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围山自然保护区植被分布格局及保护问题.docx
7页大围山自然保护区植被分布格局及保护问题 摘要:屏边地区河谷地带因处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北缘(北热带)地区,是 云南乃至中国少有的热带地区,且位于高原边缘,河流侵蚀剧烈,造就了大围 山相对海拔2000多米巍峨身姿,其独特的“口袋状”地貌格局,成为了水汽进 入的通道,丰沛的水热条件和多样的生境下,屏边大围山地区发育了丰富的植 物种类、植被类型又因地处边境地区,人为破坏较少,因而该地保存了较大 面积的原始森林大围山自然保护区内现有野生维管植物238科,1121属, 3299种,分别占全国维管植物总科、属、种数的65.38%,34.92%,12.15%,其 中种子植物188科994属3027种及变种,平均种密度高达19.69种/km 2 ,是全国 植物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自然保护区之一 [1] 关键词:大围山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垂直地带性 1地理位置 大围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屏边苗族自治县及河口瑶族自治县境内,地处东经 103°39′-103°51′,北纬22°38′-22°45′之间,面积153.65km²保护 区所处山地位于滇中高原湖盆地区南侧,又处在滇东南喀斯特高原的西缘因 地处高原边缘,河流发育,南溪河、新现河和红河共同切割下,形成了大围山 的构造侵蚀中山山地地貌 [2] 。
该区内四周高山阻挡,仅东南面通过狭窄的红河 河谷与越南北部湾相联通,使高温多湿的东南季风可以从红河河谷长驱直入 在大围山地区北上的暖湿气流受地形阻挡,形成地形雨,从而使该地降水量丰 富,出现夏天多雨,冬天多雾的湿润气候,年降水量1700—1900mm在海拔 1400—1800m间常年有云雾笼罩,湿度很大年均温22.6度,最冷月均温(1 月)15.2℃,最热月均温(7月)27.7℃,极端低温多年平均值为5.8℃, >10℃的积温8246.2℃,全年无霜此外,大围山还处于泛北极植物区与泛热 带植物区的交界处,也是东亚植物系中中国——日本、中国——喜马拉雅两个 吴晓月成分的交汇处,是中国植物区系中最为重要的区系节区域内最低海拔76.4 m,是云南省内海拔的最低点;最高峰大尖山海拔2 365 m,相对高差在2 000 m以上,因而垂直跨度大,具有明显的植被分带随海拔升高,依次出现北热 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气候及相应植被类型 2植物种类 2.1物种丰富由于大围山地区地处低纬度地区,热量充足,且降雨丰沛,为植物的发育 提供了优越的能量和物质条件同时高峻起伏的地貌使能量、物质重新进行了 分配,在空间上造就了多种生境,多种植物的发育提供了基础条件。
在这样的 条件下,发育了大围山多样的植物种类据王娟等人的调查(2002年) ,发现 大围山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植物种类多样,其中维管植物共计238种,1182 属和3891种(包括变种) ,其中蕨类植物50科,127属,272种;裸子植物7 科,11属,18种;被子植物181科,1044属,3601种 [3] 保护区面积仅为云 南省面积的两千分之一,但所拥有的云南省23.5%的维管束植物物种,这说明 大围山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是一个物种多样性丰富的地区,具有极高的生物多 样性保护价值 表1 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多样性与云南和全国的比较 维管植物 植物类别 科 属 种 大围山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数量 238 1182 3891 云南省维管植物数量 299 2183 16581 全国维管植物数量 364 3210 27150 大围山保护区维管植物占云南省比例% 79.6 54.1 23.52.2物种发育的古地理环境大围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拥有如此丰富的植物资源,除与其现今独特的自然地 理环境条件有密切联系外,还与其古地理环境分不开屏边存在着第三纪红层, 说明在第三纪屏边一带气候炎热,分布着许多热带植物 [4] 。
此后,在燕山活动 和喜马拉雅运动的作用下,屏边一带被抬升到第四纪时期,北方大陆植物由 于低温而大迁徙,北方的部分植物逐渐迁移到南方较温暖的地区,并在南方生 长定居随着冰期的结束许多植物往高处迁移,北方植物逐渐减少,而南方植 物生长繁盛,形成了垂直分布带如在屏边大围山山顶2100m海拔处分布有石 楠(泛北极代表植物)就说明了这点 [4] 3植被类型 3.1热带雨林(湿润雨林) 大致分布在海拔700m以下,次热带雨林为东南亚型的热带雨林,代表科植 物为龙脑香科植物,望天树,棕榈科(省藤属)等热带植物,其树种组成复杂, 种类丰富,上层树种有明显的板跟和茎花现象,并且其中的优势种较高大,区 系成分大部分具热带性质 3.2山地雨林 在海拔700m—1500m左右的山区,分布海拔比热带雨林高,分布于山地地 区,主要树种为:樟科、木兰科、山茶科和壳斗科,此外它的组成树种还有: 冬青科、梧桐科、金缕梅科(马蹄荷属) 山地雨林和热带雨林比较来看,山地 雨林与热带雨林比较来看,山地雨林的上层组成树种高度降低,树高一般在30 米左右,落叶成分增加 3.3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 在海拔海拔1600m—2000m左右的地区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区,它是屏边地区的主要植被类型,主要组成树种:壳斗科(栲属、石栎属、青冈属) , 樟科(樟属,山胡椒属) ,木兰科(木莲属,长蕊木兰属) ,冬青科(冬青属) , 芸香科(山黄皮属) ,蔷薇科(琵琶属)等。
