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技术2.0微能力]:中学九年级化学上(第七单元)灭火的原理--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获奖优秀作品-《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docx
36页中学九年级化学上(第七单元)灭火的原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微能力2.0认证-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目 录作业设计方案撰写:TFCF[优秀获奖作品]3一、单元信息基本信息学科年级学期教材版本单元名称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人教版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单元 组织方式团自然单元 □ 重组单元课时信息序 号课时名称对应教材内容1燃烧的条件7.1燃烧和灭火2灭火的原理易燃易爆物安全知识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化石燃料的利用与开发7.2燃烧的合理利用和开发4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新能源的利用与开发二、单元分析( 一) 课标要求1.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能量变化,认识通过化学反应实现能量转化的重要 性;2.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了解使用氢气、天然气 (或沼气) 、液化石油气、 煤气、酒精、汽油和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 3.认识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发生的条件,了解防火灭火、防范爆炸措施; 4.知道化石燃料 (煤、石油、天然气) 是人类社会重要的自然资源,了解海洋中蕴 藏着丰富的资源;5.了解我国能源与资源短缺的国情,认识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意义;(二) 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初中化学上册的最后一个单元,本单元的课程内容属于 2022 初中化 学新课程标准一级主题“科学探究与化学实验”和“化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
知 识难度较小,但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将化学学科知识与社会知识紧密联系,内容- 1 -涉及能源、环境等社会问题,突出化学在科技、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体现化学学 科的应用价值对于学生认识化学的重要性,体会化学与人类的关系,增强化学观念具有 重要作用本单元教材从燃烧利用的历史追溯引人,通过常见的燃烧现象,介绍燃 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以及一些安全知识然后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人手,介 绍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与本单元内容呈现以“燃料燃烧”为基础,体系结构呈 现以“现象一本质应用"为线索三) 学情分析本单元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内容编排上注意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选择学生熟悉和生活中常见的知识和现象,配合图像和绘画,增强学生对知识 的感受,井注意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学习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 质后,学生已经对物质的燃烧与灭火有了一定认识,同时也已经学会了科学探究的 一般方法与步骤,为本单元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的实验探究打下了坚实的基 础本单元要学习的内容大多可由学生自主学习来完成,给了学生较大的发挥空间, 可以使学生运用前面掌握的一些方法、理论、能力来完成本单元的学习,这样既锻 炼、提高了学习能力,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其次,本单元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 养和生活常识的积累都有很好的体现,例如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安全意识、防火 灭火的小常识等,并适当的编入与社会发展,新科技等相关资料因此本单元重在 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熏陶三、单元学习作业目标1.知道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了解防火灭火、防范爆炸的措施; 2.知道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3.知道化石燃料的用途及燃烧对环境的影响;4.了解合理利用和开发能源的重要性;5.树立辩证认识问题的意识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根据单元知识结构的逻辑关系图 (如下图) 合理分配课时作业,每个课时的作业结构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主要有课前预习、基础巩固、能力提升、课外实践等板 块,作业的难度、问题的梯度有一定层次的提升,增加一定量的开放性、实践类作- 2 -业,通过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发展,提高作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五、课时作业第一课时课时目标:认识燃烧的条件;在燃烧条件的探究过程中,学会运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对比实验A课前预习1.燃烧的定义:通常情况下,燃烧是指 与 发生的一种 的剧烈的 2.阅读课文并根据资料分析:水不能燃烧而酒精可以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蜡烛在空气可以燃烧而当用烧杯盖住火焰时却很快熄灭,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要先点燃铁丝上系着的火柴,再伸入集气瓶中,火柴燃烧的 作用是利用燃烧放出的热量达到铁丝着火的最低温度,说明燃烧的条件是 。
