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文学创作的心理过程.ppt
30页第二章文学创作的心理过程第二章文学创作的心理过程人类创造活动的难解之迷人类创造活动的难解之迷一 柏拉图的迷狂说柏拉图(英译:Plato 希腊语Πλάτων) (约公元前427年-前347年)柏拉图出生于雅典贵族,青年时从师苏格拉底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 The Republic)和《法律篇》中 • “迷狂”之说最早可以追溯到荷马史诗,在史诗的开篇之首呼告诗神缪斯,酒神祭者在如醉如狂的状态中唱出即兴诗•德谟克利特指出:“没有心灵的火焰,没有一种疯狂式的灵感,就不能成为大诗人”. 这就是柏拉图所说的 “迷狂”状态•柏拉图 :“诗人是一种轻飘的长着羽翼的神明的东西,不得到灵感,不失去平常理智而陷入迷狂,就没有能力创造,就不能作诗”.•柏拉图认为诗人有两条途径进入“迷狂”状态,从而获得灵感.一条是神灵凭附;另一条则是靠不朽的灵魂对生前所居住的上界的回忆 柏拉图的灵感说包括三个方面:灵感的源泉,灵感的表现和获得灵感的过程也即是“神灵附体”、“迷狂”、“灵魂回忆”“凡是高明的诗人,无论在史诗或抒情诗方面都不是凭技艺来做成他们 的优美的诗歌,而是因为他们得到灵感,有神力凭附着。
” ——《伊安》• 柏拉图之说在中国也可以找到印证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懒慢带疏狂曾批给月支风敕,累奏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周敦儒《鹧鸪天》•此外还有第三种迷狂,是由诗神凭附而来的它凭附到一个温柔贞洁的心灵,感发它,引它到兴高采烈、眉飞色舞的境界,流露于各种诗歌,若是没有这种诗神的迷狂,无论谁去敲诗歌的门,他和他的作品都永远站在诗歌的门外• ——《斐得若篇 》•“如果我们在出世前获得了知识,出世时把它丢了,后来又通过使用各种感官重新得到了原来具有的知识,那么,我们称为学习的这个过程,实际上不就是恢复我们固有的知识吗?我们把它称为回忆对不对呢?……而学习只不过是回忆 ——《斐得若篇 》•尼采的“酒神”论,柏格森的直觉论等,都与柏拉图的”迷狂”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灵感并不是神灵凭附和对上界的回忆. 但是它强调了文学创作不同于其他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即灵感和无意识对创作的作用. 柏拉图灵感说的价值•首先,柏拉图确认灵感是文艺活动中存在的特有现象。
•其次,柏拉图看出了文艺创作与技艺创作的区别灵感是主体的一种心理功能•再次,柏拉图在论述灵感获得的过程中,强调了主体的先天资禀和后天学习二、弗洛伊德的白日梦说•“一篇作品就像一场白日梦一样,是幼年时曾做过的游戏的继续,也是它的替代物 ——弗洛伊德《作家与白日梦》•我们对童年时的游戏都不陌生年幼时的游戏当时确曾带给我们莫大的满足,同时也寄托着我们的一个个梦想作为成人,游戏已不是天分然而我们依然可发现有类似游戏的东西存在于一部分人身上,即是弗洛伊德所说的创造性作家身上这种与“游戏”相仿佛的东西就是“幻想”,而作品就是“幻想”的产物•每一种文学作品都可说是由想象而来作家的思绪一如梦里的游魂,或魂飞天外,或思接千载,似可捕捉却又难以捕捉幻想可说是文艺创作的必经要道没有幻想,一部作品的诞生几乎不可能 •弗洛伊德的理论并不只是认为作品的诞生与幻想有关他还认为这种幻想是一种未完成的愿望的满足,是“白日梦”弗洛伊德认为:“一个幸福的人绝不会幻想,只有一个愿望未满足的人才会幻想的动力是未得到满足的愿望,每一次幻想就是一个愿望的履行它与使人不能感到满足的现实有关联在弗洛伊德看来,这种未满足的愿望很大程度上是对欲望的渴求。
•“诗人是按照自己的肖像来创造他的人物的,这位小小的后世造物主也在这点上和那亲爱的上帝相似因此,如果说卡尔·摩尔和波萨侯爵完全是席勒本人,那么哥哥更像他笔下的维特、威廉·麦斯特和浮士德,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研究歌德精神发展的不同阶段 ——海涅•当然,作品的虚构性使其不可能与白日梦的模特完全契合弗洛伊德注意到了这种距离同时,他指出这样一种情况:“作家用自我观察的方法将他的‘自我’分裂成许多‘部分的自我’,结果就使他自己的精神生活中冲突的思想在几个主角身上得到体现 •弗洛伊德自己也认为,他的这一理论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作家同时,他又说:“至今我所能做的,只是抛出一些鼓励和建议从研究幻想开始谈到作家选择他的文学素材的问题 弗洛伊德认为白日梦者会小心地在别人面前掩藏起自己的幻想,因为他觉得他有理由为这些幻想感到害羞正如他认为性冲动在梦中会以扭曲或变形的方式表现出来一样,他也认为作家在写作时,同样会通过改变或伪装来减弱他利己主义的白日梦的性质 三、老庄的虚静说“虚静”是艺术创作中,作家通过收视返听、澄怀静虑所达到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它是艺术构思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
