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高中语文 文言文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和译文(含赏析).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夏**
  • 文档编号:512688812
  • 上传时间:2023-12-2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03M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後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於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译文: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

      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于是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赏析第一篇:《游褒禅山记》品读赏析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代表之作表面上看,本文是一篇游记,其实是借题发挥的议论文本文的最大特点是记叙、议论相结合,记叙为议论服务  作者先记叙了自己游山洞的经历山洞“深”、“难”、“奇”,因有人“怠而欲出”,自己随之而出,所以不能“极夫游之乐”接着,作者转入议论,“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这样就把人分成两类,只有那些不畏艰险沿着崎岖的山路勇敢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这个道理不仅仅适用于游览爬山,也适用于一切工作王安石作为一位政治家,从小熟读儒家经典,仰慕孔孟,立志高远他在政治上的改革不就是探寻险远之处的奇伟瑰怪吗?当然,王安石深知,欲达险远,首先需要立志,这是主观条件没有远大志向就永远到达不了“险远”王安石有这个志向,他一生所追求的就是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要经世致用,这个愿望在他上奏仁宗皇帝和神宗皇帝的文章里讲得清清楚楚有了志,就要持之以恒,有主见,不随波逐流否则,也不能到达“险远”在此基础上,自身还要有足够的力量从政治改革的角度讲,这个“力”是德、才、学、识各个方面综合能力的体现。

      以上三个方面,志、恒、力都是攀登者自身具备的条件,可谓内部条件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处,如果“无物以相之”,也不能到达这里的“物以相之”指什么?作者王安石是有深意的王安石在做地方官时是就开始推行“青苗法”,效果很好初试改革,他信心十足然而改革是十分艰巨的任务,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干扰阻挠改革如果没有最高权利──皇帝的·评论·赏析语文人生 ·支持是绝对不行的特别是当改革进行到一定程度,怀疑者、攻击者纷纷而至的时候,关键就看皇帝的态度了王安石对此十分清醒,他希望皇帝能支持他当他写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后,并没有引起宋仁宗的重视,或者说,宋仁宗根本就不想支持他变法改革年仅20岁的宋神宗继位后,想有所作为,他重用王安石于是,王安石上奏《本朝百年无事札子》,论述了宋仁宗执政四十多年的种种弊病,指出了歌舞升平的背后存在的严重危机在宋神宗的全力支持下,王安石开始了 “熙宁变法”神宗死后,不满十岁的哲宗继位,大权落在太后高氏手中高太后对变法早就不满了,她执政后,起用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于是变法失败相之之“物”,还包括一支高素质的官员队伍王安石非常重视人才,可以说他是一个“人才决定论者”他笃信“有治人,无治法”。

      要想振兴宋朝,必须造就一大批既有忠心,又有能力,可以胜任朝廷重托的各级人才王安石提出了“教之、养之、取之、任之”八字纲领但由于宋神宗求成心切,熙宁变法在缺少一支精干的官员队伍的情况下就匆匆上马了由此看来,“物以相之”是何等的重要啊!林纾评析《游褒禅山记》时说道:“此文足以概荆公之生平‘志’字是通篇之主,谓非定力以济之,即有志亦复无用故公之行新法坚决,不信人言也所谓‘无物以相之’,相者,火也;火尽又焉得至?故行新法亦须人以助武灵王行新法,有肥义诸人相之;公不得韩、富为之相,专恃吕惠卿、李定辈,无济也‘于人可讥’,则指同时指斥新法者;‘在己为有悔’,非悔新法之不可行,悔新法之不竟行也‘尽吾志’三字,表明公之倔强到底,不悔新法之不善,而恨奉行者之不力……按至和为仁宗年号,公实未相,新法亦为萌芽,吾言似少近穿凿锻炼不知言者心声,公之宿志如此,则异日之设施亦正如此林纾的此番分析可谓“此言得之”  令读者费解的是,王安石针对“仆碑”提出“深思而慎取之”的观点,这个观点是否游离于主题之外呢?是否对上段议论有所冲淡呢?细细琢磨,作者把这一小段放在大段议论之后写是有深意的仆碑”虽“仆”,毕竟是“碑”,但“其文漫灭”,谬种流传,不得识其真面目。

      学者不应该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应追根溯源,求其本质王安石变法,有成功的可能,也有失败的危险,中国向来有“成者王侯,败者寇”的说法,一旦变法失败,王安石能否得到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呢?王安石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不是有人称王安石为“奸人”吗?王安石壮志未酬,他成了后世毁誉交织、争论最多、分歧最大、盖棺难定论的人物仇视王安石的人极尽诬蔑栽赃之能事,欲“漫灭其文”由此看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这是多么令人惊心的话语啊!由此而知王安石洞悉人生  后人评价此文说:“逸兴满眼,而余旨不绝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宋大家王文公文钞》卷八)“借题写己,深情高致,穷工极妙《唐宋文醇》卷五十八李光地语)“用笔最折沈德潜《唐宋八家文读本》卷三十)这些论述都道出了本文的深层含义,可谓王安石的“知音”  第二篇:《游褒禅山记》赏析    《游褒禅山记》是以借游山探洞为题,阐述治学之道它是以议论为主、记游为次,通过记游进行说理的优秀散文  王安石这次游褒禅山,因未能穷究山洞奇险之景,“不得极夫游之乐”败兴而归然而他在自我引咎追悔、反复思辩中,深刻地领悟了“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的道理,并由此对治学之道进行深入的思考。

        先叙后议,结构严谨自然文章从介绍褒禅山得名之由落笔,既而简要地叙述了华山前洞和后洞的概况,然后通过详细地描写他们进入幽暗深邃的后洞的经过写出了作者“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的真切感受,真可谓一语双关,既是对游洞实景实情的描写,也是对全文中心议题的表示接着,作者又用入洞越深,记游者越少的事实来强化自己的切身感受,慨叹自己在“力尚足以入、火尚以明”的情况下,却随着人群畏难退缩、半途而废,乃至追悔莫及的惆怅之情文章从客观上的记叙向主观的议论逐渐自然过渡,记叙和议论紧密结合上下文一气呵成,显得气势流畅  前呼后应,议论层层相关文章围绕着“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这个中心议题逐层展开,文意由叙探洞转向议治学作者学习古人求思之深,故“往往有得”的治学精神,认识到在客观条件许可下,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树立雄心壮志,才会不避险远、百折不挠;矢志不渝,勇往直前,最终必定能取得奇伟、瑰怪、不同凡响的成就只要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即使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也决不会因为遭到他人的讥讽而后悔文章紧紧扣住“深”“难”“奇”三字,从志向、力量、物质条件三方面,进行游洞和治学二者间的相互比拟,由实而虚,因事明理;触类旁通,融叙事与议论为一体。

      读者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从消极悔恨到积极反省、从感到不尽兴变为有所得的思想情绪的变化  在游山途中,一块字迹模糊而仆倒在地的碑石,竟引起了王安石极大的兴趣,他从碑石上“花山”二字考证出当时人们把“华山”的“华”,读作“华实”的“华”是错误的并且由此联想到因为古代文献资料的不足,在治学过程中,常常出现以讹传讹的现象,于是他强调指出:治学中应具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作者借残碑议治学,以小喻大,首尾贯通;不仅加深了文章议论的深度,更表现出作者严谨的章法和奇妙的构思这篇游记语言凝炼且富有逻辑性,准确而概括地表达了文章曲折深奥的哲理   (选自《文言文释译与赏析》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2月版)5。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