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管理的理论与模式.ppt
101页创业管理的理论与模式创业管理的理论与模式内容提要•近年来,创业管理研究逐渐受到重视,被发表于顶尖学术期刊的论文数量也逐年增加然而,创业研究仍面临缺乏理论基础与研究边界不明确的困境本讲座回顾近20年来创业研究的演进,发现理论基础还有待强化,针对创业初期过程的研究还相当不足,研究焦点也应从过去创业家单一维度转向未来多重维度的互动研究,并以创业机会做为研究的核心最后在针对研究方法选择的问题,我们建议应朝向使用多种研究方法,并根据研究问题的特征,选择最适当的研究方法 一、前言•Entrepreneurship早期翻译为企业家精神,现在则较普遍被称呼为创业精神、兴业、新事业开发等无论使用哪个名词,它的意思都代表着个人或企业采取创新与冒险开创的行动过去学者认为创业是因为环境“改变”(change)所引发的机会发掘与利用行为,例如 Drucker (1985)即指出“改变”提供了人们创造新颖与众不同事物的机会,当改变出现,创业家利用机会去创造新的价值因此,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创业研究成为了解未来社会变迁与促动经济发展的关键课题(Acs & Audretsch, 2003) •近年来,旺盛的创业活动引发实务界及理论界的大量关注。
究其原因,可归结为全球化潮流与社会人口统计变迁所致全球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企业存活的关键来自于快速回应市场与持续创新许多大型企业无法像以前一样,持续地占有市场,而具有高度灵活性的新创事业,通过市场变化与新需求而快速窜起(Dollingers, 2003)此外,学校对于创业教育日渐重视,社会对于创业活动普遍肯定,具有创业精神的员工不再安于当一个受雇者,都促使各种类型创业家大量崛起 •相对于实务上的蓬勃发展,创业在管理学术研究仍是一个十分年轻的领域(Cooper, 2003)创业的概念是由经济学开始,主要探讨创业活动对于经济与产业发展的影响例如,Schumpeter(1934)强调创业是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动力,企业家利用生产原料的新组合(new combination)来达到创新的目的;Penrose(1959)探讨企业成长的理论,指出创业家与企业家找寻市场机会,并利用管理能力驱使组织成长;以及Kirzner(1973)分析移民如何通过机会发现与利用,获取创业的利润等 •在心理学相关研究中,早期学者着眼于探讨“什么样的人会成为创业家?”,也就是所谓创业家人格特质的课题例如,创业家具有高风险倾向、高成就需求、高内控程度等特质。
但经过数十年研究,仍无法实证人格特质对于创业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Baron, 1998; Mitchell, Busenitz, Lant, McDoufall, Morse, Smith, 2002)因此,近期学者开始转向探讨创业家的认知心理与行为决策模式,试图了解创业家在风险与不确定情况下,如何发掘机会,以及如何将机会付诸实行 •创业管理专业学术期刊的数量并不多,以下列举三份较具影响力的期刊•1963 年出刊的“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是第一本专门探讨创业的管理学术期刊原以中小企业管理为主题的“American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于1988年改名为“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近年来知名度较高的“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则于1985年在 Ian MacMillan教授主导下开始运作这些专门期刊带动了知识的累积与扩散,并成为创业管理学术研究的重要推手(Acs & Audretsch, 2003)•这些期刊所探讨的课题十分广泛,包括:创业家与创业团队、新创事业的机会发现与利用、公司内部创业、创业环境、创业网络、创业融资等。
虽然内容遍及战略管理、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企业管理的主要功能,但创业管理凭着在实务世界的独特性与重要性,开始影响企业管理研究的主流方向•从1980年代后期至今,创业相关研究在一般主流管理期刊的刊登数量已呈现大幅增加现象,例如Busenitz, West III, Shepherd, Nelson, Chandler, Zacharakis(2003)于Journal of Management发表的文章,探讨创业研究的过去与未来发展,并整理1985-1999年间,主流管理期刊所发表的97 篇创业相关文章他们的研究显示,1985年之后,创业研究发表在主流管理期刊(包括Academy of Management of Journal(AMJ), Academy of Management of Review(AMR),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SMJ), Journal of Management(JOM), Organizational Science(OS), Management Science(M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ASQ)的数量,呈现显著增长。
而Ireland, Reutzel &Webb(2005)统计从1963年至2005年,曾在Academy Management of Journal(AMJ)期刊发表有关创业的文章数量,也是逐渐上升,显示创业已在管理领域中走出一条道路 •然而,创业学术研究仍面临许多问题,其中最为学者忧心的是缺乏一套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基础(Shane & Venkataraman, 2000)Busenitz et al. (2003)指出,创业研究面临如何建立正当性(legitimacy)的挑战,他认为必须经由强化研究深度与广度,明确划定研究边界(boundary),来建立学术界对于创业研究的认同•Gartner(1985)、Low & MacMillan(1988)、Venkataraman (1997)、Shane & Venkataraman(2000)、Ucbasaran, Westhead & Wright(2001)等学者,对于如何在学术圈建立创业研究的正当性,也持类似的看法目前创业研究仍处于百家争鸣的状态,需要一套专有的理论架构,清楚界定研究课题,促成研究共识,使得从事创业研究学者能在相同的平台上,交换(exchange)研究心得,并完善创业管理的理论基础。
二、创业研究的进展与困境•(一)创业的定义 •简单地说,创业就是“创造一个新事业”(Low & MacMillan, 1988)十九世纪法国经济学家赛伊指出,创业就是“将资源从生产力较低的地方转移到较高的地方”(Drucker, 1985)然而,这样的定义不足以显示创业的内涵由于创业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学者们都以不同角度来阐释创业,导致创业的定义至今仍相当模糊(Cooper, 2003) •Schumpeter (1934)对创新的定义是:“将原来的生产要素重新组合,通过改变功能来满足市场需求,从而创造利润,创业者就是实践这些创新组合的人”从创业的内涵来看,Shane & Venkataraman (2000)认为创业应该包括:“如何(how)、谁(who)、以及什么(what)因素会影响机会发现、评估及利用”,因此主张将创业研究聚焦于“机会来源”、“发现、评估、利用机会的过程”、以及“发现、评估及利用机会的个人”•另有学者从创业特征来加以定义,如Dollingers(2003)提出创业的三项主要特征,分别为:“创造力与创新、资源的结合与经济组织的成立,以及在风险与不确定环境下的成长机会与能力”。
因此他将创业定义为:“在风险与不确定环境下创造出的一个新经济组织 •我们认为,可以延续Schumpeter(1934)、Shane & Venkataraman(2000)及Dollingers(2003)的说法,将创业定义为“在风险及不确定情况下,进行创新与创造活动,经由发掘、评估、利用创业机会,建立新的经济性组织,并为创业家带来利润•另外,我们认为,对于创业研究可以采取广义的界定,不限于探讨某一产业(高科技产业、服务业、制造业等)或某一分析层次(个人、群体、组织、国家等),仅就创业此一实务活动,做观念性分析与建构理论 (二)创业研究的进展•一般而言,创业研究是从1970年代开始发展,但是探讨创业的课题则可追溯至更早对于创业讨论最多的是经济学家,Richard Contillon(1680-1734)首先提出创业风险与不确定性的概念,Jean Baptiste Say(1767-1832年)将创业家视为生产与销售产品的中间人(broker),并同样指出生产过程中的风险问题Frank Knight (1885-1972)进一步区分风险与不确定性的差别,认为创业家是有能力处理不确定性的人。
