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民族文化与风情.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32697929
  • 上传时间:2018-02-1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8.50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另外,在内蒙古、河北、山东、新疆等省、自治区以及北京、成都、兰州、福州、银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数散居满族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乌苏里江流域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族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17 世纪四十年代,满族大量入关后,普遍开始习用汉语文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旧时 满族男子留发束辫,穿马蹄袖袍褂,女子穿宽大直筒旗装,穿木制鞋帽饰:满族女人无帽,男人有帽,分礼帽、便帽、风帽、毡帽、坤秋帽(女子冬季御寒);鞋赏:满族妇女不缠脚,所著鞋子绣有漂亮花饰,鞋底中央垫有10 公分高的木质鞋跟,满族妇女穿着这样的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女人穿鞋下窄上宽、鞋脸尖端突出上翅、两侧绿花、形似小船的木底高桩鞋具体有马蹄底鞋、花盆底鞋、平底鞋、方头鞋、尖头鞋满族的女式旗鞋,称为“寸子鞋”,亦称“马蹄底鞋”鞋底中间即脚心部位嵌上 3 寸多厚的木头,用细白布包上,木跟不着地的地方,常用刺绣或穿珠加以装饰,因鞋底平面呈马蹄形,所以得名;还有一种鞋的底面呈花盆形状,称为“ 花盆底鞋” ;老年妇女和劳动妇 女所穿旗鞋以平木为底,称为平底绣花鞋,亦称“网云子鞋 ”。

      满族的女鞋,表面都有绣花,而袜子多为布质,袜底也纳有花纹贵族妇女常在鞋面上饰以珠宝翠玉,或于鞋头加缀缨络男人的鞋为布底纳绑,鞋脸镶嵌双皮条冬天穿猪皮或牛皮靴,年迈老人多数穿高腰毡鞋靰鞡,或乌拉,多为农村下层满族人民冬季穿用的一种皮革制作的鞋用牛皮或猪皮缝制,内絮靰鞡草,既轻便,又暖和,适于冬季狩猎、跑冰它是很有特点的满族服饰之一,一直在东北农村穿用形状为前尖后圆,鞋帮贯以六个鞋耳,鞋口近脚处垫以衬布,并用一细皮带联结靴耳鞋较宽大,穿用时须在鞋中充垫“东北三宝”之一的 乌拉草由于 乌拉质柔量 轻,行动自如,既可防寒,又利于军事征战及狩猎生活,故得以沿用下来,至今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的一些偏僻山村还可见到发式赏析:满族妇女的发式变化很大,姑娘时代,只简单地把头发在脑后挽一下长到快出嫁时,就要把头发梳成辫子并挽成单发髻,结婚后的发式有双髻式、单髻式等多种,双髻式发型把头发从头顶分梳为前后两部分前髻梳成平顶状,以便戴冠,颈后髻梳成燕尾状,在胫后伸展开来,它使得颈子总要保持挺直的状态,因此,满族妇女走起路来就更显得高贵、尊严大拉翅,清代满族贵族妇女发式盛行于光绪、宣统年间其式,顶发梳成圆髻,脑后发呈燕尾式。

      另以黑缎、绒或纱制成“不” 字形皂板,曰“头板”,其底部以铁丝制成扣碗状,谓之“头座”,扣于头顶发髻上,并用发缠绕,使之固定这种“高如牌楼”之固定装饰,用时套在头上通常于头板正中戴彩色大绢花,称“头正 ”或“端正花”,并加饰珠、翠、玉簪、步摇和鲜花,或于右侧缀一彩色长丝穗这种发式因头板如两翅张开而得名服饰:主要有四种形式:旗袍(即长袍)、马褂、坎肩、套裤旗袍不分季节,男女均可以穿马褂则为有身份地位的富裕男人在春秋、冬季时穿着坎肩是女人的外套衣套裤是无裤腰的棉裤筒,以两条背带固定,多为老年妇女冷天的穿着满族人穿长裤与其它民族不同的是必须扎系的腿带,以便出行旗袍旗袍,满语称“ 衣介”. 分为单, 夹,皮,棉四种.这种“衣皆连裳”(古代上为衣,下为裳)与汉族的上衣下裳的两截衣裳有明显区别.它是满族男人喜著的服饰,也叫大衫,长袍.满族男子穿的旗袍,其样式和结构都比较简单,原为满族骑射时穿用的圆领(无领后习惯加一假领),大襟,窄袖,四面开禊,左衽, 带扣绊,束带,适于骑马射猎.满族妇女穿的旗袍,样式美观大方,讲究装饰,领口、袖头、衣襟都绣有不同颜色的花边,有的多至十几道,穿起来匀称苗条,婀娜多姿.有一种女式旗袍叫“大挽袖 ”,把花纹绣在袖裏,“挽” 出来更显得美观 .满族妇女所穿旗袍,从 样式到做工都十分讲究.在旗袍领口,衣襟,袖边等处镶嵌几道花条或彩牙儿,有的还要镶上 18 道衣边才算是美.旗袍是满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着的服饰,它裁剪简单,园领,前后襟宽大,而袖子较窄,四片裁制,衣衩较长,便于上马下马;窄窄的袖子,便于射箭。

