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仡佬族风俗小考_上_.pdf

6页
  • 卖家[上传人]:kms****20
  • 文档编号:46504274
  • 上传时间:2018-06-26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171.03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仡佬族风俗小考(上)罗懿群1978年以来,因连续承担仡佬族文学的科研课题,有机会多次到仡佬族地区采风,对仡佬 族风俗有一定了解为完成有关课题,也不断阅读过一些有关文献,并学习学术界田曙岚、 翁 家烈等先生的研究成果,跟仡佬族的有关人士多次交换过一些看法,自己也作过一些思考最 近,将过去所写的部分介绍性文字,进一步综合整理,作了些点滴考证,或就个人认识所及加进某些阐述,权称之为 “小考”,以就教于同行方家,也算是对多年来所作的调查思考,做一点粗浅 简略的梳理 一、 打粑、 供粑、 祭山与 “吃新” “仡佬,仡佬,开荒辟草” 这是与仡佬族相邻的各民族都共同承认,仡佬族老幼由衷地引 以为自豪,而又流传极广的一句民谚 《史记》 、《汉书》 也都记载:“西南夷 ⋯⋯ 夜郎 ⋯⋯ 滇 ⋯⋯邛都 ⋯⋯ 此皆换(椎)结,耕田、 有邑聚” 由此可知,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夜郎国时期,仡佬族 先民就已过着农耕定居生活,在贵州高原这片土地上披荆斩棘辟草莱,为开发高原山区,作出 了卓越的贡献因此,长期以来,稻作农耕,已成为仡家生计所依的主要生产活动,其物质文明 和精神文明,也都极鲜明地显示出山地农耕文化的特征 仡佬族先民,与中原文化接触较早,因而也较早地采用夏历纪年,其节日也依照夏历安排,而且几乎月月有节日。

      除正月过年之外,有 “二月二” 、“三月三” 、 四月八” 、“五月端阳” 、“六月 六” 、 七月 “中节” 、 八月 “中秋” 、 九月 “重阳” 、 十月初一 “牛王节” 、 冬月 “冬至”(又叫 “添衣节”)、 腊月 “除夕” 等等此外,还有七、 八月之间的 “吃新节” 上述节日的安排,一是体现仡家先民对农事季节的关注;二是考虑到 “劳逸张驰” 的结合; 三是与汉族和相邻民族有趋同的倾向固然,这是就表层结构而论若深入剖析其内涵,则仍然葆有其独特的风韵 首先,在上述所有节日中,仡家有自己的侧重点他们最关注的是 “过年” 、“三月三” 、“吃 新节” 和 “牛王节” 而最隆重的是前三个节日 其次,在具体的节日活动中,其具体的活动内容与方式,不仅与其他民族有别,而且在本民 族不同地区和不同支系,甚至不同宗支之间,亦各有不同的具体情节其三,在所有具体的节日活动中,都安排有各种祭祀,所祭之神虽多不相同,但祭祀祖先, 却是共同的、 主要的这其中,明显地透露出农耕民族对长者、 对前辈耕种劳绩的怀念,对耕种 经验的重视他们甚至明确地用特定的祭物来展示祖先 “开荒辟草” 和辗转跋涉迁徙之艰辛·98·以劳动所获的物品祭献祖先和神灵,这是各民族都普遍采用的方式。

      作为以稻作农耕为主要 生产内容的仡佬族,他们的劳动产品自然也主要是五谷杂粮,将谷类产品变作食品,一般是做 成饭,进一步加工则是做成米粑仡家所做的米粑,一般是做糯米糍粑,有的则是用糯米和籼 米做成两合米粑,或者做高梁粑、 包谷粑、 荞粑;有的地方,却将糯米和籼米先磨成米面,再置于 锅中炒熟,拌以少许红糖或白糖,然后用木质型范压制成各种花样的米酥糕 ⋯⋯ 等等然而,仡家逢年过节祭祖敬神时,却必须以当地出产的粮食为原料来打粑祭献,单就打的方式和献供 方式都有许多讲究 过年时,各地仡佬族无论大家小户,都必须打粑祭祖,至于精粗多寡,则视具体的经济条件 而定;而打粑的方式和献供的方式,又因支系、 宗支不同而各自有别就打制的时间而论,有的 是在除夕那一天,有的则在前一天或前两天,甚至有早晨、 中午、 晚间之分然而,无论是何日、何时、 腊月打粑,主要是为了迎请已故先辈亡灵回来接受祭祀,同家人一起过年,享用一年来辛 勤劳动的成果 打粑的工具,一般是用一截1. 5米长,直径约0. 5米粗的木头,削成长方体,然后凿开一面 的中段,做成象独木舟似的粑糟(也有的用石臼) ,盛上蒸熟的粮食,用直木杵,或用丁字镐式的 木粑锤,由两人连续杵、 锤,把熟料砸成团,便做成了米粑。