Joseph Schumpeter(1883-1950)是大家最耳熟能详的创业概念倡导者,他认为在供需均衡的经济系统,创业家会倾向利用新组合来打破均衡,并将这个过程称之为创造性破坏(creative destruction)•然而,这些学者的思想并未受到重视,直到近二十年来,由于新科技大量出现,经济体系和市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创新与创业才开始被广泛地讨论•自Schumpeter以降,探讨创业的概念分为两派,前者从1948年开始于哈佛大学创业历史研究中心,着重于研究创业与经济发展的相关,以及产品创新与商品化等企业课题;后者则是由Frederick van Hayek(1906-1972)与Ludwig von Mises(1881-1973)两位学者所提倡的,主要探讨有关创业机会的课题•Mises研究创业家如何在市场上发现机会,而Hayek则从知识观点来探讨为何只有少数人可以发现市场机会近年来,研究创业的学者认为市场是不均衡的,创业家则是发掘不均衡现象并将其导向均衡的重要推手(Sexton & Landstrom, 2003)•创业、兴业或新事业开发(new venture creation)等相关研究,在过去多零星发表于一般领域期刊,并未获得管理学术界的重视。
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以创业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与期刊出现,美国管理学会(Academy of Management)也将创业管理独立出来,与战略、组织行为等主流课题放在同样的地位这些迹象显示创业管理已逐渐成为独立的学门领域,研究发展也从探索性与理论性文章所累积的基础,延伸至实证性论文(Busenitz et al., 2003)创业研究在国际上的发展 •在创业研究发展趋势下,除了前述创业专门期刊外,一般管理、战略、国际企业等主流期刊也开始出现创业相关的文章例如,2001年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出版以战略创业(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为主题的特刊,收录十篇创业相关课题的论文,内容包括:价值创造、国际创业、社会资本、知识资本与核心能力、网络与联盟等主题 •2003年Journal of Management出版了创业研究特刊,聘请在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期刊曾发表创业研究文章的多位学者(Busenitz, West, Shepherd, Nelson, Chandler, and Zacharakis等)担任编辑委员,并收录创业研究回顾、创业教育、创业机会、公司创业、个人创业、创业组织模式、创业网络镶嵌、创业战略等八篇文章。
其中,Busenitz et al. (2003)分析自1985至1999年间在管理顶尖期刊所发表的97 篇创业相关文章,研究结果发现创业研究论文在管理期刊上发表的数量明显呈现正向成长不过,发表的创业文章仅占全部期刊文章数量的2%,显示创业研究在管理学术领域仍处于低度发展阶段•此外,以研究方法的类型来看,近年来创业研究的实证性论文增加较快,而理论性论文增加的幅度则较少,但实证与理论性论文成长率都未达显著差异在文献引用方面,除了多为管理性质的主流期刊,创业专门期刊被引用最多的是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Ireland et al. (2005)统计过去40年在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AMJ)期刊中发表的创业文章共有59篇,图1显示从1982-1987年之后,创业文章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而 2000年以后出刊的文章数量,即占过去40年发表的近半,由此可见创业研究在学术期刊的重要性剧增 图1 1963-2005年发表于年发表于AMJ的的创业文献数量文献数量 资料来源:料来源:Ireland, et al. (2005) •Ireland et al. (2005)根据关键字所搜寻到的文献,进行统计分类,提出了中小企业、制度创业、国际创业、公司创业、初次公开发行、创业家、新事业等七类研究主题,这样的分类也能显示目前创业研究的发展趋势。
表1为七个主要领域的发表数量,其中创业家(Individuals or Entrepreneurs)与公司创业(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等两个研究主题在2000年前较受到重视2000年以后,国际创业(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及新事业(New Ventures)等两个主题的文章出现大幅增长,显示近年来创业研究方向的转变 资料来源:资料来源:Ireland, et al. (2005) 表表1::AMJ创业文献的创业文献的主主题分分类•2005年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出版的专刊特别着眼于探讨国际创业(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的课题,例如,母子公司间的创业活动、国际企业的新事业开发战略等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等期刊也开始大量刊登创业相关的研究文章此外,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Small Business Economic等专门探讨创业课题的学术期刊发展迅速,显示创业研究已经受到主流管理学术界的重视,越来越多重量级学者投入这一领域的研究。
创业研究的现况与未来方向•Low & MacMillan (1988)曾针对创业研究现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缺乏明确研究目的、忽略理论发展、过多着眼与创业家个人特质、只是针对单一分析层次进行研究、较多从事概念性或纵断面分析等六点问题,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一些建议13年后,Davidsson、Low 及Wrignt等多位学者,在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的2001年夏季专刊中,特地邀请多位学者针对Low & MacMillan (1988)所提出的六个问题进行检视(如表 2)Low & MacMillan (1988) Dacidsson, Low, & Wrignt (2001) 过去的研究去的研究 未来的方向未来的方向发展展现况与建况与建议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缺乏明确的目的,只缺乏明确的目的,只是利用创业家人格特是利用创业家人格特质的文献或直接陈述质的文献或直接陈述统计结果,而较少能统计结果,而较少能深入演绎背后的因果深入演绎背后的因果关系及探索创业的实关系及探索创业的实务务意义意义应具体具体陈述研究目述研究目的,并的,并设法法诠释创业家与新事家与新事业开开发在在经济发展所扮演展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的重要角色 1、微、微观层次次观点点(Micro-level outcomes):探:探讨创业的的组织设计与与创业过程管理程管理(Gartner, 2001) 2、、应着眼于探着眼于探讨创业的独特的独特课题,如机会,如机会发掘与利用掘与利用 (Gartner, 2001; Shane & Venkataraman, 2000)理理论观点点 忽略理忽略理论发展,依展,依赖一一般性的般性的“战略适略适应观点点(strategic adaptation)”,,认为创业成功的关成功的关键因因素素赖于于创业家个人家个人对于于机会确机会确认、、战略略发展、展、资源配置及源配置及创业行行动应着重于着重于发展新的理展新的理论观点,例如点,例如“种群生态种群生态观点点(population ecology)”认为创业成功与个人目成功与个人目标驱动密切相关,而密切相关,而环境因素又是影响境因素又是影响创业行行为的最重要因子的最重要因子同意建构理同意建构理论的主的主张,但,但理理论创新新应来来自不同学自不同学术领域来深耕域来深耕发展展(Gartner, 2001),并朝向理,并朝向理论整合整合发展的新展的新趋势(Aldrich & Martinez, 2001)。
