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护教学讲义汇编(上).docx
38页护护教学教学讲义汇编讲义汇编(一)什么是什么是护护教学?教学?圣经:彼前圣经:彼前 3:15希腊文「护教」的动词是 apologeisthai,意思本是「卫护」 、 「抵抗」等;该词原文与希腊文「辩护」 (apologia)有关,是一个人(例如哲学家苏格拉底)为自己的思想或行为辩护的学问后来这个观念被基督徒使用,指基督徒本于他所相信的福音信息,告诉人他所信的是真的,为什么要这样信,使刻意批评及歪曲福音的人不得随意诋毁基督教信仰例如,使徒彼得要每个信徒随时作好准备,为他心中盼望的「缘由」 (apologia)回答各人(彼前 3:15)基本上说,新约圣经有一部分是本于护教的动机写成的,它们正是包括了申辩与说明这两个重要的因素保罗在加拉太书指出律法主义的偏差,进而申明福音的自由与大能约翰在约翰福音中也指出诺斯底主义(Gnosticism)的偏差,进而指出道成肉身的实在与新生命护教学”英语有两个字根:apologies, apologetics,译成中文都叫「护教学」 第一个apologies,是以基督教教义的整体来辩护,其目的是辩护真道以致洗脱沈冤(vindication) ,故可称「辨惑学」 。
另一个是 apologetics,可作「护教学」 ,目的有两方面︰消极地说,是辩护,对象是问难者及非基督信仰的人;范围不仅是圣经本身,也包括一切有关上帝的正确认识;积极地说,是为建立基督教教义,要明白信仰的原委,也就是即使没有人来挑战我们的信仰,我们也要明白为什么要这样信、不那样信因此,护教学永远都需要包含两方面︰申辩-毁谤信仰者的不合理;说明-基督教思想的内容护教学也有着三个最主要的任务︰1.指出有信仰比没有信仰更合理2.指出基督信仰比一切宗教更合理 3.指出正统基督信仰比不是正统的思想(异端)更合理护教学用的方法,当然是理性的陈述,但它从没说纯理性的推理足以说明基督教信仰的内容,只是在别人问道或歪曲基督教时,信徒有责任以理由说明「信仰的原委」 我们要在这里要认识一件事:护教学最重要的动机,不在消极的辩论,而在积极的建立;其目的不在打倒敌人,而在赢取人相信福音,使不信的能相信,使相信的能进深一步去确信当然,在建立的过程中,我们难免要对反对基督教的思想作出辩论,但我们的目的是清晰的,就是为了建立,不是打倒近代鲁益师(C. S. Lewis)的作品〔像《痛苦的奥秘》 (The Problem of Pain) 、 《神迹》 (Miracles) 〕 ,就是最好的例子,都是要为了要解释痛苦的意义和神迹的可能性。
在教会历史的最初阶段,护教工作是由基督教内的护教士来作护教士,原本是指第二世纪教会一小撮希腊作者,广义是指一班本于基督教信仰而申辩的人他们均是寻求当时教外人士能明白(及接受)基督教而努力的人他们面对教外的攻击、毁谤与压迫,运用理性的力量,向人陈明基督教信仰的原委,并且指出攻击者的宗教不道德和不合理性的地方,他们也力辩肉身复活(Resurrection)的真理例如,阿里斯提德(Aristides)约在125 或 140 年作《辩护书》 (Apology) ,他说神是「首动者」 ('prime mover') ,祂为了人的缘故创造万物 殉道士游斯丁(Justin Martyr)是护教士中最重要的一个,他约在 151 年后写《第一护教辞》 (Apology I) ,稍后再加上另一附篇,或称作《第二护教辞》 (Apology II) 在《与特里芬对话》 (Dialogue with Trypho)一书中,他以基督的真理与一个犹太人谈道游斯丁很重视希腊哲学与基督教之间的连续性,以及旧约与新约的连续性他认为,希腊哲学包含有片断不全的真理,它最高、最后的完成就是耶稣基督同样地,祂也是以色列历史的最后目标;祂本身就是以色列,正因为祂的缘故,教会现今就称作以色列了。