      在贵州安龙县的仡佬族,打粑人还要戴上斗笠,披上蓑衣打粑边打边停,佯装从门缝中往外瞧,看是否有外人撞进来抢夺他们 所打的米粑(实际上,当地人都懂得这一规矩 — — — 谁家打过年粑,都不能贸然前去惊扰)他们 这样做,其中有个缘由,是为了不忘当年老祖人曾经有过的不幸遭遇 — — — 老祖人好不容积攒了 一点粮食,用来打粑祭祖,打粑打得正起劲,粑锤敲击粑槽发出的 “叮,咚” 声,引来了一伙强人 将他们家中一掳而空,使欢快的节日,变成了饥饿哀愁的日子如今,各家打粑时佯装了望和隐蔽,实际上是一种嬉戏之举,各家各户打粑的声音,此起彼落,已成为一种欢悦的竞技之声, 在山村回荡着一支支祥和而有节奏的除旧迎新曲 至于祭献的方式,那更是多种多样:一般是将打制出来的米粑,先捏成圆形饼状,用碗或盘 盛起,放在堂屋里设的神龛上献供;而有的支系,则要在户主卧室的门头上,用竹片临时编成2 尺见方的竹案,用来陈设所要献供的酒、 饭、 肉和和粑粑等祭品,竹案的四周还要插挂一些 “豆鼓叶”(亦称 “扁竹根叶 ”,叶宽而扁长,属兰种植物,冬夏长青,夏季开同穗复杂的兰色小花) ,用以象征祖先当年 “开荒辟草” 时栖息树上以草叶遮风挡雨之艰辛生活;也有的是在大门内侧 头上架一竹簸设祭;而有的却要同时在磨盘上献供 — — — 这是源于洪水神话,兄妹成婚之前,从 高山上滚磨 “验婚” 的传说,据说磨盘重合后,兄妹成了婚,才繁衍了子孙后代;在云南省砚山县 阿基乡码法克村,却要用十块刀头(方块肉) ,当作 “桥礅”,再用糯米糍粑做的九块草鞋形米粑做 “桥板”,搭成长桥来祭祖。

      这也有个来历据说,当年他们的祖辈由贵州迁往云南,去到南 盘江上游的八达河时,前有大江阻拦,后有敌兵追赶,族长情急了,急呼 “天仙老祖”,顿时江水 突然断断流,族众们一下子如履长桥得以顺利过江,接着江水又马上复流,堵住了随后赶来的 追兵这是他们祖辈能在码法克村安居乐业,繁衍后代,而值得庆幸的大事用这样的方式祭 祖,一是纪念先辈胜利过江;二是用以激励后辈增强自信 — — — 只要顽强奋进,天无绝人之路仡家供粑,还有许多讲究就以粑的摆设而言,也多种多样有的是在一个大圆粑的旁 边,摆几摞堆城塔形的小粑;有的则是在一个直径1—2尺的大粑上摆几摞小粑每摞小粑的 个数和摆的方位,也因支系和宗支不同而有别如今,人们虽已说不清其所以然,但就其用以·09·贵州文史丛刊标志不同宗支房族这一点看,大约是历史上 “且” 崇拜(男性生殖器崇拜)的变异和积淀在务 川、 道真一带,人们出于对农业丰收的殷切企盼,在打粑的当天各家要选择一段枝繁叶茂的 竹枝弄来插在院坝中间,老幼一齐动手,将粘附在粑槽、 粑棍上的零星米粑,细心地抠下来, 星星点点地粘在竹枝上,做成有如米粒缀满枝头的 “米花树”,预庆丰收的到来 从头一年的除夕起,到新一年正月十五过元宵,仡家都沉浸在节日的喜庆之中,亲友互访,舞龙耍狮划旱船,跳花灯,演出地戏、 傩戏、 高台戏、 踢毽、 玩木陀螺、 打秋千,青年男女在各种场 合对歌言情 ⋯⋯。

      到了元宵那天,有的地方称为 “过大年”,既是元宵活动的高潮,又是节日的 终结当天中饭以后,有些地方的祭师或戏班、 灯班的掌坛师或班头,领着他的弟子们戴上面 具,敲锣打鼓,手持竹枝、 芭茅、 师刀之类,到寨中各通道 “扫寨”,驱鬼除疫一伙扫寨结束,便 将面具封存,标志着春节的主要娱乐活动已告一段落,不遇特殊情况,即不再演出有的地方甚至要拆了秋千,不许孩子们再打秋千、 踢毽、 玩陀螺了与此同时,则要将用纸钱帛当 “封条” 封了的牲畜圈栏、 碓、 磨、 犁、 锄等与生产活动有关的物件启封这一 “封” 一 “启”,其用意十分 明确,节日的娱乐活动将就此打住,生产劳动就要随之展开了有的地区还时兴过 “了年”,即 按仡佬家的老传统,在正月初二、 初三、 初五或初八,举行送祖祭礼,同样是明确表示过年的节 日活动就此结束,人们可以于次日投入生产劳动了如今,仡佬族地区大部分都地正月十五(也有的过正月十四)的元宵节即使已过 “了年”, 到了元宵之天,也同样要有祭祀之类的一些活动这大约是各民族长期文化交流,节日活动趋 同的结果 元宵这天晚餐前的祭祀,是过年期间的最后一次祭祖因为是给祖先 “饯行”,时间比往天 要早。