研究焦点研究焦点 着眼于研究着眼于研究创业家家的人格特的人格特质或文化或文化背景因素背景因素对于于创业行行为的影响 转向探向探讨社会路径社会路径因素因素对于于创业行行为的影响以及加的影响以及加强强对于于创业过程的研究程的研究 1、由、由创业家人格特家人格特质转向探向探讨行行为与与认知的知的问题 (Ucbasaran et al.,2001) 2、、创业环境因素的重要性境因素的重要性应被考量被考量(Aldrich & Martinez, 2001) 3、、强强调创业绩效效评估的重要估的重要性 表表2:创业研究现况与未来方向:创业研究现况与未来方向 分析层分析层次次只是针对单一层次的只是针对单一层次的议题进行分析议题进行分析应同时针对多种层应同时针对多种层次的课题进行分析次的课题进行分析 1 1、跨层次的研究数量、跨层次的研究数量并未显著增加并未显著增加(Davidsson & Wiklund, 2001) 2 2、目前仍以组织层次、目前仍以组织层次课题的研究数量最多课题的研究数量最多 时间幅时间幅度度将创业历程分成许多将创业历程分成许多步骤,只是针对横断步骤,只是针对横断面进行个别的研究。
面进行个别的研究对于创业行动进行对于创业行动进行长时间的研究,可长时间的研究,可提供较丰富的观点提供较丰富的观点1 1、现有实证研究经常、现有实证研究经常出现研究发现变异的问出现研究发现变异的问题题(common method variance) 2 2、应鼓励质性研究与、应鼓励质性研究与模拟研究模拟研究(Chandler & Lyon, 2001)研究方研究方法法大多采用探索性的个大多采用探索性的个案研究或是横断面的案研究或是横断面的统计分析方法统计分析方法 应采用系统性的实应采用系统性的实证研究方法,来强证研究方法,来强化创业理论的基础化创业理论的基础 仅有仅有 7%的研究针对纵的研究针对纵断面的课题进行探讨断面的课题进行探讨(Chandler & Lyon, 2001)资料来源:整理自资料来源:整理自 Low & MacMillan (1988)、、Dacidsson, Low & Wrignt (2001)•Low & MacMillan (1988)指出“分析层次”的问题,正可呼应近来创业研究的方向一般而言,分析层次可分为个人、群体、组织、产业、国家等,但过去的研究多仅针对单一层次对象进行分析,例如探讨创业家个人的特质,或是以公司创业为分析对象。
然而,不同层次间的关连也值得关注,因此近来学者都强调多层次研究的重要性(Davidsson & Wiklund, 2001; Low & MacMillan, 1998)•为此,Davidsson & Wiklund(2001)针对三大创业主流期刊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ETP);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JBV); Entrepreneurship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ERD),以1988/1989年与 1998年相距十年的创业研究论文,进行分析层次的比较发现十年来创业研究仍是多集中于个体层次分析【个人、团队、组织:59.4% (1988/1989)→77.7% (1998)】,对于总体层次的研究仍相对较少【产业、地区:21.9% (1988/1989)→11.1% (1998)】而有关跨层次研究数量也呈现微幅下降的现象【12.5% (1988/1989)→11.1% (1998)】结果显示从Low & MacMillan(1988)提出跨层次研究方向的十年后,这部分的目标仍没有进展,唯一较显著的变化是“个人与组织互动”的研究论文数量增幅较大(1.6%→11.1%)。
小结•经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大致描绘创业研究在管理领域中的发展状况自管理期刊在 1963 年开始刊出创业研究文章,一直到2000年之后,创业研究主题才逐渐获得一般管理领域学者的重视研究课题也从早期较多探讨创业家人格特质,而渐进拓展至创业机会、创业战略、国际创业、创业环境、创业团队管理等更广泛的领域,显示创业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已获得显著提升•在研究主题方面,目前研究多着眼于创业投资、公司创业的课题,或仅是以一般管理概念分析新事业开发的问题,而明显忽略从创业前期的概念来探讨创业过程管理的课题 •在研究方法使用上,由于创业研究是近十年才逐渐兴起,且多为跨领域与高度动态性的课题,因此学者倾向采取质性研究方法,藉此才能比较深入探索各项创业课题的内涵虽然个案研究方法对于创业研究的重要性已广为大家接受,然而Low & MacMillan (1988)指出,未来创业领域需要更多实证性研究,以验证个案研究所提出的理论概念不过目前在量表设计与研究样本取得上,还是遭遇一定程度的困难,这是未来研究者需要努力的方向(三)创业研究面临的问题•综合前述文献回顾,显示创业研究的发展空间很大,不过仍面临以下的问题•第一,缺少一套典范型的理论架构(Shane & Venkataraman, 2000)。
对“创业”这个概念本身,学术界仍未能界定清楚的理论架构(Low & MacMillan, 1988; Shane & Ventakaraman, 2000)Shane (2003)指出过去学者多从个别角度探讨创业,例如单从个人因素或外部力量来探讨创业,但前者仅着眼于创业家人格特质的研究,而后者则强调环境对于创业过程的影响,将焦点置于产业环境、技术变迁、市场结构等外在因素若将不同角度的论点整合起来探讨,应该有助于建构出整体的架构 •第二,有关创业研究的边界(boundary)仍未能清楚划分(Busenitz et al., 2003)虽然创业研究与管理领域的相关性很高,也有共通的理论基础,但许多创业独有的问题如:机会探索与风险认知的关系、“机会、资源、团队”三者的互动关系、从机会发现到创立一家公司的决策过程等,还需要发展新的理论基础•第三,由于创业牵涉多个维度,横跨多门学科,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并同时受到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理论的影响,导致不同背景研究人员对于创业关注的焦点也有所不同因此建构明确的研究边界和发展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基础,不但可以建立研究的正当性(legitimacy),也可加速创业学术领域的成长(Shane & Venkataraman, 2000)。
三、创业研究的理论基础•(一)创业理论基础的发展历程 •经济学家最早对创业研究产生兴趣,Knight(1921)认为创业家必须容忍高度的不确定性,并愿意投入生产来满足多变化与不确定的市场需求然而Knight 却未说明创业过程是如何产生的,只着眼于解释创业活动所带来的结果Schumpeter不同于Knight,他并不强调风险因素,而是将创业家视为一位创新者,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并将创业定义为新资源组合的过程此外,Schumpeter认为创业家的特质是无法经由后天的教导,因此只有少部分人可以拥有创业的能力(Schumpeter, 1934: 119) •奥地利学派根据 Hayek(1949)所提出的信息不完全概念,认为在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价格无法轻易地自行调整为均衡因此市场开发是一种机会发现与摸索学习的过程,当创业家利用信息优势而警觉到机会出现时,市场会帮助人们相互沟通不同的发现,并从他人的经验中学习在市场激烈竞争的状况下,创业家会不断使用所习得的新知识来发掘市场机会,最后将市场由不均衡带至均衡状态但是,奥地利学派的创业理论,只是着眼于探讨价格机制与经济体中创业家的角色,却未探讨人类行为差异的问题,忽略创业家人格特质的问题,也完全未触及创业资源的问题。