与其它护教士不同的是,他的辩护全是集中在基督的本性及意义上:基督就是道(Logos) ,祂向希腊哲学家启示,又以道种〔Logos spermatikos,初期的理性或道〕存于各人的心中,认为借着这种内蕴的、具生命力的道,最优秀的哲学家也能明白基督教某些真理(如创造、三位一体、最后审判等) 奴役人及欺骗人的是鬼魔,牠们知道旧约预言基督的事,便晓谕诗人,使他们也以同样的事来论及希腊的神祗,并且使正直的人遭受迫害;因此人若要得永生和与神相交,就要相信圣经的道理,和遵行神的旨意;基督为了人的救恩和医治而成为肉身,教导我们,并借着十字架的奥秘胜过鬼魔但游斯丁也有让许多人的错误:以阳光之于太阳来比作子之于父,但有时又说子之于父,就如火是由火点着(也即是平等了) ;有时他显然把道与圣灵混为一谈 他提安(Tatian)成为基督徒后,便作了游斯丁的门生,约于 160 年写《对希腊人说话》 (Discourse to the Greeks) ,坚持道是神圣的(是「从光而来的光」 ) ;他对人的本性,和鬼魔的本性及作为很有兴趣,作了不少臆测他也强调自由意志和对神顺服的重要提阿非罗(Theophilus)是安提阿主教(不是路加福音的 「提阿非罗」 ,虽然同名),一共写了三本书。
《致奥吐里加斯书》 (To Autolycus,180 年后)说神、道及索菲娅〔Sophia,智慧〕是「三合一」的道是第一位内存(endiathetos)于神,后来神使祂外显(prophorikos)于创造之前有时道与索菲娅(即圣灵)之间似乎混淆不清我们可以从神创造之工认识祂人受造为的是要认识神,他可以朽坏,也可以成为不朽;当他背逆神,他就要朽坏像信心、悔改、赦免及重生等字眼,在他的作品内可以看得到,他还说神是医治人的神但人若要获得不朽,主要是借着顺服近代护教学的兴起,与欧洲启蒙运动(Enlightenment)有很深的关系当时学术界对传统的 基督教及形上学普遍抱有怀疑的态度,这种态度在休谟(D. Hume)及康德(E. Kant)的作品得到具体的表现休谟认为圣经记载及教会相信的神迹,从偶然率来说是不可能的;康德则宣称人无法认识自然现象以外的知识,人最高的知识及责任,就是道德的知识和责任,因此都是属于今生的,及自然界之内的自启蒙时代以来,基督教神学家及护教士差不多把基督教信仰和其原委重新写过,大多数都是接纳上述两个原则来进行,田立克(P. Tillich) 、布特曼(R. Bultmann)及罗宾逊(J. A. T. Robinson)等人的作品,就是现成的例子。
这样的退缩和忍让,自然引起福音派(Evangelical)教会普遍的不满,近年不少有识之士本于他们的学识,对圣经的信任,以及大无畏的精神,一方面为护教学重新定下目标与范围,另一方面也在好些易受质疑的信仰题目〔如启示(Revelation) ;神迹(Miracle) 〕 ,提出他们的解释,其中较具成就的有韩客尔(E. J. Carnell) 、米切尔(Basil Mitchell,1917 年生) 、史云宾(R. Swinburne,1934 年生) 、活特(K. Ward,1938 年生)等,他们要解决的问题,较偏重哲学对神学提出的质疑,故内容也较专门;鲁益师及薛华(F. A. Schaeffer)的则较通俗二)(二) 西方人文西方人文传统传统与基督信仰与基督信仰 西方有句谚语:“人类一思想,上帝就发笑” 读圣经的人会发现,这句谚语出自诗篇2:4确实,在无限永恒的上帝那里,再博大精微的人类思想都显得幼稚可笑然而,当上帝降生成人来到世上,他却谦卑地学习了解他所造的人类发展出的思想(路 2:46-47) ,为的是有一天他可以和法利赛人、希律党人乃至撒玛利亚妇人谈论他所带来的福音这道成肉身的榜样,激励着我们从圣经立场去了解形形色色的人类思想。