      祭祀完毕,接连要做几件事:一是要把所有摆设的供品(主要是米粑)全都收了,用竹簸或背篓装上送祖出门,在路口边 点上香烛,将供品在点燃的香烛上绕几转,又反背着返回屋里,全家人才坐下来吃 “了年饭”(即 结束过年时一次较丰盛的晚餐) ;在实兴过 “了年” 的地方,若再来过元宵,这一餐饭则要简单一 些,带有随大流应景的性质因为祖先早已送走,不再举行送祖祭祀了 二是在吃罢 “了年饭” 之后,各家的男女老少,要分头去做以下几件事(1)男性老人(或成人)要带着小孩去 “喂树子”,即一人手持柴刀在果树干上轻轻砍开一点树皮,随口喊问:“结不结(果) ?” 一人将一小片肉和一点豆腐块放进砍开的树皮中填上,回答 说:“要结(果) !” 对方又问:“落不落(果) ?” 回答说:“不落(果) ,要用人来挑,要用马来驮!” 此举 近乎儿戏,但据说借此可以催水上树,使之尽快吐芽、 开花、 结果由此也充分表现了人们企盼 丰收的强烈愿望2)青壮年男子要分头到各处祖坟上去 “亮灯” “三十夜的火,十五的灯”,这是过除夕和过元宵的不同特色安排在仡家人看来,元宵那天举行送祖祭祀之后,祖先的灵魂又回到故茔 之中去了,在他们的坟上点灯,使其如生者在家一样,同享元宵之夜灯烛的光亮,是子孙后辈应 尽的孝道。

      是夜,在各处坟山上都燃起了荧荧灯火,呈现出一派颇为别致的特有景观,生者曲 尽孝道,死者的在天之灵也一定是极为欣慰的3)小孩子们则去弄来一些冬青叶和竹稿,用来 “爆虼蚤” 即点上一把火,再将冬青树叶置于火焰上,使之发出 “噼里啪啦” 的响声,有如将 “虼(跳)蚤” 放入火中烧爆的声响,意味着要 将过去残存的虫蚁虼蚤之类烧尽,使新一年不再有类似的害虫出现这实际上是由原始巫术·19·仡佬族风欲小考驱邪除疫演化而来,如今看,虽亦似儿戏,但接着要由妇女们搞大清扫,将房屋中残留的蚊虫蚊 卵之类,尽可能清除,也许并非无益之举4)妇女们于大搞清扫工作之后,在屋里的各处,包括牲畜圈、 厨房、 仓房和大型谷物贮藏器旁,都点上灯或烛 ⋯⋯ 各家各户灯火辉煌,喜气盈庭,显现出一派兴旺发达的景象,人们以这 样的方式来预祝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 人寿年丰5)最后,一家人围着火炉(或火塘)坐下来,孩子们争相从 “米花树” 上,将风干了的 “米花”摘下来,放到火塘的热灰里煨爆,或放到油锅里炒爆来吃,不做 “米花树” 的地方,则将供过祖先 的米粑切开,或烤、 或煎、 或煮都让大家来分享成年人则静听老人 “摆古”(讲故事) ,叙家 史、 议家事,加上孩子们在一旁嬉戏逗乐,一家人热热闹闹,既充满了天伦之乐趣,也于殷切的 期望中,预享到新一年诸事顺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的快慰。

      年关已过,春临大地,仡家人满怀喜悦与自信,就要去迎接新一年艰辛的劳作和丰收的到 来了 “三月三”,是仡家看重的祭山节虽名曰祭祀山神,但从祭词中看,实际上包括了对天神、 地和祖先的祭祀仡家自己的人为宗教未能形成,无系列的神统,而是信仰多神,崇敬祖先 “三月三祭山”,各地的形式,也各不相同除了要打粑祭祖之外,各家要自备雄鸡一只,到大家公认的献山树下去宰杀来祭献山神但更多的地方,除上述分户祭祀之外,还要合寨集资杀猪 宰羊来祭献,集中在献山树下会餐主持祭祀者是寨中的祭师或德高望重的族长仪式庄严 而隆重,不让外族人或外寨人参加,个别地方甚至限制妇女参加 “坐山吃山、 吃山靠山”,在仡 家看来,主宰着山区的山神跟仡家祖先一起,是主宰着人们吉凶祸福的重要神灵,因而必须虔 诚供奉贵州省镇宁县新房乡比弓村的仡佬族祭山,以羊为主要祭献物在祭山节到来之前,主持 祭山的寨佬,就要安排人到市场上去先买一只羊子来备用三月三日这一天清晨,全寨男子都 一齐。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