•另一位学者Casson(2005)主张创业家是市场活动的协调者,认为创业研究除了分析创业家个人决策的问题外,也应致力于探讨创业活动与经济成长的关联性Casson进一步探讨创业与企业理论的课题,他认为创业精神是多变环境中影响企业生存与成长的重要因素,而现有的企业理论却无法解释这一部分在面对未来环境的不确定性,创业精神所呈现的勇于冒险犯难掌握机会是新事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创业研究可以强化现有的企业理论•我们以为,创业家除了是一位市场创造者,更是一位有效率的信息管理者,他们通常拥有绵密的人际网络,擅长于处理大量外部信息,他们也拥有一些有利于创业行为的人格特质,如乐观、自信、较低的风险逃避倾向等,而这些都是创业研究不可忽略的课题 •在现实中,创业活动很难只由经济学的论点来解释,其他如心理、文化、社会等因素,也同时会影响创业现象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理论着眼于探讨结构、心理、行为层面的课题(Swedberg, 2000)在社会学的文献当中,Max Weber(1864-1920)不论是在早期或是后期都曾提及创业的概念,例如Weber认为新教伦理具有庞大的文化影响力,它使信徒相信认真工作就是荣耀上帝,将工作表现视为一种宗教的实践。
Ripsas(1998)则从社会学的观点出发,认为创业是在社会与经济子系统下所发展出来的活动Granovetter(1995)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创业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并探讨家族关系对于创业所带来的阻碍与帮助而 Swedberg(2000)也谈到信任对于创业家在复杂社会关系中创立企业的重要影响 •心理学观点关心的是创业家人格特质与内心状态,例如创业家具备有较高的成就需求、自信、内控、风险倾向等(Ripsas, 1998)由于无法获得实证支持,使得人格特质观点已无法进一步引领创业研究,后续学者大都转向行为观点,将创业过程视为是一连串的人性决策行为,或是着眼于探讨后天的心理因素,如认知行为的课题(Swedberg, 2000) •综观而论,创业理论建构尚处于发展初期,仍有大量未解的难题,许多重要的定义与因果关系都有待进一步澄清与检验一般认为,Schumpeter对于创业的论点受到较多学者的接受,适合做为创业理论发展的基础开端,同时行为过程学派也逐渐成为实证研究的核心然而,要建构一套完整的创业理论,仍有待研究者将跨领域理论做进一步的整合(二)现有理论在创业研究的应用•由于创业是一种多维度的概念,横跨多个学科领域,因此许多理论都可用以解释创业现象。
我们将针对创业研究常应用认知理论、社会网络理论、资源基础理论与制度理论等 ,探讨它们对于创业研究的影响与应用方向通过理论应用来了解创业的内涵,目的是为了使未来创业研究能建立在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上 •由于这些理论来自于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基本假设、研究范畴,以及适用范围,甚至这些理论也存在着互补与冲突我们并不着眼于理论的整合或创新,而是针对这些理论与创业课题的关连性其中应注意理论层次的问题(level of theory)(Davidsson & Wiklund, 2001),认知理论主要用于个人层次的分析,而社会网络理论可以用于连结总体与个体层次的分析(Kilduff & Tsai, 2003),资源基础理论则以组织层次为主,制度理论则是探讨总体层次的影响1、认知理论(Cognitive Theory)•认知(cognition)指的是个人的感知(perception)、记忆和思考,认知的过程包括将输入的资料进行转换、缩减、储存、更新以及使用的程序,因此认知心理学的出现将有助于解释创业家与周边关系人、外部环境互动的心智过程(mental processes)(Mitchell et al., 2002)。
•认知理论着眼于为什么有些人能发现机会?有些人会去开创新事业?又为什么有些人能够创业成功?•近三十年来,众多学者把目标放在探讨人格特质对于创业行动与结果的影响,却无法得到一致性的统计显著支持,因此至今仍无定论(Baron, 1998)后续研究者将目标转向认知理论,探讨创业家之信息认知差异对于创业活动的影响1990 年代中期,Busenitz & Lau(1996)使用认知结构与认知过程的概念,解释为何有些人拥有较强的创业意图认知结构指的是一个人对于风险、控制、机会与利益的信念与看法,认知过程则是指一个人的信息处理方式与能力 •要了解创业的核心,必须更深入地去探讨创业家的思考本质因此许多研究者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切入,试图解开创业家认知模式的黑盒子(black box),藉此探索如何才能有效发掘创业机会(Krueger, 2003)Mitchell et al., (2002)将创业认知(entrepreneurial cognition)定义为“人们用以评估、判断及决定有关于市场机会、新事业开发及成长的知识结构”换句话说,创业认知就是用来理解创业家如何使用心智模式,将众多外部信息加以连结,大胆判断市场商机所在,进而组合必须的资源,开发新产品与开创新事业。
•Shane(2003)指出认知的特征,如主观性、自信心、直觉力等,都会影响人们如何思考与决策由于创业家面临不确定环境与高度风险,在信息有限的情况下,需要一套有效的思考模式来克服认知偏误,增加对于机会判断的能力由此可知,创业家如何经由环境互动来发掘创业机会,将与其内在的认知过程高度相关Busenitz et al., (2003)认为可以通过认知理论,探索创业家是如何利用外在环境变化来知觉创业机会,以及如何利用特定信息来发展新事业而 Baron(2006)更强调创业机会辨识就是一个形态认知(pattern recognition)的过程,他整合了先验知识、创业警觉性与主动搜寻等三项要素,探讨创业家在进行机会辨识过程中,如何受到创业家认知模式的影响除了着眼于创业家个人层次的认知研究,更可以延伸至创业团队的社会认知层次例如 Busenitz et al., (2003)鼓励后续学者可以针对创业团队决策模式、成员多元性等课题进行研究,探讨机会发现过程中创业团队的社会认知模式 •认知理论可用以连结创业家认知与创业环境、创业行为之间的关系,加强研究者思考有关于创业心理面的课题(Mitchell, et al., 2002)。
综合而论,认知心理学可为创业研究提供较为丰富的理论基础,使研究者能够更深层次的分析创业家与创业团队发掘机会的心路历程(Krueger, 2003)2、社会网络理论(Social Network Theory)•社会网络的概念可追溯至社会学与人类学方面的研究Mitchell (1969)将社会网络定义为某一群体中,个体间特定之连结关系,包括正式与非正式之人际关系更具体的说,网络就是点(nodes)与点间连线所构成的结构,而所谓的点(nodes)可以为个人、团队或组织(Borgatti & Foster, 2003)Kristiansen(2004)指出社会网络是由核心行动者(actors)与其他熟识者之间的正式与非正式连结所构成的 •周雪光(2003)点出社会网络理论的两个发展思路,前者为以德国社会学家Simmel 为首的制度与结构观点,探讨个人与群体的互动关系后者则为功利思路,强调个人如何利用社会网络来获取资源与地位如Coleman以理性角度出发,探讨个人如何得利于网络关系,以及Burt(1992)将网络关系模式化,提出结构洞(structural holes)的概念 •我们可以将社会网络定义为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组织所形成的关系连结,是创业家获得外部信息与资源的重要渠道。
Davidsson & Honig (2003)指出社会网络在创业研究模式中可做为自变量或因变量,前者探讨网络如何影响创业过程,后者则是以动态观点探讨创业过程中社会网络的演进历程 •此外,社会网络的内涵依不同维度进行分类,可分为个人与组织网络两大类Dollingers (2003)将社会网络关系分为“个人网络”及“延伸网络”两类个人网络是指创业家直接接触的人际网络,包括朋友、家人、关系密切的公司同事、老师及其他相关人员,而延伸网络则指企业对企业的正式关系创业家可经由投资伙伴、经理人、顾客、供应商、以及其他利益关系人之间跨越疆界的活动,来发展这些网络巫立宇(2002)将社会网络分为“人际网络”与“组织网络”两类,前者包含创业家拥有的所有直接关系,而后者则是由法人组织因资源交换所形成的次级网络 •O’Donnell et al., (2001)也将网络分为“组织间网络”及“个人网络”两个层次前者以组织为行动者,为正式的连结关系,包括了垂直与水平的网络关系,而后者则以个人为行动者,多为非正式的关系,包括商业网络、社会网络及沟通网络等Greve & Salaff (2003)研究创业过程中创业家的社会网络活动,并以四个国家的实证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指出在创业的第一阶段(构想产生),创业家并不会大量与网络成员讨论构想及发展关系;但到了第二阶段(规划),就会开始扩充网络数量与活动,此时在网络的发展与维持上花费最多时间;第三阶段(建立企业),则会降低社会网络成员的数量,趋于核心及重要成员的维持。
