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美的艺术”观念史中的“丑”及其确立.docx

15页
  • 卖家[上传人]:86x****27
  • 文档编号:235188678
  • 上传时间:2022-01-0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6.86KB
  • / 1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美的艺术”观念史中的“丑”及其确立   摘 要: "丑'的现象和问题贯穿于整个人类艺术史的创作表达,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从实践和理论层面对"丑'的艺术实践和"美的艺术'观念史进行历史梳理,可以发觉,"丑'在摆脱美的依附性以及查找自身独立性过程中形成自觉意识,最终成为一个特别的审美范畴"丑'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和审美表征,转变了原有以"美的艺术'为指归的艺术史格局而面对"丑'的传播乱象问题,要正确适度地对其进行"三审'   关键词 : 丑;审美,审丑,艺术轨迹:观念,   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艺术创作,"丑'的现象和问题都由来已久且多元简单,从文学、绘画、建筑、音乐到电影、电视,再到网络、新媒体、短视频等,关于"丑'的话题与日俱增不和谐、不完善的、不规整的"丑'代表了社会人生的负面价值、人的本质力气的异化、否定性的美学价值等在由美与丑共同组成的现实世界中,"丑'更能真实再现并反映社会问题,继而成为艺术创作无法躲避的必经环节"丑'一旦从日常生活进入到艺术领域,便成为一种特别的审美体验、消极的审美情感、另类的审美趣味和简单的审美愉悦,具有否定性的美学价值与"丑'有关的一切事物影响着人们的日常审美和文化品位,很多哲学家和美学家深受其吸引却又深陷困扰。

      "丑'作为一种客观现象,贯穿于整个人类艺术史的表达创作与实践,并上升到审美范畴的讨论中,在现代性中获得其独立地位,最终成为一种重要的美学形态因此,本文先从实践层面对自古以来"丑'的艺术实践和观念表达进行梳理,再从理论层面探究"美的艺术'观念史中"丑'的进展变化,发觉"丑'在摆脱对美的依附性并确立自身的独立性过程中形成"丑'的自觉意识,最终成为与"美丽'"崇高'"荒诞'等并列的一个特别的审美范畴   一、"丑'的艺术实践与观念   意大利学者翁贝托艾柯在《丑的历史》中指出,丑与美一样都是客观存在的人类制造物,从"古典世界里的丑开头,始终连续到今日的丑,几乎全部美学理论都说,任何一种丑都能经由艺术上忠实、效果充分的呈现而化为奇妙'[1](P19)他将西方艺术中的"丑'通过图片加文字的方式呈现出来,极富直观的视觉刺激和大尺度的审丑心理体验"丑'在古典主义、近代主义和现代主义等一系列艺术思潮中得到了全方位的呈现,具有一以贯之的表征作用,证明"丑'在文艺创作中的重要性及其不行或缺的地位这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丑'作为与"美'共同存在的现象和事物,同样具有不行估摸的美学价值和讨论意义   在古希腊的艺术实践过程中,丑作为美的陪衬始终处于被支配的边缘地位,无法独自进入美的高雅殿堂。

      正如阿瑟丹托所言:"美学的哲学概念几乎完全被美的观念主宰着,特殊是在18世纪美学的宏大时代当时除了崇高,美是唯一被艺术家和思想家乐观思索的美学品质'[2](P7)在以合乎"比例'的和谐美丽中,由于"丑'会破坏比例规章导致不和谐,所以丑被视为美的反面,是某种程度上的"欠缺',丑只有在"漂亮地'表现丑的艺术时才会被接受比如,常为人所称道的希腊大理石群雕杰作《拉奥孔》,拉奥孔被巨蟒紧紧缠绕,深受苦痛熬煎,其平和的面容表情被温克尔曼称为"名贵的单纯与静穆的宏大'但莱辛反对温克尔曼的抱负,并通过撰写《拉奥孔》(或称《论画与诗的界限》)对"丑'进行相关阐述,他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就是古代艺术家的法律;他们在表现苦痛中避开丑'[3](P12)所以,尽管古希腊人极力推崇抱负化的美而不断排斥丑,但冲突之处在于他们所制造的艺术世界布满着与基督受难、死亡殉道、魔鬼地狱、怪物奇观等相关的丑中世纪人沉迷于半人半羊、狮身人面、阴阳同体、狗头怪、巨足遮荫人、断头缠蛇等传奇中的怪力乱神,并在这些奇形怪状的丑物中难以自拔,所以也就没有给自己提出美或不美的难题进展到近代,女妖、龙等怪物则变成了人们的奇怪   所在   自19世纪开头,尽管美学理论家们仍旧对"丑'赐予否定性评价,但这不影响丑的意识和观念领先在文艺领域大行其道,丑的魅力和价值被不断挖掘。

