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省株洲市贺家土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
9页湖南省株洲市贺家土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纪念刘和珍君》课文六、七部分,完成1~4题六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七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1.第六部分中画线句子有什么潜在意义?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者引用陶潜诗的作用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七部分中画线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从这两部分看,作者是如何看待学生请愿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作者把“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类比为“煤的形成”,说明“请愿”的方式收效不大,作者不赞同徒手请愿的方式。
运用类比的写法,能更形象地揭示“请愿”的意义,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2.为了说明尽管徒手请愿流血不值得,但既然流了血就一定会有影响,烈士忠骨将与青山同在3.表达了作者对反动统治者的凶残及其走狗文人的卑劣的愤怒和抨击,对中国女性从容不迫、勇于牺牲的赞扬4.(1)学生徒手请愿的教训是深刻的,斗争者应改变斗争的方式2)请愿能让“苟活者”看到希望,能鼓励革命者更加奋勇前进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家是游子的心灵港湾,是浓得化不开的情结然而古往今来,少小离家建功立业,几乎成为一以贯之的文化传统人生选择与内心情感逆向行驶,并非是因为不眷顾家园亲情,而在于炽烈情怀早已从乡土走向家国家国情怀,与其说是心灵感触,毋宁说是生命自觉和家教传承无论是《礼记》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还是《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任担当,抑或是陆游“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忠诚执着,家国情怀从来都不只是摄人心魄的文学书写,更近乎你我内心之中的精神归属那种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壮怀,那种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就来自那个叫做“家”的人生开始的地方《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小家”同“大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命相依正因为感念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所以我们主动融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感为一体,从孝亲敬老、兴家乐业的义务走向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担当家国情怀宛若川流不息的江河,流淌着民族的精神道统,滋润着每个人的精神家园家庭是精神成长的沃土,家国情怀的逻辑起点在于家风的涵养、家教的养成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为基础,以治国平天下为旨归,把远大理想与个人抱负、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熔融合一,是古人的宏愿,亦是今人传承家风和家教的本分在传承优良家风中筑牢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在正家风、齐家规中砥砺道德追求和理想抱负,在履行家庭义务中知晓责重山岳、公而忘私的大义,正是家风传承中所蕴藏的时代课题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责任和担当,乃是家国情怀的精髓所在当我们专注于亲情眷念、自我圆满,不应忘了民生之疾苦同样关乎自我之荣辱更好地兼顾小家与国家,将对家的情意深凝在对他人的大爱、对国家的担当上,人生才能真正达成圆满从毛泽东“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壮志豪情,到赵一曼“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慷慨赴义,再到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为民情深,常怀爱民之心、常思兴国之道、常念复兴之志,是共产党人家国情怀的生动写照。
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把个人价值寄托在对国家和人民的大爱与奋斗中,见证共产党人的忠诚信仰和无私情怀以伟岸人格承接伟大担当,以家国情怀托举复兴使命,每个党员干部都应有这样的使命自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精神有了归属,生命就有意义家国情怀是一股永不衰竭的精神涌流,有了它的丰润,我们必能描绘大写的人生、成就不凡的意义选自2016年01月20日《人民日报》)1. 根据文中“家国情怀”的阐释,下列经典名句不能体现“家国情怀”的一项是( )A. 顾炎武《日知录》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C.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中“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D. 刘邦《大风歌》中“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2.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在人们的意识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家国情怀就是生命自觉或家教传承B. 家国情怀就来自那个叫做“家”的人生开始的地方,它从来都不只是摄人心魄的文学书写,更近乎你我内心之中的精神归属C. 因为我们主动融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感为一体,从孝亲敬老、兴家乐业的义务走向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担当,所以感念到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