图 1:基督信仰与东西方文化关系图有人错误地把基督信仰等同于西方文化的一部分其实,信仰本身是超越于作为人类某种生活方式的文化之上的它不是生活方式,而是人应当为之生为之死的真理,是生活的价值、意义与根基当信仰需要某种外在的表达方式时,它必然表现为宗教;而宗教确实可以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也有东西方、古代现代之分;不过,即便是作为基督信仰外在表达方式的基督教,也不仅仅存在于西方,而是一个普世性的宗教;反过来,西方文化也不仅仅是基督教,而是有着漫长的西方人文传统西方,一般是指以西欧、北美为中心,扩展到欧美两大洲的人类文化区域;人文,则是指人类文化中对自身的认识与修养,它可以发展成敌挡上帝的人本主义,但也可以引人走上寻求真理的信仰之路西方人文传统以哲学思想为核心,肇始于古希腊哲学,吸取了希伯莱、拉丁、日耳曼等各种文化因素,在中世纪依附于基督教而形成某种萌芽状态的混合文化;到了 13 世纪之后,它开始进入所谓“modern” (译成“现代”或“近代” )时期,迅速从基督教传统中分离出来,并产生形形色色的文化思潮和意识形态,影响西方文化和社会的方方面面,直到今天的所谓“后现代” 在此,我们将它分为两个时期来评介:一、 古典与中世纪一般认为,古希腊哲学是所谓“轴心时代”人类思想中理性色彩最强的一支。
“轴心时代” (the Axial Age)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的一个概念,认为公元前(主前)8-3 世纪,欧亚大陆农耕文明地带各主要文明中心区中,几乎同时出现了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终极存在(世界本原)的关注这些具有原创性的思想,有的发展为哲学,如希腊、中国(儒、道) ,有的发展为宗教,如印度(佛教) 、波斯(二元论宗教,如拜火教、摩尼教) ,影响了其后人类各大文明雅斯贝尔斯把这时代称为“人类历史的轴心” ,但在我们今天看来,它不过是上帝道成肉身进入这个世界之前在人类历史上所作的预备之一它唤醒了上帝放在人类心灵中对永恒的追求(传 3:11) ,但这种被称为“终极关怀”的追求,本质上而言只有上帝自己才能满足;也正因为如此,任何哲学或宗教对“终极关怀”问题(“我从哪里来”?“我往何处去”?“我活着为什么”?)所试图给予的开放性(哲学)或封闭性(宗教)答案,最终都只能落入试图以有限解释无限、以非理性的前提(前设、前理解)为基础试图进行某种程度上的理性推演这一类自相矛盾的逻辑悖论之中,古希腊哲学思想就是一个例子古希腊曾长期被视为理性主义的发源地,但 19 世纪人们开始发现它的非理性一面。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称之为与“日神精神” (以雕塑为代表的理性秩序冲动)对立的“酒神精神” (以悲剧为代表的自我毁灭冲动) 历史学家们则指出,它导源于荷马以前希腊泛神论宗教对象征着迁流不息、无形无状的“生命之流”进行的“命运女神”崇拜,在希腊城邦狂野的酒神祭以及俄耳甫斯秘密宗教仪式中得以延续;古希腊神话所代表的多神论“奥林匹斯宗教”则代表着初萌的理性精神对这一传统的反叛;而从中产生的关于世界本质是“变”还是“不变”的争论也随之延伸到公元前 6 世纪产生的希腊哲学中希腊哲学家的社会地位大体上相当于中东(古巴比伦、埃及、以色列)的“智慧人”(宫廷智慧教师)和中国古代的“士” ,但他们的思想受理性影响更深,更有逻辑性、系统性公元前 6 世纪,产生于“亚洲希腊” (即今被土耳其占据之爱琴海东岸)的米利都学派是希腊哲学的第一阶段,它最初的代表泰勒斯等人把水、气和“无定形物” (apeiron,又译“无限” )设想成世界“不变”的本原,但它们之所以理性地被视为本原,恰是因他们被认为可以非理性地“变”为任何物体!于是,以弗所的赫拉克利特干脆把变化更大的火视为本原;然而,变化过大又不能提供稳定性,于是赫氏首先提出了“逻各斯” (logos)一词,用它来指称理性可以发现的永不改变的变化原则。
这种“变”与“不变”的纠结,让人想起中国古代“易” (据说同时有变易、不易、容易三重含义)与“道”的关系,以及古印度“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与“梵我合一” 、 “涅磐寂静”之间的矛盾事实上,任何哲学思考的背后都是生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