•Johannisson (2000)探讨社会网络与创业成长的关系,指出三种类型的社会网络关系为:信息网络(information networks)、交换网络(exchange networks)、影响力网络(influence of networks)这三种网络互相依赖,其中信息网络可为交换网络和影响力网络铺路Ibrra(1993)将网络区分为“工具性”及“情感性”网络,前者是指工作有关的资源交换,后者则是以友谊与社会支持的为主 •Granovetter(1973)提出连结强度的概念,并以“接触的频率、关系的情感密度、熟悉程度与行动者的互惠承诺”等四项准则来评量连结强度,并可分为强连结(strong ties)与弱连结 (weak ties)两大类强连结倾向于以长期关系来连结的熟悉朋友,例如亲近的朋友与家人,优点是可提供有利信息的搜寻及关键资源的捷径,降低监控与谈判成本然而,强连结关系也有其缺点,当网络成员中同质性太高,会使信息的重复性过高相对来说,弱连结是指松散及非情感性的连结,可增加接收新信息及认识新朋友的机会,并可为新的连结关系打开一扇大门 •社会网络在创业研究中已逐渐受到重视。
然而,更细节的网络内涵以及维度间因果关系仍有些模糊(Elfring & Hulsink, 2003)例如 Hoang & Antoncic(2003)由网络关系的内容(content)、治理(governance)及结构(structure)三方面探讨对于创业活动的影响,不过他们也指出目前创业研究还缺乏对于网络理论应用的全面检讨,而且实证性研究也相当不足 3、资源基础理论(Resource-Based Theory)•资源基础理论是战略管理领域的重要分析工具,可用以了解产业组织与竞争优势的关系(Alvarez & Busenitz, 2001)自Penrose(1959)指出组织成长与组织宽裕资源(organizational slack)利用的关系,使得资源利用成为组织成长的重要因素,而Barney(1986)更进一步强调厂商可通过本身资源能力的累积,形成长期持续竞争优势 •因此,资源基础理论强调企业必须具备有价值的战略性资源,才能拥有竞争优势,Barney (1991)提出有价值、罕有、不可模仿、不可替代等四种资源的特征,可用以辨识战略性资源对于创业家来说,拥有战略性资源才能打败竞争者,同时还需要能够长期维持竞争优势。
•由于创业课题与资源获取与配置息息相关,因此需要利用资源基础理论例如Brush, Greene & Hart(2001)认为创业公司应建构的资源包括实体、财务、人力、技术、社会与组织资源六大类,并通过资源的组合运用形成组织能力与核心竞争力Alvarez & Busenitz (2001)结合资源基础理论与创业课题,试图扩展资源基础理论的应用范围,并建立适合于解释创业行为的新理论虽然异质性(heterogeneity)是创业与资源基础理论的共通点,但是资源基础理论着眼于资源的异质性,而创业则更倾向于探讨资源价值信念(beliefs)的异质性Alvarez & Busenitz (2001)认为资源基础理论十分适合用来分析创业家的决策、机会认知、机会发现、组织能力与市场竞争优势 •由于创业活动赋予资源一种新的能力,其强调创业活动中资源异质性是机会发现的核心,因此资源基础理论有助于解释创业者的资源转换过程(Alvarez & Barney, 2002)而Choi & Shepherd (2004)也以资源基础理论为基础,探讨影响创业家对于发掘机会的因素此外,近来崛起的知识基础观(knowledge-based view)、组织学习观(organizational learning),以及动态能力观(dynamic capability)等,也是值得关注的焦点。
4、制度理论(Institutional Theory) •制度是指规章(norm)、礼仪(ritual),以及法则(role)制度是通过参与者不断互动所塑造出的共同行为准则,而处于该制度的个体将会受到结构的规范制度学派理论对于组织生存的解释,着重在组织如何调整其内部结构及运作方式,去符合制度规范的要求因此,制度理论强调企业的组织形态与运作方式,是受到制度环境中政治、法令、社会规范、文化认知等力量的影响 •制度理论中的正当性/合法性机制(legitimacy)对于创业过程的影响甚大制度理论强调正当性机制,除了法律的正当性,还包括文化制度、观念制度、社会期待等正当性(周雪光,2003)陈东升(1992)指出,制度环境对于组织存活与成就的影响是经由正当性(legitimacy)的取得过程,组织如果能够建立足够的合法性,则所受到的外在威胁会减少,并能保障资源的充分供应换言之,组织若能从制度环境中获得社会的认可,得到合法性支持,将可提高组织获取外部资源的能力与生存机会 •Aldrich & Fiol (1994)指出在新兴产业中,新创事业往往面临着缺乏合法性的限制合法性指的是一个实体企业所采取的行动的认知与假设,需要适当的在一个有规范、价值观、信念的社会建构系统之下所进行。
例如,生物科技产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需要被广为接受与认可,因此新创事业通过立足市场,才能被顾客、供应商所认可,代表新创事业具有创造顾客价值的能力,并建立在市场上的形象与地位此外,Aldrich & Fiol (1994)将合法性分为认知性与社会政治性两类前者指的是新事业概念知识的扩散,可通过竞争者、经销商、大学等伙伴关系来达到新概念的创造例如1970 年代个人计算机出现,当时并未获得广泛注意,通过家庭与学校的使用与扩散后,才逐渐建立起认知合法性后者指的是在规则与标准之下的新事业,才能获得利益关系人的接纳•由于创业是驱动创新及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新事业是镶嵌在国家的体制之下,因此体制结构将影响企业的战略方向与创新活动在创业研究的课题上,Busenitz, Gomez & Spencer (2000)曾探讨国家制度的轮廓,以法规性(regulatory)维度、认知性(cognitive)维度、规范性(normative)维度加以分析制度的法规性是指法律、规则及政府的政策是否提供新事业支持,以降低个体开创新事业的风险,并促使创业家能获得更多的资源;制度的认知性则是指环境中个人是否具有开创新事业的知识与技术,例如创业者是否知道从何处去获得产品与市场的相关知识;而制度的规范性包括了一国的文化、价值观、信念是否会影响居民的创业导向。
•Spencer & Gomez (2004)则沿用Busenitz et al. (2000所发展的维度问卷,进一步探讨制度结构、创业活动形式与失业等经济因素的关系综而言之,从制度理论的观点,可探讨一地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与新创事业之间的互动与影响,后续研究者或可针对各国不同的制度环境进行创业活动的比较,也或是探讨政策、社会规范等对于创业的影响 四、创业研究的模式建构•我们将建立一个整合性观念模式,并通过分析维度内涵与互动关系,回应创业研究遭遇的一些问题回顾过去的文献,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创业管理的模式架构例如,Gartner(1985)提出“创业家个人、环境、组织及创设过程”等四个创业模式的维度,他认为创业并非单一维度足以说明,所谓创业管理就是如何有效管理这四项维度但Gartner的模式忽略了创业机会这个重要维度,同时也未对四个维度的互动关系做更进一步说明 •Timmons (1999)在“New Venture Creation”一书中提出“创业家、机会、团队、资源”等四个创业模式的维度他认为成功的创业家必须要能随着事业发展,将机会、资源、团队三者做出动态平衡Timmons仅将环境视为冲击创业管理活动的外在变量,并未加以详细说明,而且模式中也未能说明动态平衡与创业绩效的关系。
Ucbasaran, et al. (2001)则以“创业理论、创业者类型、创业过程、组织类型、外在环境、创业成果”等六大维度做为创业研究的主要范围,他虽然也强调各维度间的连结关系,不过却没有能够说明机会、资源、团队等重要维度因素 •我们建构的观念模式包括“创业家/团队、创业机会、创业资源、创业环境与创业绩效”等五项维度,如图 5比较Timmons 的模式,我们增加创业环境与创业绩效两项维度因为政府政策、经济环境、社会文化、产业结构等环境因素,对于创业行为将造成显著的影响再者,创业是一种对于复杂与不确定环境的洞察力,并经由高风险活动创造成果的行为,因此创业绩效是衡量创业过程的重要指标这些维度都为关联且互相影响的,我们除了界定这些维度的内涵,并经由文献探讨来说明各维度在创业研究的发展情形 图图5 创业研究的观念模式创业研究的观念模式 (一)创业家与创业团队•创业家是创业的最核心部份创业家(entrepreneur)这个字源自于法文“entreprendre”,指的是去做一些事(to do something),强调一个人能积极主动去完成某事但是现代对于创业家的定义则更为具体,例如Bygrave(1997)指出创业家是那些能洞悉机会的存在,并成立一个组织以不断追求机会、创造利益的人。