刘勰说:“陶钧文思,贵在虚静《文心·神思》)在创作活动中,虚静的重要意义在于使艺术家从实用态度和知性分析中解脱出来,宅心玄远,灵府自由,进入审美观照的境界,为艺术构思作心理准备 1、虚静的方法• 艺术主体进入虚静状态的方法,就是艺术主体进入虚静状态的方法,就是《《庄子庄子》》中说的中说的““心斋心斋””和和““坐忘坐忘””《《庄子庄子··人间世人间世》》说:说:““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心斋心斋””是要排除创作主体心中的功利物欲有欲之人,是要排除创作主体心中的功利物欲有欲之人,心绪卑琐,目光屑小,自难对外物进行审美观照,心绪卑琐,目光屑小,自难对外物进行审美观照,所以艺术家要秉心养性,洗涤灵府,以期致虚守所以艺术家要秉心养性,洗涤灵府,以期致虚守静,澡雪精神关于静,澡雪精神关于““忘坐忘坐””,,《《庄子庄子··大宗师大宗师》》说: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在理,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在理,此为坐忘此为坐忘坐忘坐忘””是要约束创作活动中的知是要约束创作活动中的知性分析活动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是非曲直,性分析活动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是非曲直,消息盈虚,要是频于知性分析活动,急于是非价消息盈虚,要是频于知性分析活动,急于是非价值判断,让逻辑约束自由想象,让好奇心戕害审值判断,让逻辑约束自由想象,让好奇心戕害审美情感,就会心灵躁馁,葬送清思,因此创作主美情感,就会心灵躁馁,葬送清思,因此创作主体要坐忘去知,澄怀凝心,以使灵机畅通,天君体要坐忘去知,澄怀凝心,以使灵机畅通,天君和豫。
和豫 简言之,简言之, “ “以无生有以无生有””、、““以静制动以静制动””、、““以虚求实以虚求实””即是虚静的方法即是虚静的方法 2、“虚静”的作用 • a a、虚心接纳万境、虚心接纳万境艺术想象是一种超古今、越时空的审美观照活动,艺术想象是一种超古今、越时空的审美观照活动,这就要求艺术家的心灵要象太空一样高远,象大这就要求艺术家的心灵要象太空一样高远,象大海一样深邃司马相如:海一样深邃司马相如:““赋家之心,包括宇宙,赋家之心,包括宇宙,总览人物总览人物《《西京杂记西京杂记》》)陆机)陆机:“:“笼天地于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文赋文赋》》)可是,生)可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都难免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都难免““丧已于物,失性于丧已于物,失性于俗俗””((《《庄子庄子··缮性缮性》》),结果在尘侵俗染之下,),结果在尘侵俗染之下,本来恢弘寥廓的心灵空间日益萎缩故而,为文本来恢弘寥廓的心灵空间日益萎缩故而,为文之要,首在治心,通过之要,首在治心,通过““释其竞心释其竞心””、、““求其放求其放心心””的虚静修养功夫,艺术家荡涤胸中尘俗之气、的虚静修养功夫,艺术家荡涤胸中尘俗之气、庸鄙之情、物欲之志,进而弥节安怀、虚中受外,庸鄙之情、物欲之志,进而弥节安怀、虚中受外,铸成一个注而不满、酌而不竭的审美心理空间,铸成一个注而不满、酌而不竭的审美心理空间,这样就能在艺术创造活动中映照天地,容纳万境,这样就能在艺术创造活动中映照天地,容纳万境,凭尺幅之素绘出天地光辉,以平淡之音表现宇宙凭尺幅之素绘出天地光辉,以平淡之音表现宇宙精神,用数行之诗写尽人间沧桑。
精神,用数行之诗写尽人间沧桑 b b、凝神观照本质、凝神观照本质• 朱熹:朱熹:““不虚不静,故不明,不明,故不识,不虚不静,故不明,不明,故不识,若虚静而明,便识好事物若虚静而明,便识好事物《《清邃阁论诗清邃阁论诗》》))就是说,虚静能够培育凝神静虑、观照本质的认就是说,虚静能够培育凝神静虑、观照本质的认识能力• 只有只有““素处以默素处以默””,方可,方可““妙机其微妙机其微””,所谓,所谓““水停以鉴,火静而朗水停以鉴,火静而朗””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一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一个艺术家要是没有虚静的心境,清醒的头脑,就个艺术家要是没有虚静的心境,清醒的头脑,就会被纷杂的物象所扰心,为竞萌的意念所劳神,会被纷杂的物象所扰心,为竞萌的意念所劳神,导致构思不得要领,想象不能深入,最终意象也导致构思不得要领,想象不能深入,最终意象也就失去了深刻的意蕴就失去了深刻的意蕴 • 3、静气开发智慧3、静气开发智慧 艺术作品是作家的艺术作品是作家的““心智果实心智果实””(歌德语),(歌德语),而虚静正是开发作家心灵智慧的最佳心理状态,而虚静正是开发作家心灵智慧的最佳心理状态,对此古代儒佛两家早有明确认识,分别提出了对此古代儒佛两家早有明确认识,分别提出了““静而能虑静而能虑””和和““定能生慧定能生慧””的观点。