D. 家国情怀的逻辑起点在于家风的涵养、家教的养成,我们只要正家风、齐家规就可以构建起永不衰竭的家国情怀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责任和担当,乃是家国情怀的精髓所在,将对国的情意深凝在对他人的大爱、对国家的担当上,人生才能真正达成圆满B. 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把个人价值寄托在对国家和人民的大爱与奋斗中,常怀爱民之心、常思兴国之道、常念复兴之志,是共产党人的生动写照C.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以伟大担当塑造伟岸人格,以家国情怀托举复兴使命,每个党员干部都应有这样的使命自觉D. 有了家国情怀的丰润,我们的精神有了归属,生命就有了意义,就能描绘大写的人生、成就不凡的意义参考答案:1. D 2. B 3. D【1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作品中重要概念的理解A项,表达了民族存亡,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这样的一种担当精神;B项,只是抒发荣归故里的自豪;没有“家国情怀”,所以是错误的 C项,表达了在国家危难之际,理应奋不顾身、挺身而出的家国情怀;D项,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等2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文意。
B项,从第三段看出“人们的”应是“中国人的”,选项扩大范围;从三四五段看出“是生命自觉或家教传承”中“或”应为“和”字,应该是并列关系而不是选择关系,选项曲解文意;C项,从第三段“正因为感念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所以我们主动融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感为一体,从孝亲敬老、兴家乐业的义务走向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担当家国情怀宛若川流不息的江河,流淌着民族的精神道统,滋润着每个人的精神家园”看出C选项因果倒置;D项,“只要……就”表述绝对化,错误3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文意,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A项,偷换概念,从由第五段比对原文可知,“将对国的情意”应为“将对家的情意”;B项,表述范围不当,由第五段比对原文可知,“是共产党人的生动写照”应为“是共产党人家国情怀的生动写照”;D项,曲解文意,由第五段比对原文可知,“以伟大担当塑造伟岸人格”错误,应是“伟岸人格承接伟大担当”点睛: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曲解文意”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原文,比对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3.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9分)西方对中国三大偏见不攻自破【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网站5月19日文章】题:西方对中国的偏见曲解未来(作者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基肖尔?马赫布巴尼)我们正在进入世界历史的新时代西方对世界历史主导的终结,意味着我们需要丢掉西方文化视角来理解这个新时代这将需要改变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西方人士的思维而由于头脑中充斥着偏见,他们得出的往往是错误的看法我将提出三个西方对中国存有偏见的例子来加以证明西方对中国想当然的第一个根本性破绽是认为中国最终会像其他所有成功的发达国家一样加入大西方计划,并且变得“与我们一样”他们相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政府无法继续存在下去,“玫瑰”或“橙色”革命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西方的人口加起来约为8.6亿,而中国的人口有13亿对历史傲慢的人才会以为西方文明大得足以同化中国文明事实是,中国拥有属于自己十分发达而独特的文化,因此不会被西方同化西方对中国想当然的第二个根本性破绽是认为如果不成为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国家,中国就会崩溃在此次金融危机高潮时,西方对中国政权将会崩溃的一厢情愿的想法有过最明显的流露我已经记不清有多少西方媒体的报道声称中国经济增长的崩溃如何导致了4万多起抗议活动,并预测这些抗议将升级并把政府推翻。
几乎没有西方分析家指出这其中显而易见的破绽:它所依据的是这样一种成见,即中国人民会愚蠢到仅仅因为1年糟糕的经济表现而推翻一个给他们带来了30年世界最快经济增长的政权同样,几乎没有人能想到,中国政府在处理经济危机方面表现得比西方国家能干得多西方想当然的第三个根本性破绽是认为中国无法和平崛起他们认为正如19世纪欧洲新列强的崛起导致战争和冲突一样,亚洲新强国在21世纪崛起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同样的情况对任何地区来说,经济危机才是真正的压力测试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很大程度上促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2008年-2009年的大衰退是世界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遇到的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倘若亚洲地区已经存在随时可能爆发的地缘政治对立,最近的金融危机本应已经点燃了导火索事实刚好相反,什么也没有发生原因何在?因为亚洲国家有一种较强的政治共识,认为如果卷入地缘政治对立的零和游戏,它们就将放弃最好的发展机遇因此,尽管存在对立,但所有国家都学会了如何处理因此,中国的和平崛起既非侥幸,也非暂时现象,它是中国领导层高超的地缘政治处理能力的结果选自《参考消息》2010年5月21日第8版)6下列对“西方对中国的偏见”的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中国终结了西方对世界历史的主导,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