由上可知,物质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分别是 、 、 ,三者必须同时满足参考答案:1.可燃物、氧气、发光、放热、氧化反应2.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3 -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时间要求:1 分钟评价设计:根据课文学习燃烧的定义,并通过资料对比分析,认识到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分别是可 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从燃烧的条件入手,考察学生对知识的初步认识B基础巩固作业 1: (改编) 下列有关燃烧的叙述错误的是( )A.所有发光、发热现象都是燃烧B.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C.燃烧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D.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可能燃烧 参考答案:A时间要求:1 分钟评价设计:错选B,对燃烧的定义理解不透彻;错选C,对于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概念辨析不清;错 选D,没有认识到物质能否燃烧与氧气浓度有关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从燃烧的定义入手,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作业 2:根据如右图所示的实验现象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①②对比说明物质燃烧需要与空气接触B.①中使温度达到白磷着火点是利用了铜的导热性C.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D.①③对比说明物质的燃烧与着火点有关 参考答案:C时间要求:1 分钟。
4 -评价设计:错选A,对物质燃烧需要与空气或氧气接触认识不清;错选B,白磷达到着火点跟铜片传递 热量有关;错选D,没有认识到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同的两种物质着火点不同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从书本实验燃烧的条件入手,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C能力提升作业 3:(改编) 如图为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已知:白磷有毒,且燃烧时产生的P2O5对环境有污染1) 图1中铜片上的白磷和热水中的白磷的现象,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对比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的现象,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2) 已知可用NaOH溶液吸收P2O5 ,图2和图1相比,图2的优点 ;(3) “纸火锅”是用纸来代替铁锅,该纸不会燃烧的原因是 ;(4) 经上述实验探究,请预测白磷在实验室的保存方法: 参考答案:( 1)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2)环保,防止空气污染;(3)温度不能达到纸的着火点;(4)保存在冷水中时间要求:3分钟。
评价设计:- 5 -前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抽象扩展结构(1)无意义或 空白答案从燃烧的三个条 件之与氧气接 触、温度达到着火点角度分析从燃烧的条 件、热水的作 用、金属的导热性角度分析从燃烧的条件、对 照实验控制单一变 量角度分析从燃烧的条件 角、对照实验 度分析(2)无意义或 空白答案从实验装置的优 缺点分析能从环保角度 分析装置的优缺点能结合所给信息分 析装置的优点能结合信息分 析装置的优缺点(3)无意义或 空白答案从可燃物燃烧的 条件之温度达到着火点角度分析从可燃物燃烧 的条件和水的作用角度分析从可燃物燃烧的条 件和实际应用角度分析运用知识灵活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4)无意义或 空白答案从可燃物燃烧的 条件分析从可燃物燃烧 的条件和实际应用角度分析关注知识的迁移与 应用运用已学灵活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角度,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D课外实践火柴燃烧时火柴头是向上还是向下燃烧的更旺?动手实践一下,并运用燃烧的条件解释 参考答案:火柴头向上燃烧时,燃烧过程中热量散失,难以达到火柴棒的着火点,所以火柴会很快 熄灭如果火柴头向下,火柴燃烧过程中热量汇聚向上,可以加热火柴棒达到着火点,就可 以继续燃烧了,就越旺。
时间要求:3分钟评价设计:结合燃烧的条件,引导学生充分联系生活、动手实践,运用所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 以致用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运用燃烧的条件,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6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根据燃烧的条件认识灭火原理;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A课前预习1 .灭火的原理,即破坏燃烧的条件,清除或隔离 、隔绝 、温度 降到 以下,三者之间满足一个条件即可2.爆炸:可燃物在 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 体积 而引起爆炸;爆炸的条件是在燃烧的三个条件同时满足的基础上再具备 和 两个条件参考答案:1.可燃物、空气或氧气、着火点;2.有限的空间、迅速膨胀;有限的空间、明火时间要求:1 分钟评价设计:根据燃烧的条件认识灭火的原理,并认识的爆炸的条件是在燃烧的条件同时满足的基础 上再具备有限的空间和明火两个条件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从燃烧的条件入手使学生对灭火的原理和爆炸的条件初步认识B基础巩固作业1: (改编) 下列熄灭柴火堆的方法,其对应原理错误的是( )A.扇灭——隔绝氧气B.将柴火移出——隔离可燃物C.泥土掩埋——隔绝氧气D.水浇灭—— 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参考答案:A时间要求:30秒。
评价设计:可燃物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而灭火只需切断一个燃烧条件就能实现灭火:错 选B,将柴火移出,没有认识到是隔离了可燃物;错选C,泥土覆盖,错认为是降低温度使其低 于着火点;错选D,错认为水浇灭是隔绝氧气 7 -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从燃烧的条件入手,分析各种灭火方法的原理作业2: (原创) 2022年3月21日,东航一架波音737客机在广西梧州上空坠毁坠机地发 生森林火灾下列有关扑灭森林火灾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燃烧的可燃物上浇水以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B.通过将大火蔓延路线前方的一片树木砍掉设置隔离扑灭火灾C.采用喷洒化学药剂,人工扑打、机翻生土带等方法使火与可燃物分离 D.采用发动机带动风机产生强大风力,已达到降温和切断火源的作用 参考答案:A时间要求:1 分钟评价设计:错选B,砍掉树木,没有认识到是隔离了可燃物;错选C,没有认识到采用喷洒化学药剂, 人工扑打、机翻生土带等方法是隔绝空气,使火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