Bygrave & Hofer (1991)主张应采取较为广泛的定义,他将创业家视为是能够认知机会且创造新事业组织的人•然而,有关创业家的定义与分类仍相当分歧,例如台湾学者林家五、黄国隆、郑伯壎 (2004)将创业家研究分为三类:第一类将焦点放在解释创业家出现的现象,第二类以公司作为主角取代创业家,第三类以人格特质与能力等变量来指称创业家而Ucbasaran, et al. (2001)则将创业家类型分为创立者(nascent)(想要建立新企业的个人)、初学者(novice)(没有任何创业经验的个人)、习惯者(habitual)(过去有经营企业的经验)、连续者(serial)(过去曾卖/关自行创立的公司,又继续经营其他企业)、组合者(portfolio)(个人持续经营所创立的公司,但是后续也经营其他企业),显示不同背景对于新创事业经营有着重大的影响 •过去文献对于创业家研究有两类的看法:•一是强调心理路径(psychology approach),也就是探讨创业家的人格特质(traits),试图找出适合创业的人因此传统研究大都将焦点置于创业者先天的条件(Acs & Audretsch, 2003),如创业家的个性、心理状况、对风险的偏好程度等因素。
然而,研究结果显示,难有一套完美的特质理论来区分谁可以成为创业家或谁无法成为创业家虽然理论上对于创业家特质无一致性的看法,但一般仍认为具有高度成就需求、风险倾向与内控的人较适合进行创业活动(Dollingers, 2003)•二是强调社会路径(sociological approach),试图从社会学观点,解释创业家所处的社会背景,对于其创业决策的影响今后的研究将更多着眼于创业家的后天经历,包括个人经验、专业知识、教育程度、家世背景,对于创业能力的影响例如,Shane & Venkataraman (2000)探讨创业家的先验知识对于机会发现的影响,显示创业家个人背景对于创业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目前仍有许多研究是针对创业家的人格特质与属性群族进行分析,例如,台湾学者廖学寅(2003)探讨台湾中小企业创业家人格特质与创业绩效关系的研究,吴奕慧(2003)研究华人创业家适性量表的建构,研究结果都显示创业家与非创业家在性别、婚姻状况、年龄、宗教信仰、教育程度、创业行业的年资等人口统计变量都达显著差异Kourlisky & Walstad(1998)研究青少年与女性对于创业的知识、态度差异,并指出学校教育对于创业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除了创业家个人外,创业团队也是一个逐渐兴起的主题,由于创业需凝聚不同专长的人才,而彼此间的合作与冲突也成为关注的焦点例如Lechler(2001)曾探讨创业团队中社会互动因素对于新创事业成功的影响;Chandler, Honig & Wiklund (2005)探讨环境动态、企业发展阶段、团队异质性与团队规模、团队成员增减及创业绩效的关联性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外部环境或是内部组织因素都对于团队成员增减都有显著影响,而企业发展阶段则对于团队成员增减与创业绩效有干扰作用 (二)创业机会的发现、利用与评估•“创业机会”是指开创新事业的可能性,也就是经由重新组合资源来创造一个新的方法-目的(means-ends)架构,并相信能由其中获得利润(Shane, 2003)由于机会必须足够吸引人,具有耐久性与实时性,存在创造产品服务价值的能力,因此创业机会可说是由“创新”及“利润”两项要素所构成的•Sarasvathy, Dew, Velamuri & Venkataraman(2003)指出创业机会应包括新构想(new idea)、对于目标的信念(belief),以及为了达到目标所采取的行动(action)。
也就是说,当创业家有了新的构想或发明,还必须要付诸实行因此本研究将创业机会定义为“创造新的资源组合,以不同以往的方式来达到创新的目的,并且通过行动来获取利润”1、创业机会形成的理论观点•在探讨“创业机会是如何形成的?”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厘清有关本体论(ontology)的基本假设过去学者对于机会是客观存在的(e.g., Shane & Venkataraman, 2000; Shane, 2000)或是主观创造出来的(e.g., Ardichvili et al., 2003)两个论点争论不休而这些论点攸关研究的基本假设,因而有进一步澄清的必要 •从理论的发展过程来看,最早期的新古典均衡理论(neoclassical equilibrium theories)认为市场上所有的机会都是公开且公平的,假设每个人都可以认知到所有的信息与机会,因此个人属性(如创业精神、风险偏好等)是决定能否成为创业家的主因换句话说,能不能发现机会以及是否成为创业家,完全视个人的创业动机与倾向,例如 Khilstrom & Laffont (1979)的均衡模型指出创业家对于不确定性偏好较高然而,随着理论的演进,心理学理论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观点,除了着眼于创业家个人的特质,他们认为决定成为创业家的原因会受到个人意愿及能力所影响。
例如成就需求的高低、对风险的忍受度、内控程度、对模糊的容忍度等都是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机会发掘将受制于个人的创业意愿与创业能力 •到了近数十年,新古典均衡理论的论点受到挑战,奥地利学派的学者如Kirzner等认为均衡理论不够完整(Shane, 2000; Shane & Venkataraman, 2000)奥地利学派的基本假设为信息是不对称的,市场是由不同的信息所组成的,因此人们无法认知到所有的机会,能否成为创业家将受限于每个人掌握信息信息的多寡创业家拥有先验知识的数量以及机会可被利用的程度等,才是决定创业机会的主要因素简言之,奥地利学派的论点认为:(1)人们不能认知到所有的创业机会;(2)信息比人的属性更能决定谁会成为创业家;(3)机会发掘的过程当然也会受到个人创业意愿的影响 •上述理论都有其存在的背景与价值,但可发现新古典均衡理论认为所有的创业机会是公开且公平地存在市场上,每个创业家都可以获得同样的信息与机会,似乎与现实状况不符而心理学派专注于探讨个人的创业意愿与能力,却完全忽略外在信息的影响,因而多数学者还是倾向奥地利学派理论的论点,认同市场上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使得人们无法辨识所有的机会。
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机会形成会受到不同市场状况所影响,因此必须考虑自己所处的市场是否能够产生机会 2、创业机会的来源与内涵 •Sarasvathy et al. (2003)以供需关系做为分析维度,提出机会辨识(recognition)、机会发掘(discovery)、机会创造(creation)等三种类型首先,“机会辨识”是指当市场中的供需关系十分明显时,创业家可通过供需连结来辨识机会而“机会发掘”则是指当有一方的状况是未知的,而不存在的那方面即等待着创业家去进行机会发掘举例来说,一项新技术被开发出来,但尚未有具体的商业化产品出现,因此需要通过创业家不断的尝试来发掘出市场机会机会创造”观点比起前两项,供需状况都不明朗,因此创业家要比他人更具有先见之明,才能创造出有价值的市场机会这类型机会的探讨在理论与实证的论述较为缺乏,因为当供需都不明显的状况下,创业家想要建立连结关系的难度极高但是这种机会通常可以创造出全新的方法-目的架构,并为创业家带来极大的利润•在实务上,三种创业机会类型都可能同时存在换句话说,在创业机会的形成过程中,机会可能是已经明显存在、等着被发现,也或有可能是创业家的奇想所创造出来的。
一般而言,第一种创业机会多半处于供需尚未均衡的市场,创新程度较低,这类机会并不需要太繁复的辨识过程,反而强调拥有较多的资源,就可以较快进入市场获利相对而言,第三种机会创造观点就非常困难实现,这类全新的供需方式必须依赖少数拥有专业技术、信息、资源规模的创业家,同时还必须愿意承担巨大的风险至于第二种机会类型则是创业市场上较为常见,也是目前大多数创业研究的对象•Shane(2005)指出市场变化会带来新的商业机会,这些变化包括科技变迁、政治与法规变化、社会和人口结构变化、以及产业结构的变化成功的创业家必须要了解且清楚这些市场变化的情况,以及变化将如何影响创业机会的发生除了外在环境变动外,Shane & Venkataraman(2000)也指出机会本质的概念会因为个人因素的差异,造成对于市场需求、产业边际利润、技术竞争能力等的机会评估价值的不同因此创业机会的来源主要受到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外在环境的变化”,也就是外部因素改变导致新的机会出现;另一则是“创业者个人的因素”,包括人格特质、先验知识、社会网络关系等 •Ardichvili, et al. (2003)曾针对创业机会的发现、利用与评估建立整合性的理论模式,有助于后续学者厘清影响创业机会的变量。