      由于袖子口附有马蹄状的护袖,又称马蹄袖在满族人逐渐脱离骑射生涯后,马蹄袖已成装饰,而放下马蹄袖仍然是满族人对长者、尊者致敬的礼仪马蹄袖亦称箭袖清初,满族男子所服旗袍,袖口较窄,袖端多加一长可露指的半圆型兽皮(后改布质),因其状酷似马蹄而名之马蹄袖优点是征战、打猎时射箭方便,御寒保护手背清中期以后,该袖式的服装渐从便服转为礼服,便服多为平袖,礼服仍为马蹄袖平时多卷起,在办公事、喜庆节日、拜见上司、叩见长辈时,必须先左后右地放下马蹄袖,才可行拜见礼亦有将马蹄袖用钮扣系于便服袖口以为礼服之用者随着社会的发展,男旗袍逐渐废弃,女旗袍则不断演化,由宽腰直筒式逐渐变成了紧身合体的曲线型、流线型,成为代表中华民族的一种女式服装妇女旗袍的装饰性比男性旗袍更强领子、前襟和袖口都有绣花装饰随着时代的变迁,旗袍式样的变化也很大,四片裁制也改为两片裁制旗袍能很好表现妇女的身段和曲线女式旗袍基本与男式相同,只是多一些装饰而已女式旗袍除也是直立式的宽襟大袖长袍外,下摆及小腿,有绣花纹饰满族妇女往往在衣襟、领口、袖边等处,镶嵌几道花纹或彩牙儿,俗称“画道儿 ”或“狗牙儿”根据季节变化, 还可分为单、 夹、棉、皮等几种。

      旗袍的特点是立领,右大襟,紧腰身,下摆开衩古旗袍有琵琶襟、如意襟、斜襟、滚边或镶边等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经改进,腰身宽松,袖口宽大,长度适中,便于行走已成为中国妇女较通行的服装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小三十年代中又加长,两边开高衩,突出了妇女体形的曲线美四十年代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继后,衣片前后分离,有肩缝和装袖式旗袍裙等旗袍具有东方色彩,能充分显示仪态雍容文雅,被认为是表现女性美的典型民族服装,称誉世界马褂是满族男子骑马时常穿的一种褂子马褂分为大襟、对襟、琵琶襟等多种形式马褂后成为日常罩于袍子外面的服装高领对襟,四面开禊,长及腰部,袖子稍短,袍袖可露出三、四寸,将袍袖卷于褂袖上面,即所谓大、小袖为了骑马方便,在长袍的外边套一种身长至脐,四面开禊的短褂,以御风寒.现在许多满族人所穿的对襟小棉袄,就是从马褂演变过来的.坎肩坎肩并不是满族原有的服装,是由汉族的“半臂” 演变来的坎肩分为对襟、捻襟、一字襟、琵琶襟等多种妇女穿的坎肩还要绣花锒边坎肩有棉有夹,或丝或布,多套在袍子外面佩饰:满族男女都喜爱在腰间或衣服的大襟上挂佩饰男子有火镰、耳勺、牙签、眼 镜盒、扇带。

      女子有香囊、荷包等大多用绸缎缝制,花色品种繁多,制作精美满族人佩带的饰品分骨饰、石饰、珠饰、金银饰等选戴哪一种首饰要根据地位身份,一般说首饰的好坏可以看出地位的高低、家庭的贫富服饰色彩与图案:满族的服饰色彩多以淡雅的白色、蓝紫色为主,红、粉、淡黄、黑等色也是其服饰的常用色白色在满族服饰中是一个重要的颜色,因为,满族传统上有尚白的习俗,以白色为洁、为贵,白色象征着吉祥如意,所以,在满族服饰中常在红色、蓝色等其他颜色的旗袍上镶白色的花边满族妇女擅长刺绣,她们在衣襟、鞋面、荷包、枕头等物品上刺绣花卉、芳草、鹤鹿、龙凤等吉祥图案满族入关以后,服饰图案中也常出现许多汉族的福、寿、万等字的吉祥符号虽然满族的服饰有很强的民族传统特色,但也随其历史的发展在不断的演变着,特别是满族入关以后,长期与汉族杂居,在服装款式上,服饰色彩与服饰图案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演变。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