      在文学领域,通过"丑'的描写和叙述,可以达到"美不行言'的审美效果1857年,法国象征派诗人波德莱尔创作《恶之花》,呼吁"采撷恶之花就是在恶中挖掘盼望'[4](P456),形成了一个标志性大事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从文学艺术的角度证明丑存在的意义,反对万物都是"合乎人情的美'他对丑观念的多元表达融入各种艺术化的表现手法中,创作出《克伦威尔》《巴黎圣母院》《凄惨世界》《九三年》等旷世佳作其后,还消失了巴尔扎克、福楼拜、狄更斯、果戈理、托尔斯泰等一批具有批判颜色的现实主义大师,"丑'也从最初的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文学艺术法国雕塑大师奥古斯特罗丹可以说是较早地对丑观念有自觉主动熟悉的艺术家,他的艺术作品充斥着大量的丑,比如着名雕塑《丑之美》呈现出一位年轻的"宫女'形象罗丹认为"自然中公认为丑的事物在艺术中可以成为至美'[5](P13),并且坚决地认为丑形象更简单显露内在的真,通过艺术表现丑同样具备审美价值最先正式为丑发声的是近代美学家莱辛,他强调"丑可以入诗',并真正意义上提出了关于丑的处理方式   19世纪末至今,丑艺术层出不穷,"丑'成为重要的审美内容和审美形式威尔贡培兹在《现代艺术150年》(别名《一个未完成的故事》)一书中对近百位艺术家及其代表作以及二十多个现代艺术流派进行爬坡梳理,勾画出一部现代艺术的"进展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丑的艺术史'。

      他认为,"每一次运动,每一个主义都彼此纠缠一起'[6](P12)丑艺术从现象成为热潮,由非主流走向主流,这背后是政治、经济、社会、科技和艺术等方方面面共同作用的结果现代社会面临重重危机,从1917年杜尚的《泉》到1964年沃霍尔的《布里洛盒子》,几乎看不到类似于莫奈的《日出》、梵高的《星空》那样的美艺术,俨然转变成一场具有离经叛道、怪异夸张、混乱不堪等风格特征的"与丑共舞'的丑艺术变革丑艺术的普及折射出艺术家对"何为艺术'的无尽拷问,透过丑艺术表达揭示理性面具下被遮挡   的真相,对异化的丑陋现实世界做出他们的回应与抵抗阿瑟丹托认为"艺术随着它本身哲学等消失而终结'[7](P121),但艺术终结不等于死亡,所以消失了各种难以驾驭的丑艺术和思想潮流   20世纪后半期,后现代主义艺术中"丑'因渐渐失去其不和谐的本质特征而变得含混不清,彻底的混乱、对立、倒错、不确定等艺术风格接踵而至"由于否定性主题和多极互补模式被渐渐推向了极端,丑也渐渐被荒诞所取代'[8](P213)其实,荒诞在现代文学风格中就已消失,比如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作品中充斥着各种荒诞,随后延长至戏剧舞台、电影、电视等荒诞派戏剧中荒诞的主题始终贯穿,影响深远,到了后现代时期,荒诞艺术更是遍地开花。

      曾经认为与艺术毫无关系的破罐子、小便池等被当作艺术品进行陈设展现,颇具魔幻现实主义的味道这些丑到极点的荒诞,可谓是全面颠覆了人们的审美抱负以及美丑推断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丑集合为荒诞,荒诞则真的成为美的反题   进入到21世纪,丑的艺术乱象频现,尤其在行为艺术领域,公开呈现裸体、性甚至粪便等内容近年来,"丑'则从种种"艺术现象'转变为一种"文化现象',丑被推向一个又一个与媚俗有关的新兴领域"丑'好像早已褪去曾经接近词源意义的"使人可怕或恐惊',人们反而以一种乐观的态度和方式对待丑的不同样式,给予其更多搞笑、幽默、滑稽等自然化、平淡化和正常化的意义表征比如,伦敦和纽约的艺术馆会开展让孩子拥抱丑娃娃的展览活动,意大利每年都有大家共同庆祝的"丑陋节',这些活动都在无意间关心人们转变关于丑的刻板印象,用变化进展的眼光看待丑的世界,从而充分了解那些令人恐惊的事物或许只是偶然的客观存在   我们不禁要追问,为何丑在各个时期的艺术创作中都普遍存在?艺术家塑造丑的主观意图是什么?客观的艺术史效应是什么?探讨这些问题,离不开对"历史'的追溯以及对"现代'的考量通过"丑'的艺术实践与观念梳理,我们发觉原有以"美的艺术'为指归的艺术史格局在"丑'的元素渐渐增多后悄然发生着变化。

