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复习题.doc
12页《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复习题》1、马克思是如何理解德莫克利特的原子论与伊壁鸠鲁的原子论的差别的? 马克思认为伊壁鸠鲁的原子论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虽然有相同之处,但又有重大差别马克思认为这种重大差别在于:德谟克利特肯定原子有两种运动,即直线下垂运动和众多原子间的撞击,而伊壁鸠鲁认为除了这两种运动之外原子还有脱离直线的偏斜运动这个差别表明德谟克利特把原子看成了纯粹的物质,只指出了原子的物质性,而没有表明原子的形式方面的特性因此没有表明原子的独立性、个性和能动性因为,原子作直线下垂运动形成一条直线,这时原子只不过表示一个运动着的点,一个没有独立性的点,消失在直线中而伊壁鸠鲁则既通过原子的直线下垂运动表明了原子的物质性,又通过原子的偏斜运动表明了原子的形式规定性,个性和能动性马克思认为伊壁鸠鲁指出原子作直线下垂运动和偏斜运动,并不是说原子具有这两种运动,而是用这两种运动表示了原子的两种规定性,即物质的规定性和形式的规定性。
伊壁鸠鲁提出原子脱离直线而偏斜就是为了要否定原子是纯粹的物质的定在,以说明原子同时具有形式的规定性、能动性和个性 从马克思对伊壁鸠鲁和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分析可以看出,马克思反对把世界的本原看成是纯粹的物质,他认为作为世界的本原的原子是形式和物质的统一体,形式是能动的,物质是被动的,形式要通过物质实现出来,这种观点正好和黑格尔式的唯心主义是一致的黑格尔哲学的一个特点就是反对把世界的本质看成是实体,他认为实体是被动的,僵死的,没有能动性的把世界的本质看成是实体就是把世界看成僵死的没有能动性的东西,就不能说明世界的众多现象黑格尔也反对把世界的本质看成是抽象的精神,他认为这种精神是内容空洞的他强调世界的本质既是实体又是主体他说:“照我看来,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不仅把真实的东西或真理理解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样理解和表述为主体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就是主体和实体的统一马克思这时的基本思想是和黑格尔一致的2、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哲学思想更加深刻、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通过接触实际,评论现实问题,哲学思想有了很大进展,对现实社会有了更具体、更深刻的认识,表现如下: (一)马克思看到了物质利益的不同,决定人们对事物、法的态度不同(利益决定人的言行带有某种必然性、规律性) 马克思指出这一点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讨论中,在林木占有者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
在林木占有者看来,某项法律对他们有利就是好的,而如果某项法律对违反林木管理条例者损害较少,那么这项法律就是多余的、有害的林木占有者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抹杀拣枯树枝、违反林木条例和盗窃林木三者的本质区别,对三者一律当作盗窃林木来惩罚可是他们却把用斧头还是用锯子砍伐树木区分开来,要求对“用锯子代替斧头者,一律加重处罚当问题涉及到林木占有者之间的关系时,他们主张把大小林木占有者的利益一样看待和保护,平等就为公理当涉及林木占有者和森林条例违反者之间的关系时,他们就要求国家只是维护林木占有者的权利,否认国家也应当保护森林条例违反者的权利,不平等就被看成是公理 根据以上事实马克思得出结论说:“利益是没有记忆的,因为它只考虑自己它所念念不忘的只是一件东西,即它最关系的东西——自己矛盾毫不使他惶惑不安,因为它不会和自身发生矛盾它是经常随即应变的说唱者,因为它没有现成的一套,而只会应景编词马克思甚至认为利益决定人们的言行带有某种必然性、规律性他说:“在西伯利亚也象在法国一样,林木仍然是林木,在堪察加也象在莱茵省一样,林木占有者仍然是林木占有者。
因此,林木和林木占有者如果要颁布法律的话,那么这些法律之间的差别将只是它们颁布的地方和书写的文字不同而已他还指出,利益比法的原则更有力量,在利益和法的原则的斗争中,利益战胜了法的原则 (二)马克思看到了等级差别的存在,不同的等级对事物的态度不同,有不同的等级精神 马克思说,在关于出版自由的论战中,我们看到的不是个别人之间的论证,而是等级之间的论战由于不同的等级有不同的等级精神,所以各个等级都是从其特殊的等级精神出发去对待出版自由的诸侯和贵族反对出版自由,是由他们同出版自由的真正的而不是想象的关系所决定的,诸侯反对自由出版物是因为它有人民性,体现了人民精神,他们要求出版物表达自己的观点;贵族反对出版自由是因为他们要把私人特权、违背人民和政府的个体自由妄称为普遍权利城市等级把出版自由看成是行业自由,是把自由描绘成他们更亲近更了解的模样贫民要求出版自由是为了社会了解他们的贫困并消除贫困 (三)马克思看到了现存的国家和法是维护有产阶级利益的 他指出:“各种最自由的立法在处理私权方面,这限于把已有的权利固定起来,并把它们提升为某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
而在没有这些权利的地方,它们也不去制定这些权利……这些立法对于那些既有权利而又受习惯保护的人是处理得当的,但是对于那些没有权利只受习惯保护的人却处理不当后者正是贫苦人民这是指明了法律是有产者既得利益的体现,是对劳动人民权利的剥夺他还说:“我们的全部叙述指出,省议会是怎样把行政当局、行政机构、被告的生命、国家的思想、罪行和惩罚降低到私人利益的物质手段的水平这里尖锐地揭示了当时德国的国家政权的反动性质 (四)马克思看到了社会关系对人的独立性、客观性、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马克思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指出:“造成出版方面所存在的各种问题的,不是个别官员而是制度,不能把它们归咎于个别人他说:“也许为了造成一种改善的假象而不从本质上去改善事物,才需要把制度本身的客观缺点归咎于个别人吧!虚伪自由主义的代表方式通常总是这样的,在被迫让步时,它就牺牲个人这个工具,而保事物的本质——当前的制度这里马克思把制度看成决定社会现象的本质原因,把制度看成是不依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东西。