我们建议后续研究可尝试找出影响创业机会的前因后果例如Shane(2000)根据八个MIT的个案,建构出机会发现的概念性模式在此研究中,技术特性是机会发现的前置因素,而所发现的机会则会进一步影响创业家执行机会的方法由于机会的内涵很难具体化,因此目前实证性文章仍较少,未来可朝向维度操作化或是建立量表的方向进行例如Shepherd & DeTienne(2005)采用Shane(2000)的概念,探讨先验知识、利益诱因与机会确认的关系,将各维度做明确的操作化定义,并以实验法进行验证 (三)创业资源的取得与运用•创业所面临的约制因素之一,就是如何获取创业所需的资源资源是指一种对企业发展有关键作用的事物,没有任何一个创业家所拥有的资源完全相同,也没有任何一个新创事业有着一样的发展条件与资源,因此新创事业是以各自拥有不同的资源条件为基础开始发展的 •我们所指的资源包括财务、实体、技术、人力、社会及组织资源等有形与无形的资产以下我们根据Lichtenstein & Brush (2001)及Dollingers (2003)的定义,将六项资源的定义简单整理财务资源”指的是企业家所有的各种财务资产的总和,包括具体表现在企业财务报表上的各类资金。
实体资源”是指企业在从事生产与管理工作时所运用到的有形资产,包括厂房设备、土地等,有些企业也拥有许多矿产、能源等自然资源技术资源”包括实验室、研发设备、质量测试与管制技术等,经由研发产生的知识,可通过专利、著作权、营业机密保护人力资源”包括一般与特殊人力资源,前者是指一般的工作者,而后者则是指具有特定产业知识的专业人力,以及先前具有创业经验之创业人力资本社会资源”是指创业家通过人际镶嵌关系的杠杆运用所获得的各种资源,包括创业家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网络组织资源”包括组织的商业模式、管理能力、战略、领导、组织结构等 •有关创业资源的研究文献数量不少,例如Ucbasaran, et al. (2001)探讨资源与战略如何影响创业活动,并提出资源获取的战略;Elfring & Hulsink(2003)探讨创业社会网络与资源获取的关系,显示强连结网络关系对于资源获取极有帮助Chandler & Hanks(1994)的研究发现多样性资源可使得新创事业成长迅速,建议创业家应该设法获得多样的资源,并有效加以配置,以获得最大效益Chandler & Hanks(1998)探讨财务资源与人力资源的内涵,认为财务资源需求与产业性质有关。
Lichtenstein & Brush(2001)探讨新事业发展初期所需要获取的资源类型,以及随着创业阶段改变,所需资源变化的情形结果发现在新事业发展初期,技术与组织等无形资源要比有形资源更为重要Brush, Greene & Hart(2001)以四个个案分析创业家处理资源面临的挑战,发现创业家必须建构资源基础能力,才能因应各阶段新事业发展的需求,该研究并提出资源发展路径及价值创造的观念性模式(四)创业环境•创业与所处的环境关系密切,因为创业不仅是个人行为,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活动社会整体对于创业的支持态度,提供机会与资源的程度,都会影响人们的创业决定与表现,以及新事业未来的发展规模从社会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拥有越多创业家与新创事业的社会,创业风气也会较为旺盛从资源依赖的角度来看,创业需要依赖大量外部资源,因此创业行为将受到资源来源渠道的影响如果资源主要来自于家族与亲人,那么家族创业的比例较高;如果资源来自于风险投资与社会大众,那么知识型团队创业的比例将会增高同样的,产业环境变迁对于员工内部创业与经理人离职创业等,都会造成显著的影响社会就业机会的多寡,对于创业决策也会有明显的影响当就业机会减少,社会对于创业资源提供就会增加,当产业呈现快速变迁与大量出现新科技之际,创业动机也会相对的增加。
•Gnyawali & Fogel (1994)指出当商业环境越有利时,新创事业就越容易出现,当社会对于创新与创业行为越加支持,创业家就有越高的创业意愿,环境因素明显影响一个地方的创业行为,因此政府对于创业环境因素,将扮演着直接的重要影响角色新兴经济体或发展中国家的创业需求较高,因为他们需要更快速地发展经济与创新,并挑战现有的环境体制相对于大企业,小企业更加依赖有利的创业环境,因为它们比较缺乏资源与政治影响力,但也有学者提出相反的看法,认为小企业同样能够对于地方公共政策产生影响力•由于创业环境对于新事业具有整体性影响,因此在创业过程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受到环境所造成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影响Gnyawali & Fogel (1994)提出了一个整合性的概念架构,同时探讨创业机会、创业能力、创业倾向等维度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而Ucbasaran, et al. (2001)则利用资源依赖及种群生态理论来解释环境如何影响一个新事业的形成,前者将环境视为是资源的集合,而生态理论强调的是对于环境的适应Specht (1993)结合了这两种观点,提出组织形成与环境关系的模式Shane(2003)则认为创业家在探索机会时,会受到制度环境的影响,这些因素又可分为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及社会文化环境三大类。
•回顾过去创业相关文献,专门探讨创业环境的研究不多,其研究角色也多为控制变量或干扰变量我们认为环境对于创业所造成的巨大影响,应值得给予更多的重视建议未来研究者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切入:•第一,针对跨国创业环境进行比较,如Beglet & Tan (2001)比较四个盎格鲁-撒克逊国家(Anglo-Saxon)及六个东亚国家间的社会文化环境对于创业兴趣的差异;以及Begley, Tan & Schoch (2005)针对盎格鲁-撒克逊、东南亚等国的政治与经济因素对于新事业开创的兴趣的影响进行分析;全球创业观察研究(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每年都会针对全球超过40个会员国进行创业调查,这些资料都有助于探讨创业环境的影响力•第二,专门针对某一项创业环境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例如 Audretsch & Thurik (2000)针对政府因素进行研究,指出21世纪将由管理型经济迈向创业型经济,他主张建构创新型的基础环境,将是政府的主要职责•第三,探讨环境因素对于创业的负面影响,例如环境因素是否容易造成创业失败与提高风险Covin & Slevin (1989)研究在不利与有利的环境中,新创事业的组织战略、竞争战略及组织属性间的关连性。
总之,创业研究中许多主题都会受到环境因素影响,其重要性不容忽视(五)创业绩效 •绩效为创业成败的衡量指标,Venkataraman(1997)指出创业绩效不能完全以一般企业管理的衡量方式进行,因为创业着眼于能创造利润的机会发掘与利用,因此除了考量经济绩效外,仍须加入个人努力对于社会的贡献程度换句话说,在个人层面上,需考量机会成本的代价、个人能力成长、实现愿景目标等因素,在社会层面上,创业活动可创造新市场、新产业、新科技、新制度、新工作等生产力的增加因此,创业绩效应同时考虑个人和企业在经济与社会上的成果 •Murphy, Trailer & Hill(1996)指出过去研究对于创业绩效衡量过于分散且无明确评估指标,一般可分为以组织效能为主的财务指标、强调产品质量或市场占有率的操作性指标、或是综合性衡量的多重成份指标等三大类•Venkataraman & Ramanujam(1986)则指出应以财务性与操作性指标来衡量创业绩效,并以初级资料(问卷、访谈)与次级资料(数据库、档案文件做为评量的依据 •Murphy, et al. (1996)回顾了1987-1993年间51篇以创业绩效为因变量的实证性文章,共整理出八项绩效维度(效率、成长、利润、规模、流动性、成败、市场占有率、杠杆)。