南亚热带阔叶林终年常绿,季节变化不明显,只是因干旱季节而落叶的植 物多于湿润季节,使常绿的外貌有浓淡的季相表现,全年也都有植物开花、结 果,此外组成植物种类丰富多样,且起源古老因为此地区从中生代起,就一 直处于比较稳定的热带性气候环境中,第四纪冰期对本区影响不大,所以此地 区是我国许多喜温植物的源地之一,同时也是古热带区系成分避难所,保存了 大批较古老的种属,因而成为自然保护区,例如:木兰科,樟科,壳斗科等等, 在晚白垩纪时已经存在,山茶科,龙脑香科等,至迟在第三纪初就已经存在 这些应该已经成为化石的植物,今天在屏边仍然发育生长着,可见起源之古老, 保护价值之高3.4山地苔藓常绿阔叶林 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地区,它的树种组成基本上与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 林的种类组成相似,但以壳斗科石栎属为主,只是增加了一些北温带成分的植 物和苔藓植物如:石楠科杜鹃花属,胡核科胡桃科属等,苔藓植物主要有地 线(苔纲目) ,荫芒藓(藓纲真藓目) 苔藓常绿阔叶林所处海拔较高,降水又 比较丰富,常年云雾笼罩,因而蒸发量小,相对温度较大,因此,在此地常生 长发育的植物一般都具有喜阴湿这一特点苔藓常绿阔叶林的上层树种主要是 具有热带性质的壳斗科,樟科,木兰科,山茶科等植物,灌木层的树种主要是 具有北温带性质的杜鹃花科,胡桃科等植物,地面层几乎被常绿苔藓覆盖。
*据王娟等人研究绘 [5] 4保护价值 4.1保护对象 ①保护热带湿润雨林以及完整的热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其生物多样 性及其环境和现有的原始森林生态系统大围山是东南亚热带北缘的中山山地, 在海拔超过2000m的范围内从热带湿润雨林-季节雨林-山地雨林-季风常绿 阔叶林-苔藓常绿阔叶林-山顶苔藓矮林,存在着完整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 ②保护以苏铁、桫椤、望天树、龙脑香、伯乐树、毛坡垒等为代表的国家重点 保护野生植物和多种兰科植物,活化石苏铁植物,是现存地球上最古老的种子 植物,也是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植物 4.2保护价值 大围山植物群系具有如下特征:1科属种组成种类丰富,热带分布的科属 占绝对优势,热带亚洲植物区系特点明显;2植物区系的古老性,古老的特有 属丰富,如:与恐龙同时代的植物—桫椤;3大围山是多种区系成分的交汇地 带,其植物区系与东亚区系,特别是北部湾植物区系的联系较为紧密 大围山自然保护植物种类多,价值高区药用植物丰富,药用植物资源据 图1 大围山国家保护区植被垂直地带性示意图统计,大围山药用植物种类隶属205科、792 属,计1 607种;按药用功效将 其分为清热解表、祛 风除湿、祛痰、理气活血、补益安神、泻下消导、驱 虫杀虫、祛寒、收敛固涩、治疮疡肿瘤及其他等;植物种类丰富,是大围山生 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植物对于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水源涵养、水土保 持、调节气候和生态关系的维持都有重要意义;许多物种,只有他们存在,就 体现出一种价值,今后在科学研究的不断进步,他们的经济价值、研究价值、 生态价值会更加显现。
5存在问题和保护措施5.1存在问题大围山自然保护区所处的屏边县,是传统落后的边远山区,仍然保留着刀耕 火种的落后农业生产方式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在野外综合实习期间,我们发 现在屏边地区大面积种植了人工杉木林和人工桤木林(水冬瓜) ,在阿季伍村, 由于林下土壤肥沃,水热条件好,被大规模的种植了姜、花椒、三七等经济作 物,人工林面积增加,天然林面积减小,总体上森林覆盖面积在增加,但生态 功能并未得到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加剧此外,相邻的保护区 与保护区之间的人工设施,如道路、隔离栏、住房建筑等将植物栖息地分隔开, 使植物群落以孤岛状分布,不利于同一物种不同种群的基因交流,和生态系统 完整性的保护 5.2保护措施归根到底,这一切问题的根本矛盾是,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对立,区域整 体利益与区域局部利益的对立该地区人民具有发展的权利,但是该地的生物 多样性的保护,对于人类而言具有深远的意义,所以积极推动国家的生态补偿 机制,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利益矛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途径同时,对大 围山进行在其生态承受能力以内的旅游活动开发,并创新当地居民的参与方式, 使居民真正获益,脱离贫困,也是又一解决的思路。
对于相邻不同保护区间的 人类活动设施隔离了同一物种不同种群的基因交流,可以通过建设生态走廊,和合并自然保护取得方式,来促进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生物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参考文献 [1]王娟,马钦彦等.云南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多样性特征[J].林 业科学,2006,42(1):7-15. [2]杨一光.云南省综合自然区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3]王娟,杜凡等.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药用植物资源及其多样性研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24(4):6-11. [4]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地理专业野外综合指导书[M].2015. [5]王娟,马钦彦等.云南大围山种子植物区系海拔梯度格局分析[J].植物生态 学报,2005,29(6):894-9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