现代神经心的观点现代神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在通常的工作与生活条件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在通常的工作与生活条件下,只运用了他大脑全部能力的5下,只运用了他大脑全部能力的5————1010﹪﹪,,尚有90尚有90————9595﹪﹪的潜能有待我们去开发作的潜能有待我们去开发作家心灵智慧的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创造过程中迸家心灵智慧的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创造过程中迸发的灵感、顿悟等,它们是把创造活动推向高峰发的灵感、顿悟等,它们是把创造活动推向高峰的神奇的心理力量,是艺术创造不可缺少的心灵的神奇的心理力量,是艺术创造不可缺少的心灵智慧由于这种心理力量、心灵智慧是一种不思智慧由于这种心理力量、心灵智慧是一种不思而来,恍惚而去的艺术闪光,所以必须用虚静的而来,恍惚而去的艺术闪光,所以必须用虚静的心态去培育、去静候心态去培育、去静候 3、“虚静”与“技巧”的关系 •第一,虚静与技巧互相配合,才能完成艺术创造第一,虚静与技巧互相配合,才能完成艺术创造艺术家的使命就是进行艺术创作,写出艺术作品,艺术家的使命就是进行艺术创作,写出艺术作品,虚静而无技巧的人,充其量只能进行美的欣赏而虚静而无技巧的人,充其量只能进行美的欣赏而不能进行美的创造。
不能进行美的创造 •第二,艺术家只有进入虚静,才能使技巧艺术化第二,艺术家只有进入虚静,才能使技巧艺术化技巧是用来传达审美意象的,在虚静的状态中,技巧是用来传达审美意象的,在虚静的状态中,艺术家有才而忘才,怀才而不用,表现出一种大艺术家有才而忘才,怀才而不用,表现出一种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的艺术精神,使得巧若拙、大智若愚的艺术精神,使得““机应于心,机应于心,不挫于气不挫于气””(韩愈(韩愈《《送高闲上人序送高闲上人序》》),结果平),结果平日的学识技巧升腾为创作时直觉感受,形成了一日的学识技巧升腾为创作时直觉感受,形成了一种结实的空灵境界种结实的空灵境界 四、佛家的参禅说 参禅说:“妙悟”,又叫禅悟它本是中国禅宗的一个重要范畴之一其根本要义在于通过人们的参禅来“识心见性,自成佛道”从而达到本心清净、空灵清澈的精神境界妙悟”一词最初见于东汉曾肇的《长阿含经序》:“晋公姚爽质直清柔,玄心超诣,尊尚大法,妙悟自然妙悟此语一出,在魏晋南北朝的佛教中被普遍使用 文学创作和佛学参禅自有其相通之处,它们都采文学创作和佛学参禅自有其相通之处,它们都采用一种特殊的观照世界的方式,进入一个别开生用一种特殊的观照世界的方式,进入一个别开生面的境界:佛学把握世界的特殊思维方式主要体面的境界:佛学把握世界的特殊思维方式主要体现在现在““跳出三界外跳出三界外””的鸟瞰式的特征。
的鸟瞰式的特征三界三界””包含着人类初级阶段的欲望世界包含着人类初级阶段的欲望世界————欲界、充欲界、充当社会角色所面对的客体世界当社会角色所面对的客体世界————色界、追求高色界、追求高尚道德情操的精神世界尚道德情操的精神世界————无色界,这是一个不无色界,这是一个不断升华的人生三重境界)在断升华的人生三重境界)在““三界三界””之上的灵之上的灵眼眼/ /慧眼慧眼/ /法眼超越时空、俯视世界,可以更透彻、法眼超越时空、俯视世界,可以更透彻、更洞明地把握幻影背后的真实文学创作的更洞明地把握幻影背后的真实文学创作的““悟悟””不可能都像佛学说得那样,表现为对人生的彻不可能都像佛学说得那样,表现为对人生的彻悟,它既有属于对写作主旨、人生境界的整体感悟,它既有属于对写作主旨、人生境界的整体感悟,也有属于人物构造、结构布局、创作手法的悟,也有属于人物构造、结构布局、创作手法的局部体悟但是,即使是局部的局部体悟但是,即使是局部的““悟悟””也离不开也离不开超越性思维对固有思路的超越性思维对固有思路的““质质””的转换,离不开的转换,离不开混沌思维为顿悟所留出的广阔空间混沌思维为顿悟所留出的广阔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