        二、"美的艺术'观念史中的"丑'   在古希腊人的审美抱负中,美与适中、和谐及"比例'平衡等关联紧密,感官和情感上都能引人愉悦"美观念'的成形与伯里克利在战斗中多次击败波斯有关,艺术家在重建神庙的绘画和雕塑的同时,又受到国家的优待,"希腊人将千姿万态的活生生的人体综合,从中查找一种抱负的美,肉体与灵魂圆谐的美'[9](P45),即"心身至善'境界反观"丑',则完全是陪衬美、凸显美、帮助美的附庸存在在《大希庇阿斯篇论美》中,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在对话里绽开了关于"什么是美'的热闹争论,美的哲学基本问题由此确立他们还进行了一番"美丑对比',通过提出"最美的猴子比起人来还是丑'[10](P172)的论断,认为"不恰当'就是丑可见,柏拉图在很早的时候就发觉美丑的相对性,但他仍旧直接将丑驱除出他的"抱负国'新柏拉图学派的领袖普洛丁极力提倡宗教神学,在这一思想架构下,他把美与善、丑与恶视为等同之物   从上述观点中可以看出,早期思想家们把美与丑作为相对的概念看待,认为丑是不好的东西,甚至与恶相连,颇具伦理意味所以在美学学科建立之前,"丑'处于时常被忽视的地位,艺术探讨也都竭力规避这一问题。

      在"宇宙至美论'的神学和形而上学观点中,丑与罪恶得到了救赎艺术家通过表现畸形基督受难、耶稣被挂在十字架上,让世人渐渐接受受难丑背后的内在美浑身血迹、体态畸形、形貌丑陋的耶稣依旧永久漂亮,由于是耶稣的牺牲才换来世间美妙从圣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中,可以看到他在忏悔中探讨宗教、残暴、苦难等丑恶事物,他的美学观点透露着丑中有美的相对论论调后来,消失了很多关于殉道、死亡的绘画雕塑作品,鞭打、杀戮、肉体、酷刑、尸体、骷髅、地狱、魔鬼等可怕的丑意象和可怖的丑主题大肆存在,艺术家们乐此不疲地描绘着想象中的极丑世界   进入文艺复兴时代,西方开头摆脱中世纪封建制度和教会神学的统治思想伴随着生产力进展和精神思想解放,宗教信念的根基开头动摇,在以意大利为首的部分地区,文艺理论和文艺创作高潮迭起关于美的标准问题受到多方探讨,尽管"肯定美'照旧占据上风,但也消失了一些"相对美'的声音例如,相对论的坚守者康帕湿拉从战斗经受中熟悉到美丑的推断与鉴赏人持有的立场相关,他用"战士的伤痕'的例子阐明由于这个伤痕是英勇的标志,所以在伴侣亲人眼里伤痕是美的;但同时,它也从侧面揭示出敌人的血腥残酷,因此它还包括丑由此,他得出事物本身不存在美丑之分,而取决于这些事物对人而言的社会意义的结论。

        可见,古典主义美学虽然以美为主体,但丑的观念始终存在"在欧洲,作为高等艺术的组合美的艺术的概念是18世纪才消失的'[11](P287-288),但关于美的艺术理论讨论,从古典过渡到近代的过程中却陷入长时间的停顿近代美学先后受启蒙运动和浪漫主义影响,很多非理性主义和非道德因素在宣扬丑的过程中快速发酵,美渐渐失去其在古典艺术中强势为王的地位莱布尼茨、夏夫兹博里、休馍、鲍姆嘉通等哲学家关于美的见解,都可视为过渡时期的哲学观念1750年,鲍姆嘉通把美学命名为"Aesthetics',即"埃斯特惕克',明确提出"感性熟悉的不完善,这就是丑'[12](P289)他还认为经过艺术化的制造和处理,丑的事物和美的事物可以用各自的方式设想康德继承鲍姆嘉通的哲学命题,正面推动"近代美学'的进展,他认为美的艺术是天才的艺术,其优点在于:"它漂亮地描写那些在自然界将会是丑的或厌烦的事物'[13](P120),但唯有"令人恶心的东西'这一种丑会摧毁全部艺术美和审美愉悦   19世纪末,现代西方美学对丑的问题探讨愈演愈烈,丑的概念最终成为独立的美学范畴现代性艺术文化和审美思维中否定性因素日渐凸显,其剧烈程度甚至已经达到难以调和的状态。

      艺术创作过程中美与丑早已存在的冲突冲突,以及种种否。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