当然这里的制度主要是指书报检查制度在《摹塞尔记者的辩护》一文中,马克思指出:“在研究国家生活现象时,很容易走进歧途,即忽视各种关系的客观本性,而用当事人的意志来解释一切但是存在着这样一些关系,这些关系决定私人和个别政权代表者的行动,而且就像呼吸一样地不以他们为转移只要我们一开始就站在这种客观立场上,我们就不会忽此忽彼地去寻找善意或恶意,而会在初看起来似乎只有人在活动的地方看到客观关系的作用既然已经证明,一定的现象必然由当时存在的关系所引起,那么就不难确定,在何种外在条件下这种现象会真正产生,在何种外在条件下即使需要它,它也不能产生这几乎同化学家能够缺点在何种外在条件下具有亲和力的物质化合成化合物一样,是可以确确实实地确定下来的 这里马克思指出了关系的客观性,它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却决定人,决定社会现象;应该从一定的社会关系出发去说明社会现象,而不能从人的需要、人的善意或恶意出发去说明社会现象;对社会现象可以作出客观的精确的解释和预测 (五)马克思看到了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及其反对的社会作用。
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主要从思想上寻找宗教产生的根源,认为宗教是无理性的产物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主要是从社会现实中去寻找宗教产生的根源,他指出:宗教是被颠倒了的现实的产物 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把宗教与自我意识对立起来,把自我意识看成是自由的象征和历史发展的动力,认为宗教最主要的危害在于它不承认自我意识的最高神性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把宗教看成是先验的国家、反动的普鲁士政府手中的工具 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认为实现理性就可以消灭宗教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则强调要消灭宗教,必须消灭被歪曲了的现实 正是基于以上对宗教的认识,马克思反对脱离现实来批判宗教,要求更对地联系着对政治状况的批判来批判宗教,而不是联系着对宗教的批判来批判政治状况 (六)更加强调思维与存在的统一,反对割裂思维与存在,使思维脱离存在,在纯思维中兜圈子的主观主义 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在强调自我意识的作用的同时,就反对把自我意识绝对化,认为自我意识是客观精神的体现,自我意识不能脱离现实,必须从与它对立的世界中引出理性。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更强调思维与存在的统一理论不能脱离实际 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一文中,马克思强调要用事物本身的语言来说话,表达事物的本质特征,要使事物本身突出,要按照事物本质的要求去对待各种事物马克思还指出:“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 以上六点就是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重要的思想成果这些思想对马克思后来思想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历史表明,正是这些思想促使马克思对现实进行深入的哲学思考,并为这种思考提供了资料,他后来思想的变化和这些思想有密切联系3、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国家观的批判得出了哪些重要结论? 马克思在这篇文章中批判地分析了黑格尔在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关系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观点,论证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思想,是自己的观点沿着唯物主义的方向深化了1)、在批判黑格尔认为国家决定市民社会的观点中,马克思得出了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是国家存在方式的结论政治国家没有家庭的天然基础和市民社会的人为基础就不可能存在。
它们是国家的必要条件而黑格尔颠倒了二者的关系2)马克思还批判了黑格尔关于政治国家决定私有财产的观点黑格尔认为政治国家支配着私有财产,使之服从国家的普遍利益,长子继承制就是政治国家对私有财产支配权的证明马克思指出,这是倒因为果,倒果为因长子继承制是土地私有制的本身的结果不是政治国家支配私有财产,而是私有财产支配政治国家3)马克思还指出,国家是虚幻的共同体,带有虚幻的利益,不是市民社会和国家的矛盾的结束,而是这一矛盾的体现国家制度的渐进式运动或变革,不是像黑格尔所说的那样是“不可觉察的无形变化”即渐进式变革,而是总要经过真正的革命,当国家制度变革的条件成熟时,必须采取暴力革命的形式,才能成功实现变革4)马克思还从方法上揭露了黑格尔的国家观的唯心主义实质——泛逻辑神秘主义,指出黑格尔关于家庭和市民社会向国家推移的论述,“不是事物本身的逻辑,而逻辑本身的事物,不是用逻辑来论证国家,而是用国家来论证逻辑5)但是马克思还没有从市民社会划分出经济关系、生产关系,而是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把建立在私有制度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