发现过去研究虽然可区分为多个衡量维度,但大部分都偏向财务性指标,而忽略了操作性指标,且至多使用两个维度衡量;在资料来源部分,也多倾向以问卷方式获得的初级资料,较少使用客观的次级资料因此建议后续研究在考量主题相关性的原则下,应增加绩效衡量指标与资料来源的多样性 •Ucbasaran et al. (2001)指出大部分的创业绩效研究都着眼于企业是否生存,或以量化的财务绩效来检视,而实证研究都使用客观财务指标或以问卷方式获得的非财务指标来衡量企业成长与绩效例如Sarkar, Echa mbadi & Harrison(2001)以市场占有率、销售成长、市场发展及产品发展等指标做为联盟创业之衡量Lee, Lee & Pennings(2001)的研究探讨技术创业厂商的内部能力、外部网络及绩效之间的关连性,他们认为获利率、投资报酬率等财务指标并不适用于衡量创业初期的绩效,因为这一阶段的新事业经营应着重在成长率,他们建议应以销售成长率做为绩效衡量指标•绩效衡量常是创业研究的重要依变量,因此需要更审慎的使用我们认为,仅采用财务指标及初级资料来衡量创业绩效略显不足,应考虑创业家的初始创业动机与目标,以及将创业过程各阶段的成果产出也视为绩效评量。
可加入主观衡量绩效的概念,例如将个人对于创业目标达成度、满意程度等纳入绩效的考量(Cooper & Artz, 1995)其次,过去研究多评量创业成功的绩效,而忽略探讨中止或是售出的案例Huyghebaert & Gucht(2004)曾研究产业内现有企业如何利用财务市场的战略行为,来影响新创事业的退出离开市场不一定是失败 (Ucbasaran et al., 2001),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创业家离开市场的各种原因及决策模式五、结论与建议 •虽然创业研究正逐渐兴起,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也逐年增加然而,创业研究仍缺乏一套比较严谨的理论基础与模式架构,而且创业研究的边界仍然模糊不清,许多学者(如Shane & Venkataraman,2000)也指出创业研究缺乏专属的理论基础•经由我们详细整理创业理论基础的来源,并探讨这些重要理论在创业研究的应用情况,发现目前创业研究的理论基础遍布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其中以经济学为主要发展核心由于创业具有跨领域特性,可大量借用现有的认知理论、社会网络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制度理论等来解释与预测许多创业发生的现象不过目前创业理论正在不断地发展与变化,朝向跨领域的整合方向迈进,相信不久的未来将可能出现专属的创业理论基础。
•目前创业研究仍缺乏一个清楚的研究边界,我们提出的创业管理模式架构,除了有助于厘清创业研究维度的定义及研究范畴,对于后续研究者将具有一定程度的指引贡献创业家、创业机会、创业资源、创业环境与创业绩效等五项维度互为关联,值得进一步探讨彼此间的互动关系 •本讲座回顾近20年来创业研究的演进,除了发现理论基础正在逐渐建立根基,研究焦点也从创业家单一维度转向多重维度之间的互动,其中并以创业机会作为核心,不过在分析层次的研究设计与多种研究方法运用上仍相对不足(一)继续强化研究理论的基础•创业研究的理论基础有两大发展方向:一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创业的厂商理论,如 Dew, Velamuri & Venkataraman(2004)从知识分散性(dispersed knowledge)的角度来分析, Alvarez & Barney(2004)从创业知识来看租(rent)的产生(generation)与专有性(appropriate)课题,Casson (2005)从环境多变性与信息成本来探讨创业家的决策判断力,Mcmullen & Shepherd (2006)则从不确定性的认知与容忍不确定性的意愿来看创业行动。
这些学者认为行动(action)是创业理论的核心,当外在环境改变引发创业机会,个人会受到过去知识、容忍不确定性的意愿等因素影响,进而引发创业行动的判断与决策上述文献显示,经济学理论对于探索不确定性、机会成本、创业机会发掘与评估、决策风险等创业课题,已经产生很大的贡献 •另一新的发展方向则是从认知理论、社会网络理论、资源基础理论与制度理论进行创业研究,目前已经产生大量的研究成果•我们建议后续研究者应该继续强化研究理论的基础,除了由现有理论出发,朝深化课题的方向发展,也应思考如何整合现有理论,朝向跨领域的整合方向迈进,可试图发展一套新的理论基础我们相信经由研究社群不断地累积与更新知识,必可激荡出新的观点,进而共同建立出创业领域的独特理论 (二)增加对于创业初期过程的研究•相较于国外的研究成果,中国起步较晚,研究较集中于创业投资与企业内部创业等少数课题,明显缺乏多样化,尤其针对创业初期过程的探讨相当不足由于创业与其他领域最大的差异即在于新创事业的萌现(emergence)过程(Davidsson & Honig, 2003),也即创业家如何在复杂且变动的环境中发掘机会,并着手进行新事业创立的过程。
•过去学者从事创业初期研究所遭遇的主要困难,在于缺乏一套可供分析使用的研究架构我们提出创业家、创业团队、机会、资源、环境四个维度互动关系对于创业绩效的影响,可以做为研究创业初期过程的模式架构(三)聚焦于创业机会 •创业初期的研究可以创业机会为核心,探讨创业机会与其它维度间的互动关系Busenitz, et al. (2003)指出机会、个人与团队、组织模式、环境等创业研究的四大课题,其中又以创业机会最为关键,有助于将其他三项课题连结起来据文献资料显示,相较于其他课题,目前创业机会的研究数量不但较少,也缺乏较严谨的实证研究,因此这是一块具有潜力且尚未充份开发的研究沃土,建议后续学者可将创业机会视为创业研究的主要重点 (Busenitz, et al., 2003; Shane & Venkataraman, 2000) •我们建议创业机会研究的课题:创业家认知对机会发掘的影响、社会网络如何协助创业机会发掘、制度环境对于创业机会的影响、先验知识对于创业机会发掘与利用的影响、过去的创业经验对于创业机会发掘的影响、创业机会辨识与评估利用之间的关系等课题•此外,创业机会发掘与创业家人格特质、创业倾向、创业警觉性、风险承受能力、信息与专业能力等因素也息息相关,值得建构一个整合性的系统模式来进一步深入探讨。
由于目前对于机会发现、认知、发展、评估、利用等概念,还缺乏具体定义与分析衡量模式,尚无法进行严谨的实证研究,这些都有赖后续研究者的共同努力 (四)强调多个维度的互动研究•由于创业研究的边界横跨了多个领域与多种主题,维度的互动关系应为未来研究的焦点Busenitz et al. (2003)发现过去的研究,探讨维度间互动关系十分稀少,他认为创业研究若只单一探讨某个维度可能会缺乏完整性,因此建议未来研究应朝向探讨不同维度间之连结关系West III & Meyer(1998)探讨创业团队、环境动态性与创业绩效三者的关联性,Shane & Venkataraman(2000)强调创业机会与创业家两者的连结,Ucbasaran, et al. (2001)的研究论文,也强调探讨多维度间连结关系的重要性,显示多维度结合的互动研究已逐渐受到重视•过去针单一维度研究大都只采取一种理论做为解释的基础,但针对多个维度的研究课题,可能遭遇如何整合多种理论的困难,当然也会遇到研究方法与研究层次选择的问题不过从事创业研究的学者大都认为,唯有经过多个维度整合研究的挑战,才能显示创业管理研究的独特性,以及发展专属理论基础的必要性。
•由于创业研究是一个涵盖 “多层次”的研究课题,无论是理论的分析层次、维度的分析层次都必须纳入考量,我们呼应 Low & MacMillan(1998)及Davidsson & Wiklund (2001)的结论,建议后续研究者在此问题上应持续深耕•研究者也不能忽视创业研究的动态性,由于创业是一段长期的发展过程,可以切割为许多不同的时间点来分析观察虽然长时间观察的研究困难度很高,但却可发掘较丰富的资料与产生创新观点,因此创业研究的过程面(process)与动态性也应为值得关注的焦点 (Hoang & Antoncic, 2003; Low & MacMillan, 1988; Ucbasaran, et al., 2001)•针对研究方法选择的问题,我们建议应朝向使用多种研究方法,并根据研究问题的特征,选择最适当的研究方法文献回顾显示,无论是质性研究、实证研究或是财务模型推导,在创业研究方法使用上都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国内创业研究尚在起步阶段,研究成果多以概念性文章或质性研究方式呈现,量化实证研究则集中于较为成熟的企业战略、组织结构、组织行为等课题上未来在较为复杂与充满动态的创业初期阶研究课题,以及多个维度与多层次的研究课题上,宜同时使用多种研究方法或发展独特的研究方法。
•总之,创业是一个极具创新性与挑战性的新兴研究领域,我们提出强化研究理论的基础、增加对于创业初期的研究、焦聚于创业机会研究、以及强调多维度的互动研究等四个未来研究方向建议,目的是为了引发大家对于创业研究课题的重视,并凝聚学者在创业研究的合作共识。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