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精美古文和现代文共三篇丁爱梅.doc

14页
  • 卖家[上传人]:枫**
  • 文档编号:486568562
  • 上传时间:2023-01-1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05KB
  • / 1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文言短文 《鼠 画 逼 真》原文:东安一士人善画(1),作鼠一轴(2),献之邑令(3)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4)旦而过之(5),轴必坠地(6),屡悬屡坠令怪之(7),黎明物色(8),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举轴(9),则踉跄逐之(10)以试群猫,莫不然者(11)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12) (摘自《独醒杂志》)注释:(1) 东安:县名,现在湖南省衡阳一带 善,精通,擅长 (2) )一轴:画用轴装,一轴就是一幅的意思 (3) 邑令:县令 (4) 漫:漫不经心,随便5) 旦:早晨 (6) 必坠地:总是落在地上7) 怪之:对这种情况感到奇怪怪,认为······奇怪,感觉奇怪,此处形容词做动词,意动用法 (8) 物色:察看9) 逮:等到,及 (10) 踉跄:形容猫跳跃捕捉的样子 (11) 然:这样 (12) 为:是 译文: 东安有一个读书人擅长做画,作了一幅题材为老鼠的画,献给县令县令开始不知道爱惜它,很随意地把这幅画挂在墙壁上每天早晨走过挂画的地方,那幅鼠画总是落在地上,多次挂上去多次落下地县令对这种情况感到很奇怪一天黎明时候县令起来察看,发现画落在地上,而有一只猫蹲在画的旁边。

      等到县令把画拿起来,猫就跟着跳起来追赶那幅鼠画县令就用这幅画来试其他的猫,结果没有一只不是这样的到这时候,才知道这幅鼠画是画得很逼真的,值得爱惜赏析: 一幅挂在墙上的画,为什么“屡悬屡坠”呢?原来是猫错误地把图画中的老鼠当成了真正的老鼠去捕捉,弄落到地上的当县令举起画轴的时候,那猫又“踉跄逐之”不止是这只猫是这样,而且“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作者从头到尾始终没有对图画本身作一句直接的议论评说,只是借助猫的错觉来烘托映衬猫的眼睛是何等锐利灵敏,然而猫居然多次把图画中的老鼠当成真鼠,由此可见,鼠画得是何等逼真精妙,已经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我们在作文描写刻画人物、事物的时候,不妨学习作者这种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我们笔下的人物、事物更加生动形象 伤仲永 王安石 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叫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再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说:“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王先生说:仲永从小通达聪慧,会做诗的能力,是先天得到的他先天得到的禀赋,比起有才能的人高多了最后成为普通人,是因为他后天的学习没有达到要求,像他那样先天得到的,禀赋如此之好,却由于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成为普通人;现在那些没有先天的禀赋,本来就是普通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普通人恐怕都不能够吧?作者: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背景:天圣三年(1025年),方仲永无师自通,提笔写诗,震动乡里明道二年(1033年),与方仲永同龄的王安石跟随父亲回金溪探亲,在舅舅家遇见了方仲永他请方仲永作了几首诗,但他有些失望,因为“神童作家”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聪明康定元年(1040年),王安石再次到金溪探亲此时方仲永已做回了农民字词翻译:1.隶:属于;  2.世隶耕:世代耕田为业;  3.未尝:不曾;  4.求:要求  5.异:对……感到诧异  6.借旁近:向邻居借;  7.与:给;  8.书:写;  9.为:题写;  10.以……为意:把……作为诗的主旨;  11.观:看;  12.自是:从此;  13.是:这、此;  14.就:完成;  15.者:......的地方;  16.稍稍:渐渐;  17.或:有人;  18.宾客:用宾客之礼款待,名词动用(请客);  19.邑人:同县的人;  20.乞:求取,这里指花钱求仲永提诗;  21.利其然:贪图这样(以此有利可图);  22.扳:通“攀”,牵,引;  23.环谒:四处拜访;  24.使:让;  25.从:跟从;  26.称:相当;  27闻:名声  28.泯然:完全消失。

      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  29.不至:没有达到(要求)  30.王子:王安石的自称  31.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32.固:本来  33.文理:文采和道理  34.利:认为……有利可图意动用法.整体把握:本文见闻得当,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本文的语言十分精当叙事部分仅以一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地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过程,议论部分也不过七十余字,文中的每一词、句都有其确切的表达作用,而不是可有可无例如第一段,首句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这不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绍,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

      第二段叙事极为简要,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结尾的议论部分,言简意深,说理严谨对本文语言精当的特点,可以逐词逐句体察、品味美文欣赏: 《深阅读之美》  一盏茶,一缕香,一捧古卷细思量如豆的灯光下,书香浸染,茶香缭绕,心香氤氲……  生活的节奏快了,零乱的不应该是我们内心的步伐,在这个浅阅读流行的时代,我们当守住内心的深度,心灵的深度  也曾在浅阅读的潮流里随性,但面对那一幅幅装帧(zhēn)精美的图集时,仍不住叹息,怀念那蝉鸣蛙声里的往昔流年浅阅读的简单轻松,实用有趣吸引着人们忙碌的心让人们在浅浅的阅读中完成了自己的心灵之旅,再融入到快节奏的生活中而我更喜欢那散发着淡淡馨香的深阅读,更喜欢在深层次的阅读中净化自己的心灵  深阅读似茗,需细品需在风静人定的夏夜想起那“留得残荷听雨声”的闲情;需在金风袅袅的黄昏想起那“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需在浩浩江水边想起那“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放深阅读,是一种更贴近心灵的阅读手里捧着书,在幽幽荷香中,温一壶月光下酒,在字里行间聆听,来自远古的清音一直认为,阅读是与作者内心的交流不经意的行文间,可见作者的扬眉微笑;不经意的思考间,可见自己的寂寂心声。

      喜爱深阅读,喜欢在字里行间感受作者的心意,喜欢看作者笔下流淌的情思浅阅读可能是仅仅与作者有个会面,近未深交,便已走远,未免让人遗憾阅读的深,让我们获得更多很多人怀念过去在书店读书,世界仿佛只剩下了书,只剩下了自己和作者的喁喁私语,只剩下了自己的会心微笑在小小的书店里,人人却可以有一个大大的内心世界  喜欢深阅读的人,会喜欢在春天踏青,感受风乎舞雩(yú)的惬意;会喜欢在夏夜谈心,感受蛙声一片的欣喜;会喜欢在秋天登高,感受落木萧萧的壮美;会喜欢在雪夜神游,感受万树梨花的凉意深阅读,让我们在忙碌中拥有一份闲情,在快节奏中暂停脚步,让心灵拥有纯净如水般的温暖和感动深阅读的幽远与闲适,似水般流淌着对生命的感悟,似云般拂掠着尘世的感动人生有味是清欢深阅读的清明淡雅,让我们在生活中受到心灵的净化和感悟!  【评析】  本文文采飞扬,读来令人击节赞赏这篇考场佳作,作者以极具个性化的表达方式,独特的语言进行论述分析无论是排比还是比喻,抒情还是举例,始终围绕题旨来构思,频频设喻,张弛有度在极力赞赏“深阅读之美”的同时,对“浅阅读”也不简单地予以否定,而是辩证地分析,不偏执,不武断语言精致而有韵味,情感哲理兼备,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