经营者,全时制、部分时间制和夜间课程,毕业考试为国家考试 7. 职业学院 双重训练制高等职业学校,两年六)师范教育,实施机构:高等师范学校和其它大学 培养目标:按学校类型培养、按阶段培养 修业年限:3-3.5年;3-4年;4-4.5年 课程与教学:高等学校学习阶段、见习阶段 教师地位与待遇、无声的抗议,四、教育的特点,(一)典型的联邦合作式教育管理 (二)社会的广泛参与、监督和管理 政府教育部门,不同组织、团体和社会舆论等 家长、教师、雇主协会 家长开放日,(三) 基础教育双轨制 入学资格:学生的能力 实施方式:定向阶段提高教育效率 加强学前补偿教育 消除弱势群体的困难 加强各轨学校间的可渗透性 增设第二、第三条培养途径,,关注基础教育中的弱势群体,,中国基础教育中弱势群体之表现 基础教育教材中男女比例严重失衡,以某社会课为例,教材中的男性形象的比例高达95,而女性形象仅占5;就教育阶段来说,小学以后的女性形象在教材中比例大大减少。
贫困地区和家庭 残疾儿童,总有一种声音让我们泪流满面 总有一些照片让我们隐隐作痛,,四、教育的特点,,四、教育的特点,,四、教育的特点,,四、教育的特点,,四、教育的特点,,四、教育的特点,,(四)出色的职业教育制度 法律保障 1969年职业教育法 义务职业教育 双元制培养模式 其它:小班化教学、贵在养成、大学宽进严出 宽进严出与严进宽出之辩,五、德国教育问题,(一)教育联邦制缺点 (二)小学过早分流 “十岁定终身” (三)缺乏统一标准和评估机制 (四)教师教授终身制 (五)双轨制弊端 (六)职业教育滞后 主体中学“残剩” 教学质量下降 高校生源质量下降 “职业大学生”,六、对策及趋势,(一)高校收费 历史传统:大学门前不分贫富 公立大学免费教育 高校改革:“有限”收费制,(二)引进新学制 历史传统: “本硕连读”学制 学制改革:引进英美教育体系的学士、硕士学制 目 的:降低辍学率,提高大学国际竞争力 2003年德国高校毕业生数增长了约4.6%,2004-2005冬季学期,全德提供的学士、硕士课程分别为1253和1308个,占全德高校课程总数的23。
上述学士课程中的82.8平均需就读3年,而硕士课程中的58.1则超过两年三)提高主体中学质量 良好开端计划:预防理论与心理指导 成功主体中学计划:学习能力弱的学生 建立职业定向主体中学,(四)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 鼓励企业培训,承担一定比例企业培训费 削减夕阳职业培训,开发新职业 改革僵化培训课程,拓宽课程内容 加强职后培训,定位终身教育,六、对策及趋势,(五)开展新课程改革 目的:防止过早专业化 措施:加强普通教育 确立核心学科 加强自然科学课程 发展特长课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