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学案例范文.docx
4页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学案例 “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教学案例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上课开始,我先播放了四种声音,(笛声、小提琴声、公鸡鸣声、瀑布声)并提出问题:这四种声音分别是由谁发出来的?学生们积极踊跃的发言我再问:声音是用什么器官来感知呢?学生答:耳朵嘛! 通过学生们的回答,教师小结:自然界处处有声音,通过声音,我们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如:公鸡打鸣,说明天亮了,要起床了;我讲课学生们可以学到知识等),也可以得到艺术的享受(如:笛子,小提琴等)那么,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引入本节课课题 很简单的声音,最基础的问题,让学生情绪高昂,觉得物理课好玩并且贴近生活,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效果明显,导入新课有质量! 教学进入第二个环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通过三个实验和一首歌曲来解决问题 实验一:学说话 将手指放在自己的咽喉处,并学我说话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说话内容:“我是一个学生,我要好好交作业,不交作业就不是一个好人”学生们学着学着就笑了 实验二:音叉 教师用小锤敲击音叉,并将乒乓球靠近音叉提出问题:用小锤轻敲音叉,会发生什么现象?再用手握住音叉,又会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 猜测:声音可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实验三:尺子(学生实验) 目的:验证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要求:各小组所有成员将尺子放到桌沿处,用手拨动尺子,感受声音 并派出一个代表回答: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我给出声源的定义: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播放歌曲《黄河大合唱》,并让学生们从歌词中找出所有的声音及声源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说明声源可以是气体,也可以是固体,还可以是液体! 三个最简单的实验,实验现象明显,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不仅轻松的解决了问题,还培育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一首革命老歌,不但让人心潮澎湃,情绪高涨,而且加深了学生对声源这个定义的理解 教学的第三个片段,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的呢? 提问:(1)我讲课时,虽然与你们有一定的距离,但是你们仍然能听到我的声音,为什么?(气体传声) (2)我们在钓鱼的时候为什么要保持安静?(液体传声) 给学生时间讨论并回答上面的两个问题 (3)动手实验:(固体传声)一位同学敲击桌面,另一位将耳朵贴在桌面上感受在做这个实验时,淘气的学生热情高,他们忙于热闹,用劲敲击桌面但动手实验起到了调动后进生主动参加课堂的积极性,说明物理教学,需要尽可能地创造物理教学情景,面对全体学生。
实验需要在教师的主导下,实现学生自主探究接着我拿一个事先做好的“土”,(两个一次性纸杯和一根棉线制成的“土”),介绍“土”的使用,我问:谁想上来试一试?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就此鼓励学生自制“土” 由于实验器材的局限性,我在口头讲授真空泵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推理出“声音在真空不能传播”这个结论由此联想,太空中宇航员在舱外的对话途径:利用电子通信设备;用亚语;写字对话等舱内有空气,宇航员可以直接对话 教学的第四个片段首先带着学生学习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查看课本提供的速度数据,比较说明声音在不同物质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其次,介绍回声本环节主要是通过解决与声音相关的几个问题,来激发学生对声学的好奇心(如:为什么在敲击一下装满水的钢管后,在另一端能听到三次敲击声;为什么在自己家里、教室里听不到回声等等) 反思本节课教学,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物理教学要巧用身边的器具、生活中的器材一来实验器材学生能找到、有亲近感,做物理实验不难;二来物理实验就在身边,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兴趣高这不仅符合新课改思想,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
二、分组讨论学生通过教师引导,分组讨论,将问题一一解决,说明学生动脑筋了,是对教师教学内容思考的结果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通过师生互动,肯定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把物理和生活有机、自然联系起来了,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物理与学生的距离 三、把情感教育、行为教育、纪律教育与物理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如:感觉声带振动,请他们说:“我是一个学生,我要好好交作业,不交作业就不是一个好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是对作业的一个要求 四、培育了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逆向思维的能力如:声音是由音叉的振动产生的,用手按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音叉的振动产生的 本节教学也有不够满意之处:如: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结论几乎是直接给出的可以增加一些小实验如:用注射器对密闭的试管抽气,听音乐芯片的声音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